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 ---——转载
拿到这本书,最让我不解的是,一名年轻流浪者,如何能让不少记
者尾随其踪迹花一两年解开其谜团,让肖恩。潘执著十年等待克里斯
父母的允许开拍电影?更重要的是,本书雄踞《纽约时报》厂销售排
行榜两年以上,牵动了几百万美国人的心。说到底,克里斯不过是一
名不幸的流浪者。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是因为读者们都加入了自
己对生活的理解。克里斯奇迹般地得到那么多人的关爱、牵挂、赞扬
和苛责,是不是也可以说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克里斯?可能读者要
反驳,谁要去那种没水没电的地方风餐露宿,那是蚊子、野兽和疯子
的乐园。
然而,谁敢说自己不曾年轻过,不曾有过敏感、叛逆和渴望流浪的
心?美国有“披头士”、“垮掉的一代”;中国有无数为崔健的音乐疯
狂,曾经梦想抱着木吉他去流浪的年轻人。只不过,我们绝大多数人
在成长中学会谨慎理智,甚至反过来责难那些不切实际的游民,正由
于此,人类深灰生生不息地敷衍、发展。但是,一小撮被视为另类的
边缘人,形体上的或精神上游民,他们放不下自己唯美的固执,在霓
虹灯的阴影,在心灵的边缘,坚持着那个浪漫得一塌糊涂,却高贵动
人的梦想。
拥挤的人群不一定代表丰盈满足,人们在写字楼里,在宴席中,在
24小时灯火通明的大都市,不是也常常会感到空虚迷茫?只不过,
人们以为是自己拥有得不够,因为贫乏而失落,于是更急切地去寻找
更多的填充物,而不是一无所有的荒凉之地。
有人说,我们是不举的衰神,绝大多数人没有和这个社会较过一次
真,只是选择默默地接受由别人创造的社会、思想、规则甚至邻居的
看法。我们自己掂量了一下自己,决定还是把头默默地低下去继续,
其间用很多精神食粮和爱情信仰调调味,让它容易下咽一些。
成为传奇的人物却不接受这样的活法,他们说,即使活不下去,也
要活出我自己。
也许,这么多人言辞激烈地苛责克里斯,是因为克里斯让他们想到
从前的自己。曾经年轻、敏感、叛逆、偏激的自己。莫名心惊。莫名
失落。
所有曾经发现内在声音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
序言
1992年4月,一位在美国东海岸富裕家庭出身的年轻人,通过沿途
搭便车来到阿拉斯加,然后只身一人走进麦金利山北边的荒野。四个
月之后,一群猎鹿人发现了他腐烂的尸体。
就在尸体发现后不久,《户外》杂志(Outside)的编辑邀请我去报
到这位年轻人扑朔迷离的死因。他叫克里斯托弗。约翰逊。麦坎德利
斯(Christopher Johnson McCandless)。据悉,他是在华盛顿特区
的一个富裕的郊区长大,品学兼优且是运动健将。
1990年夏天,当麦坎德利斯以优异的成绩从埃默里大学毕业后,便
从此杳无音息。他改头换面,把银行里德2.4万美元全部捐给了慈善
机构,并放弃车子和大部分财产,还把钱包里所有的现金通通烧掉,
由此开始他自持的全新生活。他的家人完全不知道他的下落,也不知
道他的景况如何,直到在阿拉斯加发现的他遗体。
截稿日期在即我写了9000字的文章,发表在《户外》杂志1993年
1月刊上,但我对麦坎德利斯的兴趣并未因杂志过期而有丝毫的减退,
这个男孩饿死的细节,以及我和他的生命中都曾有的某些,令人不安
的相似性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我不愿让麦坎德利斯从我的心头就此消
失,于是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去追踪他在阿拉斯加的森林里错综复杂的
死亡之路,去寻找他整个旅程的细节,跟着魔似的。要想了解麦坎德
利斯,就势必要反省其他更深入的课题:荒野对美国人的吸引力,高
危险活动对某类心里年轻人的诱惑力,以及父子之间存在的复杂且沉
