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贞女还是荡妇?——《诗经·野有死麕》
![]() |
最近又捧起《诗经》来读。读到《召南·野有死麕》篇。
野有死麕,
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
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
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
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
无感我帨兮。
无使尨也吠。
描述的是一个男子在林中打猎,发现在丛林当中有一如花似玉的怀春姑娘,于是把打到的猎物用白茅包好以献殷勤。原始社会都喜欢来这套,男子向女子求婚,往往猎取野兽献给女子,女子若收下猎物,则表示接受了男子的爱情。至今在亚洲和美洲的部分民族中,仍保留这种习俗(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
俗话说,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吉士的意图很明确,怀春女亦情意绵绵欲与相好。
正所谓“姣婆遇上脂粉客”,于是便出现了第三幕的充满无限意淫的香艳画面。
但第三段却往往很多争议,究竟这几句对白是谁说的呢?吉士还是怀春女?
很多人认为“应该”是吉士,因为“吉士诱之”,也就是吉士作为主动状态去引诱被动状态的怀春女,就像他引诱猎物一样,但这只是人们从惯常的道德伦理去判断的“应该”,应该如此,便对吗?
首先理解“舒而脱脱兮”的意思,“舒”:舒然,缓缓地;“脱脱(tuì)”:轻缓,“而”语助词。中华书局版解释“而”,同“尔”,你,指男子。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卫道士的不怀好意。
于是,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求对方动作要斯文温柔一点。
但是不是就是男子所说的呢?未必。
再看一下句:无感我帨兮
先看官方版的怎么说:“感”同“撼(hàn)”动摇;“帨(shuì)”,佩巾。古人衣服以腰带束缚,佩巾掖于腰带上,作擦手或擦东西之用。所以,动女人的佩巾就是解带脱衣的举动。这里女子要求男子勿动其佩巾,就是说见面时不要有无礼的动作。(《诗经》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年3月北京第一版56页)
翻译成白话就是:“哎呀!讨厌!不要脱人家衣服啦喇!人家会害羞啦喇!”
但事实上,这句话并不是她说的,而是他。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关键在“帨”字。
“帨”是佩巾的意思,但并不是指女人的佩巾,而是指男人的头巾。
我们知道,周制有冠礼及笄礼。女子十有五年而笄(jī),男子二十而冠。何为及冠?《仪礼·士冠礼》里记录的繁琐至极,后司马光将其加以简化,载于其《书仪》之中,规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没有期以上之丧,就可以行冠礼。根据当时的生活习俗,将三加之冠作了变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
为何这么肯定这里的“佩巾”就是指头巾呢?我们从文字学的角度讨论:帨,“巾”字旁,而“巾”字在古汉语词典里的意思是:“冠的一种,头巾”(《王力古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6年6月第1版261页)。
下列所举以“巾”字为部首的字,亦有相似的意思:
“帽”:冠
“幪(méng)”:巾
“帕”:束发的头巾
“帢(qià)”:古代士人戴的一种帽子
“帩(qiào)”: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有《陌上桑》“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
“幧(qiāo)”:束发的巾
“帻(zé)”:包头巾。《说文》:发有巾曰帻
“幞(pú)”:头巾。幞头,一种头巾,有四带,二带垂脑后,二带反击头上,令曲折附顶。
![]() |
而“巾帼不让须眉”的“巾帼”二字,更是一则成功的反例——当年女汉子花木兰代父从军时就是绑这样的发型:
![]() |
另外,“帨”还是“帅”的异体字,“帅”旧指军队中的将领。于是发现,其实有很多“巾”字旁的字也跟军队有关,如:
师:古代军队编制二千五百人为师;
帖:军队文告。《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幕:幕府:将帅的营帐;在上曰幕,在旁曰帷。
帷幄weí wò:帐幕,《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帡幪píng méng:帐幕
幔:帐幕。墨子《非攻》:幔幕帷盖,三军之用
幌huàng:帷幔,窗帘
帟yì:小帐幕,幄中座上的承尘
幩fén:马饰,装在马口旁铁上用以扇汗
幨chān:车帷
帱dào:车帷
幦mì:盖在车轼上遮蔽风尘的帷席;
幭miè:以帷或虎皮覆盖车轼之上;
幢tóng:作仪仗用的羽毛为饰的一种旗帜;
幡fān:旗帜
帜zhì:旗帜
还有,在男权主义社会的封建时代,无论在政治、军事、文化、甚至经济上的最高统治者,都是带着“巾”部,如:
![]() |
“帝” |
![]() |
“帥” |
![]() |
“師” |
![]() |
“幣” |
再来一个限制级的:
![]() |
大量临床经验证明,与“巾”部有关的字是多么的Man,充满着大量的雄雌荷尔蒙,分明就是属于雄性词。所以诗中的“帨”字根本不可能是女子的手绢而是男子的头巾。
再有,诗中最后一句:无使尨(máng)也吠
就是说,“小心点,不要惊动了狗狗”。
但问题是,这是一条怎样的狗狗?
