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现代建筑五大师 ——对格罗皮乌斯、柯布、密斯、 赖特、阿尔托的分析 及柯布VS赖特
现代建筑的承上启下_从柯布西耶与密斯的比较谈起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Jc4WWGkPlHPFAl_JQTapzLinkAVFcMUJ4voXlf9RqNvUZc6CNOLv3SXYK9upxm_NcoewgASglZ6gtdGcZ8osQNWCSpfcfjeq6BYlgrlGe6O
对柯布西耶和密斯“匀质空间”的比较研究——从萨伏伊别墅到范斯沃斯住宅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vmvzz1SJF2xU5-RPI6A2M_rcn9XQ62j6z3EIc-q22WuSDLxOHjozmdN79dAzJVQxJd76PS_ioskXz7U5Qd-CRfYArPHFsYKEaOVSHNYgzJy
殊途同归_柯布西耶与密斯建筑设计作品中自由精神的表达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Nu8lRRApt-Pe9L3ONCvA9EA1P_ZlgrcuLH0mCTMJIJ3DPLzOd5tPc5NpXlff9O2SE_R8OuOdqlzb7Yr9JVH-de7_-kslZNc9QG3ePo2GmRe
柯布西耶在他著名的“新建筑的五个特点”中明确地提出了“自由平面”和“自由立面”的观念。由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出现,墙体不再承重,可以灵活地布置墙壁和门窗。柯布西耶充分发挥了这一特点,他认为“平面是承重墙的奴隶。钢筋混凝土为住宅平面带来了自由!层与层不再按照墙相互重叠,它们是自由的。每一平方厘米的精确使用,导致建设量的巨大节省、金钱的巨大节省。这是新平面自在的理性主义!“立面是自由的。 柯布西耶的设计作品萨伏伊别墅是这一精神的 具体体现。在这个仅有三层的小住宅里,内部空间处理得十分复杂。在架空的建筑底层,柯布确定了车流和人流的路线,并通过一条平缓的坡道将人不知不觉地引向二层。整个建筑以坡道为中心布局,交通空间上下通透,房间联系紧密。随着坡道回转上升,景象也随之展开,并结合光影变化,产生时间上的不同效果。坡道通向屋顶花园,与室外环境融为一体。萨伏伊别墅外部造型简单,内部却玲珑剔透,充满情趣。在平面的处理中,为了使隔墙在形式意义上表现出更大的自由性,柯布西耶故意在其作品中大量使用蛇形的曲线,以便与规则的柱网形成对比,也时常让这样的隔墙不触及顶棚,进一步强调其独立性。而在立面上,水平的长窗向人们讲述着承重墙的消失,立面获得了最大程度的自由与独立。置身其中,空间更加明亮,人们的视野更加辽阔,心情也更加舒爽。内部空间的精巧灵活与放眼室外的豁然开朗形成强烈对比,空间形态抑扬启合、高低错落,仿佛变奏的交响曲。这种做法让现代技术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早期的用现代技术模仿古典形式相比,它更加真实,更加清晰。从审美体验的角度来讲,承重墙所封闭的传统空间被打通,人们的审美创新期待得到了充分满足。从情感体验的角度来讲,没有了承重墙的束缚,人的行进路线与空间景观的序列相一致,游览的愉悦之情也得到了充分舒展。 1929年,密斯设计的巴塞罗那德国馆让人们见识了一个全新的空间。自古以来,建筑一直是由下到上建造的,四面墙体围合空间,屋顶覆盖其上,空间被包裹在墙体、屋顶和地面之中。密斯颠倒了传统的做法,他将屋顶轻轻地压下来,从而限定一个空间,再以几片游动的墙体穿插其中,区别不同的空间界面。德国馆包括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庭院和围墙。建筑坐落于一片不高的基座上,屋顶由八根精致的十字断面钢柱撑起,造型轻盈。室内布置的隔墙似乎漫不经心,时断时续,纵横交错。有时还伸出屋外,成为院墙,围合庭院。在这个展览馆里,房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室内外环境也连成一片。密斯完全打破了墙体围合成房间的传统方法,而是以间断的墙体让不同的房间连通起来。此时,空间似乎一下子从包裹中释放出来,并开始流动,密斯称之为流动空间。这种流动空间让人们感到一种挣脱枷锁的释然。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流动空间”的概念因德国馆开始被人们所熟知,密斯也因为德国馆的设计一举成名。除了空间上的自由,密斯做出了更具想象力的尝试——探索功能上的自由。对密斯而言,从未有过什么功能决定形式。他甚至坦言,倒不如将沙利文的“形式追随功能”颠倒过来。他认为“建筑的功能总会面临频繁的调换,我们无法知道它们将如何使用;与其揣测其未来的用途,不如提供一种无论人们是否喜爱或是接纳均可以沿用的普适性空间。”“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规整化的,可以让生命之树生长其上的方格结构,若将此推而广之,即可确立几类简洁而纯 粹又贯彻始终的建筑原型。” 与其他建筑师不同,密斯所应用的混凝土、钢框架技术不仅是为了得到可以适应各种功能要求的大跨度空间,更是为了表现其“少就是多”的艺术思想。密斯认为建筑的结构与艺术、功能是统一的,不应该在建筑结构上增加艺术的装饰和功能的限定。建筑就是建筑,不是教堂、住宅、办公楼等个别功能的建筑。建筑就是单纯的结构,本身具有美感,并可以适应一切使用功能。正是这种对单纯秩序的追求为密斯的探索创造了理由,直至发展成为“匀质的空间”。人们在这样的空间中自由地漫步,这样的空间可以适用任何功能。这时,传统的由墙体所限定的围合空间完全消失,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悬浮于支柱上的水平屋顶和由屋顶所向下限定的空间。在密斯的建筑设计作品中,由空间和结构所产生的艺术美已经压倒物质功能,建筑更接近于在空间雕塑的艺术品。空间的自由流动带给人们的是恬静的享受,置身其中你会忘记建筑本身的功能,正是如此,艺术诞生了。从自由功能到自由美,正如艺术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密斯完成了从使用到审美的质的飞跃,使建筑在自由形式上达到了艺术美的高度。
应该说,两人的建筑设计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已经超越了建筑的物质层面需要,是建筑师一厢情愿的做法。这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功能良好、造价经济的建筑是有很大区别的。不过,两人通过对现代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的熟练应用,创造出了充满自由美的建筑作品,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建筑空间形式的传统认识,极大地推动了现代主义建筑运动。
殊途——“复杂变化”与 “简单纯粹” 同样是对“自由”的追求,柯布西耶与密斯却是以完全不同的手法来实现的,对比柯布西耶的作品“萨伏伊别墅”和密斯的作品“范斯沃斯住宅”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差别。 在萨伏伊别墅中,我们惊异地发现各层平面之间的巨大对比,建筑师有意安排上下层墙体并不一一对应。底层平面中,墙体对室内外空间划分较为明确,以弧形墙体引导车流路线。二层则较多使用垂直相交的隔墙,以适应室内家具的布置。外墙开横向长窗,将室外景观尽可能地收入室内。三层则以最为自由灵活的方式布置墙体,曲线形态与空中花园相适应,室内外的界限也较为模糊。人们漫游在建筑当中时,接连而来的是不断变化的影像,或明或暗,或室内或室外,仿佛置身于由柯布西耶所导演的电影中,从而忘记建筑体的围合限定,空间由三维上升到了四维,不仅突破了墙体围合的限定,更突破了时间的限定,达到了高度的自由。 对比来看密斯的范斯沃斯住宅,它是如此的简单,以致让人们怀疑它是否还称得上是住宅。建筑是一个四面透明的玻璃盒子,由八根白色工字钢柱撑起。屋顶和地板也漆成白色,外侧与工字钢柱焊接,轻飘飘地浮在草坪之上。内外空间通透,只有建筑中间的服务核心是围合的,这其中包括管道井和两个卫生间。在这里,功能是自由的,卧室、起居、餐厅在建筑中可也随家具的摆放而变换,是否用于住宅也全凭主人意愿。空间是自由的,室内几乎完全通透,对外也完全开敞,在绿树的掩映下,住宅与环境融为一体,没有隔断,没有阻挡。情感是自由的,极致的简约,让人们远离喧嚣,回归自然,体验清静无为的美。密斯自步入职业生涯起就表现出追求理想的执著与删繁就简的能力,从早期的乡村砖住宅到巴塞罗那德国馆,再到后期的范斯沃斯住宅,为突破屋顶与墙体结构的束缚,密斯不断地努力寻找明晰的形式。范斯沃斯住宅是其成熟的作品,他将内部的自由空间与屋顶墙体关系的独立自由性演绎到极致,最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屋顶完全独立于墙体,形成明确的轮廓,内部也形成完全匀质的空间。密斯认为空间只有脱离了装饰和功能要求,才是永恒的建筑。密斯的追求不禁让人想起柏拉图式的纯精神世界,这种对永恒不变的追求也使他的作品成为永恒意义的象征。 从建筑技术发展的角度,现代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结构是新的建筑空间出现的根本原因。而对于建筑师而言,如何将新技术驾轻就熟地应用到设计当中并产生突出的艺术效果则是关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使得墙体不必担任承重的功能,可以自由发挥。柯布西耶充分地利用了这一点,精心组织流线,合理安排功能,巧妙设置景观,在有限的空间内做出复杂的空间效果。密斯则钟爱于钢结构的精巧和空间的流通。在建筑功能上模糊了“房间”的界限,尽量减少墙体的数量和体积,所有的房间连成一片,造成空间流动的效果。由此可见,柯布西耶与密斯二人在设计手法上“繁”与“简”的对比是很明显的。前者通过增加墙体,变化平面、立面,做到“繁”的效果,使欣赏者移步换景,置身于“自由漫步”的情境之中,达到“忘我”的境界。后者则通过减少墙体,增加空间流通,明确清晰的形式,创造纯净的精神空间,使欣赏者置身于自由理想的纯艺术世界,达到“忘情”的意境。不管怎样,两人突破了传统建筑房间的形式,在空间艺术表达上考虑人的感受,让欣赏者在建筑中不在感受室内的压抑,尽情体验空间的美。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两人自由精神的表达并不是随意性的,是在与物质层面发生作用关系中产生的,这与普列汉诺夫关于艺术美产生的论述是相一致的:“使用价值是先于审美价值的。但是,一定的东西在原始人眼中一旦获得了某种审美价值以后,他就力求仅仅为了这一价值去获得这些东西,而忘掉了这 些东西的价值来源,甚至连想都不想一下。” 当一件东西的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而感动人时,艺术便产生了。
现代建筑五大师 ——对格罗皮乌斯、柯布、密斯、 赖特、阿尔托的分析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弗兰克•劳埃德•赖特、阿尔瓦·阿尔托作为现代建筑的五位大师坚决反对复古,创时代之新,他们的建筑有新功能、新技术,形式符合抽象的几何美学,他们承认建筑的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性,认为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并提出了要反对外加装饰的建筑表现形式。他们确定了现代建筑的为现代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初期,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许多国家中复古主义建筑仍然相当流行,并且出现了表现主义、未来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等流派,它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和解决当代建筑发展所涉及的许多根本性的问题。 由于战后初期欧洲各国的经济困难状况,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抑制了片面追求形式的复古主义作法;工业和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带来更多的新的建筑类型,要求建筑师突破陈规。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方面的进展,促使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走出学院派的象牙之塔;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祸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在世人心理上引起强烈震动。人心思变,大战后社会思想意识各个领域内都出现许多新学说和新流派,建筑界也是思潮澎湃。新观念、新方案、新学派层出不穷。这一切都未现代建筑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现代主义自30年代起迅速向世界其他各地区传播,终于成为20世纪中叶现代建筑中的主导潮流。
