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不到OFFER的理由
本人,男,80后,国内某重点大学MBA学生,曾在某央企旗下大型石化建设项目从事四年商务工作。为提升自我,选择辞职上学。如今即将毕业,再次加入求职大军。从九月到十二月,通过各种渠道投递简历49次,经历笔试4次,面试6次。拿到OFFER的数量,则为0。如今进入十二月份中期,今年上半年的求职高潮已进入尾声,进入了一段短暂的空闲期。利用这个时期,倒可以静下心来好好分析一下,拿不到OFFER的理由。
首先,起点放太高。在求职伊始,就给自己定下了求职方向:与个人曾经工作行业相关,大型国企和外企,离家距离较近。现在再看看这样的定位,确实有些狭隘。当初定下这样的方向,与自己曾经的从业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毕竟以前是在央企工作,平台毕竟比较高,再加之MBA的背景,自然希望起点要高一些。然而事实证明,有了高的起点,自然有高的要求,有了更激烈的竞争。事先有想过这个问题,但真在现实中遇到时,还是有些措手不及。很多时候在投递简历后就石沉大海,能有大公司给你面试机会就如同中奖一般。可就是进入面试环节,发现你的竞争者的来头一个个并不比你差,对手至少也是985院校出身,还夹带着几个海归。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之下,我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没有得到公司青睐也再正常不过。既然要想登上一个高的平台,就要面对激烈的竞争,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自然要展现出自己过人的一面。在这方面,我显然没有做到。
其次,准备不充分。还是接着上面说,因为有过自认为不错的背景经历,难免就自认为会在竞争中胜出,所以在面试时就难免会疏于准备。可事实上,在这几次面试中,无一例外的都是和应届硕士生和本科生竞争,他们往往展示出并我更强烈的求职欲望,因此在面试环节的表现要远优于我这个有过工作经验的人;相比之下,自己在面试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年轻人应有的激情和欲望,更不要说企业在这项岗位上需要的人才品质。就拿最基本的自我介绍而言,我往往三言两语即带过,而同组的对手就可以说的精彩纷呈,显然是做过精心准备。还有就是无领导小组讨论,在我的六次面试中有四次是无领导小组讨论,除了第一次无领导小组讨论晋级之外,其余三次全部被淘汰。因个人不善言辞,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往往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这个策略如同双刃剑,一旦发挥理想,自被刮目相看,而如果时机掌握不当或者组内有人表现确实优秀,那成为炮灰也不足为奇。据我观察,在这个环节中胜出者,往往是逻辑思维缜密,语言表达能力超强。而我承认自己在某些时候的语言表达能力确实不让人放心。拿自己的短板和别人的长处对抗,除非老天开眼,否则只能是死路一条。
第三,学识还不精。回顾这一年多的MBA课程,学过的课程有十几门,每堂课听完当时都醍醐灌顶,可过段时间,再问起某项工具和方法,却只能哑口无言。我承认很多课程我学过之后很少去及时回顾内容,而随着时间的进展不免会淡忘。如此导致的恶果就是在面试过程中,在知识层面的展现显得非常苍白。我曾和一个同为学管理的本科生同场面试,同样问到对战略规划的理解和认识,她就能通过罗列战略管理中的重要知识点以及应用方法表达她对战略规划的认识,而我只能说我通过工作经历了解的认识,如此一比,选谁不选谁,用人单位心中早有答案。其实我也很早意识到自己的这个问题,也曾做了些准备,可在实战中的表现还是不好。对于某些通过考察理论知识来考察求职者基本素质的企业来说,我的表现确实不符合他们的要求。
第四,简历不过关。现在投简历,一般是网申和现场投递,可这两个环节不管在哪个环节都有问题。在网申环节,我本以为按我的经历背景,只要按实填写基本上就没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最经典的,莫过于应聘某大型企业。该企业旗下若干公司,可以同时投递三家,但统一要求在资格审查阶段提供英语六级证书。本人本科英语专业毕业,拥有专八证书,所以网申时外语水平这项毫不犹豫的填写的是“专业八级”,同时也上传了证书复印件。若干日后,收到其中一个公司发来的邮件,再次要求我提供六级证书,否则视作不通过。我这才意识到原来专八证不是到处通用,于是赶紧找出尘封已久的六级证,拍照上传,才算得到了晋级机会。在网申截止日我登陆应聘平台上查看信息时,发现该企业旗下另一家我更希望去的下属公司是没有通过的。自打这事之后,我再网申时,对于英语水平过高要求的岗位就会填写六级,只是为了通过网申。除此之外,纸质简历与一些精心准备的应届生一比也差了一截。我在简历中更多的强调工作经历,对其他方面则看的比较少,而且往往一张简历走天下,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岗位需要作出调整,所以在很多时候在简历筛选阶段就挂掉了。