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自白
很久以前写的东西,很浅,却没想到得到这么多人的鼓励。
人类学的路很长,也不好走。
如@番茄酱 所说,自白都是阶段性的,无所谓深浅。
所以,本想留一天就删掉,现在觉得没必要了,留着当鼓励吧。
2014要来了呢,学术的路,又过去一年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次接触到人类学,是在大一的时候从师姐口中得知,当时对这个全新的名字感知甚少,只觉得是全新的学术类型,但又与民族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我想,对于我这种世界音乐一无所知的人来说,必定会是一种不一样的挑战。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时不时会听到关于人类学各种各样的信息:授课人类学的教授如何带学生走入异国风情;她任教于另一所大学的丈夫纡尊降贵到我校为莘莘学子开设不一样的选修课;某某著名人类学者到我校讲学……这些种种的“道听途说”,无不为人类学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人类学,之于我来说到底是什么?
时间来到了我大学生涯的第三年。在这一年里,我听到关于人类学的讲座占去了我大学三年时光的大部分,也就在这一年里,我正式开始接触音乐人类学,并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
开始的课程很是无趣,对这门不知其所以然的学科,我想到最多的不是对知识的渴求而是畏惧。对于未知事物有恐惧感,无非来自周边人对它的看法以及自己对这事物的表面理解,而彼时的我对音乐人类学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要去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住上一年半载与当地人相处,在此基础上能写出一篇成形的文章,仅此而已。所以,当我知晓我们十个人要分别对人类学传入中国的过程作出梳理并为同学们讲解的时候,我的心理已经凉了半截:这种学科历史梳理到底有什么好玩的?
然而,作业总归是要完成的。
鉴于我在大一的时候已经浏览过伍国栋老师的《民族音乐学概论》,对人类学也有了一定的自己的理解,再加上本科入学考试时已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里对王光祈比较音乐学的理论有粗略的认识,自认为对我国人类学历史的理解大致方向是正确的。于是,我便开始着手对王光祈《中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做详细的“剖析”工作。可惜的是由于文章历史年代久远,加之我对彼时音乐环境并不了然于心,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宣告失败。由于对作业的执念,即使第一个任务不能完成,我也决定要完成第二项任务:梳理整个音乐人类学的脉络中的一个小小段落。过程虽不甚成功,但对人类学也有了更深的把握。
然而,对人类学道路义无反顾,是在听了杨沐先生一个名为“Medium is Message”的讲座之后。在他看来,当代传媒对人类学的影响不容忽视,而我对他的观点亦非常赞同。
当代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抑或是整个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获得信息:
1. 把现代传媒作为田野考察的工具
由于现代传媒的便利,信息媒介已离不开现代传媒。当一切资讯都能以互联网的形式进行交流时,互联网就成了人类学田野考察的重要工具。人类学学者能从互联网上获取各式各样的材料,把实地的田野考察放在了互联网上,在便捷性上有了极大的提高。此前,田野调查结束,人类学学者返回原地,少了现代传媒的帮助,与田野就失去了便捷的沟通方式,在得出结论的时候很可能因此而出现误差。若一位学者做客家山歌的调查,他得到的数据是当地有3000首客家山歌,但恰好有一首他没有收入数据中,而当地人以互联网的形式将这首客家山歌传给学者,就避免了数据出现的纰漏。所以说,电脑、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作为田野考察的工具必不可少。
2. 把现代传媒作为田野考察的对象
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材料林林总总,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也可以被人类学当成是考察对象之一。一个人在网络上的形象和自己的网络定位都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与处事方式,音乐亦是如此。网络上有人认为陕北信天游是生命力的象征,那么这种想法就是人类学田野考察所应考虑到的问题,当有学者以此为出发点而挖掘陕北信天游外延的时候,互联网就必不可少地成了田野考察的对象。
3. 把现代传媒构成的虚拟世界作为展开调查的田野
