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豆瓣吧
看到一句话说“豆瓣成功之处在于:你是一个什么人,你就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豆瓣。”对于这句话我不能同意更多,最开始接触豆瓣是舍友某屌每天唱着豆瓣FM上华语频道的歌,于是我很怀疑这个频道歌曲的质量,于是抱着鄙视的心态去注册了豆瓣,然而惊奇的发现豆瓣真的如同一坛私藏千年的独家醇酿,让你在曲折的深巷中为其陶醉。
有人说豆瓣是文青与伪文青的聚集地,我从未把自己定位到文艺的范畴,但着实被初入豆瓣所散发出的高端气质打出了原形。和知乎纯澈的蓝相比,豆瓣那小清新的绿色和各种多彩的颜色更能吸引人的眼球。
于是,在豆瓣上将我看过的电影,听过的歌做标记,并写好标签;加入我感兴趣的小组,感兴趣的小站,感兴趣的线上线下活动,然后尝试了一下FM各种频道的歌曲,发现了舍友的音乐天赋在改变;当然偶尔逛一下同城里面的活动,虽然依旧充斥着如同其他SNS里面“三俗”的志趣,但是所有这些加起来,让他在他的用户中有了一个极不错的口碑。
于是,我开始在小组,线上线下活动,小站,街道里寻找和我有共同爱好的友邻,开始关注他们,在豆瓣里,你会发现存在着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听着宋冬野、左小祖咒、逃跑计划,关注着西藏和鼓浪屿这种情人浪漫的景点,看的书名字都让人捉摸不透,这些人可能就是大家俗称的文青,也就是豆瓣里最活跃的那些人,也许就是这些人的存在让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默默的看回复,回复中体验着社会中不同人群的思想、不同的口味、不同的世界观。
真文艺青年你不敢藐视的,他们通读大量文学艺术类书籍,甚至对文艺史有系统的见解。他们欣赏巨量的文艺作品,并且是用心的,动脑的,有理论指导的。他们可以和艺术家对谈,发表你完全看不懂却不敢小觑的见解,甚至自身创作的能力也不低。他们愿意跟你说话的可能性,来自于国内沙龙文化的稀缺,或者他们要买煎饼果子。
当一个人并没有或者无能力去发掘出自己内在真正的自我价值的时候,他就开始趋同于其他主流人群或者非主流人群。他需要一种归依感,尽管这种归依感是虚无的,但只要他觉得自己是混在人群中的人,他并没有被人群抛弃,那么他就得到了满足。而那些怪异行为的狂热者,尽管看来和主流人群格格不入,却相反的,更是证明了他们是一群被“同质化”的人。
人类需要同质化。需要集体归宿感。一个没有自主意识的人,在一个协调统一的团体里,会感到十分无助,而为了使自己融入这个团体里,来证明自己也是人群中的一员,他会加入这个团体,拥戴这个团体,甚至将一直誓死效忠下去。
有时我们会因为旁人的喜恶来决定自己的喜恶,有时我们会去贬低那些我们心底本来喜欢但别人不屑的东西,有时我们明明是赞同别人的观点,却为了突出自己的不同而进行强烈反驳,这恰恰就是“同质化”的可悲之处。”-摘自豆瓣电影《浪潮》的影评。
当然,寂寞的象牙塔里、灯红酒绿的社会中也有人打起了这群文青与伪文青的主意,“豆瓣之所以让大家感觉成了一个约炮平台“,一方面恰恰说明了,”约炮“成了当下流行的社会现象且很大一部分人热衷的生活方式,而”豆瓣“恰恰很容易让这些“时下流行的东西”被放大并得到扩散。而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豆瓣,一个成熟的社交网站,应该需要有这种胸怀去包容它的存在。能约炮证明这个产品的玩法被用户扩展了,延伸出来的。这是产品成功的表现。
用了一段时间,也逐渐的发现了豆瓣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豆瓣的功能强大是事实,但是功能的呈现上还是有点问题,显得杂乱,即使分组,也是依然是有用信息太少,可操作性提高;小站要用户自己分页,最后也经常让看的人摸不着头脑,管理小站的人也觉得麻烦,好像不如一个博客好使;小组的问题积重难返,不过小组还是功能比较简单,管理者好管,只是作为看的人,很难经常想起来去看。
拿订书单这么直接能带来收入的服务来说吧,一直像是某个工程师为了解决生计问题灵机一动想出来的产品,放在页面的角落里,豆瓣似乎对扩展这项比价服务没多大兴趣。
