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缅彝语词汇看汉语上古音系 【rough draft】
【本贴无多新说,多属汇编】
好几年前,海宝带我去拜会了潘悟云先生。因为我自己学术能力太差,一直不敢发言。潘先生看我不说话,主动问我的情况。海宝向他介绍说我对中古音系有一些了解,也在自己做一些缅彝语的东西。潘先生说,要做缅彝-汉的比较,需要对汉语上古音系有比较多的了解,如果我暂时还不太了解,可以先从缅彝语的比较开始做。
几年过去了,我的工作越来越忙,学术能力不断下降,想来真是惭愧。前几天因为和朋友谈南诏史的问题,说到南诏语言词汇,后来又说到《白狼歌》。好多朋友在历史史实问题上比较清醒,但是提到有关语言和词汇问题,简直可以用谬种流传来形容。我虽然没有完善的知识体系,不过也在这里提一些例子。一来是为不熟悉缅彝语的朋友提供一些感性的材料,二是为做南诏史、西南地区史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很多缅彝语词汇和汉语比较,即便是比较汉语中古音系都能看出同源关系。如果比较汉语上古音系就更加明确。
[此处只列郑张尚芳先生、潘悟云先生的上古音系、彝语北部方言、缅文拼写和缅文转写,下同]
语义: 马 ; 【郑张】 mraaʔ ; 【潘】 mraaʔ ; 【彝】 m̖(u)33 ; 【缅】 မြင်း ; 【缅转】 mráŋ
这一类的词还是比较多的,这里就不穷举了。
第二,很多缅彝语词汇只有看汉语上古音系,才能比较好地理解同源关系。
语义: 风 ; 【郑张】 plum ; 【潘】 plum ; 【彝】 m̖(u)33 ɬ(ɿ)33 ; 【缅】 လေ ; 【缅转】 le
语义: 电(闪电) ; 【郑张】 l'iins ; 【潘】 linns ; 【彝】 m̖(u)33 ɬi55 ; 【缅】 လျှပ် ; 【缅转】 lhjap
语义: 水 ; 【郑张】 qhʷljilʔ ; 【潘】 qhʷljilʔ ; 【彝】 ʑɿ33 ; 【缅】 ရေ ; 【缅转】 re
语义: 金 ; 【郑张】 krɯm ; 【潘】 krɯm ; 【彝】 ʂɿ33 ; 【缅】 ရွှေ ; 【缅转】 rhwe
语义: 船 ; 【郑张】 ɦljon ; 【潘】 ɢljon ; 【彝】 lo33 ; 【缅】 လှေ ; 【缅转】 lhe
语义: 手 ; 【郑张】 hnjɯwʔ ; 【潘】 m-l̥ɯwʔ ; 【彝】 lo55 ; 【缅】 လက် ; 【缅转】 lak
语义: 舌 ; 【郑张】 grood ; 【潘】 grood ; 【彝】 ɬo33(东部方言) ; 【缅】 လျှာ ; 【缅转】 lhja
其中,“风”也可比较朝鲜语바람。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虎”这个词。
首先,这个词汇在缅彝语中的情况是这样的:
【彝•喜德】la55 mo21, 【彝•大方】lu55, 【彝•南涧】la21 pa21, 【彝•南华】lo21, 【彝•弥勒】lo55, 【彝•墨江】lo̠21, 【傈僳】la31 ma44, 【纳西•丽江】la33, 【纳西•永宁】la33, 【哈尼•碧卡】lɔ31 mɔ33, 【哈尼•哈雅】xa31 la31, 【哈尼•豪白】xɔ31 ɬɔ31, 【基诺】lɔ44 mɯ44, 【白】lo21, 【阿昌】lɔ31, 【怒•怒苏】la55
【缅】ကျား, 【缅转】kjá <-- klá
单就“虎”这个字来看,上古拟音是这样:
【郑张】 qhlaaʔ ; 【潘】 qhlaaʔ
这个拟音和缅彝语比较来说,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另外,特别地,《左传》“楚……谓虎於菟”,《汉书》作“於檡”。我们看上古音系:
