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致橡树》谈新时代女性之美
现代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第一个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二个便是舒婷的《致橡树》。至今还记忆犹新:“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它创作于一九七七年三月,也是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诗歌的大意都知道,就是作者将自己比喻成一株木棉,托物言志,以橡树为对象,歌颂独立平等的的女性爱情观。不过,我们讨论的是美学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用木棉来呼应体现阳刚美的橡树呢?这里面一定是有良苦用心的。读园林的孩子都知道,木棉是阔叶落叶大乔木,树干挺拔,高达30多米,阳春三月,“羊城无处不飞花,层楼木棉相映红”,满树花红似火,雄伟壮观,所以被广东人称为"英雄树",也是越南的国花和广州市市花。古往今来,木棉得到了不少的文人墨客的赞颂。清初便有屈大均题的“十丈珊瑚是木棉,花开红比朝霞鲜”。
木棉有两个特性,一是冬天越寒冷,开春的时候花就开得越鲜红;二是在木棉花盛开的时节,花儿没有一片绿叶的陪衬。木棉花没有绿叶的衬托,也照样美丽动人。红棉朵朵 ,看似朴实,却有一种柔韧的气质美。说木棉是一位红衣的少女不为过,这大概也是舒婷选择木棉作为女性美的原因之一吧!
橡树和木棉都是开花的树种中最高大的。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附庸和施舍的爱总是有高差的,我们的女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风雨同舟的伟大爱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爱情搭配,也否定了女权主义。综上所述,诗歌里的女性之美,在于之前提到的“富于人文精神的无高差”美,无论被夸大低看,美都失真。
成诗的时代和舒婷的背景也稍微提下。女诗人舒婷,原名龚佩瑜,是与北岛、顾城一起并立诗坛朦胧诗的三巨头之一。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喊出了她那个时代新女性美的标准。那我们传统的女性美是什么?排除早期的母系氏族社会,从父系社会开始,几千年男权主导的社会沉淀,男性逻各斯中心主义推崇“羊大为美”。女性美成了男性主宰的审美活动的产物,女性作为审美主体的特性被剥夺,一直生活在以男性眼光为标准的审美视野里。《诗经•硕人》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和《登徒子好色赋》仅仅局限于女性的“上半身美”。到了秦汉,班昭一篇《女戒》“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固化了女人的内在美,为宋明朝的“病态美”做了铺垫。魏晋时期政治混乱,礼数尽废,玩世不恭的思想让以貂蝉为代表的妖艳玄迷审美占上风。唐朝因国力强盛,呈现自由开化的局面,女性审美发生巨大变化,《旧唐书•后妃传》里的美女是微胖的杨玉环,而非前朝骨感的赵飞燕和潘玉环。但是雍容富态,健康自然的美女标准,仍然是在男子决定的。
附上的这个照片是19世纪法国的明信片,“缠足”真是一张特殊的国家明信片。缠足最早见于南唐宫廷之中, 据载“李后主令宫娥以帛绕脚, 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素袜舞云中, 曲有凌云之态, 人皆效之, 以弓纤为妙。”到北宋传到民间,要求女子的一双足, 形如新月, 尖如春笋, 美其明曰“三寸金莲”, 供男子玩赏。如同天津狗不理包子,一个包子有多少褶是有说道的。男性文学里也有很多标准,众美女如林黛玉、西施好像是“纤柔,妩媚、被动、顺从、脆弱”的代名词。如今更有甚者返祖,无视21世纪,为了自己的虚荣或迎合他人,不顾风险,整容隆胸,取悦异性。总结一下,男权社会中女性美的不真实。
不得不提经典的《第二性》啊!法国的女哲学家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1949年出版了《第二性》。“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 的观点至今仍有十分广泛的影响。女权运动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只是民国的时候女性自我意识较低,对自我形象的塑造出现了迷失,在社会化过程中为了向男性看齐,以求男女平等,女性不惜扬弃女性化的特征,穿上中山装、军装有点矫枉过正。新女性之美试图全盘抛弃旧观念,女人们急于追求一种平等,以至于出现了一群男性化的“铁女人”、“女英雄”。
