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本杰明巴顿奇事影评
什么东西是永恒的?谁知道呢?!
——浅评影片《本杰明•巴顿奇事》
“我们最后都会去同一个地方,只是走的路不同罢了。”这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可它像一部史诗,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本杰明巴顿,而是很多人的生命历程,只是巴顿的比他们特殊一点点、完整一点点点罢了。而它又不仅仅在讲述人的一生,同时也可瞥见一个城市的兴衰和一个时代的荣辱……
影片是从凯克先生为新奥尔良火车站制造的那口大钟开始的。那段画面像是一部默片有一种沧桑的感觉,或许这就是历史。一口倒走的钟,他想让历史倒走,但战争已经发生,倒走只会多制造出一个战争,于是,后来二战的出现果然就有了种历史倒退的痕迹。然后听说凯克先生独自泛小舟于海面,这是一种漂泊的意象。被他“制造”出来的本杰明也追随这意象,在后来的人生中在船上当起了水手。这令他体验了他生命中丰富的一段经历,也包括二战。倒钟毕竟不是白造的,他很幸运得存活了下来,不像凯克先生的儿子。
(上段是我的胡乱联想,现在言归正传。)
关于生命:
主人公有着与众不同的生命流程,这是影片的线索和立足点。一个倒走的人生,生下来是个老人,接着越长越年轻,返老还童回归婴儿。这样的安排让我们对人生的看法有了一个新的角度,从而更深刻地发现人生的意义。老人会被人嫌弃,因此,本杰明的父亲都不愿收留他。可是就像母亲告诉他的“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对自己有不同的认识。”他的身体正在发生着不可思议的变化,区别在于他的变化和别人是相反的,他在变年轻。这时的画面是衰老的他握着中年女人的手叫着妈妈——一个很奇特的景象。看着多少有点异样的感觉,可能是心酸亦可能不是。不是为本杰明的衰老,因为他是新生的,而是为他的母亲,他们注定要错过,会在他看上去很年轻的时候老死。这样一种差距太大,比共同成长、变老要让人难以接受。就像那位教他弹钢琴的夫人所告诉他的:这很遗憾,因为要经历所有自己爱的人比自己先死去。我们注定要失去他们,可是只有失去了他们,我们才知道他们对我们来说有多珍贵。因此,以本杰明为视角我们才更清楚地看见了身边的人的失去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当他越来越年轻,他的爱人脸上却增加着皱纹这样的爱情也是痛苦的。他无法和孩子一起成长,只会成为爱人的累赘。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本杰明的童年是在养老院度过的,也就是说他是在养老院“长大”的,当时他还是个老人的模样。养老院,这也是个特殊的意象,这里最接近生命的终点,可它却是本杰明的起点。这里最常到来的“熟悉的客人”就是死亡。一波又一波的人走了,然后新的人再进来,说是生命无常倒不如说是有常,没有人可以避免。但它也常常以令我们惊讶的方式出现。比如教堂里牧师为本杰明和母亲做完祷告,他自己也倒地不起了,但神奇的是,原本不孕的母亲真的在之后怀孕了。我并不认为这是宗教的关系,而是生命本身的无常,它随时可以离开也随时可以到来。这是大自然的法则,我们不能左右,不过我们可以选择每个人自己度过生命的方式,就像“弹琴未必要弹得很好,但要对弹的东西有自己的感受,这其实是在为自己演奏音乐”。
关于人物:
与其说人物,倒不如说角色,我们的存在以一定的角色出现,比如母亲、父亲、朋友、爱人……
先来谈谈母亲奎尼。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女人。是她收留了这个“不可能是人类”的婴儿。她把它称作上帝的孩子,说他在此已经是一个奇迹;她把它放进抽屉里还不忘留一条可供呼吸的缝;她在钟声响起时给了它个“本杰明”的名字(钟的英文是“BEN”);她会在他的轮椅接近台阶的地方把他拉回;她会在他因贪玩一整天不回家而吓到哭;她愉快地迎接他每次回家,并给他一个拥抱……她的母爱无私、伟大。
父亲的角色在片中也有几个不同的类型。本杰明的父亲,刚答应妻子要给孩子一个家,转身却将他抛弃,原因是这个丑陋的不像人类的家伙夺走了他深爱的妻子的生命。他害怕他可怖的样子,他逃避责任。而本杰明离开妻儿的原因是害怕自己成为她们的拖累。他要给孩子一个父亲而不是一个玩伴,他希望尽一个父亲的责任,可他的责任就是离开,给孩子正常的生活。很幸运的是,本杰明的第一次喝酒是和父亲一起,并且用自己赚的钱请他。他的女儿可没那么幸运了,只能在父亲去世以后才发现父亲给自己寄的明信片。另外,片中还有一个父亲,只是他是从迈克船长口中出现的。这个认定儿子只能在托船上干一辈子的父亲。
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父亲,才有这样一个儿子,迈克从来认为自己是个艺术家——纹身艺术家。连在死前的一刻他还是关心着他被射烂的作品。他是个自由的人,不愿被父亲的想法压制,也不喜欢被规矩束缚,因此他很爽快地答应了朋友想带黛西出海的要求,哪怕这是会被吊销执照的。