古汉语词典里“尨”解释为“杂色多毛犬”,且有另外一个发音“páng”,同“庞”,“尨然”高大的样子。也就说我们可以理解为“杂色多毛巨型犬”。
我对狗狗品种不熟悉,但是凭直觉在百度输入“藏獒”,发现其特征与所谓的“尨”十分相似:
![]() |
这分明是男子打野麕、野鹿时随身相伴的猎犬,怎么可能是女子的宠物狗呢?实在无法解释一个女子怎么可能会牵上一条藏獒到森林里散步,即使是文艺女青装浪漫也要靠谱啊!
有说法是,“尨”是女子家中的看门狗,二人发展神速,男方深入女方阵地展开激烈战。
先忽略将藏獒当家禽是否杀鸡用牛刀,就吉士“引诱”的策略来说,作为一个专业猎人,他不可能反而将自己引入敌军阵地,这种笨蛋的做法只会出现在唐僧身上。
所以,第三幕的镜头就是:
男子把女子引诱过来之后,想不到她比自己还要饥渴还要冲动,便连忙提醒她说:“姑娘,动作小一点,不要弄乱了我的头巾(一般帅哥都很注重自己的发型,正所谓头可断,头发不可乱),不要惊动了旁边的藏獒(男子很有可能不是自己一个人出来打猎的,他担心獒犬一吠会引来他的同伴们,那便破坏了自己的良辰美景)。
这样,男女对白一转换之后,整个剧情就合理流畅了。
男欢,女爱。
卫道士之所以解释是她所说的,无非是想要营造一种女子欲迎还拒、身不由己的矜持,令其吻合圣人所提出的“后妃之德”。
如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朱老夫子评道:此章乃述女子拒之之辞,言姑徐徐而来,毋动我之帨,毋惊我之犬,以甚言其不能相及也。其凛然不可犯之意盖可见矣!”
把一个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卡门式女人,硬生生变为一尊凛然不犯的观音像。
清代学者戴震评:于野有死麕,见女子有不可犯之容也。怀春者,设言女之情;诱之者,托言己之类;如玉者,悦其色之美。脱脱者,敬其度之壮。其吉士好色而不至于淫,其女子含贞而不可犯干。”(《戴震全集》)
根本就是帮婊子立牌坊的变态心理。
林中女子不是“淑女”不是“静女”,而是“怀春女”,作者一出场便设定了人物的形象、性格特点,之后的放荡行为十分的合情合理。
《诗经》里面这样的开放镜头并不是特例,女子渴望爱情,渴求性爱。
如《摽有梅》(节选)
摽有梅,
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
迨其吉兮
后两句的意思翻译就是:“钟意我的靓仔呀,喇喇声同我表白啦!”
再如《草虫》(节选)
未见君子,
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
亦既媾止,
我心则降。
这段意思更明显,更大胆。
所以,《诗经》里面的女子很多都是很豪放很大胆的,当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淫荡”。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
木心先生在《文学回忆录》里评论孔子,说他圆润周到,调皮、滑头,话从来不说死。我也觉得他很鬼精灵。有说他诗三千删减成三百,我觉得这个不大可信,孔子虽然人品不咋地,但他始终是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学者,学者有学者的做事原则。尽管他的夙愿是恢复周礼,尽量避免人们受到不良思想的荼毒,但他知道、明白好诗的价值,不会乱来,更不会删诗。
既想拯救礼崩乐坏的社会,又想明哲保身不要成为千古罪人,该咋办呢?
孔子果然是高人,他运用心理学上“首因效应”,在全诗的开头给读者们设定一个“思无邪”的心理暗示,于是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便会主动修正自己的邪念思想,放弃右倾,跟随党中央的脚步走向光明的道路!
孔老先生的这种聪明而伟大的做法还直接影响了后代《金瓶梅词话》的序者欣欣子——
“余尝曰: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贞女还是荡妇?还是见仁见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