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说找工作的时候我在干什么
早上十点多出门去面试的时候,冰点的温度下,我没有穿秋裤。
依旧是不太习惯的西装,拉链式的领带, 还有些磨脚的皮鞋,再套上一件冲锋衣,匆忙中甚至没有注意到满脸胡茬。
刚来北京的时候,为了尽快熟悉这个庞大的地理空间,也为了让生活不要那么早的变成定向越野,习惯性地不断寻找新的地标,即使对于熟悉的目的地,也总是努力想回忆起上一次路过的情形。生活长时间的过于无聊导致的一个错觉就是,很多事情因为回忆的存在才有一些意义。似乎那些看上去碌碌无为的行色匆匆,在苍白的背景下也能有几点时间反射下的泛黄光点。
然而今天,我实在是想不起上一次路过苏州街地铁站是在什么时候。仿佛还在昨天,却又好像过了很久。印象中地铁口一直存在的麻辣烫与刀削面竟然变成了一个流动书架,在低矮的围墙、破旧的楼房边上象征着这个城市的精神文明。
暑假在某网站实习的时候,我大概算过十号线从苏州街到国贸在车上一共只需要37分钟,似乎听起来并不算太长。那时候每天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多坐一会儿,看书,打盹。而为了这个目标,上车的时候就需要细微地察言观色——站在一个穿着衬衫提着电脑包的IT男面前往往是比较明智的,他们很有可能会在海淀黄庄下车;而上了年纪的老人一般不会坐太久,大概是在西土城或者健德门;拖家带口的游客几乎都是在北土城换八号线去鸟巢、水立方的;最有效的往往是一个正在玩手机的人忽然抬起头看了下站牌,然后默默收起手机,这一般预示着他们会下车了,当然也有可能是玩累了睡觉。
今天的运气算不上太好,一直到芍药居面前的一对情侣才下了车。我余光看了下身边那个头发半百,提着旅行箱的老人,然后示意他坐下,他很客气地说了声“谢谢”。一般的时候,在地铁上让座我会及时地走开,显示出快下车的样子,避免接受对方可能的那种愧疚感,然而这次我没有转过身。他坐得很正,带着军绿色的磨边复古帆布帽,竖抱着旅行箱在他的腿上,眼睛闭着,沉思——同样是闭着眼睛,那种神情是和打瞌睡的人不一样的,尽管皱纹清晰,却没有一丝疲惫。坐在他身旁的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拿着硕大的手机看韩剧,再旁边则是个玩游戏的小孩子。到三元桥的时候,那个老人提着箱子下了车。可能的结果是,坐上机场快轨,然后离开这个首都,飞向远方。
快到亮马桥的时候,一个匍匐的乞讨者穿过拥挤的车厢在慢慢靠近,提醒着我他们也是地铁上的常客。我下意识地抽了下脚,同时装作若无其事地看手机。
上次在地铁掏出钱包,还是夏天的时候。我和即将去英国的朋友在簋街吃过送别晚饭,十点多站在驶向天通苑的5号线上,男的弹着吉他由远及近,女的穿着高跟鞋跟在身后唱歌,二十出头的年纪,唱的却是《一个人的北京》。在那个炎热的夜晚,人群似乎在瞬间停止了思考,以至于几乎都忘了下车。那是我所见到的,掏口袋的人最多的一次;也是印象中最安静的一趟地铁,几乎整个车厢都是低沉而略带沙哑的嗓音。
从亮马桥出来,一辆破旧的618驶过来,雾霾下的阳光加深了这样一种不真实感。路边凌乱而陈旧的建筑物,大多是服装店和各地小吃。在某个瞬间,似乎有种时光倒回二十年的错觉。而仅仅向西坐三站公交,便是肃然有序的三里屯使馆区。
摇晃了半个小时之后,在798附近的一个公交站台下车,借助手机找到了此行的真正的目的地。若不是已然强迫套上了正装以及浓厚的雾霾,我可能会径直走向798慢慢游荡,或者再坐两站去草场地。
