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冯唐
之前在别人的一片长贴里回复了一个长贴,
http://www.douban.com/note/289652480/?start=300#comments
很久没写什么东西了,所以先贴在这里,也算是个作业。
文如其人,冯唐老师是典型北京胡同串子,天子脚下下出生,见过繁华,引车贩浆之流里厮混,学了事故。穷过,渴望过,注定此生追求功名利禄,酒色财气,都要包揽。
情怀什么的,他并没有太多。史书读了不少,读出了一肚子的经营算计,和对沧海桑田的看惯。管他洪水滔天,爷要大房子大权力。社会进步是过于宏大的主题,宏大到虚无。个人生活才是永恒的。这是他的立身之本。
此人文风仿佛一碗小肠陈卤煮,来历低,东西杂,味道重,做工也算繁复,每次吃都是精彩叫绝,吃多了又犯离心,人生漫长而宽阔的流水席里,这只是一味而已。
你喜欢这样枝繁叶茂,又不嫌腥气太重的款,就喜欢。喜欢清水白菜的人,不爱这个也自然。一定坚持说他毫无文采的人,ok,我觉得个人审美和总体定义是两个问题。比方说一个姑娘,眼如铜铃,鼻宽口扩,你说你不喜欢,但是她身材妖娆,让好多人流鼻血做春梦,你也不能说这不成立不科学,喜欢这种女孩子的,你们都是性饥渴吧。楼主举得那个喝大酒的细节,很多人喜欢。你要是说喜欢这种段子的都是文学上的门外汉,那要定义文学上的度,雨果那代人开章要写几十页背景介绍,一棵树也要写十页,也是一种写法。的确不是一种现代的写法,不cool。但是也得允许它存在。
而喜欢王小波的,喜欢李海鹏的,都有各自的口味。我也很喜欢王小波,李海鹏。喜欢到过一段时间要出来再度一下,被王小波的纯洁和智慧的灵性洗涤一下。但是冯唐我也喜欢。
话说回来,我觉得冯唐的书是应该有所批判的。
谈到节制文字,这是中国一代作家中相当一部分人的集体病症。莫言也不节制文字。现在他得了诺奖,我也不是说他是顶尖的作家了。这也是中文写作现在面临的整体困境。坦白说王小波也非常不节制。中国当代作家沉迷文字,宣泄荷尔蒙的多,打磨作品,为了作品的整体力量甘于删繁就简的少。大家还处在一个创作焦虑的氛围里,要写大书,年年有作品就很难。一不小心就枯竭掉。作家收入低,群体小,本来像样作品每年出来也有限,稍微大点的东西,都不舍得批评了。
谈结构,我记得冯唐似乎也谈过,中文写作,长于千字以内。长篇不适合中文写作。仔细想想,中国作家长于小说结构的均匀和立意的高妙的,似乎很少。大多长于辞藻,长于意向。这也是一个整替困境。
谈小说主题,这里我要长叹息。 莫言,余华,王安忆,50,60 年代出生,那一代人,一种人,是经历过血雨腥风,大起大落的,对于这个民族过去的追往,有直接的体验和感怀。素材和体会,都具备。
而冯唐这代人这种人是最不出大作家的,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70年代初出生的人的核心命题,无关他们懂事之前的大起大落,都是社会巨变,财富膨胀的背景下,小人物在城市生活里的挤压和焦虑。 你读他的书,这种挤压和挣扎,处处都有,虽然有一种安然,但也是刻意的摆出的架子。北京人说人倒架子不倒。 比如他说他说很多年他都不懂麦当劳为什么是垃圾食品,27岁以前都舍不得汉堡和奶昔一起买。比如说他们大学时代无处不在甩脱不开的饥饿感,比如大学时代学校楼下就是东单的十丈繁华与他无关,只管闭门读书,其实这对一个成长的青少年的刺激和影响,几乎不言而喻。你对着这样的巍峨的城都,不由得要升起一股生当为人杰的气概来,一口气扎进世俗里,要搏个出身。你不焦虑,不想显贵,都不是爷们。 他的文字,还是江湖好汉的文字,好比黄巢在喝高了在墙上写,我花开尽百花杀。
所以你可以说他的写作,缺了很多东西。他永远也放不下的自我,为文立意上念经似的徘徊不前,说的再俗一些,没有悲天悯人,让他永远成不了上庙堂的文豪。可他是具体的,他为这个最平庸的和平年代,商品社会的崛起,为了这个二十年的红尘滚滚的京城,做了一个侧面的,生动的志了。
