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斯劳特戴克:德国《哲学气质》
1 彼得•斯劳特戴克:德国《哲学气质》摘译:
莱布尼茨把人定义为能干的、明智的主体,他为现代主体性的形成做出了贡献。莱布尼茨式的世界明亮、友好,它的主体能够毫无顾虑地行动,在充满风景和值得探讨的谜团的宇宙中,人是理性的神明。在莱布尼茨之后的世界,主体和存在之间忠实的关系遭到了破坏,随着存在主义、生命哲学和各种体系的兴起,主观和客观理性之间乐观的匹配不复存在。从那以后,主体陷入了各种类型的理性之间的总体战争,未来人类需要复兴乐观主义原则,对此莱布尼茨是最重要的灵感来源。”
费希特
如果没有个人的觉醒,哲学就是一项没有成果的事业——在近现代哲学家中,除了海德格尔之外,再也别人像费希特那样如此激昂、深刻地教导过这一洞察。在他之后,再也没有谁像他那样丢掉自己先前对外在事物优越性的信念。他雷鸣般雄辩、洞察力强大的演说和著作忠实于一种艰巨的基本观念——主体具有能够改变一切的尊严。费希特的学说中既有分析又有恳请,既有论证又有倡导。费希特是逻辑学家,但同时是一位精神教育学家,是一位理论家,也是一位煽动者和精神修炼大师。”
黑格尔
黑格尔典型的时间是秋天和夜晚,他偏爱的思想形式是演绎,他最喜欢的颜色是接近夜晚的灰色。在他的注视下,所有的景色都变成了夜景。如果人生被精神渗透,那就是幸福的一生。如果生成是一所学校,它最后必将走到毕业;如果它是一个过程,它肯定不会缺少最终裁决的时刻。从这种意识上说,黑格尔是一位思考成长的思想家;他的现象学和哲学百科全书给理性安排了一系列课程。”
谢林
年轻的谢林像一位热心的助产士一样,聆听着自然那孕育着精神的子宫,以便听到尚未出世的自我意识的心跳。在他的协助下,意识从无意识中诞生,谢林从中得出的洞见使他成了现代艺术理论家中的翘楚。有人认为,晚期的谢林就像一位坠落的天使,把他的人生轨迹解释为从无可超越的高起点之后必然的下降,就好像他是思辨哲学领域的兰波。甚至有人猜测,如果这位极其睿智的人像诺瓦利斯一样英年早逝,他会留下怎样的形象。”斯劳特戴克说,后半生的谢林确实处于精神错乱的阴影之下。但这并不是衰落,而是变得越来越严肃、深入。后来,他成功地打破早年辉煌的完满的束缚,把他的思考的基础转入了从未被前人穿透的基础。“这时他看到了世界中心的恐怖。在绵密、黑暗的研究中,他沉思邪恶这种诱人的力量,他探索基础可怕的力量,他沉思上帝的深渊。谢林晚期的著作是第一个不再自恋地运用理性的典范。谢林的晚期风格在艰难地向理性万能的梦想告别。”
叔本华:
叔本华是第一个离开西方理性教堂的杰出思想家。他向古希腊和犹太-基督教神学做了简明的告别。在他看来,最绝对的实在不再是神一般的、理性的、精神的存在。他的意志学说使形而上学脱离了柏拉图以来的理性主义,惊恐、惊奇地认识到了非理性。叔本华是第一个确认了存在充满能量、本能的本质。从长远看,他对思想史最重要的贡献是使欧洲朝亚洲智慧开启了大门,尤其是佛教。”
2 伽达默尔:雅斯贝尔斯是一个奇特的读者。在他离开海德堡很长一段时间内,位于海德堡市主大街的科斯特书店还展示着一个小板凳,他每周都要极其严格和认真地抽出一个上午的时间去书店,坐在那个小板凳上把新出版的所有书翻一遍。每次都挑走一摞书。
雅斯贝尔斯说:“徜徉在哲学世界中,是为了超越世界中所有被意识浸蚀的物的桎梏而走向漂泊;徜徉在存在的敞亮中,是为了想起和唤醒人自身究竟是怎么回事的觉悟;徜徉在形而上学中,是为了经验极限状态和献身超验。思想的展开不仅仅是对异在物的认知,并不是指向一个不相干的东西,思想本身就是一个能否发挥烛量、唤醒和变易作用的行动。”
3 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保罗•格内尔所著《20世纪德国哲学》一书 :“海德格尔无疑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德国哲学家。他也是最富争议的一位哲学家。他之所以引发争议,一是因为他曾支持希特勒,二是因为他的著述方式,他在很大程度上拒绝传统的哲学语言,援引他的母语德语来形成他自己的哲学词汇。”海德格尔说,德语跟希腊语和希腊人的思想有着特殊的、内在的亲近,“当法国人开始思考时,他们说德语。”
阿伯丁大学哲学博士保罗•格内尔(Paul Gorner) 《20世纪德国哲学》:
“虽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非常详实,但是从对语言的分析中哪能得出那么多东西?现代性方案,理性基础上的生活,都能因为恰当地注意语言而得到拯救?即使语言交往在各个领域都能使我们达成更越来越的共识,这能解答解答韦伯和阿多诺的悲观主义吗?面对生存的无意义,朝着达成理解的无穷无尽的辩论能给出什么答案?”