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想在未来的求职中,我该作出以下这些调整:首先,要调整自己的目标。调整目标并不意味着乱投瞎投,还是要寻找合适自己并感兴趣的岗位进行申请,而申请目标,也从大型国企外企,扩大到一些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民企。我求职原就是可以结合个人以往工作学习经历,发挥个人优势,选择利于个人成长的发展平台。然后,重视并争取每一次机会,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不管是什么样的形式,都要好好准备,尽量的表现出个人与岗位相匹配的一面,争取得到企业的青睐。还有,对曾经表现出来的一些弱势和不足进行改变,这其中可能有些确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的,这就需要自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临场发挥,对于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只能平常心看待,不因为自身的缺点而否认自己,通过行动,不断去提高,去改变。
回首这段过程,虽然没有得到理想的工作,但收获还是不小。在过去的每一场面试结束后,我都会和面试官一一握手,这不仅仅是礼节,更是一种感谢,感谢他们能给我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也是一次发现自己的机会。通过这段时间的经历,也认识了一些优秀的人才。尽管结果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但正因为有了这段经历,可以发现自己更多的问题并作出针对性的变化。同时也在几次面试过程中认识了一些优秀的应届生,他们中绝大多数年龄都比我小,但他们的表现着实让我欣赏。对我个人而言,能遇到优秀的人本身就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因为和他们相处,可以发现更多我愿意去学习的地方,从而让我也能得到成长。
事实上,我一直相信自己可以找到一份工作,但我也清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每份工作都来之不易。这就需要自己放松心态,在充分认知自我的基础上,认真准备,争取机会,把握机会。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找到工作,但我知道我注定会经历一段比较艰难的日程,我想我已经做好了准备,相信终会得到我想要的工作。
首先,起点放太高。在求职伊始,就给自己定下了求职方向:与个人曾经工作行业相关,大型国企和外企,离家距离较近。现在再看看这样的定位,确实有些狭隘。当初定下这样的方向,与自己曾经的从业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毕竟以前是在央企工作,平台毕竟比较高,再加之MBA的背景,自然希望起点要高一些。然而事实证明,有了高的起点,自然有高的要求,有了更激烈的竞争。事先有想过这个问题,但真在现实中遇到时,还是有些措手不及。很多时候在投递简历后就石沉大海,能有大公司给你面试机会就如同中奖一般。可就是进入面试环节,发现你的竞争者的来头一个个并不比你差,对手至少也是985院校出身,还夹带着几个海归。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之下,我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没有得到公司青睐也再正常不过。既然要想登上一个高的平台,就要面对激烈的竞争,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自然要展现出自己过人的一面。在这方面,我显然没有做到。
其次,准备不充分。还是接着上面说,因为有过自认为不错的背景经历,难免就自认为会在竞争中胜出,所以在面试时就难免会疏于准备。可事实上,在这几次面试中,无一例外的都是和应届硕士生和本科生竞争,他们往往展示出并我更强烈的求职欲望,因此在面试环节的表现要远优于我这个有过工作经验的人;相比之下,自己在面试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年轻人应有的激情和欲望,更不要说企业在这项岗位上需要的人才品质。就拿最基本的自我介绍而言,我往往三言两语即带过,而同组的对手就可以说的精彩纷呈,显然是做过精心准备。还有就是无领导小组讨论,在我的六次面试中有四次是无领导小组讨论,除了第一次无领导小组讨论晋级之外,其余三次全部被淘汰。因个人不善言辞,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往往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这个策略如同双刃剑,一旦发挥理想,自被刮目相看,而如果时机掌握不当或者组内有人表现确实优秀,那成为炮灰也不足为奇。据我观察,在这个环节中胜出者,往往是逻辑思维缜密,语言表达能力超强。而我承认自己在某些时候的语言表达能力确实不让人放心。拿自己的短板和别人的长处对抗,除非老天开眼,否则只能是死路一条。