现代建筑派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德国的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和法国的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欧洲先锋派,他们是现代运动的主力。另一是以美国赖特为代表的有机建筑派。此外有一些派别人数并不多单十分重要,他们在建筑观点上特别是在建筑与社会和时代的关系上,赞成欧洲的现代建筑派,也参加了他们发起的CIAM组织,但在设计手法上则倾向于有机性。代表人物是芬兰的阿尔托。 下面就针对这五位现代建筑大师展开分析: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Walter Gropius,1883-1969)是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的创办人。
格罗皮乌斯比较明确地提出要突破旧传统,创造新建筑的主张.1910年,格罗皮乌斯从美国的建造方法中得到启发,提出了改进住宅建设的建议。他说:“在各种住宅中,重复使用相同的部件,就能进行大规模生产,降低造价,提高出租率”。他认为在住宅中差不多所有的构件和部件都可以在工厂中制造,“手工操作愈减少,工业化的好处就愈多”。格罗皮乌斯是建筑师中最早主张走建筑工业化道路的人之一。 他在包豪斯担任校长时期提出了一些观点:第一,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陈规;第二.将手工艺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格罗皮乌斯认为新的工艺美术家既要掌握手工艺,又要了解现代工业生产的特点,用手工艺的技巧创作高质量的产品设计,供给工厂大规模生产;第三,强调各门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提倡工艺美术和建筑设计向当时已经兴起的抽象派绘画和雕刻艺术学习;第四,培养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第五,把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撞上钩,包豪斯的师生所作的工艺设计常常交给厂商投人实际生产。由于这些做法,包豪斯打破了学院式教育的框框,使设计教学同生产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这是它比旧式学校高明的地方。 1934年离德赴英开业。1937年到美国定居,任哈佛大学建筑系教授、主任。格罗皮乌斯在美国广泛传播包豪斯的教育观点、教学方法和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理论,促进了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学界所推崇。50~60年代,他获得英国、联邦德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建筑师组织、学术团体和大学授予的荣誉奖、荣誉会员称号和荣誉学位。 总的来说,格罗皮乌斯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勒•柯布西耶
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原名Charles Edouard Jeannert-Gris,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他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路德维格·密斯·凡·德·罗以及弗兰克·洛依德·赖特并称为四大现代建筑大师。 勒柯布西耶没有受过正规的学院派建筑的教育,相反从一开始他就受到当时建筑界和美术界的新思潮的影响,这就决定了他从一开始就走上新建筑的道路。
1923年勒柯布西耶出版了《走向建筑》,文章代表了他的总体设计思想。《走向建筑》中心思想是明确的,就是激烈否定十九世纪以来的因循守旧的建筑观点,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的建筑风格,激烈主张创造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柯布西耶强调机械的美,他指出:"结构本身具有巨大的能力,对建筑艺术家来说,建筑设计中老的经典已经被推翻,如果要与过去挑战,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上的过往样式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复存在,一个属于我们自己时代的新的设计样式已经兴起,这就是革命。" 通过强调机械的重要,柯布西耶成为机械美学理论的奠基人,他认为: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机器,书是供人们阅读的机器,在当代社会中,一件新设计出来为现代人服务的产品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机器"。在具体设计上,柯布西耶强调以数学计算和几何计算为设计的出发点,一方面使建筑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理性特征,同时也体现了技术的原则。 1926年勒柯布西耶提出了“新建筑五个特点”即: (1)底层的独立支柱.房屋的主要使用部分放在二层以上,下面全部或部分地腾空,留出独立的支柱; (2)屋顶花园; (3)自由的平面; (4)横向长窗; (5)自由的立面。
这些都是由于采用框架结构,墙体不再承重以后产生的建筑特点。勃·柯布西耶充分发挥这些特点,在二十年代设计了一些同传统的建筑完全异趣的住宅建筑-萨状伊别墅是一个著名的代表作。 1927年柯布西耶在瑞士拉萨拉兹发起"现代建筑国际会议",成为国际风格现代建筑的中心组织。 50年代以后勒·柯布西耶转向表现主义、后现代,朗香小教堂以其富有表现力的雕塑感和它独特的形式使建筑界为之震惊,完全背离了早期古典的语汇。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1886年,密斯生于德国亚琛,原名MariaLudwigMichael,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之后便更名为密斯·凡·德·罗(MiesvanderRohe),vanderRohe是他母亲的姓。密斯在1908-1911年间与著名建筑大师彼得·贝伦斯一起工作,后来,他又采纳了包豪斯建筑学派的风格,并继承了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遗留的风格。1938-1958年任芝加哥阿莫尔学院(后改名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主任。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密斯已经同传统建筑决裂,他在积极探求新的建筑原则和建筑手法.他在这一时期发表的言论中强调建筑要符合时代特点,要创造斯时代的建筑而不能模仿过去。 1929年密斯设计了著名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他设计了一些积分各有连通的半封闭半开敞空间,市内各部分之间,室内和室外之间相互穿插,没有明确分界。这就是现代建筑中常用的流动空间的一个典型。“流通空间”在二十世纪初这应该是个很前卫的名词,毫无疑问,这在当时属于创造性的突破。开创了完全与以往的封闭或开敞空间不同的———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空间开创了另一种概念。 1928年,密斯提出了著名的“少就是多”的建筑处理原则也在这个建筑中得到了体现。密斯对“少就是多”很好的解释过,其具体内容主要寓意于量两个方面:一是简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件,试产生诺大的、没有屏障或屏障极少的.可作任何用途的建筑空间;二是净化建筑形式,精确施工,使之成为不附有任何多余东西的只是曲直线、直角组成的规整精确和纯净的刚和玻璃方盒子。
后来出现了五六十年代非常流行的“密斯风格”即:以“少越是多”为理论根据.以“全面空间”、“纯净形式”和“模数构图”为特征的设计方法与手法被密斯·凡·德·罗广泛套用到备种不同类型的建筑中去。住宅是这样,办公楼也是这样,博物馆也是这样,剧院也是这样。它们成为了密斯·凡·德·罗的标志。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9-1959)是本世纪美国的一位最重要的建筑师,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通的赞扬,是现代建筑中有价值的瑰宝。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他的建筑思想和欧洲新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差别,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赖特的主要作品有:东京帝国饭店、流水别墅、约翰逊蜡烛公司总部、西塔里埃森、古根海姆美术馆、普赖斯大厦、唯一教堂、佛罗里达南方学院教堂等。 1893年赖特开始独立执业,逐渐形成了一些既有美国民间建筑特点,有突破了封闭性的住宅处理手法。它适合于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带气候和地广人稀的特点。赖特把它称为“草原是住宅”。 1936年他为卡夫曼家族设计了著名的流水别墅。流水别墅建于瀑布之上,这个建筑以其原始、活动、超越时间的形态,超越了建筑史上的诸多流派,它似乎是凭空飞跃到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让整个山谷都呈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度,建筑内的壁炉是以暴露的自然山岩砌成的,瀑布所形成的雄伟的外部空间使别墅整体更为完美,在这自然和人和谐共存的环境里呈现出天人合一的悠然境界。它无疑成为无与伦比的世界最著名现代建筑。
赖特吧自己的建筑称为“有机建筑”。他说自然界是有机的,建筑是应该从自然中得到启示,房屋应当向植物一样,是“地面上一个基本的和谐要素,从属于自然环境,从地里长出来,迎着太阳。”有时,莱特又说有机建筑既是真实的建筑,“对任务和地点的性质、材料的性质和所服务的人都真实的建筑。”当然赖特的这种建筑理念与当时美国的国情与文化特点是有密切关系的。
阿尔瓦·阿尔托
阿尔托(Aalto,Hugo Alvar Herik Aalto 1898~1976)芬兰建筑师。1921年毕业于赫尔辛基工业专科学校建筑学专业。1923年起,先后在芬兰的于韦斯屈莱市和土尔库市开设建筑事务所。1928年参加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头10年,阿尔托主要从事祖国的恢复和建设工作,为拉普兰省省会制订区域规划。阿尔托于1940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1947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美术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芬兰科学院院士。1957年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1963年获美国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