重的关系。这些曲折离奇的调查结果就构成了呈现在你面前的本书。
我不能说自己是一位不带偏见的传记作家,因为麦坎德利斯的奇特
贵司着实触动人的心弦,因此要毫无感情的记述这个悲剧是不可能
的。我尽量做到不偏不倚,而且在本书中我想自己很大程度上做到了,
但我还是要提醒读者:我将自己年少轻狂时经历片段穿插在麦坎德利
斯的故事中,只是希望我的个人经验能够为解开麦坎德利斯之谜抛砖
引玉。
麦坎德利斯是个热情洋溢的年轻人,性格中倔强的理想主义使他无
法适应现代生活。他一直痴迷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尤其仰慕这
位文学巨匠能够视金钱、权利如粪土,游历于贫穷的世界里。大学期
间,麦坎德利斯就开始仿效托尔斯泰的禁欲主义和刚正道德,其程度
让亲近他的人初大为惊讶,后来又开始为之担忧。在这个男孩动身前
往阿拉斯加未开垦的荒野时,他并未幻想就此漫步在富饶的土地上,
而是去寻找他所追求的危险、逆境以及托尔斯泰式的克己,以此充实
自己。
只是在16周严峻考验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太坚持自己的理想。的
确,要不是由于一两个看起来并不明显的疏忽,他可能已经在1992
年的8月走出了森林,一如他在4月进入森林时的那样不为人知。然
而,正是由于他的无心之过铸成了无法挽回的结果,以致他的名字成
为小报新闻的头条,为他不知所措的家人留下难以承受的痛苦。
被麦坎德利斯生与死的故事感动的人出乎意料的多,以至于《户外》
杂志上那篇文章刊登之后数月来,读者来信如雪片般飞来,数量之多
远远超过杂志上其他文章的反响。不出所料,这些来信反应出截然不
同的观点:有些钦佩这个男孩的勇气和崇高的理想;有些严词谴责他
是个鲁莽的大傻瓜、疯子,是个骄傲自大而又愚蠢透顶的自恋狂,属
于自我毁灭,根本不值得媒体如此小题大作。而我会在故事的叙述中
陆续表达自己的观点,希望读者们拥有自己对麦坎德利斯的看法。
乔恩。克拉考尔于西雅图
1995年4月
者尾随其踪迹花一两年解开其谜团,让肖恩。潘执著十年等待克里斯
父母的允许开拍电影?更重要的是,本书雄踞《纽约时报》厂销售排
行榜两年以上,牵动了几百万美国人的心。说到底,克里斯不过是一
名不幸的流浪者。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是因为读者们都加入了自
己对生活的理解。克里斯奇迹般地得到那么多人的关爱、牵挂、赞扬
和苛责,是不是也可以说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克里斯?可能读者要
反驳,谁要去那种没水没电的地方风餐露宿,那是蚊子、野兽和疯子
的乐园。
然而,谁敢说自己不曾年轻过,不曾有过敏感、叛逆和渴望流浪的
心?美国有“披头士”、“垮掉的一代”;中国有无数为崔健的音乐疯
狂,曾经梦想抱着木吉他去流浪的年轻人。只不过,我们绝大多数人
在成长中学会谨慎理智,甚至反过来责难那些不切实际的游民,正由
于此,人类深灰生生不息地敷衍、发展。但是,一小撮被视为另类的
边缘人,形体上的或精神上游民,他们放不下自己唯美的固执,在霓
虹灯的阴影,在心灵的边缘,坚持着那个浪漫得一塌糊涂,却高贵动
人的梦想。
拥挤的人群不一定代表丰盈满足,人们在写字楼里,在宴席中,在
24小时灯火通明的大都市,不是也常常会感到空虚迷茫?只不过,
人们以为是自己拥有得不够,因为贫乏而失落,于是更急切地去寻找
更多的填充物,而不是一无所有的荒凉之地。
有人说,我们是不举的衰神,绝大多数人没有和这个社会较过一次
真,只是选择默默地接受由别人创造的社会、思想、规则甚至邻居的
看法。我们自己掂量了一下自己,决定还是把头默默地低下去继续,
其间用很多精神食粮和爱情信仰调调味,让它容易下咽一些。
成为传奇的人物却不接受这样的活法,他们说,即使活不下去,也
要活出我自己。
也许,这么多人言辞激烈地苛责克里斯,是因为克里斯让他们想到