第三,学识还不精。回顾这一年多的MBA课程,学过的课程有十几门,每堂课听完当时都醍醐灌顶,可过段时间,再问起某项工具和方法,却只能哑口无言。我承认很多课程我学过之后很少去及时回顾内容,而随着时间的进展不免会淡忘。如此导致的恶果就是在面试过程中,在知识层面的展现显得非常苍白。我曾和一个同为学管理的本科生同场面试,同样问到对战略规划的理解和认识,她就能通过罗列战略管理中的重要知识点以及应用方法表达她对战略规划的认识,而我只能说我通过工作经历了解的认识,如此一比,选谁不选谁,用人单位心中早有答案。其实我也很早意识到自己的这个问题,也曾做了些准备,可在实战中的表现还是不好。对于某些通过考察理论知识来考察求职者基本素质的企业来说,我的表现确实不符合他们的要求。
第四,简历不过关。现在投简历,一般是网申和现场投递,可这两个环节不管在哪个环节都有问题。在网申环节,我本以为按我的经历背景,只要按实填写基本上就没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最经典的,莫过于应聘某大型企业。该企业旗下若干公司,可以同时投递三家,但统一要求在资格审查阶段提供英语六级证书。本人本科英语专业毕业,拥有专八证书,所以网申时外语水平这项毫不犹豫的填写的是“专业八级”,同时也上传了证书复印件。若干日后,收到其中一个公司发来的邮件,再次要求我提供六级证书,否则视作不通过。我这才意识到原来专八证不是到处通用,于是赶紧找出尘封已久的六级证,拍照上传,才算得到了晋级机会。在网申截止日我登陆应聘平台上查看信息时,发现该企业旗下另一家我更希望去的下属公司是没有通过的。自打这事之后,我再网申时,对于英语水平过高要求的岗位就会填写六级,只是为了通过网申。除此之外,纸质简历与一些精心准备的应届生一比也差了一截。我在简历中更多的强调工作经历,对其他方面则看的比较少,而且往往一张简历走天下,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岗位需要作出调整,所以在很多时候在简历筛选阶段就挂掉了。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想在未来的求职中,我该作出以下这些调整:首先,要调整自己的目标。调整目标并不意味着乱投瞎投,还是要寻找合适自己并感兴趣的岗位进行申请,而申请目标,也从大型国企外企,扩大到一些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民企。我求职原就是可以结合个人以往工作学习经历,发挥个人优势,选择利于个人成长的发展平台。然后,重视并争取每一次机会,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不管是什么样的形式,都要好好准备,尽量的表现出个人与岗位相匹配的一面,争取得到企业的青睐。还有,对曾经表现出来的一些弱势和不足进行改变,这其中可能有些确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的,这就需要自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临场发挥,对于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只能平常心看待,不因为自身的缺点而否认自己,通过行动,不断去提高,去改变。
回首这段过程,虽然没有得到理想的工作,但收获还是不小。在过去的每一场面试结束后,我都会和面试官一一握手,这不仅仅是礼节,更是一种感谢,感谢他们能给我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也是一次发现自己的机会。通过这段时间的经历,也认识了一些优秀的人才。尽管结果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但正因为有了这段经历,可以发现自己更多的问题并作出针对性的变化。同时也在几次面试过程中认识了一些优秀的应届生,他们中绝大多数年龄都比我小,但他们的表现着实让我欣赏。对我个人而言,能遇到优秀的人本身就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因为和他们相处,可以发现更多我愿意去学习的地方,从而让我也能得到成长。
事实上,我一直相信自己可以找到一份工作,但我也清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每份工作都来之不易。这就需要自己放松心态,在充分认知自我的基础上,认真准备,争取机会,把握机会。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找到工作,但我知道我注定会经历一段比较艰难的日程,我想我已经做好了准备,相信终会得到我想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