1917年芬兰独立,阿尔托看到了当时正在荷兰和德国兴起的现代运动,很快便转到现代派的道路上去。欧洲现代派的讲求实用、经济、采用新的工业技术来解决问题以及他们所提倡的具有强烈的行使代高的建筑形式大大地吸引了他。但根深蒂固的对芬兰这块土地与芬兰人——使用者——的感情,是阿尔托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作品粗看上去是功能主义,细看一下则可以发现里面蕴藏着许多细腻的同被芬兰地方文化与关心使用者的密切联系。
阿尔托的建筑极富人情化。阿尔托主要的创作思想是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现代建筑道路。他认为工业化和标准化必须为人的生活服务,适应人的精神要求。他的设计手法很细腻,对使用者在感觉上的关心以及把美学、地方性同技术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他现代建筑派的设计内容与方法。玛利亚别墅的设计为当时正在探索丰富的建筑形式、不同材料肌理的并列与共鸣和精致的细部而着迷的他提供了一个发挥自己的机会。落成后的建筑给人的印象是,这是一座建在大自然中能与自然对话的建筑,然而又是精工细造的住宅。他展示了现代建筑前所未有的魅力,宣告了一种“在整个建筑发展领域中少有能与之匹敌的建筑理念。”这种思想概括的说就是抒情的对待使用者,记在功能上也在心理上。
五位大师思想的异同:
这些建筑师的设计思想虽然不可能完全一致,但作为现代建筑大师他们都具有他们都会有一些现代建筑的特点: (一)重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注重建筑使用时的方便和效率;(二)注意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例如,框架结构中的墙是不承重的,在建筑设计中就充分运用这个特点而决不按传统承重墙的方式去对待它;(三)努力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造出适用的房屋,把建筑的经济性提到重要的高度;(四)主张创造建筑新风格,坚决反对套用历史上的建筑样式。强调建筑形式与内容(功能、材料、结构、工艺)的一致性,主张灵活自由地处理建筑造型,突破传统的建筑构图格式;(五)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建筑空间比建筑平面或立面更重要。强调建筑艺术处理的重点应该从平面和立面构图转到空间和体量的总体构图方面,并且在处理立体构图时考虑到人观察建筑过程中的时间因素,产生了“空间——时间”的建筑构图理论。(六)废弃表面的外加的建筑装饰,认为建筑美的基础在于建筑处理的合理性和逻辑性。这些建筑观点被许多人称为建筑中的“功能主义”。
“少就是多”是密斯建筑设计的重要思想,它包括了他的一套先结构、后形式,先空间、后功能和讲求“条理”的设计方法,这里就提到了他特感兴趣的所谓结构逻辑性(结构的合理运用及其忠实表现)和自由分隔空间在建筑造型中的体现。这种结构一空间一形式的见解,与现代建筑的先功能后形式的口号不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密斯的“全面空间”理论有时并不符合建筑功能的需要,工学院的克朗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最后提一下密斯的追求施工的精致与细致常常导致工程大大超出预算,这与现代建筑努力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造出适用的房屋,把建筑的经济性提到重要的高度的特点不符。
另外,受美国传统文化与战后特殊国情影响的赖特的“有机建筑”思想与现代建筑思想也有很大的不同。明显的,赖特对建筑的看法同柯布和密斯等人有明显区别,有的地方还是完全对立的。柯布说:“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赖特说:“建筑应该是自然的,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赖特最厌恶把建筑物弄成机器般的东西。柯布设计的萨伏伊别墅虽有大片的土地可用,却把房子架立在柱子上面,周围虽有很好的景色,却在屋顶上另设屋顶花园,还要用墙包起来。萨伏伊别墅以一付生硬的姿态同自然环境相对立,而赖特的流水别墅却同周围的自然密切结合。萨佚伊别墅可以放在别的地方,流水别墅则是那个特定地点的特定建筑。在二十年代,勒.柯布西耶等人从建筑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的条件和需要出发,抛弃传统建筑样式,形成追随汽车,轮船,厂房那样的建筑风格。赖特也反对袭用传统建筑样式,主张创造新建筑,但他的出发点不是为着现代工业化社会,相反,他喜爱并希望保持旧时以农业为主的这会生活方式,这是他的有机建筑理论的思想基础。
最后说一下阿尔托,这位第二代建筑师始终走在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现代建筑的道路上。他认为工业化和标准化必须为人的生活服务,适应人的精神要求。他说:“标准化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房屋都一模一样,而主要是作为一种生产灵活体系的手段,以适应各种家庭对不同房屋的需求,适应不同地形、不同朝向、不同景色等等。”他所设计的建筑平面灵活,使用方便,结构构件巧妙地化为精致的装饰,建筑造型娴雅,空间处理自由活泼且有动势,使人感到空间不仅是简单地流通,而且在不断延伸、增长和变化。阿尔托热爱自然,他设计的建筑总是尽量利用自然地形,融合优美景色,风格纯朴。他的关于人情化方面的探索与研究为后来的建筑革新和后现代建筑的产生提供了依据。
虽然不能说他们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弗兰克•劳埃德•赖特、阿尔瓦·阿尔托这五位大师在建筑界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他们的思想和作品对现代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一直影响着后世。
柯布西耶 VS 赖特
柯布,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出生于瑞士西北靠近法国边界的小镇,父母从事钟表制造,少年时曾在故乡的钟表技术学校学习,对美术感兴趣。1907年先後到布达佩斯和巴黎学习建筑,在巴黎到以运用钢筋混凝土著名的建筑师奥古斯特·贝瑞处学习。 1917年定居巴黎,同时从事绘画和雕刻,与新派立体主义的画家和诗人合编杂志《新精神》,後来他把其中发表的一些关于建筑的文章整理汇集出版单行本书《走向新 建筑》。勒·柯布西耶是现代主义的主要倡导者,机器美学的重要奠基人 。 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提出了新建筑的5 个特点:底层支柱 屋顶花园 自由平面 横向长窗, 自由立面, 横向长窗。 代表作萨伏伊别墅。
赖特,1867-1959年4月9日。1867年出生在美国威斯新州,他在大学中原来学习土木工程,后来转 而从事建筑设计。1887年前往芝加哥寻找工作。在芝加哥建筑界深受建筑师D.阿特勒Adler和L. 沙利文 (Louis Henry Sullivan) 的影响,後来又到德国贝伦斯事务所工作,在那里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和德维格·密斯·凡德罗, 一起开创了现代建筑的思潮。他又到希腊和土耳其周游,参观探访古代建筑 和民间建筑。1888年进入建筑师阿特勒和L.沙利文的建筑事务所。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最初的十年中, 他在美国中西部的威斯康新州、伊利诺州和密执安州等地设计了许多小住宅和别墅。1911回国定居在家乡威斯康兴州 塔里埃斯 ,在那建造了一处居住和工作的总部。 这是以莱特为中心的半工半读的工作集体。赖特提倡有机建筑,草原式住宅。建筑特点:崇尚自然的建筑观,属于美国的建筑文化, 活的有机建筑,技术为艺术服务,表现材料的本质, 连续运动空间, 有特性和诗意的形式。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 Le Corbusier
Forefathers of Modern Design
Le Corbusier (1887-1965) born Charles-Edouard Jeanneret-Gris and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Mies” are two of the 20th century’s most important and influential architects. Early in their careers, both men worked for Peter Behrens (1868-1940) at the time Germany’s most progressive architect.
Both had a whittled down, modernist approach to design, that incorporated wide expanses of windows and favored flattop roofs still, each had their own distinctive style. Le Corbusier integrated the contrast of curves into his buildings and Mies’s rectilinear skeletons created new opportunities in building design.
The Legacy
Both Le Corbusier and Mies were revolutionary designers who share a place i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s trailblazers that inspired legions of others. Their iconic designs were not only visually stunning but innovative structurally as well. Without Mies’s rectilinear “skin & skeleton” designs, we wouldn’t have the modern skyscraper and Le Corbusier’s playful integration of curves and straight lines surprised and delighted, then as now. Though they have much in common they stand alone as pioneering paragons of their craft and the world is a better and more beautiful place because of them.
Le Corbusier's Skyscrapers in the Park
In what ways did Le Corbusier's skyscrapers in the park constitute a radical departure from existing cities and how they were designed and built?
Frank Lloyd Wright, The Low-Density Model
Compare and contrast Frank Lloyd Wright's "Broadacres" with Le Corbusier's city in the park.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not only physical design but the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life.
