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五——“象象”改名为“壮壮”
寻找心中的桃花源。
虽然我不相信,没有种子的地方会有植物冒出来,但是我对种子怀有很大的信心,若能让我相信你有一粒种子,我就期待奇迹的展现——这是我很喜爱的一个西方作家在《种子的信念》里面写的话,不过这可不是他的原创,在很久之前一个著名的中国哲学家就说了这个话,就是孔子,他就常常提到仁这个字眼,他讲仁——仁爱乃生生之本。我没有把它理解得太深入,我只想这里的仁就和我们常说的瓜子仁,花生仁一样,是种子,是最柔软的地方,是发芽的地方,是一切生命开始的地方。生命要生长和发展是需要仁的,这也是种子的信念,也是生命的哲学。
我一直相信植物是有智慧的,它们知道自己怎样才能为仁,并且找到了最适合的为仁方式,挂人的鬼针草,随风的蒲公英,美味的浆果,都有尽力走遍世界的计划。这让我想起我自己的植物们。我从小就一直喜欢鼓搞鼓搞一些花花草草些,有从山上移来幼苗,有从朋友家分来的小枝,也有去市场上淘来的小盆盆小罐罐,不论我在小学,初中,还是在工作之后,我一定会在我的生活周围建造一个绿色的小世界。
在办公室的一角我也建立了一个小世界,种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各色植物们,有一天我又从市场上淘来了一盆植物——银边碧叶莲,它好看极了,就像从天上垂下来的一挂瀑布,那细碎的绿叶拥拥攘攘,银色的白边就似那卷起的水花,我把它挂在阳台的顶上,这是一个西晒的房子,所以每一个困顿的午后,阳光总会透过细密的叶子,稀稀拉拉的映在青砖上,这个时候我常常会给它的叶片上喷一些水雾,然后在泡上一壶茶,静静的欣赏它的摇曳,纵使昆明的秋日多么的焦燥,我也能在这方小天地里面获得一丝清凉的慰藉。然后,我离开了很长一段时间,疏于照料,等我回来的时候,它已经完全没有了生气,每一片叶子都被阳光晒得干干的,就像秋季的落叶一样,一摸就掉下来,每一根长长的枝干都变成中药铺里面的干药材,一捏就碎了。我很难过,小心翼翼的从顶上取下来,但是还是铺了一地的残叶,像是责怪我的离去,然后它用最壮烈的方式和我告别一样。没有办法只能是清理掉它,我先用剪刀把那些长长的干枯的枝条剪去放在垃圾桶里,然后在慢慢的清理茎部连着泥土的地方,土也干的全部翻了起来。全部清理掉之后,这个干枯的花盆看上去就像是被大火焚烧过之后,黑黑的枝条盘根错节的裸露在焦黑的泥土上面。就在这个破败的战场里面,在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里面,竟然有着一丝微小到可以忽略的一丁点绿色,确实我也差一点就忽略了它,因为看上去就跟在上面趴着一个小小的蚜虫一样。我带着小小的期盼的心情,没有丢掉它,而是把它移到了阳台上面最好的位置,细细的每天喷着温柔的水雾,起初的时候一点变化也没有,慢慢的竟然从那个小小的绿色里面发出了两片小小的柔弱的绿叶,我欣喜若狂,照顾的更勤,并且给它起了一个名字——生命迹象(当然这是学名,小名是象象)。每天我都会看上它好几眼,跟它说说加油鼓劲的话,似乎感觉得到它的挣扎,也似乎它真的能够听到我的鼓励一样,一个月过去了....一个半月过去了....在那个藤条上面稀稀拉拉的又多钻出一些小小的叶片,虽然还是很惨烈,但是更加的活跃了一些。两个月过去了......两个半月过去了......三个月过去了..........一个不经意间,它竟然长得挤挤攘攘,把这个花盆撑得满满当当的,虽然没有最开始的那么浓密,但也是时候改名字了,现在它正式由生命迹象,小名象象——改名为生命茁壮,小名壮壮。每天都在嚣张着,努力多占据一点其他的空间。不久之后,又可以把它长长的悬挂起来了吧。
最近老爱用文艺这个词语去形容周围的一切,文艺的天空,文艺的房子,文艺的装饰,文艺的人,文艺的等等。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老用文艺呢?莫不是我找不到其他的形容词了?难道我语言贫乏了?看看周围,不仅仅是我爱用文艺,文艺的青年,文艺的店铺,文艺的照片……这文艺到底是什么么?什么才算的上是文艺?这个实在是太抽象了,根本没有办法具体解释,找一个通用的词去解释一下,我觉得文艺就是一种美的体会,这个美是广义的美,而不是狭义的美,这个文艺怎么个美法?它可以是一种色彩美,可以是一种人文美,也可以是一用思想美,甚至可以是一种个性美。