豆瓣的产品线拖得太长,受团队的规模的限制,很多产品不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开发的优先级恐怕也不一定足够合理。
任何以内容为中心的网站,搜索功能必然是核心产品之一,但豆瓣的搜索体验一直不佳,书影音搜索结果的优雅合并一直没能实现,为了得到全部的搜索结果,必须第二次点击。另一方面我的广播,我的推荐,我的友邻一直是原始的线性表状态,完全没有可搜索性。这些都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使用体验。
对于很多人来说,豆瓣核心功能是就是查评价,书评、影评……作为内容的第三方点评网站,豆瓣一直是最佳。
有人认为,阿北非常精准地抓住了人虚荣和寂寞的特质,并把这两点转化为生产力,让用户不停地创造新的东西,以缓解寂寞和虚荣心得不到满足时带来的空虚和痛苦。我认为豆瓣最可取的一点,是对“社区”的理解。从早期书影音作为切入点,赢得用户好评,到后来形成的整个产品体系,最难能可贵的是核心用户群一直在支持。优势在于他的简洁与清新的页面,庞大的电影读书音乐库,各种专业人士的书评、影评、乐评,各种兴趣小组。在豆瓣你可以以兴趣结交到好友,而不是像人人之类的实名SNS,好友都是生活中的同学朋友。豆瓣上有很多有思想的人针对一些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让你对事物形成一分为二的思考方式(这点很像知乎)。现在一个说法是互联网的1%原理:1个人产生原创内容,100个人与之互动,100×100个人路过打酱油潜水仅转发。豆瓣5000万用户里,能产生原创的用户占比是中文互联网里no.1。我觉得豆瓣最大的财富还是从书评影评乐评时期开始积累起来的用户群,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当然还有他的高姿态,让文艺的人装逼,让不文艺的人为之装。
最后用一句在别处看到的话来评价豆瓣:她象一个具有古典气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一个多才多艺的通才,她是个艺术家,是个哲学家,是个数学家,除了她创作的内容的丰富性,她的创作形式也是丰富多彩得。
有人说豆瓣是文青与伪文青的聚集地,我从未把自己定位到文艺的范畴,但着实被初入豆瓣所散发出的高端气质打出了原形。和知乎纯澈的蓝相比,豆瓣那小清新的绿色和各种多彩的颜色更能吸引人的眼球。
于是,在豆瓣上将我看过的电影,听过的歌做标记,并写好标签;加入我感兴趣的小组,感兴趣的小站,感兴趣的线上线下活动,然后尝试了一下FM各种频道的歌曲,发现了舍友的音乐天赋在改变;当然偶尔逛一下同城里面的活动,虽然依旧充斥着如同其他SNS里面“三俗”的志趣,但是所有这些加起来,让他在他的用户中有了一个极不错的口碑。
于是,我开始在小组,线上线下活动,小站,街道里寻找和我有共同爱好的友邻,开始关注他们,在豆瓣里,你会发现存在着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听着宋冬野、左小祖咒、逃跑计划,关注着西藏和鼓浪屿这种情人浪漫的景点,看的书名字都让人捉摸不透,这些人可能就是大家俗称的文青,也就是豆瓣里最活跃的那些人,也许就是这些人的存在让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默默的看回复,回复中体验着社会中不同人群的思想、不同的口味、不同的世界观。
真文艺青年你不敢藐视的,他们通读大量文学艺术类书籍,甚至对文艺史有系统的见解。他们欣赏巨量的文艺作品,并且是用心的,动脑的,有理论指导的。他们可以和艺术家对谈,发表你完全看不懂却不敢小觑的见解,甚至自身创作的能力也不低。他们愿意跟你说话的可能性,来自于国内沙龙文化的稀缺,或者他们要买煎饼果子。
当一个人并没有或者无能力去发掘出自己内在真正的自我价值的时候,他就开始趋同于其他主流人群或者非主流人群。他需要一种归依感,尽管这种归依感是虚无的,但只要他觉得自己是混在人群中的人,他并没有被人群抛弃,那么他就得到了满足。而那些怪异行为的狂热者,尽管看来和主流人群格格不入,却相反的,更是证明了他们是一群被“同质化”的人。