Oh how biased both Le Corbusier and Wright are. They paint an ideal picture of perfection, and do not bother to look at the downside to their ideas. Some of their ideas are similar, but applied to different focuses. Le Corbusier focusing on the city and centralizing things, and Wright focusing on the suburbs and decentralizing things. They both describe how their solution will make things perfect and look at an ideal world.
Le Corbusier envisions a place where everything is compact. There are more businesses and more people per square foot. He states "the more dense the population of a city is the less are the distances that have to be covered." There will be skyscrapers and hotels in one section for business and residential block to house many people. "We must increase the open spaces and diminish the distances to be covered. Therefore the centre of the city must be constructed vertically." He also wants the buildings to be surrounded by open space for restaurants, shops, and parks. He pictures a brilliant place that is not only functional but tastefully appeasing to the eye.
He describes how to solve traffic problems by having different roads for different uses, "Heavy goods traffic, low goods traffic, and fast traffic." He made the assumption that these roads would solve traffic problems, and congestion. His idea to fix traffic in the city was to have less crossroads calling them "an enemy to traffic." He talks about underground trains to get rid of the tramway, boasting that "the tramway has no right to exist in the heart of the modern city." He also discusses fast traffic which would be equivalent to the modern day freeway system. It connects the suburbs to the city, so people from the suburbs can easily and efficiently get to the city.
The look of Le Corbusier's city would be zoned into areas. The living quarters and the business quarters. The aesthetic look is that of "geometrical kind". The buildings must be uniform and everything will be standardized. By mass producing the same buildings he thought it would cut costs.
I will come back to all the things that are wrong with his ideal city and how his city model compares to our modern day city. But I want to switch to discuss Wright's "Broadacre city".
Wright thought that people should move away from the city into the suburbs. They could own property and land allotment would be based on the size of the family. He felt that the invention of the car, radio, telephone, telegraph, and standardized machine-shop production allowed people to move out of the city and occupy more space.
Wright saw a place where the houses were the same and there was "no distinction existing between much and little, more or less." The class division problem would be solved. There would be apartments and hotels. Houses would have copper roofs and overhangs protecting the glass windows.
Wright thought that people would flock to the suburbs and the city would be forgotten.
Like Le Corbusier, Wright also saw a system of multiple lane highways to help people get to and from easier and safer. He describes "Multiple-lane highways make travel safe and enjoyable. There are no grade crossings nor left turns on grade. The road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is such that no signal nor any lamp-posts need be seen. No ditches are alongside the roads. No curbs either." These thoughts are similar to todays highways.
Le Corbusier's city plan sounds like New York with Central Park, the subway system, and sky scrapers. The Twin Cities has the skyscrapers and the streets, but not the subway system. In current cities there are a lot of cross streets and stop lights, making traffic unbearable during rush hour. While some of the residential areas and business areas are split, quite a bit is mixed together. Some businesses have people living above them.
Wright's description of the suburbs is close to current day suburbs. There are freeways connecting people to the city, and people have more land. It is not split up by how large a family is though. Neighborhoods are split into classes by the prices of the land. It did not alleviate the class system. The the foundation of Wright's ideas are seen in today's suburbia.
While a lot of what Le Corbusier and Wright describe sounds like the modern city we know today there are a few overlooked aspects. They thought that freeways would solve the traffic problems, but they did not account for suburban sprawl and how congested the freeways would become as the population became larger. Unlike Wright though, they have ditches and street lamps on them to make the roads safer. Also, traffic in the city is horrific and not as smooth as Le Corbusier thought it would be. Wright also thought that people would leave the city behind for a life in the suburbs; while Le Corbusier thought that people would be scattered about. It depends on the person. Some people like to be close to where they need to be and thrive on the hustle and bustle of the city. While others like the piece and quiet of the suburbs. Whether the city is better or the suburbs comes down to personal preference. Le Corbusier also thought that mass production of buildings would decrease prices, but the city is expensive to live in.
Both Le Corbusier's and Wright's idealistic cities sound terrific. Unfortunately, we don't live in an idealistic world.
A side note that I find interesting is that the reason to change the city was to get rid of urbanism. They saw the city as demoralizing and created bad people. While reading on Wikipedia about Wright's life, I found out that he cheated on his wife and left her and then bounced around from relationship to relationship. He was for suburbia, and yet was not moral himself.