和生活很多的计划一样,那些印象深刻的往往不是事先预料的,也不是当初看来最重要的。那天本来最主要的任务却现在想来似乎无话可说。一直游离在对话外,沮丧、闷热与窒息,正像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坐在那里面试一样。
面试完了已经是三点半,在光秃秃的梧桐树下,看着灰色的天空,注视着路上的行人。忽然想起望京有一家著名的牛肉面,于是走路,公交,堵车,赶过去。四点半才开门,我早到了一刻钟,开门之后又等了四十分钟才端起一碗面,加一两牛肉一个鸡蛋,把洒满辣子的汤喝得一口不剩之后依然意犹未尽。
只不过是这一碗牛肉面,就让这一天的奔波与等待显得格外有意义,那糟糕的天气与漫长的混沌,丝毫没有影响那一瞬间的满足。
回去的路依然是公交,地铁。到了太阳宫的时候,想起来今天有《宝岛一村》,于是调个方向转六号线换二号线到保利剧院找黄牛,被告知暂时没票了,在大厅闲逛的时候忽然发现售票窗口还剩下四张票,最后一排最中间的位置。一场话剧,左边的男青年接了三个电话,右边的大叔涕泪交加。
在剧烈的政治变迁中,一代人的生命轨迹的差异往往因为偶然的选择而不断放大,那种宏大叙事意义上的悲剧性无疑极具文学上的震撼力,符合着某种异样的审美观。只是灯光焦点外的那每一个个体,在相同的舞台上,同样的起点也有着不同的故事与结局。当然,如果是在两年前,我应该会也被这种龙应台式的叙述体感动。
当《The Ending of the World》的音乐响起的时候,走出剧院,步入无尽的黑夜,踏上末班的地下铁,一切又回到了日常的存在主义。对于生活的思考往往被生活打断,只有等待下一个未知的瞬间继续。
在连续两次末班车后,昏黄的路灯下,我穿着皮鞋踩着刚刚随风而落的黄叶,听着“咔嚓”的声响,终于在午夜降临之前瑟瑟发抖地回到了起点。
看不清远方的夜晚,走在PM2.5达到440的空气中,我忘了戴口罩。
依旧是不太习惯的西装,拉链式的领带, 还有些磨脚的皮鞋,再套上一件冲锋衣,匆忙中甚至没有注意到满脸胡茬。
刚来北京的时候,为了尽快熟悉这个庞大的地理空间,也为了让生活不要那么早的变成定向越野,习惯性地不断寻找新的地标,即使对于熟悉的目的地,也总是努力想回忆起上一次路过的情形。生活长时间的过于无聊导致的一个错觉就是,很多事情因为回忆的存在才有一些意义。似乎那些看上去碌碌无为的行色匆匆,在苍白的背景下也能有几点时间反射下的泛黄光点。
然而今天,我实在是想不起上一次路过苏州街地铁站是在什么时候。仿佛还在昨天,却又好像过了很久。印象中地铁口一直存在的麻辣烫与刀削面竟然变成了一个流动书架,在低矮的围墙、破旧的楼房边上象征着这个城市的精神文明。
暑假在某网站实习的时候,我大概算过十号线从苏州街到国贸在车上一共只需要37分钟,似乎听起来并不算太长。那时候每天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多坐一会儿,看书,打盹。而为了这个目标,上车的时候就需要细微地察言观色——站在一个穿着衬衫提着电脑包的IT男面前往往是比较明智的,他们很有可能会在海淀黄庄下车;而上了年纪的老人一般不会坐太久,大概是在西土城或者健德门;拖家带口的游客几乎都是在北土城换八号线去鸟巢、水立方的;最有效的往往是一个正在玩手机的人忽然抬起头看了下站牌,然后默默收起手机,这一般预示着他们会下车了,当然也有可能是玩累了睡觉。
