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巴别塔——小嘉意讲语言(二)
3.音素、音位和音位变体
鉴于这一章写得过于枯燥,在开始正文之前先讲个有趣的问题吧。【望天,阿拉上海好地方啊,你们见过真实的寂静岭吗,你们见过东方明珠屹立于蓬莱仙境之上的美景吗!】
为什么粤语、闽语、客家话比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保存了更多中古汉语的因素?
因为古代岭南本来人烟稀少,唐朝的大兴土木和五代十国的连绵战争,对大部分地区的水土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华北和江南的广大地区空气遭到污染,被雾霾所笼罩,于是人们南逃到岭南闽粤一带繁衍生息。而此处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小,故中原古音在粤语闽语客家话中得以保存。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音素是根据语音的自然属性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从声学性质来看,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从生理性质来看,一个发音动作形成一个音素。最小语音单位,意味着它是独立完整且不可切分的。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两种。
音位则是一定的语言或方言系统中,能区别不同语言符号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必须是最小的单位,所以英语的复元音,汉语的双韵母,都不能称为音位。
音素和音位,看起来都是“最小语音单位”,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音素是根据语音的自然属性划分出来的,音位是根据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一个音位一定是一个音素,一个音素却不一定构成音位。看两个语音形式是不是同一个音素,只需看发音动作、声学特征是否相同;而看两个语音形式是不是同一个音位,还要看它们能否区分不同语言符号,即能自成音节或与别的音位组合成不同音节,表示不同的意义。如果在某种语言或方言系统中,存在一个词或语素(即区别语义的最小单位),用另一个音素替换这个词的某一个音素后能形成别的词或语素的读音,则可以说这两个音素是不同的音位。
在鉴别一个音素是否构成音位时,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即音素的对立和互补。所谓对立,是指两个或几个音素如果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相互替换后会产生意义上的差别,即改变了原来音节所表示的意义,那么这里互相替换的几个音素,就是一种对立关系,它们不能划为一个音位,而要看作是不同的音位。譬如,英语中sell(售卖)和bell(钟,铃)中的[s]和[b],就是两个不同的音位。对立是鉴别一个音素能否成为一个音位的最根本的原则,是划分音位的主要根据。即使它们的区别特征很小,只要能区别意义,就构成了对立,只要是对立,就是不同的音位,不用考虑其它任何条件。所谓互补,是指几个音素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它们的出现环境各有分工,我出现在甲处,你出现在乙处,他出现在丙处,各守一个地方,出现的环境相互补充,彼此处于互补关系之中。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几个音素,每个音素都不是独立的音位,它们可以共同归纳为一个音位,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对立关系,不能构成对立,互相可以替换,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替换以后不影响一个音节所代表的意义。
讨论音位的概念有一个前提,即音位总是属于一定的语言或方言系统的。同样的音素,在有的语言或方言中,能区别不同语言符号,而在有的语言或方言中,却不能区别不同语言符号,因此,离开了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系统,就无法断定某些音素是同一个音位还是不同的音位。举个果子,啊不,举个栗子,汉语普通话中因为没有[θ]的音(齿间音,即英语中“thing”的“th”所发的音),大舌头的人把“三”[san] 说成[θan]并不会造成误解,[s]、[θ]在普通话中不起辨义作用,同属一个音位;而在英语中,[s]、[θ]是能辨义的,sing(唱歌)thing(东西)的意思不同,所以属于两个音位。再举个例子。第一章讲到标准法语中R的读音是[ʁ],但仍然有人读成[ʀ],甚至有人发成[r],有的老师教法语的时候会说如果念不好小舌音可以发[x]即汉语拼音h代替,都不影响理解。这里的[ʁ] [ʀ] [r] [x]在法语中就属于同一个音位。而德语的小舌音[ʀ]是不能用[x]代替的,原因不仅是[ʀ] 和[x]的听感相差较大,更因为德语存在另一个音位[x],若用[x]替代[ʀ]会造成语义的改变。
处在互补关系中的相似音素如果被归并为一个音位,则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就被称为同一个音位在不同位置的代表,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所以把它们叫做音位变体。音位变体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种。
属于同一个音位,只能在不同条件下出现的音位变体,就是音位的条件变体,又叫“必然变体”。各条件变体之间是互补关系,不能出现在相同条件下。如英语中的,leap /li:p/ 与feel /fi:l/ 中的两个实际发音不同的[l],就是音位[l]的两个条件变体,前者出现在元音前,后者出现在元音后。
属于同一个音位,可以自由替换的音位变体,就是音位的自由变体,又叫“习惯变体”。所谓自由替换,就是指各个音位变体可以出现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互相替换而不改变意义。例如重庆、武汉、南京等地不区分[n]和[l],[n]和[l]在这些地方的方言中就都是同一个音位的自由变体。因为大部分人的口音都或多或少有一点不标准,所以自由变体在每种语言中都广泛存在,比如前面所说的[R][r][x]在法语中是[ʁ]的自由变体,[θ]在汉语普通话和大部分汉语方言中是[s]的自由变体。
一个有趣的现象【读者:你笑点真低!这个现象有趣在哪里啊?】,如果外语中构成音位对立的两个音素在一个人的母语中不构成音位对立,他在学这门外语的时候就不易区分这两个音位。比如方言中不区分[l][n]的人学说普通话时也容易[l][n]不分【口亨我才不是为自己[l][n]不分找借口!】,又如,汉语普通话和大部分方言中不存在[p]-[b]、[t]-[d]、[k]-[g]、[s]-[z]、[f]-[v]的清浊辅音对立,以这些汉语为母语的人学英语时很难把[b]、[d]、[g]等音发正确,很多人发的是汉语拼音里的b、d、g——其实是不送气清音[p’]、[t’]、[k’],关于这一点,将在下一章里详细阐述。
鉴于这一章写得过于枯燥,在开始正文之前先讲个有趣的问题吧。【望天,阿拉上海好地方啊,你们见过真实的寂静岭吗,你们见过东方明珠屹立于蓬莱仙境之上的美景吗!】
为什么粤语、闽语、客家话比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保存了更多中古汉语的因素?