关于本杰明爱过的两个女人那就更有意思了。不过,她们有着本质的区别。伊丽莎白是他情人,黛西则是他的爱人。两个孤独的人在最寂寞的时间相遇——午夜。于是他们成为了情人。那个有夫之妇对于自己的丈夫并不满意,夜深人静的气氛给了他们畅快自由的交流。倾诉自己的过去。他们品味着茶、酒还有鱼子酱。他得到了第一个接吻,她因为他而变得年轻。因为是情人,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短暂、神秘、又不了了之。爱人则不同,从他们第一次的相遇,别忘了那天是感恩节,是上帝赐给对方的礼物。他们共同度过了一段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童年。桌布下因为烛光而掩映出的影子,只有亲密的爱人才能拥有。他们的爱情也并非一帆风顺。“一个小女孩怎么会懂爱情”当老年黛西说完这句话后就出现了黛西年轻时跳舞的场景。她的前半辈子是属于舞蹈的,因此她根本没有重视本杰明。她要和他做爱,可是他拒绝了,他对于她绝不是因为做爱而做爱,而是为了爱情。当她不能再跳舞了,她才真正拥有了这份爱情。她不愿爱人看到自己狼狈的样子,看到自己不美、不能跳舞的样子。他们会在每个晚上睡前对彼此道声晚安。他卖掉父亲的房子和公司只为给她一个美好的家,他的离开出于无奈,但他的爱情又驱使他出现在她面前。他是在她的怀抱中闭上眼睛的。这份爱让两人记挂了一辈子。
影片最后的一组人物片段实在是本片的神来之笔,十分动人,伴随着那音乐几乎使人落泪,那钢琴声就是那夫人教给本杰明的那段。这些生命在本杰明的人生旅途中出现过,每一段都很感人。
火车站的旧钟已被换下,它曾经见证了大半个世纪,人类最高速发展的那段时间。新的钟不再倒走,意味着那些旧的东西都将不复存在而被新的东西所取代。水淹进储藏旧钟的杂物室,也将新奥尔良一起淹没。曾经存在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与事会被新的人生取代。过去的层层记忆也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清洗干净。
“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没有什么东西能持续到永远的,我们也一样。”
“有些东西就是会持续到永远的。”
“晚安,黛西!”
“晚安,本杰明!”
或许,只有时间是唯一永恒的东西,谁知道呢?
——浅评影片《本杰明•巴顿奇事》
“我们最后都会去同一个地方,只是走的路不同罢了。”这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可它像一部史诗,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本杰明巴顿,而是很多人的生命历程,只是巴顿的比他们特殊一点点、完整一点点点罢了。而它又不仅仅在讲述人的一生,同时也可瞥见一个城市的兴衰和一个时代的荣辱……
影片是从凯克先生为新奥尔良火车站制造的那口大钟开始的。那段画面像是一部默片有一种沧桑的感觉,或许这就是历史。一口倒走的钟,他想让历史倒走,但战争已经发生,倒走只会多制造出一个战争,于是,后来二战的出现果然就有了种历史倒退的痕迹。然后听说凯克先生独自泛小舟于海面,这是一种漂泊的意象。被他“制造”出来的本杰明也追随这意象,在后来的人生中在船上当起了水手。这令他体验了他生命中丰富的一段经历,也包括二战。倒钟毕竟不是白造的,他很幸运得存活了下来,不像凯克先生的儿子。
(上段是我的胡乱联想,现在言归正传。)
关于生命:
主人公有着与众不同的生命流程,这是影片的线索和立足点。一个倒走的人生,生下来是个老人,接着越长越年轻,返老还童回归婴儿。这样的安排让我们对人生的看法有了一个新的角度,从而更深刻地发现人生的意义。老人会被人嫌弃,因此,本杰明的父亲都不愿收留他。可是就像母亲告诉他的“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对自己有不同的认识。”他的身体正在发生着不可思议的变化,区别在于他的变化和别人是相反的,他在变年轻。这时的画面是衰老的他握着中年女人的手叫着妈妈——一个很奇特的景象。看着多少有点异样的感觉,可能是心酸亦可能不是。不是为本杰明的衰老,因为他是新生的,而是为他的母亲,他们注定要错过,会在他看上去很年轻的时候老死。这样一种差距太大,比共同成长、变老要让人难以接受。就像那位教他弹钢琴的夫人所告诉他的:这很遗憾,因为要经历所有自己爱的人比自己先死去。我们注定要失去他们,可是只有失去了他们,我们才知道他们对我们来说有多珍贵。因此,以本杰明为视角我们才更清楚地看见了身边的人的失去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当他越来越年轻,他的爱人脸上却增加着皱纹这样的爱情也是痛苦的。他无法和孩子一起成长,只会成为爱人的累赘。