今天的运气算不上太好,一直到芍药居面前的一对情侣才下了车。我余光看了下身边那个头发半百,提着旅行箱的老人,然后示意他坐下,他很客气地说了声“谢谢”。一般的时候,在地铁上让座我会及时地走开,显示出快下车的样子,避免接受对方可能的那种愧疚感,然而这次我没有转过身。他坐得很正,带着军绿色的磨边复古帆布帽,竖抱着旅行箱在他的腿上,眼睛闭着,沉思——同样是闭着眼睛,那种神情是和打瞌睡的人不一样的,尽管皱纹清晰,却没有一丝疲惫。坐在他身旁的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拿着硕大的手机看韩剧,再旁边则是个玩游戏的小孩子。到三元桥的时候,那个老人提着箱子下了车。可能的结果是,坐上机场快轨,然后离开这个首都,飞向远方。
快到亮马桥的时候,一个匍匐的乞讨者穿过拥挤的车厢在慢慢靠近,提醒着我他们也是地铁上的常客。我下意识地抽了下脚,同时装作若无其事地看手机。
上次在地铁掏出钱包,还是夏天的时候。我和即将去英国的朋友在簋街吃过送别晚饭,十点多站在驶向天通苑的5号线上,男的弹着吉他由远及近,女的穿着高跟鞋跟在身后唱歌,二十出头的年纪,唱的却是《一个人的北京》。在那个炎热的夜晚,人群似乎在瞬间停止了思考,以至于几乎都忘了下车。那是我所见到的,掏口袋的人最多的一次;也是印象中最安静的一趟地铁,几乎整个车厢都是低沉而略带沙哑的嗓音。
从亮马桥出来,一辆破旧的618驶过来,雾霾下的阳光加深了这样一种不真实感。路边凌乱而陈旧的建筑物,大多是服装店和各地小吃。在某个瞬间,似乎有种时光倒回二十年的错觉。而仅仅向西坐三站公交,便是肃然有序的三里屯使馆区。
摇晃了半个小时之后,在798附近的一个公交站台下车,借助手机找到了此行的真正的目的地。若不是已然强迫套上了正装以及浓厚的雾霾,我可能会径直走向798慢慢游荡,或者再坐两站去草场地。
和生活很多的计划一样,那些印象深刻的往往不是事先预料的,也不是当初看来最重要的。那天本来最主要的任务却现在想来似乎无话可说。一直游离在对话外,沮丧、闷热与窒息,正像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坐在那里面试一样。
面试完了已经是三点半,在光秃秃的梧桐树下,看着灰色的天空,注视着路上的行人。忽然想起望京有一家著名的牛肉面,于是走路,公交,堵车,赶过去。四点半才开门,我早到了一刻钟,开门之后又等了四十分钟才端起一碗面,加一两牛肉一个鸡蛋,把洒满辣子的汤喝得一口不剩之后依然意犹未尽。
只不过是这一碗牛肉面,就让这一天的奔波与等待显得格外有意义,那糟糕的天气与漫长的混沌,丝毫没有影响那一瞬间的满足。
回去的路依然是公交,地铁。到了太阳宫的时候,想起来今天有《宝岛一村》,于是调个方向转六号线换二号线到保利剧院找黄牛,被告知暂时没票了,在大厅闲逛的时候忽然发现售票窗口还剩下四张票,最后一排最中间的位置。一场话剧,左边的男青年接了三个电话,右边的大叔涕泪交加。
在剧烈的政治变迁中,一代人的生命轨迹的差异往往因为偶然的选择而不断放大,那种宏大叙事意义上的悲剧性无疑极具文学上的震撼力,符合着某种异样的审美观。只是灯光焦点外的那每一个个体,在相同的舞台上,同样的起点也有着不同的故事与结局。当然,如果是在两年前,我应该会也被这种龙应台式的叙述体感动。
当《The Ending of the World》的音乐响起的时候,走出剧院,步入无尽的黑夜,踏上末班的地下铁,一切又回到了日常的存在主义。对于生活的思考往往被生活打断,只有等待下一个未知的瞬间继续。
在连续两次末班车后,昏黄的路灯下,我穿着皮鞋踩着刚刚随风而落的黄叶,听着“咔嚓”的声响,终于在午夜降临之前瑟瑟发抖地回到了起点。
看不清远方的夜晚,走在PM2.5达到440的空气中,我忘了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