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最终要回来面对陌生的自己
最近看了Gazzaniga 写的 Who's in Charge,是讨论独立意志/意识的神经科学认知读物。接着在B站发现了BBC出的关于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纪录片The Museum Life。这两个姿势的源泉看似没有什么很紧密的关联,但却是天作之合。
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展示的人类探索自然摸索了解的历史。这些化石、标本、模型等等等,就像是人类探索比赛接力棒,标志着一代一代探险家科学家的终点,同时也是下一代科学家的起点。呆龙dippy骨架,让人看起来会晕船的蓝鲸,小短手霸王龙机器人,把胡椒画错的植物插画天花板,人类起源的乌龙事件,始祖鸟化石,靠拣化石发家的自学成才女考古学家,历史快照琥珀,蝴蝶标本,蜗牛壳标本,一罐一罐泡在福尔马林的鱼,蜇人疼痛指数分四级的虫子,植物标本,华莱士的昆虫标本,用斑马拉车的真土豪的私人标本博物馆(Lionel Walter Rothsechild),3个要人命珍贵企鹅的蛋蛋,食骨鼻涕花,蚯蚓喜欢听什么声音,48小时不间断生物多样性评估,超级鹰嘴钩子手大章章,我的好友达尔文,达尔文默默无闻的好友华莱士,被束之高阁的欧文,昆虫汤,被子弹偷袭的大甲虫,一个生物学家的模拟法庭,法医的助手蛆,被碾碎的伊蚊和伊蚊探测器,只吃自己该吃的食物的为珍贵树木传播种子的亚达,抹香鲸的心脏,长得非常酷的首席动物管理员(从小就喜欢收集骨头),北美鸟类手绘图谱(约翰·詹姆斯·奥杜邦),励志名垂青史最后发现mini大象一战成名的女科学家(Dorothea Bate),剽窃他人标本伪造标签博取声望的上校(Colenel Richard Meinertzhagen),游到英国的美洲鲟鱼,渡渡鸟的真面目,敌敌畏对蛋壳的危害之美洲游隼的保卫战(Derek Ratcliffe),惊人的巨型地懒骨架,
人类真的是知道了很多很多事情啊,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一种无法压抑的躁动,要多认识一种动物,多认识一种植物,这是什么植物,那是什么动物,在多一点,多一点,但是在我们无法自拔探索这个逐渐不再神秘的外部世界的时候,我了解我们自己吗?
我们听,我们看,我们想,我们一切用来感受认知外部世界的方式手段无一例外归功于我们的大脑,我们对世界的点滴的认识像是投身在大脑的全息影像,但是那真的是全息的无偏的吗?
令Gazzaniga教授一战成名的发现是左右脑分别独立的工作方式,引用里面一个心理学家对这项发现的评价:“Okay, now we have two systems that we don't understand.”关于左右脑分别工作,书里面举了不下10个例子,令人瞠目结舌:我们真的控制着我们每天的一言一行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要把大脑从基本的神经元级别的功能属性到记忆、情感、道德感等高级认知功能属性翻个底掉才能找到答案。
基本级别属性方面,原来我们一直强调的人脑比其他动物脑大的事实并不是我们大脑功能复杂的主要原因,或者连原因都算不上。从神经元的数目和体型的比例来说,我们和猩猩等几种灵长类动物是相当的。真正关键的区别还是在于组织结构的差异,比如我们的神经元彼此之间的联系,神经网络的体积更大,某种特定的锥状神经细胞数目比例更多,6层脑皮层中属于neo-cortex的脑皮层比例很大,左右脑不对称的结构比例更大,等等等,这些是真正跟大脑功能复杂程度成正比的因素。注意,是大脑功能的复杂程度,而不是所谓的智力程度。这些结构的差异的重要性其实对于某些神经科学研究无异于釜底抽薪:只能用猕猴或者恒河猴做替代品的实验结果究竟有多少可以反映人类大脑呢?
这些问题上面答案尚且疑点重重,就更不用提记忆、情感、道德感等高属性了。神经认知学,神经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在social这个地方桃园三结义。这个比喻很烂,但是我想表达的意思是:这些高级属性的研究似乎落在心理学的范畴,脱离神经认知和进化论的心理学似乎都是在耍流氓,几个学科在这方面绕来绕去绕不过一个social。social,社交,这个词如今都快被用烂了,但是却被成为“进化最高级的产物”。人类进化的几千年的过程,社交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一代代印在我们的神经里面,这是钢印的节奏?一个巴掌拍不响,it takes two to tango,意识,意志,认知,不存在在任何一个大脑个体中,存在在相互交流的大脑中。读到这个重要结论的时候我感动非常沮丧,人际关系不好还要直接影响我的智力发育认知水平高低不成?