http://www.douban.com/note/289652480/?start=300#comments
很久没写什么东西了,所以先贴在这里,也算是个作业。
文如其人,冯唐老师是典型北京胡同串子,天子脚下下出生,见过繁华,引车贩浆之流里厮混,学了事故。穷过,渴望过,注定此生追求功名利禄,酒色财气,都要包揽。
情怀什么的,他并没有太多。史书读了不少,读出了一肚子的经营算计,和对沧海桑田的看惯。管他洪水滔天,爷要大房子大权力。社会进步是过于宏大的主题,宏大到虚无。个人生活才是永恒的。这是他的立身之本。
此人文风仿佛一碗小肠陈卤煮,来历低,东西杂,味道重,做工也算繁复,每次吃都是精彩叫绝,吃多了又犯离心,人生漫长而宽阔的流水席里,这只是一味而已。
你喜欢这样枝繁叶茂,又不嫌腥气太重的款,就喜欢。喜欢清水白菜的人,不爱这个也自然。一定坚持说他毫无文采的人,ok,我觉得个人审美和总体定义是两个问题。比方说一个姑娘,眼如铜铃,鼻宽口扩,你说你不喜欢,但是她身材妖娆,让好多人流鼻血做春梦,你也不能说这不成立不科学,喜欢这种女孩子的,你们都是性饥渴吧。楼主举得那个喝大酒的细节,很多人喜欢。你要是说喜欢这种段子的都是文学上的门外汉,那要定义文学上的度,雨果那代人开章要写几十页背景介绍,一棵树也要写十页,也是一种写法。的确不是一种现代的写法,不cool。但是也得允许它存在。
而喜欢王小波的,喜欢李海鹏的,都有各自的口味。我也很喜欢王小波,李海鹏。喜欢到过一段时间要出来再度一下,被王小波的纯洁和智慧的灵性洗涤一下。但是冯唐我也喜欢。
话说回来,我觉得冯唐的书是应该有所批判的。
谈到节制文字,这是中国一代作家中相当一部分人的集体病症。莫言也不节制文字。现在他得了诺奖,我也不是说他是顶尖的作家了。这也是中文写作现在面临的整体困境。坦白说王小波也非常不节制。中国当代作家沉迷文字,宣泄荷尔蒙的多,打磨作品,为了作品的整体力量甘于删繁就简的少。大家还处在一个创作焦虑的氛围里,要写大书,年年有作品就很难。一不小心就枯竭掉。作家收入低,群体小,本来像样作品每年出来也有限,稍微大点的东西,都不舍得批评了。
谈结构,我记得冯唐似乎也谈过,中文写作,长于千字以内。长篇不适合中文写作。仔细想想,中国作家长于小说结构的均匀和立意的高妙的,似乎很少。大多长于辞藻,长于意向。这也是一个整替困境。
谈小说主题,这里我要长叹息。 莫言,余华,王安忆,50,60 年代出生,那一代人,一种人,是经历过血雨腥风,大起大落的,对于这个民族过去的追往,有直接的体验和感怀。素材和体会,都具备。
而冯唐这代人这种人是最不出大作家的,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70年代初出生的人的核心命题,无关他们懂事之前的大起大落,都是社会巨变,财富膨胀的背景下,小人物在城市生活里的挤压和焦虑。 你读他的书,这种挤压和挣扎,处处都有,虽然有一种安然,但也是刻意的摆出的架子。北京人说人倒架子不倒。 比如他说他说很多年他都不懂麦当劳为什么是垃圾食品,27岁以前都舍不得汉堡和奶昔一起买。比如说他们大学时代无处不在甩脱不开的饥饿感,比如大学时代学校楼下就是东单的十丈繁华与他无关,只管闭门读书,其实这对一个成长的青少年的刺激和影响,几乎不言而喻。你对着这样的巍峨的城都,不由得要升起一股生当为人杰的气概来,一口气扎进世俗里,要搏个出身。你不焦虑,不想显贵,都不是爷们。 他的文字,还是江湖好汉的文字,好比黄巢在喝高了在墙上写,我花开尽百花杀。
所以你可以说他的写作,缺了很多东西。他永远也放不下的自我,为文立意上念经似的徘徊不前,说的再俗一些,没有悲天悯人,让他永远成不了上庙堂的文豪。可他是具体的,他为这个最平庸的和平年代,商品社会的崛起,为了这个二十年的红尘滚滚的京城,做了一个侧面的,生动的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