於 ; 【郑张】 qa / qaa ; 【潘】 qa / qaa
菟 ; 【郑张】 thaas ; 【潘】 l̥aas
檡 ; 【郑张】 rlaag / hljag ; 【潘】 rlaag / l̥ag
(注:於、檡,分别有两切)
因此,对当时的人来说,楚谓虎於菟,似乎更像个“缓音”的问题,qhlaaʔ —— qa l̥aas
另外,我原来的贴子里说“波罗毗勇猜”。现在对“波罗”的理解可能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更正。
凉山彝语中虽然老虎这个词一般是la55(文语) 或者 la55 mo55(口语),但是对猛兽却可以虎豹并举,称为 zɿ55 la55,zɿ55为豹。彝语各方言比较一致,和凉山彝语很接近。拉祜、基诺、哈尼碧卡、阿昌等语言虎豹不分。其他一些语言的情况如下:
【傈僳】la31 sa55, 【纳西•丽江】ndʐɯ33, 【纳西•永宁】ʐa31,【哈尼•哈雅】xa31 zɿ31, 【哈尼•豪白】xɔ31 zɿ31, 【怒•怒苏】la31 sa35
【缅】သစ်, 【缅转】sa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丽江纳西语的情况,豹这个词中出现塞擦音,这还可以在羌语支的语言中找到印证:
【木雅】ndzi53, 【尔苏】ndzɿ33 nua53, 【史兴】tsɿ55, 【西夏】(口移)则
同时比较藏文拼写གཟིག(gzig),似乎可以隐约看出,在现代的s/z系列声母成型之前,出现过复辅音转化成塞擦音,再弱化成擦音,或者带擦音的复辅音脱落前面部分只剩擦音的过程。
汉字豹从勺得声,有关上古音的情况是这样:
豹 ; 【郑张】 preewɢs ; 【潘】 preewgs
勺 ; 【郑张】 pljewɢ ; 【潘】 pljewg
我们都知道藏文拼写塞音加r现在卫藏方言读作塞擦音,缅彝语也有这种情况(下详)。并且“勺”字本身到现代汉语官话里也成了一个声母是擦音的读法。所以汉语豹和彝语的擦音系列是可以这样联系起来:
【汉】preewgs —— 【藏】gzig —— 【纳西•永宁】ndʐɯ33 —— 【彝•喜德】zɿ55 / 【缅】sać
绕了这么大一圈,其实和“波罗”的关系并不大。主要是说,既然彝语可以并称豹虎,彝汉豹这个词又同源,那么“波罗”的“波”是不是就是“豹”呢。我们还真找到了材料:
豹:【白•大理】pa53, 【白•剑川】pã42, 【白•碧江】pie42
那么,顺理成章地“波罗”就是并称豹虎,可能意义转化之后,专指老虎。至于白语的这个词汇到底是汉语来源、还是缅彝语来源,我觉得汉语来源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但是白语的情况本来就比较复杂,就不妄下结论了。而且,结合当时的资料来看,《蛮书》说“言语音,白蛮最正,蒙舍蛮次之”,可能也正是体现在这些与汉语发音比较接近的词汇上。同时包括《蛮书》在内的很多当时的材料都提到“波罗”是“虎”的意思,看来也确实是并称豹虎后转化为专指虎。
第三,有一些缅彝语词汇比较上古汉语的音系,似乎能说明一些缅彝语塞擦音的来源。
我们先看词例
语义: 锡 ; 【郑张】 sleeg ; 【潘】 sleeg ; 【彝】 tʂho55 ; 【缅】 - ; 【缅转】 -
语义: 星 ; 【郑张】 sleeŋ ; 【潘】 sqeeŋ ; 【彝】 m̖(u)33 tɕɿ33 ; 【缅】 ကြယ် ; 【缅转】 kraj
*缅语“锡”为သံဖြူ,意为“白铁”;“星”现代仰光音为tɕe,四译馆缅汉杂字材料作“革来”
缅语的拼写可以作为一条线索。从这些例词来看,一个可能的情况是,汉语上古音系的复辅音在中古缅彝语中整合为了较为简单的C-r,C-l形式,到后世再整合为塞擦音。这一部分的内容我还在考虑中,可能将来单独再写个贴子。