天下有大美而不言,我觉得的也可以说是天下有大美而无言,美是没有办法用语言去形容的,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也都不一样。我想,这样的文艺是一种温暖的感觉,以建筑为例,我们会觉得一个有色彩的房子很文艺,一个老社区很文艺,一个铁塔,钟楼,教堂等等很文艺,因为它们是鲜活的,有故事的,有气息的,有个性的,是美的,反之,我就很少听到有谁告诉我说一个冷冰冰的写字楼很文艺,一个千篇一律的楼房很文艺,因为大家能够感觉到对于美的基本要求。同样的,我们会说王祖贤很文艺,张曼玉很文艺,但是我从来没有听谁说过凤姐很文艺,可见文艺的基本要求就是美。
在现代化的建设当中,经济发展是非常非常迅速的,同时,同质化的思想和创造让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丢失了一种对于美的体会,不仅是物质,更是精神。美,说起来不那么学术或者深奥,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对于美都有着追求和向往。它可能是一种信仰,一个藏的很深的灵魂,不仅仅只是一个艺术,它是创造力和幸福的开始。你发现了美,然后快乐接踵而至。
自然是美的,我以及我周围的很多朋友都很想躬耕山野间,古代就有很多的各种赞美描绘山野的诗歌等,最值得一提的是小时候课文里面常常学到的陶渊明了,他简直就是归隐的首席代表,小时候学过好多他的作品。我记得的一个诗歌就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热闹的地方居住,来往又没有车马的喧嚣,“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能够做到呢?内心空远就能够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自己住的篱笆下采着菊花,一抬头南山就浮现再来眼前。当时候课文的赏析的很死板的,翻译也都是有标准答案的,当时没有太多的体会,记住的也就是那个标准化的答案罢了。现在想想,其实一点都不科学,热闹的市集,住着很安静,种的花也没有人来采,门口还有一大座绿油油的南山,这样的地方应该很难找到吧。古代人常常讲究内心的空远,现在很多人都会去辟谷来追求短时间的归隐,但没有人真正长时间脱离尘世而生活。大隐隐于市,不仅仅是一句古话,还是一个生活哲学,内心的空远不一定是在远离喧嚣的地方才能够找到的,在生活里面你是可以找到自己内心的山水,即使一个小小的盆景也是可以创造自己的一片心灵净土的,真正享受生活的时候你也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
写到陶渊明一定会写到《桃花源记》,小时候学到的时候觉得实在是太美了——夹岸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一直希望找到的地方,小时候是因为美,长大了是因为静,甚至之前我还在到处寻找桃花源,之前不是还做了一条路线叫做《寻找心中的桃花源》么?我真是太执着了。直到我看到一个《小李子不是大骗子》故事答案才出现了——渔人回来没有找太守,也没再去找桃花源,只是带回来一根桃花的枝桠,慢慢发芽,最终自己有了一片桃花林,我才豁然开朗。我一直的梦想就是能有一片荒山,然后种满我喜欢的花,喜欢的果树,过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山野日子,无比的亲近自然,先不论我舍弃了现代化的各种工具,就单是真的种田也够折磨我一段时间,开垦施肥,与害虫搏斗,我想我一定没实力和信心能够养活自己。就连陶渊明我想他也不会亲自种田吧,他最多也只能是雇人种,让我想象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能够擅长体力劳动,除非亲眼所见,要不然我是不会相信的。对于我来说我也不可能承受那样的体力劳动,毕竟我是一个很懒很懒的年轻人,陶渊明把他文人的理想化了,我更相信这是一个美好的暗喻,开垦的也就是自己心灵的净土罢了。
感谢我的小伙伴金金,不是聊起来我也不会想起又絮絮叨叨的写上一大篇。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够找到自己心中的那片“桃花源”。
