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青普 [文/王音]
讲青普,在于今的青岛是很普通的一桩小事。
讲青普,在以往的青岛那可是有点题目的问题了。
青普是个啥?,青普是青岛人使用率颇高的一个名词。青普,是青岛场面上的现代官话;说白了,青普,乃青岛普通话也。
没听说上海人讲普通话,本地人简称“上普”;没听说济南人讲普通话,本土人俗称“济普”;没听说重庆人讲普通话,当地人直呼“重普”。
也没看到厦门人普通话讲的不流利,他们的老乡嗤笑不已;也没见到烟台人讲普通话不地道,他们的同乡就一起笑话。
然而,然而青岛,在不久以前的青岛,就是青岛人自己造出的这个青普,谁要说青普是要被另眼相看的。就是说,青普在青岛人心目中是很那个的。哪个的?请看下回分解。
青普这个词,最初到底出现在青岛自己的现代汉语词典上是在哪个版本上,是件很头痛的事。
一说,1960年8月6日在兰山路礼堂召开的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教学观摩会颁奖节目后,青普一词亮场。一说,78年后,高考和文艺活动复苏,因讲普通话的男女多了而自然而然地生发了青普一词。一说,1987年8月26日青岛首届推广普通话“百灵鸟”电视大赛落下帷幕时,青普才正式被写进由青岛人自己编撰的汉语词典中。
我倒倾向于最后面的这一说,1989年前的那一两年间,街上车里中家里,青普及和青普纠缠不清的青岛方言俚语一个劲的从男女老少的嘴皮子里蹦出,从直肠子里蹿出的也多多,从某些牙缝里挤出的也不在少数。
就在这个关节眼上,朱积敏那伙计鼓捣了一个《普通话与乡音》的相声,这下子倒好,着实他火了,这个城市的老少爷们也火了。80年代末,那时青岛人民的的确确也没大有个事,你一句青岛语音的普通话,他一句的普通话音调的青岛方言。
来吧,对答的热闹,进行的火热。
自此,青普这个词像唾沫星子一样漫天飞舞,像一顶大帽子一样被人戴来戴去。
青普,于是被赋予了特定的青岛语义,青普的属性是褒义词贬义词或中性词,已被青岛人民给活活地叨叨糊涂了。
“俺上了趟北京,怎么那个普通话就改不过来了呢?”
原本就讲普通话的人,被列为讲青普的行列。刚开始学讲普通话的人,也被指称是讲青普的人。
别说青普了,这个说。她说了一口青普,那个道。
青普在刚刚流行青普的年头里,着实是被误会了曲解了,甚至被愚弄被蹂躏了。
随着社会的渐次前行,上学的放假的出差的旅游的进进出出,交流沟通显得日益紧要,对话的重要工具普通话尤显得意味深长。
1989年前,一直坚持讲青普的人们,I服了You! 1989年后,虽然大环境敞亮了,俺仍然I服了You!至于某些讲青普的女人,对我来听是顺耳的悦耳的,更是赏心养心的,在此女人其她的内容可以暂时忘掉了。
这些年来,青普这个本土语词已经渐行渐远了,青岛人借机互相打趣和笑话的概率也很低了。
一茬茬从私立公办的幼儿园里跑出来的孩子,一代代各种类型的学子,一批批五湖四海的移民,一片片形形色色的都市人等,就连进城的民工都在说并不标准的普通话。
其实,除了央视的播音员外,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的人满大街都是,但,要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的,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四方腔沧口调李村音我一听就明了,湛山和亢家庄我一听就辩出,至于西镇腔台东音我再熟悉不过了。
小小的青岛港,在我听来的乡音是亲切的,也是南腔北调的,这与我搞音乐的耳朵没太大的关系,这与我发小在这儿出挑倒有一定的关系。
光自己家里穷乐和不行,一些到位的土语光自己家里笑破了肚皮不行,外地的人家一头雾水,那怎么可以继续明天啊!
就拿即墨的一句话来举个实例吧---
“进嫩妈,进嫩妈,进嫩妈进嫩妈进嫩妈跌嫩个哏呱唧。”明白的青岛人喷了,不很明白的青岛人也笑了;而不知所措的外地人呢?
另一个极端的例子也生动,一个讲普通话的段子早在80年代初就笑掉了青岛人家的某几颗大牙。
“师傅,来半斤油条!”一个腆着啤酒肚气到丹田的男人说。
“你是搞话剧的?”一个低头卖油条的男人问。
“呵呵,你终于听出来了,再来两斤!”那个正挨上了号买油条的男人答。
事实验证了,青岛人讲普通话很难达标,青岛人的发音先天是硬朗的倔强的死狠的。所以,青岛人讲普通话永远带着口音,这是缺点,也是优点。说到家,这是一座城市的本钱所在,绝不唬人!
即便如此,除了极富个性的青岛话及标准的普通话外,人人都可以拽上两句的青普是要格外发扬光大的。
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让青岛的青普卷土重来。
讲青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