好几年前,海宝带我去拜会了潘悟云先生。因为我自己学术能力太差,一直不敢发言。潘先生看我不说话,主动问我的情况。海宝向他介绍说我对中古音系有一些了解,也在自己做一些缅彝语的东西。潘先生说,要做缅彝-汉的比较,需要对汉语上古音系有比较多的了解,如果我暂时还不太了解,可以先从缅彝语的比较开始做。
几年过去了,我的工作越来越忙,学术能力不断下降,想来真是惭愧。前几天因为和朋友谈南诏史的问题,说到南诏语言词汇,后来又说到《白狼歌》。好多朋友在历史史实问题上比较清醒,但是提到有关语言和词汇问题,简直可以用谬种流传来形容。我虽然没有完善的知识体系,不过也在这里提一些例子。一来是为不熟悉缅彝语的朋友提供一些感性的材料,二是为做南诏史、西南地区史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很多缅彝语词汇和汉语比较,即便是比较汉语中古音系都能看出同源关系。如果比较汉语上古音系就更加明确。
[此处只列郑张尚芳先生、潘悟云先生的上古音系、彝语北部方言、缅文拼写和缅文转写,下同]
语义: 马 ; 【郑张】 mraaʔ ; 【潘】 mraaʔ ; 【彝】 m̖(u)33 ; 【缅】 မြင်း ; 【缅转】 mráŋ
这一类的词还是比较多的,这里就不穷举了。
第二,很多缅彝语词汇只有看汉语上古音系,才能比较好地理解同源关系。
语义: 风 ; 【郑张】 plum ; 【潘】 plum ; 【彝】 m̖(u)33 ɬ(ɿ)33 ; 【缅】 လေ ; 【缅转】 le
语义: 电(闪电) ; 【郑张】 l'iins ; 【潘】 linns ; 【彝】 m̖(u)33 ɬi55 ; 【缅】 လျှပ် ; 【缅转】 lhjap
语义: 水 ; 【郑张】 qhʷljilʔ ; 【潘】 qhʷljilʔ ; 【彝】 ʑɿ33 ; 【缅】 ရေ ; 【缅转】 re
语义: 金 ; 【郑张】 krɯm ; 【潘】 krɯm ; 【彝】 ʂɿ33 ; 【缅】 ရွှေ ; 【缅转】 rhwe
语义: 船 ; 【郑张】 ɦljon ; 【潘】 ɢljon ; 【彝】 lo33 ; 【缅】 လှေ ; 【缅转】 lhe
语义: 手 ; 【郑张】 hnjɯwʔ ; 【潘】 m-l̥ɯwʔ ; 【彝】 lo55 ; 【缅】 လက် ; 【缅转】 lak
语义: 舌 ; 【郑张】 grood ; 【潘】 grood ; 【彝】 ɬo33(东部方言) ; 【缅】 လျှာ ; 【缅转】 lhja
其中,“风”也可比较朝鲜语바람。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虎”这个词。
首先,这个词汇在缅彝语中的情况是这样的:
【彝•喜德】la55 mo21, 【彝•大方】lu55, 【彝•南涧】la21 pa21, 【彝•南华】lo21, 【彝•弥勒】lo55, 【彝•墨江】lo̠21, 【傈僳】la31 ma44, 【纳西•丽江】la33, 【纳西•永宁】la33, 【哈尼•碧卡】lɔ31 mɔ33, 【哈尼•哈雅】xa31 la31, 【哈尼•豪白】xɔ31 ɬɔ31, 【基诺】lɔ44 mɯ44, 【白】lo21, 【阿昌】lɔ31, 【怒•怒苏】la55
【缅】ကျား, 【缅转】kjá <-- klá
单就“虎”这个字来看,上古拟音是这样:
【郑张】 qhlaaʔ ; 【潘】 qhlaaʔ
这个拟音和缅彝语比较来说,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另外,特别地,《左传》“楚……谓虎於菟”,《汉书》作“於檡”。我们看上古音系:
於 ; 【郑张】 qa / qaa ; 【潘】 qa / qaa
菟 ; 【郑张】 thaas ; 【潘】 l̥aas