既然信息技术与互联网能体现一个人的性格,那么互联网构成的虚拟世界也可以成为调查的田野。人类学学者可以在网络上与人沟通,在获得各方面的资讯的同时,把沟通的虚拟世界看作是虚拟的田野进行调查,与实地无异。互联网这个虚拟的世界有琳琅满目的数据可供人类学学者做研究,但也同样有不真实的数据会误导人类学学者,如何去分辨数据的真实性也是人类学学者应该学会的。若有学者在研究新疆木卡姆时为得到更多的信息,在互联网上发帖征求信息,那么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要求学者自己本身对木卡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针对信息辨明真伪。再者,互联网上对木卡姆的错误认识来源于哪里,也是学者应该探究的问题之一。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结合,得到的信息必定更多,学者的研究亦更全面。
小结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现代传媒承载了许许多多的信息与材料。作为虚拟空间,现代传媒在资料的传播上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与时效性,为现实空间提供了许多可靠的临时性资讯,对人类学有很大的帮助。音乐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自是不例外。
但是,无论现代传媒有多么吸引人的便捷性,到现实的田野中去实践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我们不可能依赖现代传媒而奢望“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作为一个帮助我们了解事实的工具,互联网在间接询问与信息传达上有高效,但事必躬亲,在对自己要调查的事物没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对网络的依赖很可能会造成误解,并形成错误的结论。我们不能盲目相信田野实践的数据,正如我们不能过度依赖现代传媒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一般,二者相结合,才能做出更好的田野考察来。
对于人类学的研究立场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它的反思性与客观性了。作为一个并未踏出田野调查第一部的人,我刻意在文章中不曾提及这些名词。我相信,待我真正投身于人类学,做出自己的田野调查的那一天时,我才有资格去阐述这两个与人类学成果完全挂钩的名词。在我看来,人类学的情怀,不在于能对所谓的社会现象做出多大的改变,而在于当你把现象呈现给他人时能带给那些不曾对这种形式有过关心的人哪怕一丝丝的震撼,从而带动其他人一起做相关的研究,无论是他国文化,还是本土资源。我未曾奢望过把我的研究对象变成我所认为“更好”的状态,因为也许在他们看来,这样就是最完美的,而我所能做的,只是呈现最客观的研究现状给社会,也就足够了。
人类学的路很长,也不好走。
如@番茄酱 所说,自白都是阶段性的,无所谓深浅。
所以,本想留一天就删掉,现在觉得没必要了,留着当鼓励吧。
2014要来了呢,学术的路,又过去一年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次接触到人类学,是在大一的时候从师姐口中得知,当时对这个全新的名字感知甚少,只觉得是全新的学术类型,但又与民族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我想,对于我这种世界音乐一无所知的人来说,必定会是一种不一样的挑战。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时不时会听到关于人类学各种各样的信息:授课人类学的教授如何带学生走入异国风情;她任教于另一所大学的丈夫纡尊降贵到我校为莘莘学子开设不一样的选修课;某某著名人类学者到我校讲学……这些种种的“道听途说”,无不为人类学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人类学,之于我来说到底是什么?
时间来到了我大学生涯的第三年。在这一年里,我听到关于人类学的讲座占去了我大学三年时光的大部分,也就在这一年里,我正式开始接触音乐人类学,并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
开始的课程很是无趣,对这门不知其所以然的学科,我想到最多的不是对知识的渴求而是畏惧。对于未知事物有恐惧感,无非来自周边人对它的看法以及自己对这事物的表面理解,而彼时的我对音乐人类学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要去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住上一年半载与当地人相处,在此基础上能写出一篇成形的文章,仅此而已。所以,当我知晓我们十个人要分别对人类学传入中国的过程作出梳理并为同学们讲解的时候,我的心理已经凉了半截:这种学科历史梳理到底有什么好玩的?
