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我
记得第一次读一本书而流泪的时候是在我读高二的时候。在一个宁静的夜里我读《瓦尔登湖》直到次日凌晨,那指尖可以触碰到的细腻清净的文字有一种非常愉悦的触感,眼前里跳跃着那些美丽的文字,于是在看到朝阳的时候我不禁泪流满面。清风微风徐来,读了一整夜的书我并未感到有什么疲倦,相反变得更为清醒,在梭罗所写的那一行行文字里我读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并由此生出了对生的希望。
在那段困惑的时间里我很庆幸自己读到了一本好书,并且由这本好书带领着我走出了迷茫,敢于面对生活的检阅。我可以对自己很有信心地说我又一次站在上帝的面前准备接受他温柔的目光的注视。上帝从没有放弃过这世间里平凡着的生命。他让人类学会思考,学会交流、也学会读书和著书。上帝创造万物里最值得骄傲的就是创造了我们对书籍的渴望,这种孜孜不倦的追求贯穿我们生命的始终。我们自生命的开始就是一种寻求智慧和追求智慧的过程,书籍是这样的一种载体,它让我们同许多伟大高尚的人谈话,让我们也接受了仿佛神明恩赐般的洗礼。水是用来洗身体的,书却是用来洗思想和灵魂的。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有过同样的感受:读着优秀的作品的时候仿佛自己也清醒起来,自己一些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已经在书本中那么自然地流露出来,那么流畅地被表达出来,困惑自己很久的问题终于被解开,心灵得到了释放,于是我们开始喜欢这一本书,着迷于这本书,甚至是对这本书怀有一种莫名的狂热。如果你此刻也正涌过此种心情的话,那么值得高兴的是你遇见了一本真正值得交心的书并希望你们能够好好待它。读是人思想里的一部分,它像是一个朋友,需要自己好好理解,好好把握。这样的一种交心我们把它称作文学上的共鸣。
善良温柔地对待一本书是一个有品行的君子所为,一个懂得珍惜一本书的人才是一个真正会读书的人。王小波在自己的那本书《沉默的大多数》里回忆过自己年轻的时候上山下乡时候读书的情形,他的一本书被人相互传阅,被反复地阅读,最终连书皮也掉了,纸张变成了海带的模样。我对书痴迷同时对书也有着一种近乎残酷的苛刻。我很少借书给别人看,一本自己爱不释手的书一旦被人借走拿回来还完整如新的概率微乎其微,在被借走的那一瞬间我仿佛自己身上被割去了一块健硕的肉,在等待这本书回归的时候我如坐针毡,食之无味,甚至夜里也不能够安寝。等到别人把书重新给我送回来的时候我迅速地打开检查一番,有没有破损,有没有污点,我在他的面前毫不遮掩地重复着这样的动作,也只有对待书的时候我会毫不顾忌朋友的颜面。如果有人送回来的书稍有破损或者有些难以去除的污点的时候我就会马上把他给他,随他扔了也好,自己珍藏也好,我都不再顾及这本书的安危,好像它从来就没有属于过我。等处理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会毅然决然地断绝和这个人的关系,手机号码要拉黑甚至博客都要将他屏蔽掉。不懂得尊重我所喜欢的书的人亦是不尊重我的,这样的人虽然表面看来面善,其实内心里凶险无比,或许还暗藏更多于自己不利的想法。如果我再收到的是一本干干净净的书,或者他确实不小心弄伤了我的书并且给予诚挚的道歉的人我会把他引领到我自己珍藏的书面前,笑着告诉他说,这里的书你可以随时来借阅也可以随时拿走。我这样以书交朋友的方式让我活得很安静,书帮我过滤掉了那么不适合做朋友的人,我将会遇见更多更有益的朋友,遇见这样的人将会是一生的受益。君子爱书,我也只有在自己爱惜书的时候才觉得自己不失为一个有修养的人,于是我很自豪。
在深夜读书那些善良的文字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人生的迷途。有时候周围四下寂静,读到书本中悬疑的情节的时候仿佛有只冰冷的大手在自己背后游走;等读到其中诙谐幽默的情节的时候自己不免会笑出声来;作者在自己的书里开始讲理论、举例子的时候我会细细地看,饶有兴致地找出符合作者见解的地方并加以佐证,有时候还能做一些补充,这样的时候是我最为得意的时刻。有些作者文字朴素,读来像是一个谦逊温和的长辈在和我细细地交谈、耐心地给我指导和讲解人生上所遇到的困惑。有时候读到才思敏捷、文采斐然的作者的时候不禁会从坐着的椅子上大跳起来,大声地朗读他描写极其传神、极其壮观的文字。等我自己读到安静的文字的时候自己也要像个虔诚的信徒,双手合十,身体坐正,把自己脑海里的一些杂志抛除干净之后才可细细地品读。这样的文字如滋润万花的绵绵细雨,润物无声,简直是一种享受。我读佛学里的十三经就有这样的一种感受。那些藏在经书里的文字被打开的时候仿佛有道圣光从中射出,如果现世见如来或许也就是这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和感受了。