‘The big fireplace below, inside, now became a place for a real fire, justified the great size of this
chimney outside. .. The integral fireplace beca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uilding itself in the houses I was allowed to build out there on the prairie. It refreshed me to see the fire burning deep in the masonry of the house itself.’ Frank Lloyd Wright, Modern Architecture, 1931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Jc4WWGkPlHPFAl_JQTapzLinkAVFcMUJ4voXlf9RqNvUZc6CNOLv3SXYK9upxm_NcoewgASglZ6gtdGcZ8osQNWCSpfcfjeq6BYlgrlGe6O
对柯布西耶和密斯“匀质空间”的比较研究——从萨伏伊别墅到范斯沃斯住宅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vmvzz1SJF2xU5-RPI6A2M_rcn9XQ62j6z3EIc-q22WuSDLxOHjozmdN79dAzJVQxJd76PS_ioskXz7U5Qd-CRfYArPHFsYKEaOVSHNYgzJy
殊途同归_柯布西耶与密斯建筑设计作品中自由精神的表达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Nu8lRRApt-Pe9L3ONCvA9EA1P_ZlgrcuLH0mCTMJIJ3DPLzOd5tPc5NpXlff9O2SE_R8OuOdqlzb7Yr9JVH-de7_-kslZNc9QG3ePo2GmRe
柯布西耶在他著名的“新建筑的五个特点”中明确地提出了“自由平面”和“自由立面”的观念。由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出现,墙体不再承重,可以灵活地布置墙壁和门窗。柯布西耶充分发挥了这一特点,他认为“平面是承重墙的奴隶。钢筋混凝土为住宅平面带来了自由!层与层不再按照墙相互重叠,它们是自由的。每一平方厘米的精确使用,导致建设量的巨大节省、金钱的巨大节省。这是新平面自在的理性主义!“立面是自由的。 柯布西耶的设计作品萨伏伊别墅是这一精神的 具体体现。在这个仅有三层的小住宅里,内部空间处理得十分复杂。在架空的建筑底层,柯布确定了车流和人流的路线,并通过一条平缓的坡道将人不知不觉地引向二层。整个建筑以坡道为中心布局,交通空间上下通透,房间联系紧密。随着坡道回转上升,景象也随之展开,并结合光影变化,产生时间上的不同效果。坡道通向屋顶花园,与室外环境融为一体。萨伏伊别墅外部造型简单,内部却玲珑剔透,充满情趣。在平面的处理中,为了使隔墙在形式意义上表现出更大的自由性,柯布西耶故意在其作品中大量使用蛇形的曲线,以便与规则的柱网形成对比,也时常让这样的隔墙不触及顶棚,进一步强调其独立性。而在立面上,水平的长窗向人们讲述着承重墙的消失,立面获得了最大程度的自由与独立。置身其中,空间更加明亮,人们的视野更加辽阔,心情也更加舒爽。内部空间的精巧灵活与放眼室外的豁然开朗形成强烈对比,空间形态抑扬启合、高低错落,仿佛变奏的交响曲。这种做法让现代技术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早期的用现代技术模仿古典形式相比,它更加真实,更加清晰。从审美体验的角度来讲,承重墙所封闭的传统空间被打通,人们的审美创新期待得到了充分满足。从情感体验的角度来讲,没有了承重墙的束缚,人的行进路线与空间景观的序列相一致,游览的愉悦之情也得到了充分舒展。 1929年,密斯设计的巴塞罗那德国馆让人们见识了一个全新的空间。自古以来,建筑一直是由下到上建造的,四面墙体围合空间,屋顶覆盖其上,空间被包裹在墙体、屋顶和地面之中。密斯颠倒了传统的做法,他将屋顶轻轻地压下来,从而限定一个空间,再以几片游动的墙体穿插其中,区别不同的空间界面。德国馆包括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庭院和围墙。建筑坐落于一片不高的基座上,屋顶由八根精致的十字断面钢柱撑起,造型轻盈。室内布置的隔墙似乎漫不经心,时断时续,纵横交错。有时还伸出屋外,成为院墙,围合庭院。在这个展览馆里,房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室内外环境也连成一片。密斯完全打破了墙体围合成房间的传统方法,而是以间断的墙体让不同的房间连通起来。此时,空间似乎一下子从包裹中释放出来,并开始流动,密斯称之为流动空间。这种流动空间让人们感到一种挣脱枷锁的释然。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流动空间”的概念因德国馆开始被人们所熟知,密斯也因为德国馆的设计一举成名。除了空间上的自由,密斯做出了更具想象力的尝试——探索功能上的自由。对密斯而言,从未有过什么功能决定形式。他甚至坦言,倒不如将沙利文的“形式追随功能”颠倒过来。他认为“建筑的功能总会面临频繁的调换,我们无法知道它们将如何使用;与其揣测其未来的用途,不如提供一种无论人们是否喜爱或是接纳均可以沿用的普适性空间。”“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规整化的,可以让生命之树生长其上的方格结构,若将此推而广之,即可确立几类简洁而纯 粹又贯彻始终的建筑原型。” 与其他建筑师不同,密斯所应用的混凝土、钢框架技术不仅是为了得到可以适应各种功能要求的大跨度空间,更是为了表现其“少就是多”的艺术思想。密斯认为建筑的结构与艺术、功能是统一的,不应该在建筑结构上增加艺术的装饰和功能的限定。建筑就是建筑,不是教堂、住宅、办公楼等个别功能的建筑。建筑就是单纯的结构,本身具有美感,并可以适应一切使用功能。正是这种对单纯秩序的追求为密斯的探索创造了理由,直至发展成为“匀质的空间”。人们在这样的空间中自由地漫步,这样的空间可以适用任何功能。这时,传统的由墙体所限定的围合空间完全消失,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悬浮于支柱上的水平屋顶和由屋顶所向下限定的空间。在密斯的建筑设计作品中,由空间和结构所产生的艺术美已经压倒物质功能,建筑更接近于在空间雕塑的艺术品。空间的自由流动带给人们的是恬静的享受,置身其中你会忘记建筑本身的功能,正是如此,艺术诞生了。从自由功能到自由美,正如艺术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密斯完成了从使用到审美的质的飞跃,使建筑在自由形式上达到了艺术美的高度。
应该说,两人的建筑设计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已经超越了建筑的物质层面需要,是建筑师一厢情愿的做法。这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功能良好、造价经济的建筑是有很大区别的。不过,两人通过对现代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的熟练应用,创造出了充满自由美的建筑作品,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建筑空间形式的传统认识,极大地推动了现代主义建筑运动。
殊途——“复杂变化”与 “简单纯粹” 同样是对“自由”的追求,柯布西耶与密斯却是以完全不同的手法来实现的,对比柯布西耶的作品“萨伏伊别墅”和密斯的作品“范斯沃斯住宅”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差别。 在萨伏伊别墅中,我们惊异地发现各层平面之间的巨大对比,建筑师有意安排上下层墙体并不一一对应。底层平面中,墙体对室内外空间划分较为明确,以弧形墙体引导车流路线。二层则较多使用垂直相交的隔墙,以适应室内家具的布置。外墙开横向长窗,将室外景观尽可能地收入室内。三层则以最为自由灵活的方式布置墙体,曲线形态与空中花园相适应,室内外的界限也较为模糊。人们漫游在建筑当中时,接连而来的是不断变化的影像,或明或暗,或室内或室外,仿佛置身于由柯布西耶所导演的电影中,从而忘记建筑体的围合限定,空间由三维上升到了四维,不仅突破了墙体围合的限定,更突破了时间的限定,达到了高度的自由。 对比来看密斯的范斯沃斯住宅,它是如此的简单,以致让人们怀疑它是否还称得上是住宅。建筑是一个四面透明的玻璃盒子,由八根白色工字钢柱撑起。屋顶和地板也漆成白色,外侧与工字钢柱焊接,轻飘飘地浮在草坪之上。内外空间通透,只有建筑中间的服务核心是围合的,这其中包括管道井和两个卫生间。在这里,功能是自由的,卧室、起居、餐厅在建筑中可也随家具的摆放而变换,是否用于住宅也全凭主人意愿。空间是自由的,室内几乎完全通透,对外也完全开敞,在绿树的掩映下,住宅与环境融为一体,没有隔断,没有阻挡。情感是自由的,极致的简约,让人们远离喧嚣,回归自然,体验清静无为的美。密斯自步入职业生涯起就表现出追求理想的执著与删繁就简的能力,从早期的乡村砖住宅到巴塞罗那德国馆,再到后期的范斯沃斯住宅,为突破屋顶与墙体结构的束缚,密斯不断地努力寻找明晰的形式。范斯沃斯住宅是其成熟的作品,他将内部的自由空间与屋顶墙体关系的独立自由性演绎到极致,最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屋顶完全独立于墙体,形成明确的轮廓,内部也形成完全匀质的空间。密斯认为空间只有脱离了装饰和功能要求,才是永恒的建筑。密斯的追求不禁让人想起柏拉图式的纯精神世界,这种对永恒不变的追求也使他的作品成为永恒意义的象征。 从建筑技术发展的角度,现代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结构是新的建筑空间出现的根本原因。而对于建筑师而言,如何将新技术驾轻就熟地应用到设计当中并产生突出的艺术效果则是关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使得墙体不必担任承重的功能,可以自由发挥。柯布西耶充分地利用了这一点,精心组织流线,合理安排功能,巧妙设置景观,在有限的空间内做出复杂的空间效果。密斯则钟爱于钢结构的精巧和空间的流通。在建筑功能上模糊了“房间”的界限,尽量减少墙体的数量和体积,所有的房间连成一片,造成空间流动的效果。由此可见,柯布西耶与密斯二人在设计手法上“繁”与“简”的对比是很明显的。前者通过增加墙体,变化平面、立面,做到“繁”的效果,使欣赏者移步换景,置身于“自由漫步”的情境之中,达到“忘我”的境界。后者则通过减少墙体,增加空间流通,明确清晰的形式,创造纯净的精神空间,使欣赏者置身于自由理想的纯艺术世界,达到“忘情”的意境。不管怎样,两人突破了传统建筑房间的形式,在空间艺术表达上考虑人的感受,让欣赏者在建筑中不在感受室内的压抑,尽情体验空间的美。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两人自由精神的表达并不是随意性的,是在与物质层面发生作用关系中产生的,这与普列汉诺夫关于艺术美产生的论述是相一致的:“使用价值是先于审美价值的。但是,一定的东西在原始人眼中一旦获得了某种审美价值以后,他就力求仅仅为了这一价值去获得这些东西,而忘掉了这 些东西的价值来源,甚至连想都不想一下。” 当一件东西的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而感动人时,艺术便产生了。
现代建筑五大师 ——对格罗皮乌斯、柯布、密斯、 赖特、阿尔托的分析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弗兰克•劳埃德•赖特、阿尔瓦·阿尔托作为现代建筑的五位大师坚决反对复古,创时代之新,他们的建筑有新功能、新技术,形式符合抽象的几何美学,他们承认建筑的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性,认为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并提出了要反对外加装饰的建筑表现形式。他们确定了现代建筑的为现代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初期,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许多国家中复古主义建筑仍然相当流行,并且出现了表现主义、未来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等流派,它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和解决当代建筑发展所涉及的许多根本性的问题。 由于战后初期欧洲各国的经济困难状况,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抑制了片面追求形式的复古主义作法;工业和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带来更多的新的建筑类型,要求建筑师突破陈规。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方面的进展,促使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走出学院派的象牙之塔;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祸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在世人心理上引起强烈震动。人心思变,大战后社会思想意识各个领域内都出现许多新学说和新流派,建筑界也是思潮澎湃。新观念、新方案、新学派层出不穷。这一切都未现代建筑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现代主义自30年代起迅速向世界其他各地区传播,终于成为20世纪中叶现代建筑中的主导潮流。
