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罗洛娃吟唱布罗茨基《小小十四行》(两个版本)

发现一张非常可爱的唱片,生于拉脱维亚里加的歌手叶莲娜·芙罗洛娃(Elena Frolova)在法国小厂牌L'empreinte digitale录制的专辑——镜子(Zerkalo)。据唱片文案介绍,这位歌手在莫斯科以吟唱"诗-歌曲"(poetic-song)出名,也就是说她的歌曲文本质量很高,如这张专辑,都取自纳博科夫,茨维塔耶娃,布罗茨基,库兹明,阿尔塞尼·塔可夫斯基等人的诗歌。这当然对音乐和歌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音乐要像文本一样敏感,传达出诗歌的意象,哪怕是再诠释,也要让人感受到诗意。 我不懂俄语,但叶公好龙地喜欢俄语,勉强通过英文转译。芙罗洛娃的歌喉有点像我之前介绍过的斯威特兰娜(那一位更偏民歌风),但风格幅度更宽广一些,也更文艺一些吧。

我特别喜欢专辑中一首小巧别致的歌谣,它用的是大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的一首小诗,真的就是小诗,名字就叫做《小小十四行》,不过看俄文,却只有十三行,不解,或许是排版缘故。 芙罗洛娃的吟唱——虾米试听,歌词如下,虽然她唱的是俄语,但很好跟,因为前两节每行诗之后,她都会唱“啊——”。其中也有一些象声词提供了线索,如敲门声(心脏跳动),或是人名——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者),克里米亚。要理解最后一句,其实只需要知道克里米亚是海滨度假胜地,前面故有“沙滩”一说。诗中的那个“你”,也就是诗人想倾诉的对象,其实“活”在望远镜的另一端,一颗长着灌木丛的小星星,因为她的心跳也在另一端(那颗星星就是她的心吗?)。而“你”的真实身体,却在克里米亚的沙滩上(也许就在诗人的身边)蹦蹦跳跳。(抱歉解读得太浅白) 我是根据英文转译的,加上不可避免的粗疏,请求俄语和英语高手狠狠指正:

中译文: --------------------------------------------------------------- 《小小十四行》 约瑟夫•布罗茨基 --------------------------------------------------------------- 我的小人儿,我为你伤心 (可你却在沙滩上蹦蹦跳跳), 我找你,像找颗小星星: 隔得好远,好比望远镜。 不信你朝里头瞧, 从另外一头(犹如列文虎克) 你辨不出一张面孔, 但能听到:咚咚,咚咚。 在远远的另一端 灌木丛刮擦着空气和镜片, 还有,黑黑的,心在跳呀… 你活在那边, 可住,却在克里米亚。 (novich根据英文试译) --------------------------------------------------------------- Little Sonnet by Joseph Brodsky --------------------------------------------------------------- My little one, I grieve for you (but you are playing hop, skip and jump in the sand), I search for you as a little star: separation is like a telescope. Perhaps if you look in it from that end (like Levenhook) you will not discern a face, But will hear: knock-knock. For there at the back of beyond, The bushes acrath the air and the glass And, in the darkness, the heart is pounding where you live, apart from your life in the Crimea. 英文版译者为John Youngman 《小小十四行》虾米网试听地址作废了,相关音频和文字我整理到了我的公众号“恩底弥翁之月”的文章:“你可以离诗更近 / 聆听芙罗洛娃演唱三位俄国诗人” ----------------------------------------------------------------------- (2014年12月发现的新版本)
有意思的是,我最近在虾米网上还找到了芙罗洛娃演唱《小小十四行》的早期版本,《镜子》是2003年发行的,早期版本则来自几乎十年前,1994年的《不归家的假期》。相比而言,早期版本更复杂、更有意味一些,尤其特别的是在后来版本中听起来仅仅是衬词的“啊”,在早期版本中被处理成一个独立的“孩童人格”,显然是录音室中加工的结果,而且在吟唱的开头还加入了遥远的呼唤和回声(不知怎么这个开头让我想起尤里·诺尔斯金的动画片《雾中的刺猬》),这样就把诗的含义更为鲜明地演绎出来——诗人和一个想象中的小女孩的对话。芙罗洛娃后来之所以渐渐倾向于后来比较直接简洁的处理手法,我猜,一个是现场演出的限制和需要,另一个考虑也许是保留诗的某种暧昧,过于直露鲜明的处理方式,对诗来说,往往并不是最好的。不过,早期版本依然很值得玩味,甚至比后来的那个更有意思一些: 虾米网试听 试听地址作废了,相关音频和文字我整理到了我的公众号“恩底弥翁之月”的文章:“你可以离诗更近 / 聆听芙罗洛娃演唱三位俄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