如此,我们的意识,认知其实是一个大脑不断跟飞速变化的环境以及其他不断应变的大脑交流变化反映的动态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责任感,道德感,这些高端属性,可以看做是大脑和大脑之间默许的一种协议。这是一种在人类几千年进化发展过程中发现的对人类个体和群体存活至关重要的、可能是约定俗成的规则,同样,钢印的节奏,被印在我们的每一个神经元里。但是为什么我们没有进化成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以结果最优化来指导我们行动的生物呢?因为环境变化实在太快了,保持高度的大脑可塑性反而才是最优配置。
说到这里,你的大脑里面似乎还是有你这个人存在,你的意识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还是觉得有些沮丧。
当所谓的自我似乎也是一个岌岌可危的概念的时候,我们如此痴迷地探索这个外部世界又是为了什么呢?
是不是一下子主题被我机智地拉回来了?
这个关键的激情四射的时候,我却想到的是BBC基督教历史纪录片中的一句话。
一句是:欧洲会被任何一种宣称绝对真理的组织伤害,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和基督教。
好像搞错了,是另外一句是:神不是答案,是问题。
又搞错了,是另外一句:现代性现代主义无法使我们摆脱那些置于人性最核心最棘手最古老的问题:是与非,目的与意义。
不是想黑谁啊,我只想说,对于某些事情恪守或纠结所谓的永恒绝对真理才是会伤害人类自己。
而我们如此丧心病狂地,不可自拔地,无法停息地,从浩瀚的宇宙,到我们的大脑,不停不停地要多明白一点,多知道一点。这些探索的过程与结果都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我们与这个世界交流的方式,是人类文明存在的方式,是我们的是与非,是我们的目的与意义。
而这个问题永远是个问题,不是个答案。
----------------------------------丧心病狂自推的分割线--------------------------------------------------
BBC生命博物馆纪录片这边走
BBC基督教历史纪录片这边走
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展示的人类探索自然摸索了解的历史。这些化石、标本、模型等等等,就像是人类探索比赛接力棒,标志着一代一代探险家科学家的终点,同时也是下一代科学家的起点。呆龙dippy骨架,让人看起来会晕船的蓝鲸,小短手霸王龙机器人,把胡椒画错的植物插画天花板,人类起源的乌龙事件,始祖鸟化石,靠拣化石发家的自学成才女考古学家,历史快照琥珀,蝴蝶标本,蜗牛壳标本,一罐一罐泡在福尔马林的鱼,蜇人疼痛指数分四级的虫子,植物标本,华莱士的昆虫标本,用斑马拉车的真土豪的私人标本博物馆(Lionel Walter Rothsechild),3个要人命珍贵企鹅的蛋蛋,食骨鼻涕花,蚯蚓喜欢听什么声音,48小时不间断生物多样性评估,超级鹰嘴钩子手大章章,我的好友达尔文,达尔文默默无闻的好友华莱士,被束之高阁的欧文,昆虫汤,被子弹偷袭的大甲虫,一个生物学家的模拟法庭,法医的助手蛆,被碾碎的伊蚊和伊蚊探测器,只吃自己该吃的食物的为珍贵树木传播种子的亚达,抹香鲸的心脏,长得非常酷的首席动物管理员(从小就喜欢收集骨头),北美鸟类手绘图谱(约翰·詹姆斯·奥杜邦),励志名垂青史最后发现mini大象一战成名的女科学家(Dorothea Bate),剽窃他人标本伪造标签博取声望的上校(Colenel Richard Meinertzhagen),游到英国的美洲鲟鱼,渡渡鸟的真面目,敌敌畏对蛋壳的危害之美洲游隼的保卫战(Derek Ratcliffe),惊人的巨型地懒骨架,
人类真的是知道了很多很多事情啊,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一种无法压抑的躁动,要多认识一种动物,多认识一种植物,这是什么植物,那是什么动物,在多一点,多一点,但是在我们无法自拔探索这个逐渐不再神秘的外部世界的时候,我了解我们自己吗?