现代建筑派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德国的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和法国的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欧洲先锋派,他们是现代运动的主力。另一是以美国赖特为代表的有机建筑派。此外有一些派别人数并不多单十分重要,他们在建筑观点上特别是在建筑与社会和时代的关系上,赞成欧洲的现代建筑派,也参加了他们发起的CIAM组织,但在设计手法上则倾向于有机性。代表人物是芬兰的阿尔托。 下面就针对这五位现代建筑大师展开分析: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Walter Gropius,1883-1969)是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的创办人。
格罗皮乌斯比较明确地提出要突破旧传统,创造新建筑的主张.1910年,格罗皮乌斯从美国的建造方法中得到启发,提出了改进住宅建设的建议。他说:“在各种住宅中,重复使用相同的部件,就能进行大规模生产,降低造价,提高出租率”。他认为在住宅中差不多所有的构件和部件都可以在工厂中制造,“手工操作愈减少,工业化的好处就愈多”。格罗皮乌斯是建筑师中最早主张走建筑工业化道路的人之一。 他在包豪斯担任校长时期提出了一些观点:第一,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陈规;第二.将手工艺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格罗皮乌斯认为新的工艺美术家既要掌握手工艺,又要了解现代工业生产的特点,用手工艺的技巧创作高质量的产品设计,供给工厂大规模生产;第三,强调各门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提倡工艺美术和建筑设计向当时已经兴起的抽象派绘画和雕刻艺术学习;第四,培养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第五,把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撞上钩,包豪斯的师生所作的工艺设计常常交给厂商投人实际生产。由于这些做法,包豪斯打破了学院式教育的框框,使设计教学同生产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这是它比旧式学校高明的地方。 1934年离德赴英开业。1937年到美国定居,任哈佛大学建筑系教授、主任。格罗皮乌斯在美国广泛传播包豪斯的教育观点、教学方法和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理论,促进了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学界所推崇。50~60年代,他获得英国、联邦德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建筑师组织、学术团体和大学授予的荣誉奖、荣誉会员称号和荣誉学位。 总的来说,格罗皮乌斯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勒•柯布西耶
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原名Charles Edouard Jeannert-Gris,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他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路德维格·密斯·凡·德·罗以及弗兰克·洛依德·赖特并称为四大现代建筑大师。 勒柯布西耶没有受过正规的学院派建筑的教育,相反从一开始他就受到当时建筑界和美术界的新思潮的影响,这就决定了他从一开始就走上新建筑的道路。
1923年勒柯布西耶出版了《走向建筑》,文章代表了他的总体设计思想。《走向建筑》中心思想是明确的,就是激烈否定十九世纪以来的因循守旧的建筑观点,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的建筑风格,激烈主张创造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柯布西耶强调机械的美,他指出:"结构本身具有巨大的能力,对建筑艺术家来说,建筑设计中老的经典已经被推翻,如果要与过去挑战,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上的过往样式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复存在,一个属于我们自己时代的新的设计样式已经兴起,这就是革命。" 通过强调机械的重要,柯布西耶成为机械美学理论的奠基人,他认为: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机器,书是供人们阅读的机器,在当代社会中,一件新设计出来为现代人服务的产品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机器"。在具体设计上,柯布西耶强调以数学计算和几何计算为设计的出发点,一方面使建筑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理性特征,同时也体现了技术的原则。 1926年勒柯布西耶提出了“新建筑五个特点”即: (1)底层的独立支柱.房屋的主要使用部分放在二层以上,下面全部或部分地腾空,留出独立的支柱; (2)屋顶花园; (3)自由的平面; (4)横向长窗; (5)自由的立面。
这些都是由于采用框架结构,墙体不再承重以后产生的建筑特点。勃·柯布西耶充分发挥这些特点,在二十年代设计了一些同传统的建筑完全异趣的住宅建筑-萨状伊别墅是一个著名的代表作。 1927年柯布西耶在瑞士拉萨拉兹发起"现代建筑国际会议",成为国际风格现代建筑的中心组织。 50年代以后勒·柯布西耶转向表现主义、后现代,朗香小教堂以其富有表现力的雕塑感和它独特的形式使建筑界为之震惊,完全背离了早期古典的语汇。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1886年,密斯生于德国亚琛,原名MariaLudwigMichael,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之后便更名为密斯·凡·德·罗(MiesvanderRohe),vanderRohe是他母亲的姓。密斯在1908-1911年间与著名建筑大师彼得·贝伦斯一起工作,后来,他又采纳了包豪斯建筑学派的风格,并继承了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遗留的风格。1938-1958年任芝加哥阿莫尔学院(后改名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主任。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密斯已经同传统建筑决裂,他在积极探求新的建筑原则和建筑手法.他在这一时期发表的言论中强调建筑要符合时代特点,要创造斯时代的建筑而不能模仿过去。 1929年密斯设计了著名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他设计了一些积分各有连通的半封闭半开敞空间,市内各部分之间,室内和室外之间相互穿插,没有明确分界。这就是现代建筑中常用的流动空间的一个典型。“流通空间”在二十世纪初这应该是个很前卫的名词,毫无疑问,这在当时属于创造性的突破。开创了完全与以往的封闭或开敞空间不同的———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空间开创了另一种概念。 1928年,密斯提出了著名的“少就是多”的建筑处理原则也在这个建筑中得到了体现。密斯对“少就是多”很好的解释过,其具体内容主要寓意于量两个方面:一是简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件,试产生诺大的、没有屏障或屏障极少的.可作任何用途的建筑空间;二是净化建筑形式,精确施工,使之成为不附有任何多余东西的只是曲直线、直角组成的规整精确和纯净的刚和玻璃方盒子。
后来出现了五六十年代非常流行的“密斯风格”即:以“少越是多”为理论根据.以“全面空间”、“纯净形式”和“模数构图”为特征的设计方法与手法被密斯·凡·德·罗广泛套用到备种不同类型的建筑中去。住宅是这样,办公楼也是这样,博物馆也是这样,剧院也是这样。它们成为了密斯·凡·德·罗的标志。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9-1959)是本世纪美国的一位最重要的建筑师,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通的赞扬,是现代建筑中有价值的瑰宝。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他的建筑思想和欧洲新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差别,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赖特的主要作品有:东京帝国饭店、流水别墅、约翰逊蜡烛公司总部、西塔里埃森、古根海姆美术馆、普赖斯大厦、唯一教堂、佛罗里达南方学院教堂等。 1893年赖特开始独立执业,逐渐形成了一些既有美国民间建筑特点,有突破了封闭性的住宅处理手法。它适合于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带气候和地广人稀的特点。赖特把它称为“草原是住宅”。 1936年他为卡夫曼家族设计了著名的流水别墅。流水别墅建于瀑布之上,这个建筑以其原始、活动、超越时间的形态,超越了建筑史上的诸多流派,它似乎是凭空飞跃到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让整个山谷都呈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度,建筑内的壁炉是以暴露的自然山岩砌成的,瀑布所形成的雄伟的外部空间使别墅整体更为完美,在这自然和人和谐共存的环境里呈现出天人合一的悠然境界。它无疑成为无与伦比的世界最著名现代建筑。
赖特吧自己的建筑称为“有机建筑”。他说自然界是有机的,建筑是应该从自然中得到启示,房屋应当向植物一样,是“地面上一个基本的和谐要素,从属于自然环境,从地里长出来,迎着太阳。”有时,莱特又说有机建筑既是真实的建筑,“对任务和地点的性质、材料的性质和所服务的人都真实的建筑。”当然赖特的这种建筑理念与当时美国的国情与文化特点是有密切关系的。
阿尔瓦·阿尔托
阿尔托(Aalto,Hugo Alvar Herik Aalto 1898~1976)芬兰建筑师。1921年毕业于赫尔辛基工业专科学校建筑学专业。1923年起,先后在芬兰的于韦斯屈莱市和土尔库市开设建筑事务所。1928年参加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头10年,阿尔托主要从事祖国的恢复和建设工作,为拉普兰省省会制订区域规划。阿尔托于1940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1947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美术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芬兰科学院院士。1957年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1963年获美国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