虽然我不相信,没有种子的地方会有植物冒出来,但是我对种子怀有很大的信心,若能让我相信你有一粒种子,我就期待奇迹的展现——这是我很喜爱的一个西方作家在《种子的信念》里面写的话,不过这可不是他的原创,在很久之前一个著名的中国哲学家就说了这个话,就是孔子,他就常常提到仁这个字眼,他讲仁——仁爱乃生生之本。我没有把它理解得太深入,我只想这里的仁就和我们常说的瓜子仁,花生仁一样,是种子,是最柔软的地方,是发芽的地方,是一切生命开始的地方。生命要生长和发展是需要仁的,这也是种子的信念,也是生命的哲学。
我一直相信植物是有智慧的,它们知道自己怎样才能为仁,并且找到了最适合的为仁方式,挂人的鬼针草,随风的蒲公英,美味的浆果,都有尽力走遍世界的计划。这让我想起我自己的植物们。我从小就一直喜欢鼓搞鼓搞一些花花草草些,有从山上移来幼苗,有从朋友家分来的小枝,也有去市场上淘来的小盆盆小罐罐,不论我在小学,初中,还是在工作之后,我一定会在我的生活周围建造一个绿色的小世界。
在办公室的一角我也建立了一个小世界,种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各色植物们,有一天我又从市场上淘来了一盆植物——银边碧叶莲,它好看极了,就像从天上垂下来的一挂瀑布,那细碎的绿叶拥拥攘攘,银色的白边就似那卷起的水花,我把它挂在阳台的顶上,这是一个西晒的房子,所以每一个困顿的午后,阳光总会透过细密的叶子,稀稀拉拉的映在青砖上,这个时候我常常会给它的叶片上喷一些水雾,然后在泡上一壶茶,静静的欣赏它的摇曳,纵使昆明的秋日多么的焦燥,我也能在这方小天地里面获得一丝清凉的慰藉。然后,我离开了很长一段时间,疏于照料,等我回来的时候,它已经完全没有了生气,每一片叶子都被阳光晒得干干的,就像秋季的落叶一样,一摸就掉下来,每一根长长的枝干都变成中药铺里面的干药材,一捏就碎了。我很难过,小心翼翼的从顶上取下来,但是还是铺了一地的残叶,像是责怪我的离去,然后它用最壮烈的方式和我告别一样。没有办法只能是清理掉它,我先用剪刀把那些长长的干枯的枝条剪去放在垃圾桶里,然后在慢慢的清理茎部连着泥土的地方,土也干的全部翻了起来。全部清理掉之后,这个干枯的花盆看上去就像是被大火焚烧过之后,黑黑的枝条盘根错节的裸露在焦黑的泥土上面。就在这个破败的战场里面,在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里面,竟然有着一丝微小到可以忽略的一丁点绿色,确实我也差一点就忽略了它,因为看上去就跟在上面趴着一个小小的蚜虫一样。我带着小小的期盼的心情,没有丢掉它,而是把它移到了阳台上面最好的位置,细细的每天喷着温柔的水雾,起初的时候一点变化也没有,慢慢的竟然从那个小小的绿色里面发出了两片小小的柔弱的绿叶,我欣喜若狂,照顾的更勤,并且给它起了一个名字——生命迹象(当然这是学名,小名是象象)。每天我都会看上它好几眼,跟它说说加油鼓劲的话,似乎感觉得到它的挣扎,也似乎它真的能够听到我的鼓励一样,一个月过去了....一个半月过去了....在那个藤条上面稀稀拉拉的又多钻出一些小小的叶片,虽然还是很惨烈,但是更加的活跃了一些。两个月过去了......两个半月过去了......三个月过去了..........一个不经意间,它竟然长得挤挤攘攘,把这个花盆撑得满满当当的,虽然没有最开始的那么浓密,但也是时候改名字了,现在它正式由生命迹象,小名象象——改名为生命茁壮,小名壮壮。每天都在嚣张着,努力多占据一点其他的空间。不久之后,又可以把它长长的悬挂起来了吧。
最近老爱用文艺这个词语去形容周围的一切,文艺的天空,文艺的房子,文艺的装饰,文艺的人,文艺的等等。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老用文艺呢?莫不是我找不到其他的形容词了?难道我语言贫乏了?看看周围,不仅仅是我爱用文艺,文艺的青年,文艺的店铺,文艺的照片……这文艺到底是什么么?什么才算的上是文艺?这个实在是太抽象了,根本没有办法具体解释,找一个通用的词去解释一下,我觉得文艺就是一种美的体会,这个美是广义的美,而不是狭义的美,这个文艺怎么个美法?它可以是一种色彩美,可以是一种人文美,也可以是一用思想美,甚至可以是一种个性美。
