Forever 25(十五)撇开那些虚名
到了北京,陆续在网络上结识了一些朋友,后来,我们又成了同事。刚开始我会觉得有些尴尬,毕竟换了一个交往模式,行为准则和心理预期都会有不少变化。但回头看看才发现,当初我们之所以能走到一起,或许就是因为对新闻的理想主义,以及揣在小知识分子心里的社会责任。而这些也是我们所共事的这个集团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们成为同事,似乎也是一种必然吧。
昨天,我们几个凑在一起吃饭,又聊起了新闻人在这个时代的困惑,前有一张愈发笼罩的牢笼,让我们喘息不得;后有网络低俗文化和自媒体的两个追兵,让我们不甘堕落却又不能免俗。个人的困惑和集团的困惑之间,相互拖拽着后腿,让我们这些原本激情澎湃的青年,苦闷不堪。
其实,不单是我们如此,就我采访的企业来看,不少都是在这个半计划半市场的体制里,摸爬滚打,更不要说有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了,而是凭着人海战术把机器往前强推。让一个个心性纯良的人,要么日久惰殆开始混日子,要么踩着别人的肩膀走上去,活生生的一部甄嬛传。
如果两者都不愿意,那就只能找一个业余爱好,寄托自己的情感。就像我这样,捣鼓一个小电台,自娱自乐。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种新媒体的尝试,不算不务正业,至少让我不会受到自己道德的谴责。听众若能听个乐子,我也就满足了;要是对大家再能有点启发,那就感激涕零了。
“你应该往内看。”我的那位从网友转变来的同事批评我。往内看?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跟我虽是一个集团,但不是一个部门,所以没有什么厉害冲突,我想,他对我的赞扬和批评都是比较中肯的。以前,我俩吵架吵到脸红脖子粗的时候,我也摔过杯子,摸过眼泪。
“你现在就是因为在自己的工作上发挥不到极致,才会移情到网络电台上去。”他的批评一针见血。他说:“我以前也遇到过你这样的状态,那个时候,我在工作之余,一年翻译了几本书,刚开始,觉得蛮有成就感的。但第二年,这就满足不了我了。所以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是啊,他说的没错。如果哪一天,听众的点击不能给我带来成就感的幻象;如果哪一天,我没有感受到自我的成长,电台就会像我现在的工作一样,成为我第二个麻木和抱怨的对象。到那一天,我怎么办?我当初不就是这样从学术圈来到媒体圈的么?
其实,我和每一个年轻人一样,渴望成功,急切地证明自己的价值。只不过,我从事的是新闻行业,业余爱好的是网络电台,它们给我原始的冲动,穿上一件高尚的外衣。我就像鸡汤表面漂浮的那层肥油,从有价值的蛋白质里分离出来,贪婪的铺满整个锅面,看起来金光闪闪。
“我在发现问题的实质后,就不再去翻译书了,而是把心思重新放在我的报道上。”我的那位同事说:“我去把自己的这个领域,每一个环节都整理清楚,这让我能够很清楚地知道,到底哪里会出新闻,而不像以前那样卡在瓶颈里。”
他说得没错,我自己的浮躁让我忽视了内修,而是睡不着觉怪床歪一般地,埋怨体制的压抑、埋怨公司治理,埋怨一切外在的东西,来给自己一个解脱,你看,这不是我的问题,是制度压抑了我的创造力。然后在这些都能说得通的情况下,捣鼓自己的东西,给自己带来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感。
而我的知识在增进么?我的内心在成长么?恐怕只是把一个原本握小的纸团,展成了一盏孔明灯,占满自己的心房罢了。这个幻景被每日过万的听众点击量,制造得越发迷离,让我和听众一起做了一场大梦。到底是我制作的节目有了成长,还是陷入一场,被精神贫乏的互联网编织出来的造神运动?就像那首歌里唱的,你要的只是一个完美的女孩,来填充你完美的世界,但这不是我。
想清楚这些,我坦然地去见领导,敞开心扉,而领导也是指明了我的优点和工作中的不足。其实不论是从新闻点的扑捉,还是报道呈现的形式,我能够自我完善和提高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只是以前那个浮躁的心和焦虑的情绪,让我不去面对真实的世界,而是躲在自己制造出来的世界里。用我一个领导的话来说就是,王宇自己的文章还是写的不错的,怎么一写杂志稿,就面目可憎。