莱布尼茨把人定义为能干的、明智的主体,他为现代主体性的形成做出了贡献。莱布尼茨式的世界明亮、友好,它的主体能够毫无顾虑地行动,在充满风景和值得探讨的谜团的宇宙中,人是理性的神明。在莱布尼茨之后的世界,主体和存在之间忠实的关系遭到了破坏,随着存在主义、生命哲学和各种体系的兴起,主观和客观理性之间乐观的匹配不复存在。从那以后,主体陷入了各种类型的理性之间的总体战争,未来人类需要复兴乐观主义原则,对此莱布尼茨是最重要的灵感来源。”
费希特
如果没有个人的觉醒,哲学就是一项没有成果的事业——在近现代哲学家中,除了海德格尔之外,再也别人像费希特那样如此激昂、深刻地教导过这一洞察。在他之后,再也没有谁像他那样丢掉自己先前对外在事物优越性的信念。他雷鸣般雄辩、洞察力强大的演说和著作忠实于一种艰巨的基本观念——主体具有能够改变一切的尊严。费希特的学说中既有分析又有恳请,既有论证又有倡导。费希特是逻辑学家,但同时是一位精神教育学家,是一位理论家,也是一位煽动者和精神修炼大师。”
黑格尔
黑格尔典型的时间是秋天和夜晚,他偏爱的思想形式是演绎,他最喜欢的颜色是接近夜晚的灰色。在他的注视下,所有的景色都变成了夜景。如果人生被精神渗透,那就是幸福的一生。如果生成是一所学校,它最后必将走到毕业;如果它是一个过程,它肯定不会缺少最终裁决的时刻。从这种意识上说,黑格尔是一位思考成长的思想家;他的现象学和哲学百科全书给理性安排了一系列课程。”
谢林
年轻的谢林像一位热心的助产士一样,聆听着自然那孕育着精神的子宫,以便听到尚未出世的自我意识的心跳。在他的协助下,意识从无意识中诞生,谢林从中得出的洞见使他成了现代艺术理论家中的翘楚。有人认为,晚期的谢林就像一位坠落的天使,把他的人生轨迹解释为从无可超越的高起点之后必然的下降,就好像他是思辨哲学领域的兰波。甚至有人猜测,如果这位极其睿智的人像诺瓦利斯一样英年早逝,他会留下怎样的形象。”斯劳特戴克说,后半生的谢林确实处于精神错乱的阴影之下。但这并不是衰落,而是变得越来越严肃、深入。后来,他成功地打破早年辉煌的完满的束缚,把他的思考的基础转入了从未被前人穿透的基础。“这时他看到了世界中心的恐怖。在绵密、黑暗的研究中,他沉思邪恶这种诱人的力量,他探索基础可怕的力量,他沉思上帝的深渊。谢林晚期的著作是第一个不再自恋地运用理性的典范。谢林的晚期风格在艰难地向理性万能的梦想告别。”
叔本华:
叔本华是第一个离开西方理性教堂的杰出思想家。他向古希腊和犹太-基督教神学做了简明的告别。在他看来,最绝对的实在不再是神一般的、理性的、精神的存在。他的意志学说使形而上学脱离了柏拉图以来的理性主义,惊恐、惊奇地认识到了非理性。叔本华是第一个确认了存在充满能量、本能的本质。从长远看,他对思想史最重要的贡献是使欧洲朝亚洲智慧开启了大门,尤其是佛教。”
2 伽达默尔:雅斯贝尔斯是一个奇特的读者。在他离开海德堡很长一段时间内,位于海德堡市主大街的科斯特书店还展示着一个小板凳,他每周都要极其严格和认真地抽出一个上午的时间去书店,坐在那个小板凳上把新出版的所有书翻一遍。每次都挑走一摞书。
雅斯贝尔斯说:“徜徉在哲学世界中,是为了超越世界中所有被意识浸蚀的物的桎梏而走向漂泊;徜徉在存在的敞亮中,是为了想起和唤醒人自身究竟是怎么回事的觉悟;徜徉在形而上学中,是为了经验极限状态和献身超验。思想的展开不仅仅是对异在物的认知,并不是指向一个不相干的东西,思想本身就是一个能否发挥烛量、唤醒和变易作用的行动。”
3 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保罗•格内尔所著《20世纪德国哲学》一书 :“海德格尔无疑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德国哲学家。他也是最富争议的一位哲学家。他之所以引发争议,一是因为他曾支持希特勒,二是因为他的著述方式,他在很大程度上拒绝传统的哲学语言,援引他的母语德语来形成他自己的哲学词汇。”海德格尔说,德语跟希腊语和希腊人的思想有着特殊的、内在的亲近,“当法国人开始思考时,他们说德语。”
阿伯丁大学哲学博士保罗•格内尔(Paul Gorner) 《20世纪德国哲学》:
“虽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非常详实,但是从对语言的分析中哪能得出那么多东西?现代性方案,理性基础上的生活,都能因为恰当地注意语言而得到拯救?即使语言交往在各个领域都能使我们达成更越来越的共识,这能解答解答韦伯和阿多诺的悲观主义吗?面对生存的无意义,朝着达成理解的无穷无尽的辩论能给出什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