在那段困惑的时间里我很庆幸自己读到了一本好书,并且由这本好书带领着我走出了迷茫,敢于面对生活的检阅。我可以对自己很有信心地说我又一次站在上帝的面前准备接受他温柔的目光的注视。上帝从没有放弃过这世间里平凡着的生命。他让人类学会思考,学会交流、也学会读书和著书。上帝创造万物里最值得骄傲的就是创造了我们对书籍的渴望,这种孜孜不倦的追求贯穿我们生命的始终。我们自生命的开始就是一种寻求智慧和追求智慧的过程,书籍是这样的一种载体,它让我们同许多伟大高尚的人谈话,让我们也接受了仿佛神明恩赐般的洗礼。水是用来洗身体的,书却是用来洗思想和灵魂的。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有过同样的感受:读着优秀的作品的时候仿佛自己也清醒起来,自己一些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已经在书本中那么自然地流露出来,那么流畅地被表达出来,困惑自己很久的问题终于被解开,心灵得到了释放,于是我们开始喜欢这一本书,着迷于这本书,甚至是对这本书怀有一种莫名的狂热。如果你此刻也正涌过此种心情的话,那么值得高兴的是你遇见了一本真正值得交心的书并希望你们能够好好待它。读是人思想里的一部分,它像是一个朋友,需要自己好好理解,好好把握。这样的一种交心我们把它称作文学上的共鸣。
善良温柔地对待一本书是一个有品行的君子所为,一个懂得珍惜一本书的人才是一个真正会读书的人。王小波在自己的那本书《沉默的大多数》里回忆过自己年轻的时候上山下乡时候读书的情形,他的一本书被人相互传阅,被反复地阅读,最终连书皮也掉了,纸张变成了海带的模样。我对书痴迷同时对书也有着一种近乎残酷的苛刻。我很少借书给别人看,一本自己爱不释手的书一旦被人借走拿回来还完整如新的概率微乎其微,在被借走的那一瞬间我仿佛自己身上被割去了一块健硕的肉,在等待这本书回归的时候我如坐针毡,食之无味,甚至夜里也不能够安寝。等到别人把书重新给我送回来的时候我迅速地打开检查一番,有没有破损,有没有污点,我在他的面前毫不遮掩地重复着这样的动作,也只有对待书的时候我会毫不顾忌朋友的颜面。如果有人送回来的书稍有破损或者有些难以去除的污点的时候我就会马上把他给他,随他扔了也好,自己珍藏也好,我都不再顾及这本书的安危,好像它从来就没有属于过我。等处理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会毅然决然地断绝和这个人的关系,手机号码要拉黑甚至博客都要将他屏蔽掉。不懂得尊重我所喜欢的书的人亦是不尊重我的,这样的人虽然表面看来面善,其实内心里凶险无比,或许还暗藏更多于自己不利的想法。如果我再收到的是一本干干净净的书,或者他确实不小心弄伤了我的书并且给予诚挚的道歉的人我会把他引领到我自己珍藏的书面前,笑着告诉他说,这里的书你可以随时来借阅也可以随时拿走。我这样以书交朋友的方式让我活得很安静,书帮我过滤掉了那么不适合做朋友的人,我将会遇见更多更有益的朋友,遇见这样的人将会是一生的受益。君子爱书,我也只有在自己爱惜书的时候才觉得自己不失为一个有修养的人,于是我很自豪。
在深夜读书那些善良的文字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人生的迷途。有时候周围四下寂静,读到书本中悬疑的情节的时候仿佛有只冰冷的大手在自己背后游走;等读到其中诙谐幽默的情节的时候自己不免会笑出声来;作者在自己的书里开始讲理论、举例子的时候我会细细地看,饶有兴致地找出符合作者见解的地方并加以佐证,有时候还能做一些补充,这样的时候是我最为得意的时刻。有些作者文字朴素,读来像是一个谦逊温和的长辈在和我细细地交谈、耐心地给我指导和讲解人生上所遇到的困惑。有时候读到才思敏捷、文采斐然的作者的时候不禁会从坐着的椅子上大跳起来,大声地朗读他描写极其传神、极其壮观的文字。等我自己读到安静的文字的时候自己也要像个虔诚的信徒,双手合十,身体坐正,把自己脑海里的一些杂志抛除干净之后才可细细地品读。这样的文字如滋润万花的绵绵细雨,润物无声,简直是一种享受。我读佛学里的十三经就有这样的一种感受。那些藏在经书里的文字被打开的时候仿佛有道圣光从中射出,如果现世见如来或许也就是这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和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