然而,作业总归是要完成的。
鉴于我在大一的时候已经浏览过伍国栋老师的《民族音乐学概论》,对人类学也有了一定的自己的理解,再加上本科入学考试时已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里对王光祈比较音乐学的理论有粗略的认识,自认为对我国人类学历史的理解大致方向是正确的。于是,我便开始着手对王光祈《中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做详细的“剖析”工作。可惜的是由于文章历史年代久远,加之我对彼时音乐环境并不了然于心,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宣告失败。由于对作业的执念,即使第一个任务不能完成,我也决定要完成第二项任务:梳理整个音乐人类学的脉络中的一个小小段落。过程虽不甚成功,但对人类学也有了更深的把握。
然而,对人类学道路义无反顾,是在听了杨沐先生一个名为“Medium is Message”的讲座之后。在他看来,当代传媒对人类学的影响不容忽视,而我对他的观点亦非常赞同。
当代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抑或是整个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获得信息:
1. 把现代传媒作为田野考察的工具
由于现代传媒的便利,信息媒介已离不开现代传媒。当一切资讯都能以互联网的形式进行交流时,互联网就成了人类学田野考察的重要工具。人类学学者能从互联网上获取各式各样的材料,把实地的田野考察放在了互联网上,在便捷性上有了极大的提高。此前,田野调查结束,人类学学者返回原地,少了现代传媒的帮助,与田野就失去了便捷的沟通方式,在得出结论的时候很可能因此而出现误差。若一位学者做客家山歌的调查,他得到的数据是当地有3000首客家山歌,但恰好有一首他没有收入数据中,而当地人以互联网的形式将这首客家山歌传给学者,就避免了数据出现的纰漏。所以说,电脑、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作为田野考察的工具必不可少。
2. 把现代传媒作为田野考察的对象
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材料林林总总,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也可以被人类学当成是考察对象之一。一个人在网络上的形象和自己的网络定位都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与处事方式,音乐亦是如此。网络上有人认为陕北信天游是生命力的象征,那么这种想法就是人类学田野考察所应考虑到的问题,当有学者以此为出发点而挖掘陕北信天游外延的时候,互联网就必不可少地成了田野考察的对象。
3. 把现代传媒构成的虚拟世界作为展开调查的田野
既然信息技术与互联网能体现一个人的性格,那么互联网构成的虚拟世界也可以成为调查的田野。人类学学者可以在网络上与人沟通,在获得各方面的资讯的同时,把沟通的虚拟世界看作是虚拟的田野进行调查,与实地无异。互联网这个虚拟的世界有琳琅满目的数据可供人类学学者做研究,但也同样有不真实的数据会误导人类学学者,如何去分辨数据的真实性也是人类学学者应该学会的。若有学者在研究新疆木卡姆时为得到更多的信息,在互联网上发帖征求信息,那么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要求学者自己本身对木卡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针对信息辨明真伪。再者,互联网上对木卡姆的错误认识来源于哪里,也是学者应该探究的问题之一。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结合,得到的信息必定更多,学者的研究亦更全面。
小结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现代传媒承载了许许多多的信息与材料。作为虚拟空间,现代传媒在资料的传播上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与时效性,为现实空间提供了许多可靠的临时性资讯,对人类学有很大的帮助。音乐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自是不例外。
但是,无论现代传媒有多么吸引人的便捷性,到现实的田野中去实践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我们不可能依赖现代传媒而奢望“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作为一个帮助我们了解事实的工具,互联网在间接询问与信息传达上有高效,但事必躬亲,在对自己要调查的事物没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对网络的依赖很可能会造成误解,并形成错误的结论。我们不能盲目相信田野实践的数据,正如我们不能过度依赖现代传媒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一般,二者相结合,才能做出更好的田野考察来。
对于人类学的研究立场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它的反思性与客观性了。作为一个并未踏出田野调查第一部的人,我刻意在文章中不曾提及这些名词。我相信,待我真正投身于人类学,做出自己的田野调查的那一天时,我才有资格去阐述这两个与人类学成果完全挂钩的名词。在我看来,人类学的情怀,不在于能对所谓的社会现象做出多大的改变,而在于当你把现象呈现给他人时能带给那些不曾对这种形式有过关心的人哪怕一丝丝的震撼,从而带动其他人一起做相关的研究,无论是他国文化,还是本土资源。我未曾奢望过把我的研究对象变成我所认为“更好”的状态,因为也许在他们看来,这样就是最完美的,而我所能做的,只是呈现最客观的研究现状给社会,也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