写了这么多,对比一下传统女性审美和波伏娃提倡的女权美,发现二者都不是金科玉律,夸张点甚至说是个“零和博弈”:男权和女权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既然康德说:“审美带来的快感是‘唯一无利害关系的自由快感’”。然而零和博弈一定是有利害关系的,单方面的审美自然也会存在偏差。好似康德鉴赏的“二律背反”。显然从男权或女权来审视女性之美,单独看的时候都合理,也都被论证了,但放在一起,它们是互相矛盾的。
那现代女性应该是什么美?不得不承认《致橡树》是新中国解放后最优秀的爱情诗。辩证看待女性美,一句话,就是“旧时代的启蒙,新时代的回归”。 用专业术语,就是理解了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一个立体的中立的真实的女性,才应该是女性审美的原材料。
舒婷没有盲目宣扬女权主义。诗里面“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木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树各自的特点和价值:他们双方不能互相取代,倒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可喜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适合“木棉”生长的土地越来越多,中国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家庭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她们的价值观、风俗习惯和生活节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历经几千年,一种真正属于女性本身的美开始回归。无论男性女性,追求的美都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美学家认为理想的新女性美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知识、心灵、健康、仪容和个性美。
知识美。知识美构成了女性美的基石。众多的女性通过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地位教育的获得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她们深知,缺乏知识,任何美都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女性也会因此失去独立参与社会生活能力。事实也证明,许多中国女性凭借着聪明才智、渊博的学识,表现出极强的内在美,她们已不再是男性的附属物,其自身正在形成一个磁场。
心灵美蕴藏在女性内心的深处,是女性内在素质的体现,也是女性美的核心。健康是一切美的源泉和基础.仪容美。首先是容貌美。中国女性对于容貌的照顾主要表现在将注意力放在脸部保养上,其次是服饰美。个性美是前面论述的各种美的综合体现。
我心目中的美好新女性,她也许没有华美的服饰,没有姣好的面庞,但是她一定有自己的追求和信仰,绝不作为男人的附属品和装饰花瓶。她们可以是一本好书,一本值得男人们一读再读的好书;她们温婉善良,懂得人性的美丽和健康的重要;她们可以大清早准时上班,可以在午后品一杯咖啡,或者瑜伽馆里寻求舒适的放松,她们也是一个家里的温馨来源。职场上,她们不输给男性;生活里,她们是大厨,也是男人们的心灵导师。她们不是高高在上的英国女王,也不是到处抱怨的祥林嫂,她们只是橡树旁边一株株坚贞的木棉树,阳光中欢笑,风雨里坚强。
美学上对新时代女性的认识,像黑格尔说的“绝对理念”形成过程:女权主义的女性审美虽然较之之前进步,可是还要被否定一次,把它偏激的零和博弈的片面性再克服掉,做到 “概念与实在的统一”,成为“绝对理念”。21世纪以来千百年历经磨难的女性和女性审美话语权,由女人传给男人,又由男人传给女人,最后双方相互尊重。橡树和木棉的故事,正如舒婷高歌:“旧时代的启蒙,新时代的回归”。
附录
[1] 牛殿庆.从爱情的橡树到永生的始祖鸟_舒婷诗歌文本解读[J]. 宁波工程学院学,2010,(22):
[2] .如果我们拥有这样一段爱情_看_致橡树_中舒婷爱情观[J]. 名作欣赏,2012,(26):
[3] 周春艳 王国栋.真爱的呼唤 舒婷和伊丽莎白 B 布朗宁女性主义爱情观解读[J].作家,2011,(5) :
[4] 王姗姗.舒婷的女性语言书写[J]. 安徽文学2010 ,(1):
