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TA们
这个话题,可以从好几年前说起。
某大学一位年轻学子,在网上联系到我。TA说,在TA的学校,有不少拉拉学生,因此TA想在校园内,开展一些女同的公益活动。并且,TA给我留言,说是很想见我一面。那时,我们的工作小组也才成立不久,所以我很爽快地答应了TA的要求。
于是,某日下午,TA来了,先是和小荻侃侃而谈,口若悬河。等我从屋内走出来时,TA一下子变得紧张局促,似乎有些羞涩。而我觉得很是意外,想做女同活动的学生,怎么会是一个男子?我坐下来,静静地听TA说。原来,TA虽然身为男子,却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一个女人,TA的梦想是,有朝一日变身为真正的女人,再和一位中意的女子相爱相守。记得当时,TA的情绪比较激动,对男权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并且提出,女性就应该自立自强,特别是拉拉人群,应该建设自己的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和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
这是我是第一次接触到跨性别者,虽然心里惊讶万分,却也能平心静气地听TA的述说。后来,TA建立了大学里的拉拉群,似乎开展了些活动。再后来,我们就失去了联系。
那时,在我的大脑里,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概念,那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易性癖”,即想改变自己性别的人。
几年后,我代表成都LES爱心工作组参加在珠海举办的拉拉营。在分组讨论时,一个“男子”和我同在一个小组。因为大家都是初次见面,所以自我介绍是必要的环节。当轮到TA自我介绍时,我发现所有人,包括我自己,都好奇地望着TA。
TA说:“大家可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一个男人要参加拉拉营?其实,我原本是一个女人,后来做了变性手术,现在的身份是男性。因此,我属于跨性别人群。”
“哦,原来如此!”大家恍然大悟,许多关于跨性别的问题接踵而至。
“变性手术是不是很难?”有人问题道。
“就目前而言,男变女手术相对来说要简单些,而女变男的难度比较大。”
“那你已经做完了整个变性手术吗?”
“没有,我现在只做了上半身,下半身因为难度太大仍旧没进行。”
“请问一下,那你是喜欢女人还是喜欢男人?”
“呵呵”,TA笑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并不确定我喜欢男人还是喜欢女人,对于我来说,变性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在珠海拉拉营上,大家了解到了一个人群:跨性别人群。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TA们也有了自己的组织,并且开始建设与宣传自己的文化。而科技与医学的发展,也为TA们改变性别身份,提供了可能。
再后来,我接触到了香港的Joanne Leung,TA于2009年完成了性别重建手术,得到了女性的身份,但仍坚持认同为跨性别拉拉。我与她曾多次见面,认为她是一个活跃而勇敢的跨性别人士。
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刻。
某一晚,一位很man的人,走进了月恋花酒吧。只见TA独个儿喝着酒,好奇地打量着酒吧里的人。
“请问,你是老板于是吗?”我经过TA身边时,TA突然向我问话。
“是的,我是。你是第一次来月恋花吧?”我微笑着回答。
“是第一次,可以和我聊聊吗?”
“好的。”我说着便坐在TA的面前。
对面的TA头发剃得光光的,矮胖的身材,完全男性的装扮。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我不是同性恋,我是男人。虽然目前还没有做手术,但在心里,我认为自己是男人。”
“呵呵,”我笑道:“那也很正常,我以前也接触过一些跨性别人士,觉得TA们都是些很好的人。”
“哦,是吗?那太好了。”TA说着,摸了摸自己光溜溜的脑袋,露出了一些笑容。
TA说道:“我不知道去那里找和自己相同的人,所以就来到了你的酒吧。其实在我心中,同性恋是一个奇怪的人群,曾经我根本不能接受。因为,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完全的异性恋”
“接受是在了解的前提下产生的,就如我曾经也不能理解跨性别人士一样。”接着,我给TA讲了一些跨性别组织与跨性别志愿者的事情,TA听了,非常开心。
“你可以在网上好好查查这方面的知识,对你也许有帮助。”未了,我告诉她。
“唉,是啊,我就是上网太少。一来年纪大了些,对网络不感兴趣,二来工作也非常忙。”
这晚,她和我聊得非常开心,临走时,她握着我的手说:“于是,虽然我们属于不同的人群,但如此谈得来,是我没有想到的。以后,你如果需要我的帮助,尽管对我说,我一定尽力而为!”