因为古代岭南本来人烟稀少,唐朝的大兴土木和五代十国的连绵战争,对大部分地区的水土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华北和江南的广大地区空气遭到污染,被雾霾所笼罩,于是人们南逃到岭南闽粤一带繁衍生息。而此处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小,故中原古音在粤语闽语客家话中得以保存。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音素是根据语音的自然属性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从声学性质来看,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从生理性质来看,一个发音动作形成一个音素。最小语音单位,意味着它是独立完整且不可切分的。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两种。
音位则是一定的语言或方言系统中,能区别不同语言符号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必须是最小的单位,所以英语的复元音,汉语的双韵母,都不能称为音位。
音素和音位,看起来都是“最小语音单位”,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音素是根据语音的自然属性划分出来的,音位是根据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一个音位一定是一个音素,一个音素却不一定构成音位。看两个语音形式是不是同一个音素,只需看发音动作、声学特征是否相同;而看两个语音形式是不是同一个音位,还要看它们能否区分不同语言符号,即能自成音节或与别的音位组合成不同音节,表示不同的意义。如果在某种语言或方言系统中,存在一个词或语素(即区别语义的最小单位),用另一个音素替换这个词的某一个音素后能形成别的词或语素的读音,则可以说这两个音素是不同的音位。
在鉴别一个音素是否构成音位时,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即音素的对立和互补。所谓对立,是指两个或几个音素如果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相互替换后会产生意义上的差别,即改变了原来音节所表示的意义,那么这里互相替换的几个音素,就是一种对立关系,它们不能划为一个音位,而要看作是不同的音位。譬如,英语中sell(售卖)和bell(钟,铃)中的[s]和[b],就是两个不同的音位。对立是鉴别一个音素能否成为一个音位的最根本的原则,是划分音位的主要根据。即使它们的区别特征很小,只要能区别意义,就构成了对立,只要是对立,就是不同的音位,不用考虑其它任何条件。所谓互补,是指几个音素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它们的出现环境各有分工,我出现在甲处,你出现在乙处,他出现在丙处,各守一个地方,出现的环境相互补充,彼此处于互补关系之中。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几个音素,每个音素都不是独立的音位,它们可以共同归纳为一个音位,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对立关系,不能构成对立,互相可以替换,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替换以后不影响一个音节所代表的意义。
讨论音位的概念有一个前提,即音位总是属于一定的语言或方言系统的。同样的音素,在有的语言或方言中,能区别不同语言符号,而在有的语言或方言中,却不能区别不同语言符号,因此,离开了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系统,就无法断定某些音素是同一个音位还是不同的音位。举个果子,啊不,举个栗子,汉语普通话中因为没有[θ]的音(齿间音,即英语中“thing”的“th”所发的音),大舌头的人把“三”[san] 说成[θan]并不会造成误解,[s]、[θ]在普通话中不起辨义作用,同属一个音位;而在英语中,[s]、[θ]是能辨义的,sing(唱歌)thing(东西)的意思不同,所以属于两个音位。再举个例子。第一章讲到标准法语中R的读音是[ʁ],但仍然有人读成[ʀ],甚至有人发成[r],有的老师教法语的时候会说如果念不好小舌音可以发[x]即汉语拼音h代替,都不影响理解。这里的[ʁ] [ʀ] [r] [x]在法语中就属于同一个音位。而德语的小舌音[ʀ]是不能用[x]代替的,原因不仅是[ʀ] 和[x]的听感相差较大,更因为德语存在另一个音位[x],若用[x]替代[ʀ]会造成语义的改变。
处在互补关系中的相似音素如果被归并为一个音位,则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就被称为同一个音位在不同位置的代表,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所以把它们叫做音位变体。音位变体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种。
属于同一个音位,只能在不同条件下出现的音位变体,就是音位的条件变体,又叫“必然变体”。各条件变体之间是互补关系,不能出现在相同条件下。如英语中的,leap /li:p/ 与feel /fi:l/ 中的两个实际发音不同的[l],就是音位[l]的两个条件变体,前者出现在元音前,后者出现在元音后。
属于同一个音位,可以自由替换的音位变体,就是音位的自由变体,又叫“习惯变体”。所谓自由替换,就是指各个音位变体可以出现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互相替换而不改变意义。例如重庆、武汉、南京等地不区分[n]和[l],[n]和[l]在这些地方的方言中就都是同一个音位的自由变体。因为大部分人的口音都或多或少有一点不标准,所以自由变体在每种语言中都广泛存在,比如前面所说的[R][r][x]在法语中是[ʁ]的自由变体,[θ]在汉语普通话和大部分汉语方言中是[s]的自由变体。
一个有趣的现象【读者:你笑点真低!这个现象有趣在哪里啊?】,如果外语中构成音位对立的两个音素在一个人的母语中不构成音位对立,他在学这门外语的时候就不易区分这两个音位。比如方言中不区分[l][n]的人学说普通话时也容易[l][n]不分【口亨我才不是为自己[l][n]不分找借口!】,又如,汉语普通话和大部分方言中不存在[p]-[b]、[t]-[d]、[k]-[g]、[s]-[z]、[f]-[v]的清浊辅音对立,以这些汉语为母语的人学英语时很难把[b]、[d]、[g]等音发正确,很多人发的是汉语拼音里的b、d、g——其实是不送气清音[p’]、[t’]、[k’],关于这一点,将在下一章里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