1917年芬兰独立,阿尔托看到了当时正在荷兰和德国兴起的现代运动,很快便转到现代派的道路上去。欧洲现代派的讲求实用、经济、采用新的工业技术来解决问题以及他们所提倡的具有强烈的行使代高的建筑形式大大地吸引了他。但根深蒂固的对芬兰这块土地与芬兰人——使用者——的感情,是阿尔托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作品粗看上去是功能主义,细看一下则可以发现里面蕴藏着许多细腻的同被芬兰地方文化与关心使用者的密切联系。
阿尔托的建筑极富人情化。阿尔托主要的创作思想是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现代建筑道路。他认为工业化和标准化必须为人的生活服务,适应人的精神要求。他的设计手法很细腻,对使用者在感觉上的关心以及把美学、地方性同技术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他现代建筑派的设计内容与方法。玛利亚别墅的设计为当时正在探索丰富的建筑形式、不同材料肌理的并列与共鸣和精致的细部而着迷的他提供了一个发挥自己的机会。落成后的建筑给人的印象是,这是一座建在大自然中能与自然对话的建筑,然而又是精工细造的住宅。他展示了现代建筑前所未有的魅力,宣告了一种“在整个建筑发展领域中少有能与之匹敌的建筑理念。”这种思想概括的说就是抒情的对待使用者,记在功能上也在心理上。
五位大师思想的异同:
这些建筑师的设计思想虽然不可能完全一致,但作为现代建筑大师他们都具有他们都会有一些现代建筑的特点: (一)重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注重建筑使用时的方便和效率;(二)注意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例如,框架结构中的墙是不承重的,在建筑设计中就充分运用这个特点而决不按传统承重墙的方式去对待它;(三)努力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造出适用的房屋,把建筑的经济性提到重要的高度;(四)主张创造建筑新风格,坚决反对套用历史上的建筑样式。强调建筑形式与内容(功能、材料、结构、工艺)的一致性,主张灵活自由地处理建筑造型,突破传统的建筑构图格式;(五)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建筑空间比建筑平面或立面更重要。强调建筑艺术处理的重点应该从平面和立面构图转到空间和体量的总体构图方面,并且在处理立体构图时考虑到人观察建筑过程中的时间因素,产生了“空间——时间”的建筑构图理论。(六)废弃表面的外加的建筑装饰,认为建筑美的基础在于建筑处理的合理性和逻辑性。这些建筑观点被许多人称为建筑中的“功能主义”。
“少就是多”是密斯建筑设计的重要思想,它包括了他的一套先结构、后形式,先空间、后功能和讲求“条理”的设计方法,这里就提到了他特感兴趣的所谓结构逻辑性(结构的合理运用及其忠实表现)和自由分隔空间在建筑造型中的体现。这种结构一空间一形式的见解,与现代建筑的先功能后形式的口号不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密斯的“全面空间”理论有时并不符合建筑功能的需要,工学院的克朗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最后提一下密斯的追求施工的精致与细致常常导致工程大大超出预算,这与现代建筑努力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造出适用的房屋,把建筑的经济性提到重要的高度的特点不符。
另外,受美国传统文化与战后特殊国情影响的赖特的“有机建筑”思想与现代建筑思想也有很大的不同。明显的,赖特对建筑的看法同柯布和密斯等人有明显区别,有的地方还是完全对立的。柯布说:“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赖特说:“建筑应该是自然的,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赖特最厌恶把建筑物弄成机器般的东西。柯布设计的萨伏伊别墅虽有大片的土地可用,却把房子架立在柱子上面,周围虽有很好的景色,却在屋顶上另设屋顶花园,还要用墙包起来。萨伏伊别墅以一付生硬的姿态同自然环境相对立,而赖特的流水别墅却同周围的自然密切结合。萨佚伊别墅可以放在别的地方,流水别墅则是那个特定地点的特定建筑。在二十年代,勒.柯布西耶等人从建筑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的条件和需要出发,抛弃传统建筑样式,形成追随汽车,轮船,厂房那样的建筑风格。赖特也反对袭用传统建筑样式,主张创造新建筑,但他的出发点不是为着现代工业化社会,相反,他喜爱并希望保持旧时以农业为主的这会生活方式,这是他的有机建筑理论的思想基础。
最后说一下阿尔托,这位第二代建筑师始终走在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现代建筑的道路上。他认为工业化和标准化必须为人的生活服务,适应人的精神要求。他说:“标准化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房屋都一模一样,而主要是作为一种生产灵活体系的手段,以适应各种家庭对不同房屋的需求,适应不同地形、不同朝向、不同景色等等。”他所设计的建筑平面灵活,使用方便,结构构件巧妙地化为精致的装饰,建筑造型娴雅,空间处理自由活泼且有动势,使人感到空间不仅是简单地流通,而且在不断延伸、增长和变化。阿尔托热爱自然,他设计的建筑总是尽量利用自然地形,融合优美景色,风格纯朴。他的关于人情化方面的探索与研究为后来的建筑革新和后现代建筑的产生提供了依据。
虽然不能说他们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弗兰克•劳埃德•赖特、阿尔瓦·阿尔托这五位大师在建筑界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他们的思想和作品对现代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一直影响着后世。
柯布西耶 VS 赖特
柯布,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出生于瑞士西北靠近法国边界的小镇,父母从事钟表制造,少年时曾在故乡的钟表技术学校学习,对美术感兴趣。1907年先後到布达佩斯和巴黎学习建筑,在巴黎到以运用钢筋混凝土著名的建筑师奥古斯特·贝瑞处学习。 1917年定居巴黎,同时从事绘画和雕刻,与新派立体主义的画家和诗人合编杂志《新精神》,後来他把其中发表的一些关于建筑的文章整理汇集出版单行本书《走向新 建筑》。勒·柯布西耶是现代主义的主要倡导者,机器美学的重要奠基人 。 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提出了新建筑的5 个特点:底层支柱 屋顶花园 自由平面 横向长窗, 自由立面, 横向长窗。 代表作萨伏伊别墅。
赖特,1867-1959年4月9日。1867年出生在美国威斯新州,他在大学中原来学习土木工程,后来转 而从事建筑设计。1887年前往芝加哥寻找工作。在芝加哥建筑界深受建筑师D.阿特勒Adler和L. 沙利文 (Louis Henry Sullivan) 的影响,後来又到德国贝伦斯事务所工作,在那里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和德维格·密斯·凡德罗, 一起开创了现代建筑的思潮。他又到希腊和土耳其周游,参观探访古代建筑 和民间建筑。1888年进入建筑师阿特勒和L.沙利文的建筑事务所。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最初的十年中, 他在美国中西部的威斯康新州、伊利诺州和密执安州等地设计了许多小住宅和别墅。1911回国定居在家乡威斯康兴州 塔里埃斯 ,在那建造了一处居住和工作的总部。 这是以莱特为中心的半工半读的工作集体。赖特提倡有机建筑,草原式住宅。建筑特点:崇尚自然的建筑观,属于美国的建筑文化, 活的有机建筑,技术为艺术服务,表现材料的本质, 连续运动空间, 有特性和诗意的形式。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 Le Corbusier
Forefathers of Modern Design
Le Corbusier (1887-1965) born Charles-Edouard Jeanneret-Gris and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Mies” are two of the 20th century’s most important and influential architects. Early in their careers, both men worked for Peter Behrens (1868-1940) at the time Germany’s most progressive architect.
Both had a whittled down, modernist approach to design, that incorporated wide expanses of windows and favored flattop roofs still, each had their own distinctive style. Le Corbusier integrated the contrast of curves into his buildings and Mies’s rectilinear skeletons created new opportunities in building design.
The Legacy
Both Le Corbusier and Mies were revolutionary designers who share a place i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s trailblazers that inspired legions of others. Their iconic designs were not only visually stunning but innovative structurally as well. Without Mies’s rectilinear “skin & skeleton” designs, we wouldn’t have the modern skyscraper and Le Corbusier’s playful integration of curves and straight lines surprised and delighted, then as now. Though they have much in common they stand alone as pioneering paragons of their craft and the world is a better and more beautiful place because of them.
Le Corbusier's Skyscrapers in the Park
In what ways did Le Corbusier's skyscrapers in the park constitute a radical departure from existing cities and how they were designed and built?
Frank Lloyd Wright, The Low-Density Model
Compare and contrast Frank Lloyd Wright's "Broadacres" with Le Corbusier's city in the park.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not only physical design but the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life.
Oh how biased both Le Corbusier and Wright are. They paint an ideal picture of perfection, and do not bother to look at the downside to their ideas. Some of their ideas are similar, but applied to different focuses. Le Corbusier focusing on the city and centralizing things, and Wright focusing on the suburbs and decentralizing things. They both describe how their solution will make things perfect and look at an ideal world.
