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出天下惊
现在离Comp还有两天……说闲话等于找死……但是!以下这些不得不一吐为快,因为这边没几个人知道我在说啥!
刚得到消息,清华大学去年收到的战国竹简的第一批释读已经公布。这对于国内的同学来说想已不是新闻,但我是方才得知,激动的心情如黄河之水啊滔滔不绝…………
看看吧,第一篇释读出来的文章被认为是《尚书》逸文,暂题为《保训》:
“隹王五十年,不瘳,王念日之多鬲(歷),恐墜寶訓。……戊子,自靧。己丑,昧爽……王若曰:“發,……昔前夗传宝,必受之以詷。……昔,……黄帝……昔,舜舊作小人,親耕于歷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遠邇,迺易位邇稽,測陰陽之物,鹹順不擾。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滋備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堯嘉之,用受厥緒。……昔,微假中于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無害,迺歸中于河。……傳貽子孫,至於成湯。……用受大命……祗备不懈……不足,惟宿不羕”……
根据李学勤先生的解读,这里面提到的“中”很有可能就是后世儒学强调的“中庸之道”。如果这篇确实是尚书逸文(我还不太敢相信),那么疑古派所谓“儒家传承中子思一派强调‘中庸’与孔子'仁学'不合”,就可以视作被证伪的”大胆假设“了。《论语》中最后三篇的真伪问题也可以得到一个有力的旁证。如果“中庸”并不是后先秦时代儒家学说对早先儒学的附会,那么整个儒家的历史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写。《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一直被认为是后世伪作,现在看来,朱熹强调的“人心道心”,不是空穴来风啊!就算本篇不是尚书逸文(当然已经有那么多大佬说是了,俺就小小地怀疑那么一下下……),至少也是约和孟子同期(碳14测定为公元前305±30年),起码子思派的《中庸》是没有问题了。
再比如,文中出现了“黄帝”、“舜”、“尧”这三个上古帝王的名号。Again,如果这篇的确是《尚书》,那么顾颉刚一派的疑古派学说怕是要被彻底否定了!文献所传的上古史,可以得到基本确证!
不光是尚书,据说里面还有《诗经》逸文和就已失传的《乐》,真不敢想象还有什么文献!激动啊激动……
孔壁破,冢书出,甲骨文现,如今更得清华简!唉,真想转行去学历史了!呵呵呵
刚得到消息,清华大学去年收到的战国竹简的第一批释读已经公布。这对于国内的同学来说想已不是新闻,但我是方才得知,激动的心情如黄河之水啊滔滔不绝…………
看看吧,第一篇释读出来的文章被认为是《尚书》逸文,暂题为《保训》:
“隹王五十年,不瘳,王念日之多鬲(歷),恐墜寶訓。……戊子,自靧。己丑,昧爽……王若曰:“發,……昔前夗传宝,必受之以詷。……昔,……黄帝……昔,舜舊作小人,親耕于歷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遠邇,迺易位邇稽,測陰陽之物,鹹順不擾。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滋備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堯嘉之,用受厥緒。……昔,微假中于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無害,迺歸中于河。……傳貽子孫,至於成湯。……用受大命……祗备不懈……不足,惟宿不羕”……
根据李学勤先生的解读,这里面提到的“中”很有可能就是后世儒学强调的“中庸之道”。如果这篇确实是尚书逸文(我还不太敢相信),那么疑古派所谓“儒家传承中子思一派强调‘中庸’与孔子'仁学'不合”,就可以视作被证伪的”大胆假设“了。《论语》中最后三篇的真伪问题也可以得到一个有力的旁证。如果“中庸”并不是后先秦时代儒家学说对早先儒学的附会,那么整个儒家的历史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写。《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一直被认为是后世伪作,现在看来,朱熹强调的“人心道心”,不是空穴来风啊!就算本篇不是尚书逸文(当然已经有那么多大佬说是了,俺就小小地怀疑那么一下下……),至少也是约和孟子同期(碳14测定为公元前305±30年),起码子思派的《中庸》是没有问题了。
再比如,文中出现了“黄帝”、“舜”、“尧”这三个上古帝王的名号。Again,如果这篇的确是《尚书》,那么顾颉刚一派的疑古派学说怕是要被彻底否定了!文献所传的上古史,可以得到基本确证!
不光是尚书,据说里面还有《诗经》逸文和就已失传的《乐》,真不敢想象还有什么文献!激动啊激动……
孔壁破,冢书出,甲骨文现,如今更得清华简!唉,真想转行去学历史了!呵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