人类需要同质化。需要集体归宿感。一个没有自主意识的人,在一个协调统一的团体里,会感到十分无助,而为了使自己融入这个团体里,来证明自己也是人群中的一员,他会加入这个团体,拥戴这个团体,甚至将一直誓死效忠下去。
有时我们会因为旁人的喜恶来决定自己的喜恶,有时我们会去贬低那些我们心底本来喜欢但别人不屑的东西,有时我们明明是赞同别人的观点,却为了突出自己的不同而进行强烈反驳,这恰恰就是“同质化”的可悲之处。”-摘自豆瓣电影《浪潮》的影评。
当然,寂寞的象牙塔里、灯红酒绿的社会中也有人打起了这群文青与伪文青的主意,“豆瓣之所以让大家感觉成了一个约炮平台“,一方面恰恰说明了,”约炮“成了当下流行的社会现象且很大一部分人热衷的生活方式,而”豆瓣“恰恰很容易让这些“时下流行的东西”被放大并得到扩散。而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豆瓣,一个成熟的社交网站,应该需要有这种胸怀去包容它的存在。能约炮证明这个产品的玩法被用户扩展了,延伸出来的。这是产品成功的表现。
用了一段时间,也逐渐的发现了豆瓣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豆瓣的功能强大是事实,但是功能的呈现上还是有点问题,显得杂乱,即使分组,也是依然是有用信息太少,可操作性提高;小站要用户自己分页,最后也经常让看的人摸不着头脑,管理小站的人也觉得麻烦,好像不如一个博客好使;小组的问题积重难返,不过小组还是功能比较简单,管理者好管,只是作为看的人,很难经常想起来去看。
拿订书单这么直接能带来收入的服务来说吧,一直像是某个工程师为了解决生计问题灵机一动想出来的产品,放在页面的角落里,豆瓣似乎对扩展这项比价服务没多大兴趣。
豆瓣的产品线拖得太长,受团队的规模的限制,很多产品不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开发的优先级恐怕也不一定足够合理。
任何以内容为中心的网站,搜索功能必然是核心产品之一,但豆瓣的搜索体验一直不佳,书影音搜索结果的优雅合并一直没能实现,为了得到全部的搜索结果,必须第二次点击。另一方面我的广播,我的推荐,我的友邻一直是原始的线性表状态,完全没有可搜索性。这些都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使用体验。
对于很多人来说,豆瓣核心功能是就是查评价,书评、影评……作为内容的第三方点评网站,豆瓣一直是最佳。
有人认为,阿北非常精准地抓住了人虚荣和寂寞的特质,并把这两点转化为生产力,让用户不停地创造新的东西,以缓解寂寞和虚荣心得不到满足时带来的空虚和痛苦。我认为豆瓣最可取的一点,是对“社区”的理解。从早期书影音作为切入点,赢得用户好评,到后来形成的整个产品体系,最难能可贵的是核心用户群一直在支持。优势在于他的简洁与清新的页面,庞大的电影读书音乐库,各种专业人士的书评、影评、乐评,各种兴趣小组。在豆瓣你可以以兴趣结交到好友,而不是像人人之类的实名SNS,好友都是生活中的同学朋友。豆瓣上有很多有思想的人针对一些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让你对事物形成一分为二的思考方式(这点很像知乎)。现在一个说法是互联网的1%原理:1个人产生原创内容,100个人与之互动,100×100个人路过打酱油潜水仅转发。豆瓣5000万用户里,能产生原创的用户占比是中文互联网里no.1。我觉得豆瓣最大的财富还是从书评影评乐评时期开始积累起来的用户群,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当然还有他的高姿态,让文艺的人装逼,让不文艺的人为之装。
最后用一句在别处看到的话来评价豆瓣:她象一个具有古典气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一个多才多艺的通才,她是个艺术家,是个哲学家,是个数学家,除了她创作的内容的丰富性,她的创作形式也是丰富多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