从前的自己。曾经年轻、敏感、叛逆、偏激的自己。莫名心惊。莫名
失落。
所有曾经发现内在声音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
序言
1992年4月,一位在美国东海岸富裕家庭出身的年轻人,通过沿途
搭便车来到阿拉斯加,然后只身一人走进麦金利山北边的荒野。四个
月之后,一群猎鹿人发现了他腐烂的尸体。
就在尸体发现后不久,《户外》杂志(Outside)的编辑邀请我去报
到这位年轻人扑朔迷离的死因。他叫克里斯托弗。约翰逊。麦坎德利
斯(Christopher Johnson McCandless)。据悉,他是在华盛顿特区
的一个富裕的郊区长大,品学兼优且是运动健将。
1990年夏天,当麦坎德利斯以优异的成绩从埃默里大学毕业后,便
从此杳无音息。他改头换面,把银行里德2.4万美元全部捐给了慈善
机构,并放弃车子和大部分财产,还把钱包里所有的现金通通烧掉,
由此开始他自持的全新生活。他的家人完全不知道他的下落,也不知
道他的景况如何,直到在阿拉斯加发现的他遗体。
截稿日期在即我写了9000字的文章,发表在《户外》杂志1993年
1月刊上,但我对麦坎德利斯的兴趣并未因杂志过期而有丝毫的减退,
这个男孩饿死的细节,以及我和他的生命中都曾有的某些,令人不安
的相似性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我不愿让麦坎德利斯从我的心头就此消
失,于是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去追踪他在阿拉斯加的森林里错综复杂的
死亡之路,去寻找他整个旅程的细节,跟着魔似的。要想了解麦坎德
利斯,就势必要反省其他更深入的课题:荒野对美国人的吸引力,高
危险活动对某类心里年轻人的诱惑力,以及父子之间存在的复杂且沉
重的关系。这些曲折离奇的调查结果就构成了呈现在你面前的本书。
我不能说自己是一位不带偏见的传记作家,因为麦坎德利斯的奇特
贵司着实触动人的心弦,因此要毫无感情的记述这个悲剧是不可能
的。我尽量做到不偏不倚,而且在本书中我想自己很大程度上做到了,
但我还是要提醒读者:我将自己年少轻狂时经历片段穿插在麦坎德利
斯的故事中,只是希望我的个人经验能够为解开麦坎德利斯之谜抛砖
引玉。
麦坎德利斯是个热情洋溢的年轻人,性格中倔强的理想主义使他无
法适应现代生活。他一直痴迷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尤其仰慕这
位文学巨匠能够视金钱、权利如粪土,游历于贫穷的世界里。大学期
间,麦坎德利斯就开始仿效托尔斯泰的禁欲主义和刚正道德,其程度
让亲近他的人初大为惊讶,后来又开始为之担忧。在这个男孩动身前
往阿拉斯加未开垦的荒野时,他并未幻想就此漫步在富饶的土地上,
而是去寻找他所追求的危险、逆境以及托尔斯泰式的克己,以此充实
自己。
只是在16周严峻考验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太坚持自己的理想。的
确,要不是由于一两个看起来并不明显的疏忽,他可能已经在1992
年的8月走出了森林,一如他在4月进入森林时的那样不为人知。然
而,正是由于他的无心之过铸成了无法挽回的结果,以致他的名字成
为小报新闻的头条,为他不知所措的家人留下难以承受的痛苦。
被麦坎德利斯生与死的故事感动的人出乎意料的多,以至于《户外》
杂志上那篇文章刊登之后数月来,读者来信如雪片般飞来,数量之多
远远超过杂志上其他文章的反响。不出所料,这些来信反应出截然不
同的观点:有些钦佩这个男孩的勇气和崇高的理想;有些严词谴责他
是个鲁莽的大傻瓜、疯子,是个骄傲自大而又愚蠢透顶的自恋狂,属
于自我毁灭,根本不值得媒体如此小题大作。而我会在故事的叙述中
陆续表达自己的观点,希望读者们拥有自己对麦坎德利斯的看法。
乔恩。克拉考尔于西雅图
199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