[5] 银进康.中国古代女性美审美标准的历史变迁》[J]. 青年作家,2012: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象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相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象剑也象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它创作于一九七七年三月,也是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诗歌的大意都知道,就是作者将自己比喻成一株木棉,托物言志,以橡树为对象,歌颂独立平等的的女性爱情观。不过,我们讨论的是美学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用木棉来呼应体现阳刚美的橡树呢?这里面一定是有良苦用心的。读园林的孩子都知道,木棉是阔叶落叶大乔木,树干挺拔,高达30多米,阳春三月,“羊城无处不飞花,层楼木棉相映红”,满树花红似火,雄伟壮观,所以被广东人称为"英雄树",也是越南的国花和广州市市花。古往今来,木棉得到了不少的文人墨客的赞颂。清初便有屈大均题的“十丈珊瑚是木棉,花开红比朝霞鲜”。
木棉有两个特性,一是冬天越寒冷,开春的时候花就开得越鲜红;二是在木棉花盛开的时节,花儿没有一片绿叶的陪衬。木棉花没有绿叶的衬托,也照样美丽动人。红棉朵朵 ,看似朴实,却有一种柔韧的气质美。说木棉是一位红衣的少女不为过,这大概也是舒婷选择木棉作为女性美的原因之一吧!
橡树和木棉都是开花的树种中最高大的。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附庸和施舍的爱总是有高差的,我们的女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风雨同舟的伟大爱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爱情搭配,也否定了女权主义。综上所述,诗歌里的女性之美,在于之前提到的“富于人文精神的无高差”美,无论被夸大低看,美都失真。
成诗的时代和舒婷的背景也稍微提下。女诗人舒婷,原名龚佩瑜,是与北岛、顾城一起并立诗坛朦胧诗的三巨头之一。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喊出了她那个时代新女性美的标准。那我们传统的女性美是什么?排除早期的母系氏族社会,从父系社会开始,几千年男权主导的社会沉淀,男性逻各斯中心主义推崇“羊大为美”。女性美成了男性主宰的审美活动的产物,女性作为审美主体的特性被剥夺,一直生活在以男性眼光为标准的审美视野里。《诗经•硕人》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和《登徒子好色赋》仅仅局限于女性的“上半身美”。到了秦汉,班昭一篇《女戒》“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固化了女人的内在美,为宋明朝的“病态美”做了铺垫。魏晋时期政治混乱,礼数尽废,玩世不恭的思想让以貂蝉为代表的妖艳玄迷审美占上风。唐朝因国力强盛,呈现自由开化的局面,女性审美发生巨大变化,《旧唐书•后妃传》里的美女是微胖的杨玉环,而非前朝骨感的赵飞燕和潘玉环。但是雍容富态,健康自然的美女标准,仍然是在男子决定的。
![]() |
附上的这个照片是19世纪法国的明信片,“缠足”真是一张特殊的国家明信片。缠足最早见于南唐宫廷之中, 据载“李后主令宫娥以帛绕脚, 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素袜舞云中, 曲有凌云之态, 人皆效之, 以弓纤为妙。”到北宋传到民间,要求女子的一双足, 形如新月, 尖如春笋, 美其明曰“三寸金莲”, 供男子玩赏。如同天津狗不理包子,一个包子有多少褶是有说道的。男性文学里也有很多标准,众美女如林黛玉、西施好像是“纤柔,妩媚、被动、顺从、脆弱”的代名词。如今更有甚者返祖,无视21世纪,为了自己的虚荣或迎合他人,不顾风险,整容隆胸,取悦异性。总结一下,男权社会中女性美的不真实。
不得不提经典的《第二性》啊!法国的女哲学家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1949年出版了《第二性》。“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 的观点至今仍有十分广泛的影响。女权运动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只是民国的时候女性自我意识较低,对自我形象的塑造出现了迷失,在社会化过程中为了向男性看齐,以求男女平等,女性不惜扬弃女性化的特征,穿上中山装、军装有点矫枉过正。新女性之美试图全盘抛弃旧观念,女人们急于追求一种平等,以至于出现了一群男性化的“铁女人”、“女英雄”。
![]() |
