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问霾-《经济半小时》报道总结
12月初波及全国25个省份150多座大中城市的大范围大气污染是全国民众热议的话题,而尤以长三角地区的雾霾受到了最普遍的关注。12月3号和4号江苏省辖全部城市达到严重污染或重度污染。① 南京首次发布大气污染红色预警,各中小学紧急停课。此次雾霾呈现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污染程度大的特点。关于南京雾霾的原因,记者对居民进行采访,总结有以下几种观点:
(1)汽车尾气排放
(2)工厂废气
(3)工地扬尘
在对各种原因的解读时,记者提供了以下信息:
(1)南京在建工地达到3000多个,各工地无防尘措施或者措施不到位。记者以托运泥土的卡车为例,汽车上即使覆盖了防止尘土洒落的塑料薄膜,但车上仍有一大截尘土裸露在外,尘土随汽车行驶而洒落在地面上。
(2)工业园区高烟囱随处可见,园区内植物树叶表面覆盖白色颗粒。全省年均耗煤量为4400万吨,是北京市年耗煤量2200万吨的两倍。每一个南京人年煤炭消耗量达到5吨。南京是中国最早的重化工城市之一,钢铁、石化、发电和电子四大产业产值占全省产值的60%。
(3)全省机动车共170万辆,其中,小汽车达到140万辆,摩托车10多万辆,卡车和火车等共10多万辆。
(4)南京11月份降雨量仅3-5毫米,比往年同期少30%-50%。
归结雾霾成因,原因有二:
(1)有限的环境总量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重工业城市、煤炭消耗量等。ps:工厂废气排放是主因。
(2)异常的天气:南京天气与往年相比,气温偏高,降雨较少。
关于雾霾对生活的影响,记者分别采访了城市环卫工人、(需经常在户外工作的)业务人员、老人、普通员工和出租车司机等。雾霾给身体带来的直观感受是胸闷、嗓子疼等。同时,由于雾霾严重降低空气质量,也给老人和小孩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受此次雾霾影响,居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环境保护从自己做起”这一意识强化的同时,也对政府的相关治理措施寄予期望。
政府有关人员均认为对污染进行治理,重点在于产业机构的调整,或者说,在于经济发展方式和模式的调整。即,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节能改造,通过环境治理来倒逼产业改革。
节目最后,主持人提出了用制度保护环境的观点。
①PM 2.5 指标解读:300以上为严重污染;200-300为重度污染;150-200为中度污染;100-150为轻度污染;100以下则良。
(1)汽车尾气排放
(2)工厂废气
(3)工地扬尘
在对各种原因的解读时,记者提供了以下信息:
(1)南京在建工地达到3000多个,各工地无防尘措施或者措施不到位。记者以托运泥土的卡车为例,汽车上即使覆盖了防止尘土洒落的塑料薄膜,但车上仍有一大截尘土裸露在外,尘土随汽车行驶而洒落在地面上。
(2)工业园区高烟囱随处可见,园区内植物树叶表面覆盖白色颗粒。全省年均耗煤量为4400万吨,是北京市年耗煤量2200万吨的两倍。每一个南京人年煤炭消耗量达到5吨。南京是中国最早的重化工城市之一,钢铁、石化、发电和电子四大产业产值占全省产值的60%。
(3)全省机动车共170万辆,其中,小汽车达到140万辆,摩托车10多万辆,卡车和火车等共10多万辆。
(4)南京11月份降雨量仅3-5毫米,比往年同期少30%-50%。
归结雾霾成因,原因有二:
(1)有限的环境总量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重工业城市、煤炭消耗量等。ps:工厂废气排放是主因。
(2)异常的天气:南京天气与往年相比,气温偏高,降雨较少。
关于雾霾对生活的影响,记者分别采访了城市环卫工人、(需经常在户外工作的)业务人员、老人、普通员工和出租车司机等。雾霾给身体带来的直观感受是胸闷、嗓子疼等。同时,由于雾霾严重降低空气质量,也给老人和小孩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受此次雾霾影响,居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环境保护从自己做起”这一意识强化的同时,也对政府的相关治理措施寄予期望。
政府有关人员均认为对污染进行治理,重点在于产业机构的调整,或者说,在于经济发展方式和模式的调整。即,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节能改造,通过环境治理来倒逼产业改革。
节目最后,主持人提出了用制度保护环境的观点。
①PM 2.5 指标解读:300以上为严重污染;200-300为重度污染;150-200为中度污染;100-150为轻度污染;100以下则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