放下这些心理包袱,我的情绪才得以平静下来,明天才敢平实地去面对我的听众。不然,总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神棍。
昨天,我们几个凑在一起吃饭,又聊起了新闻人在这个时代的困惑,前有一张愈发笼罩的牢笼,让我们喘息不得;后有网络低俗文化和自媒体的两个追兵,让我们不甘堕落却又不能免俗。个人的困惑和集团的困惑之间,相互拖拽着后腿,让我们这些原本激情澎湃的青年,苦闷不堪。
其实,不单是我们如此,就我采访的企业来看,不少都是在这个半计划半市场的体制里,摸爬滚打,更不要说有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了,而是凭着人海战术把机器往前强推。让一个个心性纯良的人,要么日久惰殆开始混日子,要么踩着别人的肩膀走上去,活生生的一部甄嬛传。
如果两者都不愿意,那就只能找一个业余爱好,寄托自己的情感。就像我这样,捣鼓一个小电台,自娱自乐。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种新媒体的尝试,不算不务正业,至少让我不会受到自己道德的谴责。听众若能听个乐子,我也就满足了;要是对大家再能有点启发,那就感激涕零了。
“你应该往内看。”我的那位从网友转变来的同事批评我。往内看?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跟我虽是一个集团,但不是一个部门,所以没有什么厉害冲突,我想,他对我的赞扬和批评都是比较中肯的。以前,我俩吵架吵到脸红脖子粗的时候,我也摔过杯子,摸过眼泪。
“你现在就是因为在自己的工作上发挥不到极致,才会移情到网络电台上去。”他的批评一针见血。他说:“我以前也遇到过你这样的状态,那个时候,我在工作之余,一年翻译了几本书,刚开始,觉得蛮有成就感的。但第二年,这就满足不了我了。所以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是啊,他说的没错。如果哪一天,听众的点击不能给我带来成就感的幻象;如果哪一天,我没有感受到自我的成长,电台就会像我现在的工作一样,成为我第二个麻木和抱怨的对象。到那一天,我怎么办?我当初不就是这样从学术圈来到媒体圈的么?
其实,我和每一个年轻人一样,渴望成功,急切地证明自己的价值。只不过,我从事的是新闻行业,业余爱好的是网络电台,它们给我原始的冲动,穿上一件高尚的外衣。我就像鸡汤表面漂浮的那层肥油,从有价值的蛋白质里分离出来,贪婪的铺满整个锅面,看起来金光闪闪。
“我在发现问题的实质后,就不再去翻译书了,而是把心思重新放在我的报道上。”我的那位同事说:“我去把自己的这个领域,每一个环节都整理清楚,这让我能够很清楚地知道,到底哪里会出新闻,而不像以前那样卡在瓶颈里。”
他说得没错,我自己的浮躁让我忽视了内修,而是睡不着觉怪床歪一般地,埋怨体制的压抑、埋怨公司治理,埋怨一切外在的东西,来给自己一个解脱,你看,这不是我的问题,是制度压抑了我的创造力。然后在这些都能说得通的情况下,捣鼓自己的东西,给自己带来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感。
而我的知识在增进么?我的内心在成长么?恐怕只是把一个原本握小的纸团,展成了一盏孔明灯,占满自己的心房罢了。这个幻景被每日过万的听众点击量,制造得越发迷离,让我和听众一起做了一场大梦。到底是我制作的节目有了成长,还是陷入一场,被精神贫乏的互联网编织出来的造神运动?就像那首歌里唱的,你要的只是一个完美的女孩,来填充你完美的世界,但这不是我。
想清楚这些,我坦然地去见领导,敞开心扉,而领导也是指明了我的优点和工作中的不足。其实不论是从新闻点的扑捉,还是报道呈现的形式,我能够自我完善和提高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只是以前那个浮躁的心和焦虑的情绪,让我不去面对真实的世界,而是躲在自己制造出来的世界里。用我一个领导的话来说就是,王宇自己的文章还是写的不错的,怎么一写杂志稿,就面目可憎。
放下这些心理包袱,我的情绪才得以平静下来,明天才敢平实地去面对我的听众。不然,总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神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