写了这么多,对比一下传统女性审美和波伏娃提倡的女权美,发现二者都不是金科玉律,夸张点甚至说是个“零和博弈”:男权和女权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既然康德说:“审美带来的快感是‘唯一无利害关系的自由快感’”。然而零和博弈一定是有利害关系的,单方面的审美自然也会存在偏差。好似康德鉴赏的“二律背反”。显然从男权或女权来审视女性之美,单独看的时候都合理,也都被论证了,但放在一起,它们是互相矛盾的。
那现代女性应该是什么美?不得不承认《致橡树》是新中国解放后最优秀的爱情诗。辩证看待女性美,一句话,就是“旧时代的启蒙,新时代的回归”。 用专业术语,就是理解了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一个立体的中立的真实的女性,才应该是女性审美的原材料。
舒婷没有盲目宣扬女权主义。诗里面“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木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树各自的特点和价值:他们双方不能互相取代,倒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可喜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适合“木棉”生长的土地越来越多,中国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家庭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她们的价值观、风俗习惯和生活节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历经几千年,一种真正属于女性本身的美开始回归。无论男性女性,追求的美都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美学家认为理想的新女性美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知识、心灵、健康、仪容和个性美。
知识美。知识美构成了女性美的基石。众多的女性通过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地位教育的获得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她们深知,缺乏知识,任何美都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女性也会因此失去独立参与社会生活能力。事实也证明,许多中国女性凭借着聪明才智、渊博的学识,表现出极强的内在美,她们已不再是男性的附属物,其自身正在形成一个磁场。
心灵美蕴藏在女性内心的深处,是女性内在素质的体现,也是女性美的核心。健康是一切美的源泉和基础.仪容美。首先是容貌美。中国女性对于容貌的照顾主要表现在将注意力放在脸部保养上,其次是服饰美。个性美是前面论述的各种美的综合体现。
我心目中的美好新女性,她也许没有华美的服饰,没有姣好的面庞,但是她一定有自己的追求和信仰,绝不作为男人的附属品和装饰花瓶。她们可以是一本好书,一本值得男人们一读再读的好书;她们温婉善良,懂得人性的美丽和健康的重要;她们可以大清早准时上班,可以在午后品一杯咖啡,或者瑜伽馆里寻求舒适的放松,她们也是一个家里的温馨来源。职场上,她们不输给男性;生活里,她们是大厨,也是男人们的心灵导师。她们不是高高在上的英国女王,也不是到处抱怨的祥林嫂,她们只是橡树旁边一株株坚贞的木棉树,阳光中欢笑,风雨里坚强。
美学上对新时代女性的认识,像黑格尔说的“绝对理念”形成过程:女权主义的女性审美虽然较之之前进步,可是还要被否定一次,把它偏激的零和博弈的片面性再克服掉,做到 “概念与实在的统一”,成为“绝对理念”。21世纪以来千百年历经磨难的女性和女性审美话语权,由女人传给男人,又由男人传给女人,最后双方相互尊重。橡树和木棉的故事,正如舒婷高歌:“旧时代的启蒙,新时代的回归”。
附录
[1] 牛殿庆.从爱情的橡树到永生的始祖鸟_舒婷诗歌文本解读[J]. 宁波工程学院学,2010,(22):
[2] .如果我们拥有这样一段爱情_看_致橡树_中舒婷爱情观[J]. 名作欣赏,2012,(26):
[3] 周春艳 王国栋.真爱的呼唤 舒婷和伊丽莎白 B 布朗宁女性主义爱情观解读[J].作家,2011,(5) :
[4] 王姗姗.舒婷的女性语言书写[J]. 安徽文学2010 ,(1):
[5] 银进康.中国古代女性美审美标准的历史变迁》[J]. 青年作家,2012: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象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相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象剑也象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