天下有大美而不言,我觉得的也可以说是天下有大美而无言,美是没有办法用语言去形容的,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也都不一样。我想,这样的文艺是一种温暖的感觉,以建筑为例,我们会觉得一个有色彩的房子很文艺,一个老社区很文艺,一个铁塔,钟楼,教堂等等很文艺,因为它们是鲜活的,有故事的,有气息的,有个性的,是美的,反之,我就很少听到有谁告诉我说一个冷冰冰的写字楼很文艺,一个千篇一律的楼房很文艺,因为大家能够感觉到对于美的基本要求。同样的,我们会说王祖贤很文艺,张曼玉很文艺,但是我从来没有听谁说过凤姐很文艺,可见文艺的基本要求就是美。
在现代化的建设当中,经济发展是非常非常迅速的,同时,同质化的思想和创造让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丢失了一种对于美的体会,不仅是物质,更是精神。美,说起来不那么学术或者深奥,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对于美都有着追求和向往。它可能是一种信仰,一个藏的很深的灵魂,不仅仅只是一个艺术,它是创造力和幸福的开始。你发现了美,然后快乐接踵而至。
自然是美的,我以及我周围的很多朋友都很想躬耕山野间,古代就有很多的各种赞美描绘山野的诗歌等,最值得一提的是小时候课文里面常常学到的陶渊明了,他简直就是归隐的首席代表,小时候学过好多他的作品。我记得的一个诗歌就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热闹的地方居住,来往又没有车马的喧嚣,“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能够做到呢?内心空远就能够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自己住的篱笆下采着菊花,一抬头南山就浮现再来眼前。当时候课文的赏析的很死板的,翻译也都是有标准答案的,当时没有太多的体会,记住的也就是那个标准化的答案罢了。现在想想,其实一点都不科学,热闹的市集,住着很安静,种的花也没有人来采,门口还有一大座绿油油的南山,这样的地方应该很难找到吧。古代人常常讲究内心的空远,现在很多人都会去辟谷来追求短时间的归隐,但没有人真正长时间脱离尘世而生活。大隐隐于市,不仅仅是一句古话,还是一个生活哲学,内心的空远不一定是在远离喧嚣的地方才能够找到的,在生活里面你是可以找到自己内心的山水,即使一个小小的盆景也是可以创造自己的一片心灵净土的,真正享受生活的时候你也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
写到陶渊明一定会写到《桃花源记》,小时候学到的时候觉得实在是太美了——夹岸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一直希望找到的地方,小时候是因为美,长大了是因为静,甚至之前我还在到处寻找桃花源,之前不是还做了一条路线叫做《寻找心中的桃花源》么?我真是太执着了。直到我看到一个《小李子不是大骗子》故事答案才出现了——渔人回来没有找太守,也没再去找桃花源,只是带回来一根桃花的枝桠,慢慢发芽,最终自己有了一片桃花林,我才豁然开朗。我一直的梦想就是能有一片荒山,然后种满我喜欢的花,喜欢的果树,过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山野日子,无比的亲近自然,先不论我舍弃了现代化的各种工具,就单是真的种田也够折磨我一段时间,开垦施肥,与害虫搏斗,我想我一定没实力和信心能够养活自己。就连陶渊明我想他也不会亲自种田吧,他最多也只能是雇人种,让我想象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能够擅长体力劳动,除非亲眼所见,要不然我是不会相信的。对于我来说我也不可能承受那样的体力劳动,毕竟我是一个很懒很懒的年轻人,陶渊明把他文人的理想化了,我更相信这是一个美好的暗喻,开垦的也就是自己心灵的净土罢了。
感谢我的小伙伴金金,不是聊起来我也不会想起又絮絮叨叨的写上一大篇。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够找到自己心中的那片“桃花源”。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