檡 ; 【郑张】 rlaag / hljag ; 【潘】 rlaag / l̥ag
(注:於、檡,分别有两切)
因此,对当时的人来说,楚谓虎於菟,似乎更像个“缓音”的问题,qhlaaʔ —— qa l̥aas
另外,我原来的贴子里说“波罗毗勇猜”。现在对“波罗”的理解可能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更正。
凉山彝语中虽然老虎这个词一般是la55(文语) 或者 la55 mo55(口语),但是对猛兽却可以虎豹并举,称为 zɿ55 la55,zɿ55为豹。彝语各方言比较一致,和凉山彝语很接近。拉祜、基诺、哈尼碧卡、阿昌等语言虎豹不分。其他一些语言的情况如下:
【傈僳】la31 sa55, 【纳西•丽江】ndʐɯ33, 【纳西•永宁】ʐa31,【哈尼•哈雅】xa31 zɿ31, 【哈尼•豪白】xɔ31 zɿ31, 【怒•怒苏】la31 sa35
【缅】သစ်, 【缅转】sa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丽江纳西语的情况,豹这个词中出现塞擦音,这还可以在羌语支的语言中找到印证:
【木雅】ndzi53, 【尔苏】ndzɿ33 nua53, 【史兴】tsɿ55, 【西夏】(口移)则
同时比较藏文拼写གཟིག(gzig),似乎可以隐约看出,在现代的s/z系列声母成型之前,出现过复辅音转化成塞擦音,再弱化成擦音,或者带擦音的复辅音脱落前面部分只剩擦音的过程。
汉字豹从勺得声,有关上古音的情况是这样:
豹 ; 【郑张】 preewɢs ; 【潘】 preewgs
勺 ; 【郑张】 pljewɢ ; 【潘】 pljewg
我们都知道藏文拼写塞音加r现在卫藏方言读作塞擦音,缅彝语也有这种情况(下详)。并且“勺”字本身到现代汉语官话里也成了一个声母是擦音的读法。所以汉语豹和彝语的擦音系列是可以这样联系起来:
【汉】preewgs —— 【藏】gzig —— 【纳西•永宁】ndʐɯ33 —— 【彝•喜德】zɿ55 / 【缅】sać
绕了这么大一圈,其实和“波罗”的关系并不大。主要是说,既然彝语可以并称豹虎,彝汉豹这个词又同源,那么“波罗”的“波”是不是就是“豹”呢。我们还真找到了材料:
豹:【白•大理】pa53, 【白•剑川】pã42, 【白•碧江】pie42
那么,顺理成章地“波罗”就是并称豹虎,可能意义转化之后,专指老虎。至于白语的这个词汇到底是汉语来源、还是缅彝语来源,我觉得汉语来源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但是白语的情况本来就比较复杂,就不妄下结论了。而且,结合当时的资料来看,《蛮书》说“言语音,白蛮最正,蒙舍蛮次之”,可能也正是体现在这些与汉语发音比较接近的词汇上。同时包括《蛮书》在内的很多当时的材料都提到“波罗”是“虎”的意思,看来也确实是并称豹虎后转化为专指虎。
第三,有一些缅彝语词汇比较上古汉语的音系,似乎能说明一些缅彝语塞擦音的来源。
我们先看词例
语义: 锡 ; 【郑张】 sleeg ; 【潘】 sleeg ; 【彝】 tʂho55 ; 【缅】 - ; 【缅转】 -
语义: 星 ; 【郑张】 sleeŋ ; 【潘】 sqeeŋ ; 【彝】 m̖(u)33 tɕɿ33 ; 【缅】 ကြယ် ; 【缅转】 kraj
*缅语“锡”为သံဖြူ,意为“白铁”;“星”现代仰光音为tɕe,四译馆缅汉杂字材料作“革来”
缅语的拼写可以作为一条线索。从这些例词来看,一个可能的情况是,汉语上古音系的复辅音在中古缅彝语中整合为了较为简单的C-r,C-l形式,到后世再整合为塞擦音。这一部分的内容我还在考虑中,可能将来单独再写个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