我们听,我们看,我们想,我们一切用来感受认知外部世界的方式手段无一例外归功于我们的大脑,我们对世界的点滴的认识像是投身在大脑的全息影像,但是那真的是全息的无偏的吗?
令Gazzaniga教授一战成名的发现是左右脑分别独立的工作方式,引用里面一个心理学家对这项发现的评价:“Okay, now we have two systems that we don't understand.”关于左右脑分别工作,书里面举了不下10个例子,令人瞠目结舌:我们真的控制着我们每天的一言一行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要把大脑从基本的神经元级别的功能属性到记忆、情感、道德感等高级认知功能属性翻个底掉才能找到答案。
基本级别属性方面,原来我们一直强调的人脑比其他动物脑大的事实并不是我们大脑功能复杂的主要原因,或者连原因都算不上。从神经元的数目和体型的比例来说,我们和猩猩等几种灵长类动物是相当的。真正关键的区别还是在于组织结构的差异,比如我们的神经元彼此之间的联系,神经网络的体积更大,某种特定的锥状神经细胞数目比例更多,6层脑皮层中属于neo-cortex的脑皮层比例很大,左右脑不对称的结构比例更大,等等等,这些是真正跟大脑功能复杂程度成正比的因素。注意,是大脑功能的复杂程度,而不是所谓的智力程度。这些结构的差异的重要性其实对于某些神经科学研究无异于釜底抽薪:只能用猕猴或者恒河猴做替代品的实验结果究竟有多少可以反映人类大脑呢?
这些问题上面答案尚且疑点重重,就更不用提记忆、情感、道德感等高属性了。神经认知学,神经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在social这个地方桃园三结义。这个比喻很烂,但是我想表达的意思是:这些高级属性的研究似乎落在心理学的范畴,脱离神经认知和进化论的心理学似乎都是在耍流氓,几个学科在这方面绕来绕去绕不过一个social。social,社交,这个词如今都快被用烂了,但是却被成为“进化最高级的产物”。人类进化的几千年的过程,社交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一代代印在我们的神经里面,这是钢印的节奏?一个巴掌拍不响,it takes two to tango,意识,意志,认知,不存在在任何一个大脑个体中,存在在相互交流的大脑中。读到这个重要结论的时候我感动非常沮丧,人际关系不好还要直接影响我的智力发育认知水平高低不成?
如此,我们的意识,认知其实是一个大脑不断跟飞速变化的环境以及其他不断应变的大脑交流变化反映的动态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责任感,道德感,这些高端属性,可以看做是大脑和大脑之间默许的一种协议。这是一种在人类几千年进化发展过程中发现的对人类个体和群体存活至关重要的、可能是约定俗成的规则,同样,钢印的节奏,被印在我们的每一个神经元里。但是为什么我们没有进化成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以结果最优化来指导我们行动的生物呢?因为环境变化实在太快了,保持高度的大脑可塑性反而才是最优配置。
说到这里,你的大脑里面似乎还是有你这个人存在,你的意识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还是觉得有些沮丧。
当所谓的自我似乎也是一个岌岌可危的概念的时候,我们如此痴迷地探索这个外部世界又是为了什么呢?
是不是一下子主题被我机智地拉回来了?
这个关键的激情四射的时候,我却想到的是BBC基督教历史纪录片中的一句话。
一句是:欧洲会被任何一种宣称绝对真理的组织伤害,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和基督教。
好像搞错了,是另外一句是:神不是答案,是问题。
又搞错了,是另外一句:现代性现代主义无法使我们摆脱那些置于人性最核心最棘手最古老的问题:是与非,目的与意义。
不是想黑谁啊,我只想说,对于某些事情恪守或纠结所谓的永恒绝对真理才是会伤害人类自己。
而我们如此丧心病狂地,不可自拔地,无法停息地,从浩瀚的宇宙,到我们的大脑,不停不停地要多明白一点,多知道一点。这些探索的过程与结果都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我们与这个世界交流的方式,是人类文明存在的方式,是我们的是与非,是我们的目的与意义。
而这个问题永远是个问题,不是个答案。
----------------------------------丧心病狂自推的分割线--------------------------------------------------
BBC生命博物馆纪录片这边走
BBC基督教历史纪录片这边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