那晚,我也很开心,因为我看到自己在未知的领域,或多或少地有了些进步与了解。
我们不能因为不知道而漠视,也不能因为不了解而误解,更不能因为想当然而歧视。生命的花园,原本就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我们应该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去拥抱生命的花园。
你是跨性别人士吗?
你了解跨性别吗?
在你的心目中,改变自己性别的人,是叛逆者还是勇敢者?
这个周末,即11月23日至24日,成爱工作组携手北京同语,将在成都开展一场跨性别文化大餐,并在隆重推出美国先锋性别理论家与实践家凯特•伯恩斯坦力作《性别是条毛毛虫》。
届时,有两位嘉宾将光临现场,TA们是:
梁咏恩( Joanne Leung)活在两个性别之间好一段漫长的日子,从迷失、寻找、到发掘
自我,一步一步试图揭开性别间之种种迷思。
2009年完成了性别重建手术,得到了女性的身份,但仍坚持认同为跨性别拉拉,拒绝性别主流霸权。 2008年成立跨性别资源中心,以跨性别女同志基督徒身份,致力推动性别平等运动。现兼任粉红同盟副主席、华人拉拉联盟香港委员、政制及内地事务局消除歧视性小众咨询小组成员。
廖爱晚( Karen Liao),自由译者,青年性别文化研究者,厦门大学人类学专业性别研究方向硕士,民间非营利机构“同语”志愿者,参与性少数社群工作及性别文化译介工作近六年时间,关注多元性别议题,曾在台湾进行跨性别者社群文化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并在国内多所大学为青年学生讲授多元性别知识。
时间安排如下:
11月23日星期六下午2点至4点,西西弗书店•群光店(成都市春熙路南段8号群光广场负2层;联系电话:028-86939967)
11月23日星期六晚 9点至11点, 月恋花酒吧(新南路81号附1号旁,联系电话:136-8908-1466)
11月24日星期日下午2点半至4点半,88号青年空间(成都市镋钯街88号近香槟广场,联系电话:134-3823-8502)
11月24日,星期日晚7:00-9:30,成都理工大学6教B栋410教室(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东三路1号;联系电话:136-8908-1466)
如果你是跨性别人士,如果你想了解跨性别人群,如果你想和TA们成为朋友,那么,请和我们一起,走进TA们的生命花园!
某大学一位年轻学子,在网上联系到我。TA说,在TA的学校,有不少拉拉学生,因此TA想在校园内,开展一些女同的公益活动。并且,TA给我留言,说是很想见我一面。那时,我们的工作小组也才成立不久,所以我很爽快地答应了TA的要求。
于是,某日下午,TA来了,先是和小荻侃侃而谈,口若悬河。等我从屋内走出来时,TA一下子变得紧张局促,似乎有些羞涩。而我觉得很是意外,想做女同活动的学生,怎么会是一个男子?我坐下来,静静地听TA说。原来,TA虽然身为男子,却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一个女人,TA的梦想是,有朝一日变身为真正的女人,再和一位中意的女子相爱相守。记得当时,TA的情绪比较激动,对男权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并且提出,女性就应该自立自强,特别是拉拉人群,应该建设自己的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和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
这是我是第一次接触到跨性别者,虽然心里惊讶万分,却也能平心静气地听TA的述说。后来,TA建立了大学里的拉拉群,似乎开展了些活动。再后来,我们就失去了联系。
那时,在我的大脑里,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概念,那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易性癖”,即想改变自己性别的人。
几年后,我代表成都LES爱心工作组参加在珠海举办的拉拉营。在分组讨论时,一个“男子”和我同在一个小组。因为大家都是初次见面,所以自我介绍是必要的环节。当轮到TA自我介绍时,我发现所有人,包括我自己,都好奇地望着TA。
TA说:“大家可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一个男人要参加拉拉营?其实,我原本是一个女人,后来做了变性手术,现在的身份是男性。因此,我属于跨性别人群。”
“哦,原来如此!”大家恍然大悟,许多关于跨性别的问题接踵而至。
“变性手术是不是很难?”有人问题道。
“就目前而言,男变女手术相对来说要简单些,而女变男的难度比较大。”
“那你已经做完了整个变性手术吗?”
“没有,我现在只做了上半身,下半身因为难度太大仍旧没进行。”
“请问一下,那你是喜欢女人还是喜欢男人?”
