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言: 匯豐銀行成功的三大保衛戰 (之二)
![]() |
既然選擇了不求助政府, 匯豐銀行就必須面對金融風暴下流動性嚴重阻滯的冷峻現實.3月2日匯控管理層宣佈, 將通過增發(配售)新股籌集125億英鎊(約合177億美元)的資金, 這不僅創下英國歷史上增發新股(港語:供股)最高紀錄, 決策人士也認為,此舉足以有效消除市場對該公司資本充足率的擔憂。。
然而,已是噤若寒蟬的西方主流聲音(包括金融界與傳媒界)對此舉並不看好, 消息播出後, 歐美強勢媒體(包括<金融時報>與<華爾街日報>)惡評如潮, 市場主要操盤手似乎也在暗中呼應, 全球幾大股市上的匯豐股價, 如自由落體般下行(股價從最高峰的150港元一度跌至33港元). 此刻,在香港實時報導股市現場的知名財經主持人胡孟青眼見收市前一陣恐怖拋售,在鏡頭前她爆出一句,跌得好慘啊,接著用手拭去淚光。胡女士本人並沒有這支股票。她事後解說, 當時這麼激動,只是為廣大散戶覺得傷心不值。
的確,這一歷史性鏡頭,呼應了百萬港人的心聲, 包括香港本地主流媒體.<信報>專欄的題目是“股民有情,滙豐無義”,文中質疑滙豐“豈有愛護股東之心?”報導中,香港醫學會會長謝鴻興對媒體說:“持有一樣物件超過四十年,已不只是一樣物件,而是一個有感情的包袱。”其他相關的新聞用語是股民與滙豐“長相廝守”、“不離不棄”等等,又寫著:“愛情是盲目的,尤其一場這麼多年的戀愛”,許多人追憶他們多麼珍重滙豐股票,甚至傳家寶似的代代相傳。
匯豐銀行堀起於遠東的上海-香港, 是香港第一家發行港幣的銀行,於二次大戰日本佔領香港期間, 匯豐也硬撐了過來.港人不會忘記, 是匯豐銀行見證並參與了香港經濟的起飛與繁榮, 那些知名的香港傳奇富豪, 幾乎人人都有與匯豐從初識,相知到緊密合作的歷程.甚至在李超人之子被綁票, 綁匪要求巨額現金贖人的當口, 也是匯豐破例巨額提現, 解救危難.
在香港, 滙豐是公務員與大機構員工"出糧"(發薪水)銀行,也是許多公積金、退休金的避險場所。在存款實際利率多年已是負值的這些年, 許多港人定時提取的, 早就不是銀行利息, 而是匯豐銀行定時派發的股息."大笨象"是今日相當多港人心中的財經基石.由於這個原因,自今年年初開始到匯控宣佈配售,幾個月來,香港小市民作為散戶,為維護他們的傳家寶,前仆後繼築起“血肉長城”.
可幸的是,艱難時世中,匯豐管理層似乎已然達成了一致意見,寧捨歐美, 不棄香港.他們也採取了正確的市場策略, 除了由傳統的高盛及摩根大通硬性包底承銷外, 香港頂級富豪也於斯時幾乎全數現身,李嘉誠,李兆基, 鄭裕彤,劉鑾雄...不僅言語力挺,而且均擔綱高額私人承銷.
(令人遺憾的是,值此風浪關口,強大的在港中資金融服務機構卻因種種原因,無一加入承銷陣營.)
4月6日,清明節後的第一個香港春日, 滙豐控股有限公司(00005.HK)宣佈,3家包銷商——高盛、摩根大通及滙豐銀行(聯席環球協調行)已促使買家按每股新普通股51.83港元的價格,成功認購在供股行動之下未獲有效接納的所有1.727億股新普通股(相等於新普通股總數的3.4%)。這樣, 在匯豐創紀錄的189億美元的供股中,投資者已認購96.6%的股份,香港的認購率更高達98.2%。滙控稱,其已向現有股東出售48.9億股,而剩餘的1.727億股預計於週一完成出售。若有關新股未能完成出售,3家包銷商——高盛、摩根大通嘉盛和滙豐會購下餘下股份。
自本次金融風暴以來, 這是全球唯一一場大型銀行自衛戰役的勝利, 而墊定這場艱難戰事勝利的基石, 乃是廣大港人的併力支撐. 這在西洋金融史上是罕見的, 這也促使匯控高層隨後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決策, 表明其與港人同舟共濟的方略, 最終又取得了第三場保衛戰--香港公關戰的大捷(待續).
[說明:博主並非 HSBC持股人, 亦非其儲戶, 與該行員工無親無故, 亦無潛在合作想法, 寫這個連載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到, 即便在風暴的中心, 人們還是可以做些有價值的事, 並可因此沖抵一定的經濟與社會損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