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本杰明的童年是在养老院度过的,也就是说他是在养老院“长大”的,当时他还是个老人的模样。养老院,这也是个特殊的意象,这里最接近生命的终点,可它却是本杰明的起点。这里最常到来的“熟悉的客人”就是死亡。一波又一波的人走了,然后新的人再进来,说是生命无常倒不如说是有常,没有人可以避免。但它也常常以令我们惊讶的方式出现。比如教堂里牧师为本杰明和母亲做完祷告,他自己也倒地不起了,但神奇的是,原本不孕的母亲真的在之后怀孕了。我并不认为这是宗教的关系,而是生命本身的无常,它随时可以离开也随时可以到来。这是大自然的法则,我们不能左右,不过我们可以选择每个人自己度过生命的方式,就像“弹琴未必要弹得很好,但要对弹的东西有自己的感受,这其实是在为自己演奏音乐”。
关于人物:
与其说人物,倒不如说角色,我们的存在以一定的角色出现,比如母亲、父亲、朋友、爱人……
先来谈谈母亲奎尼。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女人。是她收留了这个“不可能是人类”的婴儿。她把它称作上帝的孩子,说他在此已经是一个奇迹;她把它放进抽屉里还不忘留一条可供呼吸的缝;她在钟声响起时给了它个“本杰明”的名字(钟的英文是“BEN”);她会在他的轮椅接近台阶的地方把他拉回;她会在他因贪玩一整天不回家而吓到哭;她愉快地迎接他每次回家,并给他一个拥抱……她的母爱无私、伟大。
父亲的角色在片中也有几个不同的类型。本杰明的父亲,刚答应妻子要给孩子一个家,转身却将他抛弃,原因是这个丑陋的不像人类的家伙夺走了他深爱的妻子的生命。他害怕他可怖的样子,他逃避责任。而本杰明离开妻儿的原因是害怕自己成为她们的拖累。他要给孩子一个父亲而不是一个玩伴,他希望尽一个父亲的责任,可他的责任就是离开,给孩子正常的生活。很幸运的是,本杰明的第一次喝酒是和父亲一起,并且用自己赚的钱请他。他的女儿可没那么幸运了,只能在父亲去世以后才发现父亲给自己寄的明信片。另外,片中还有一个父亲,只是他是从迈克船长口中出现的。这个认定儿子只能在托船上干一辈子的父亲。
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父亲,才有这样一个儿子,迈克从来认为自己是个艺术家——纹身艺术家。连在死前的一刻他还是关心着他被射烂的作品。他是个自由的人,不愿被父亲的想法压制,也不喜欢被规矩束缚,因此他很爽快地答应了朋友想带黛西出海的要求,哪怕这是会被吊销执照的。
关于本杰明爱过的两个女人那就更有意思了。不过,她们有着本质的区别。伊丽莎白是他情人,黛西则是他的爱人。两个孤独的人在最寂寞的时间相遇——午夜。于是他们成为了情人。那个有夫之妇对于自己的丈夫并不满意,夜深人静的气氛给了他们畅快自由的交流。倾诉自己的过去。他们品味着茶、酒还有鱼子酱。他得到了第一个接吻,她因为他而变得年轻。因为是情人,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短暂、神秘、又不了了之。爱人则不同,从他们第一次的相遇,别忘了那天是感恩节,是上帝赐给对方的礼物。他们共同度过了一段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童年。桌布下因为烛光而掩映出的影子,只有亲密的爱人才能拥有。他们的爱情也并非一帆风顺。“一个小女孩怎么会懂爱情”当老年黛西说完这句话后就出现了黛西年轻时跳舞的场景。她的前半辈子是属于舞蹈的,因此她根本没有重视本杰明。她要和他做爱,可是他拒绝了,他对于她绝不是因为做爱而做爱,而是为了爱情。当她不能再跳舞了,她才真正拥有了这份爱情。她不愿爱人看到自己狼狈的样子,看到自己不美、不能跳舞的样子。他们会在每个晚上睡前对彼此道声晚安。他卖掉父亲的房子和公司只为给她一个美好的家,他的离开出于无奈,但他的爱情又驱使他出现在她面前。他是在她的怀抱中闭上眼睛的。这份爱让两人记挂了一辈子。
影片最后的一组人物片段实在是本片的神来之笔,十分动人,伴随着那音乐几乎使人落泪,那钢琴声就是那夫人教给本杰明的那段。这些生命在本杰明的人生旅途中出现过,每一段都很感人。
火车站的旧钟已被换下,它曾经见证了大半个世纪,人类最高速发展的那段时间。新的钟不再倒走,意味着那些旧的东西都将不复存在而被新的东西所取代。水淹进储藏旧钟的杂物室,也将新奥尔良一起淹没。曾经存在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与事会被新的人生取代。过去的层层记忆也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清洗干净。
“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没有什么东西能持续到永远的,我们也一样。”
“有些东西就是会持续到永远的。”
“晚安,黛西!”
“晚安,本杰明!”
或许,只有时间是唯一永恒的东西,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