Le Corbusier envisions a place where everything is compact. There are more businesses and more people per square foot. He states "the more dense the population of a city is the less are the distances that have to be covered." There will be skyscrapers and hotels in one section for business and residential block to house many people. "We must increase the open spaces and diminish the distances to be covered. Therefore the centre of the city must be constructed vertically." He also wants the buildings to be surrounded by open space for restaurants, shops, and parks. He pictures a brilliant place that is not only functional but tastefully appeasing to the eye.
He describes how to solve traffic problems by having different roads for different uses, "Heavy goods traffic, low goods traffic, and fast traffic." He made the assumption that these roads would solve traffic problems, and congestion. His idea to fix traffic in the city was to have less crossroads calling them "an enemy to traffic." He talks about underground trains to get rid of the tramway, boasting that "the tramway has no right to exist in the heart of the modern city." He also discusses fast traffic which would be equivalent to the modern day freeway system. It connects the suburbs to the city, so people from the suburbs can easily and efficiently get to the city.
The look of Le Corbusier's city would be zoned into areas. The living quarters and the business quarters. The aesthetic look is that of "geometrical kind". The buildings must be uniform and everything will be standardized. By mass producing the same buildings he thought it would cut costs.
I will come back to all the things that are wrong with his ideal city and how his city model compares to our modern day city. But I want to switch to discuss Wright's "Broadacre city".
Wright thought that people should move away from the city into the suburbs. They could own property and land allotment would be based on the size of the family. He felt that the invention of the car, radio, telephone, telegraph, and standardized machine-shop production allowed people to move out of the city and occupy more space.
Wright saw a place where the houses were the same and there was "no distinction existing between much and little, more or less." The class division problem would be solved. There would be apartments and hotels. Houses would have copper roofs and overhangs protecting the glass windows.
Wright thought that people would flock to the suburbs and the city would be forgotten.
Like Le Corbusier, Wright also saw a system of multiple lane highways to help people get to and from easier and safer. He describes "Multiple-lane highways make travel safe and enjoyable. There are no grade crossings nor left turns on grade. The road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is such that no signal nor any lamp-posts need be seen. No ditches are alongside the roads. No curbs either." These thoughts are similar to todays highways.
Le Corbusier's city plan sounds like New York with Central Park, the subway system, and sky scrapers. The Twin Cities has the skyscrapers and the streets, but not the subway system. In current cities there are a lot of cross streets and stop lights, making traffic unbearable during rush hour. While some of the residential areas and business areas are split, quite a bit is mixed together. Some businesses have people living above them.
Wright's description of the suburbs is close to current day suburbs. There are freeways connecting people to the city, and people have more land. It is not split up by how large a family is though. Neighborhoods are split into classes by the prices of the land. It did not alleviate the class system. The the foundation of Wright's ideas are seen in today's suburbia.
While a lot of what Le Corbusier and Wright describe sounds like the modern city we know today there are a few overlooked aspects. They thought that freeways would solve the traffic problems, but they did not account for suburban sprawl and how congested the freeways would become as the population became larger. Unlike Wright though, they have ditches and street lamps on them to make the roads safer. Also, traffic in the city is horrific and not as smooth as Le Corbusier thought it would be. Wright also thought that people would leave the city behind for a life in the suburbs; while Le Corbusier thought that people would be scattered about. It depends on the person. Some people like to be close to where they need to be and thrive on the hustle and bustle of the city. While others like the piece and quiet of the suburbs. Whether the city is better or the suburbs comes down to personal preference. Le Corbusier also thought that mass production of buildings would decrease prices, but the city is expensive to live in.
Both Le Corbusier's and Wright's idealistic cities sound terrific. Unfortunately, we don't live in an idealistic world.
A side note that I find interesting is that the reason to change the city was to get rid of urbanism. They saw the city as demoralizing and created bad people. While reading on Wikipedia about Wright's life, I found out that he cheated on his wife and left her and then bounced around from relationship to relationship. He was for suburbia, and yet was not moral himself.
‘The big fireplace below, inside, now became a place for a real fire, justified the great size of this
chimney outside. .. The integral fireplace beca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uilding itself in the houses I was allowed to build out there on the prairie. It refreshed me to see the fire burning deep in the masonry of the house itself.’ Frank Lloyd Wright, Modern Architecture, 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