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工科生的我给一个学播音的人写的作业,题目叫做“我的写作经历”,感觉写的真烂俗,我真的只是个工科生好吗???
关于写作,其实到现在为止我都算是一个门外汉。但是写与作,我想大抵识字的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倘或用好与坏来批评一个人写的东西话,我想这大概是一种对于每个人创作权的冒犯。在写东西这件事上,着实是没什么门外与门内的距离的。
我想与其写我的写作经历,我更喜欢叫它:我的“抄袭”经历。
谁的写作风格是与生俱来的呢?有哪个不是在借鉴与被借鉴中成长,只不过大概我的作品是没有到被借鉴的程度。
在我很小的时候,被老师要求每天记日记,这想必就是所有人接触写作这件事的最初途径了。不客气的说,小学时候写的日记更像是一本行程录,老师们亲切地管它叫“流水账”。那时我的爸爸还曾经给我买了各种日记范本书,好多时候我是通过抄袭上面的作品来完成作业的。当然,在抄袭的康庄大道上走出了自己的风格,毕竟有些文章抄出来自己都不信,所以我学会了改动并美其名曰:艺术性创作。当然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很希望销毁所有这一时期的作品......
再大一点的时候我接触到了各种中外近现代名著,这种名著系列的特点就是够白话,但是又很能入人心,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中一句重要的对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还不明白意思的我就把这句话用在了各种各样的文章以及同学录中......
人总会经历叛逆期,在遇到了韩寒和郭敬明后,我的写作习惯也跟着起了很多不可逆的变化,开始游走在荒诞的黑色幽默写实风格和永远长不大的“疼痛”青春中(虽然我现在已经在反思所谓的青春风格,但不可否认我确实有过这样的时期)。也曾经讲几篇信手拈来的东西去投稿,结果当然是石沉大海。现在想想,真应该感谢那些可爱的编辑们,把我从一条不归路上拉了回来。
在稍微褪去青涩外壳的时候,我接触到了一些带着严肃外壳的青春小说或者说是稚气的严肃文学,那是一个文学新锐遍地都是的小黄金年代。那时的我沉迷于“彼时”、“缄默”、“福祉”等看似神秘却又无法真正理解的词语中,这个阶段我写的东西矫揉造作、东施效颦,充满了“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但总算脱离了一些稚气,也曾幻想过自己的文字是独一无二的,大抵就是青春的张狂了。
我很庆幸能在阅读的黄金年龄认识了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师们,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与写实,村上春树的迷茫与痛苦,莫言的乡土与担当等等,还有没有奖项加冕的大师们。可是此时的我却再也无法下笔写一些东西,因为我开始深知文字的力量与深度,也只有用心写好小学时写的很烂的日记。它们注定无人观看,可是却依然包含着生命和重量。
写作就是在不断的阅读与生活中积累出来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就是因为艺术家是要生活的。每个人都会在抄袭与模仿中改变自己的文风,我很庆幸我有眼睛,它可以看到那些价值千金的字句;我很庆幸我有双手,它会写出我的感悟与成长;我更庆幸我有思想,它给了我写作的乐趣。
我想与其写我的写作经历,我更喜欢叫它:我的“抄袭”经历。
谁的写作风格是与生俱来的呢?有哪个不是在借鉴与被借鉴中成长,只不过大概我的作品是没有到被借鉴的程度。
在我很小的时候,被老师要求每天记日记,这想必就是所有人接触写作这件事的最初途径了。不客气的说,小学时候写的日记更像是一本行程录,老师们亲切地管它叫“流水账”。那时我的爸爸还曾经给我买了各种日记范本书,好多时候我是通过抄袭上面的作品来完成作业的。当然,在抄袭的康庄大道上走出了自己的风格,毕竟有些文章抄出来自己都不信,所以我学会了改动并美其名曰:艺术性创作。当然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很希望销毁所有这一时期的作品......
再大一点的时候我接触到了各种中外近现代名著,这种名著系列的特点就是够白话,但是又很能入人心,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中一句重要的对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还不明白意思的我就把这句话用在了各种各样的文章以及同学录中......
人总会经历叛逆期,在遇到了韩寒和郭敬明后,我的写作习惯也跟着起了很多不可逆的变化,开始游走在荒诞的黑色幽默写实风格和永远长不大的“疼痛”青春中(虽然我现在已经在反思所谓的青春风格,但不可否认我确实有过这样的时期)。也曾经讲几篇信手拈来的东西去投稿,结果当然是石沉大海。现在想想,真应该感谢那些可爱的编辑们,把我从一条不归路上拉了回来。
在稍微褪去青涩外壳的时候,我接触到了一些带着严肃外壳的青春小说或者说是稚气的严肃文学,那是一个文学新锐遍地都是的小黄金年代。那时的我沉迷于“彼时”、“缄默”、“福祉”等看似神秘却又无法真正理解的词语中,这个阶段我写的东西矫揉造作、东施效颦,充满了“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但总算脱离了一些稚气,也曾幻想过自己的文字是独一无二的,大抵就是青春的张狂了。
我很庆幸能在阅读的黄金年龄认识了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师们,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与写实,村上春树的迷茫与痛苦,莫言的乡土与担当等等,还有没有奖项加冕的大师们。可是此时的我却再也无法下笔写一些东西,因为我开始深知文字的力量与深度,也只有用心写好小学时写的很烂的日记。它们注定无人观看,可是却依然包含着生命和重量。
写作就是在不断的阅读与生活中积累出来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就是因为艺术家是要生活的。每个人都会在抄袭与模仿中改变自己的文风,我很庆幸我有眼睛,它可以看到那些价值千金的字句;我很庆幸我有双手,它会写出我的感悟与成长;我更庆幸我有思想,它给了我写作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