“呵呵”,TA笑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并不确定我喜欢男人还是喜欢女人,对于我来说,变性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在珠海拉拉营上,大家了解到了一个人群:跨性别人群。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TA们也有了自己的组织,并且开始建设与宣传自己的文化。而科技与医学的发展,也为TA们改变性别身份,提供了可能。
再后来,我接触到了香港的Joanne Leung,TA于2009年完成了性别重建手术,得到了女性的身份,但仍坚持认同为跨性别拉拉。我与她曾多次见面,认为她是一个活跃而勇敢的跨性别人士。
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刻。
某一晚,一位很man的人,走进了月恋花酒吧。只见TA独个儿喝着酒,好奇地打量着酒吧里的人。
“请问,你是老板于是吗?”我经过TA身边时,TA突然向我问话。
“是的,我是。你是第一次来月恋花吧?”我微笑着回答。
“是第一次,可以和我聊聊吗?”
“好的。”我说着便坐在TA的面前。
对面的TA头发剃得光光的,矮胖的身材,完全男性的装扮。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我不是同性恋,我是男人。虽然目前还没有做手术,但在心里,我认为自己是男人。”
“呵呵,”我笑道:“那也很正常,我以前也接触过一些跨性别人士,觉得TA们都是些很好的人。”
“哦,是吗?那太好了。”TA说着,摸了摸自己光溜溜的脑袋,露出了一些笑容。
TA说道:“我不知道去那里找和自己相同的人,所以就来到了你的酒吧。其实在我心中,同性恋是一个奇怪的人群,曾经我根本不能接受。因为,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完全的异性恋”
“接受是在了解的前提下产生的,就如我曾经也不能理解跨性别人士一样。”接着,我给TA讲了一些跨性别组织与跨性别志愿者的事情,TA听了,非常开心。
“你可以在网上好好查查这方面的知识,对你也许有帮助。”未了,我告诉她。
“唉,是啊,我就是上网太少。一来年纪大了些,对网络不感兴趣,二来工作也非常忙。”
这晚,她和我聊得非常开心,临走时,她握着我的手说:“于是,虽然我们属于不同的人群,但如此谈得来,是我没有想到的。以后,你如果需要我的帮助,尽管对我说,我一定尽力而为!”
那晚,我也很开心,因为我看到自己在未知的领域,或多或少地有了些进步与了解。
我们不能因为不知道而漠视,也不能因为不了解而误解,更不能因为想当然而歧视。生命的花园,原本就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我们应该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去拥抱生命的花园。
你是跨性别人士吗?
你了解跨性别吗?
在你的心目中,改变自己性别的人,是叛逆者还是勇敢者?
这个周末,即11月23日至24日,成爱工作组携手北京同语,将在成都开展一场跨性别文化大餐,并在隆重推出美国先锋性别理论家与实践家凯特•伯恩斯坦力作《性别是条毛毛虫》。
届时,有两位嘉宾将光临现场,TA们是:
梁咏恩( Joanne Leung)活在两个性别之间好一段漫长的日子,从迷失、寻找、到发掘
自我,一步一步试图揭开性别间之种种迷思。
2009年完成了性别重建手术,得到了女性的身份,但仍坚持认同为跨性别拉拉,拒绝性别主流霸权。 2008年成立跨性别资源中心,以跨性别女同志基督徒身份,致力推动性别平等运动。现兼任粉红同盟副主席、华人拉拉联盟香港委员、政制及内地事务局消除歧视性小众咨询小组成员。
廖爱晚( Karen Liao),自由译者,青年性别文化研究者,厦门大学人类学专业性别研究方向硕士,民间非营利机构“同语”志愿者,参与性少数社群工作及性别文化译介工作近六年时间,关注多元性别议题,曾在台湾进行跨性别者社群文化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并在国内多所大学为青年学生讲授多元性别知识。
时间安排如下:
11月23日星期六下午2点至4点,西西弗书店•群光店(成都市春熙路南段8号群光广场负2层;联系电话:028-86939967)
11月23日星期六晚 9点至11点, 月恋花酒吧(新南路81号附1号旁,联系电话:136-8908-1466)
11月24日星期日下午2点半至4点半,88号青年空间(成都市镋钯街88号近香槟广场,联系电话:134-3823-8502)
11月24日,星期日晚7:00-9:30,成都理工大学6教B栋410教室(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东三路1号;联系电话:136-8908-1466)
如果你是跨性别人士,如果你想了解跨性别人群,如果你想和TA们成为朋友,那么,请和我们一起,走进TA们的生命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