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
文/小L
每到一地,最先关注的便是食物。食物是所在地的温度,美食在前,坏景色都会成为温柔回忆。到济南这段时间,吃了一些好吃后忽然萌生动笔的念头,也许以后会写油旋煎饼把子肉的林林总总,这个暂且算作开篇。
来济南七十天,算算出去胡吃海喝已然不少次。私以为吃货最基础的条件就是爱吃和能吃,然而光能吃一条许多姑娘便要举白旗。F曾大肆批判吃货一词不雅,我却一直不以为意用得进退自如。只是吃饭的次数虽然不少,真正惊艳的却不多。我常以为东北人活得粗糙,没想到在这个十一月下旬依然不用穿秋裤的城市,豪放起来也并不输关外。
这种豪气最先体现在了路边烧烤上。东北人也爱撸串和啤酒,只是我胆小怕遇到醉汉,所以并不常吃。然而没到济之前,G把烤串说得天花乱坠,似乎不吃一次这辈子便枉来济南。于是在九月下旬一日欣然前往,远远望见整条街都烟火缭绕。羊肉串果然叫好又叫座,吃过之后立刻上了红榜。甚至还有许多我没听说过的东西可以烤,譬如兔肾。四个小圆球穿在竹签上,端详了一会儿陡然想起生命起源,惊出一身冷汗。
我自己不喜酒店,在济南几次去都吃得拘谨。菜点了不少,如今却一个都想不起来。只记得每个盘子都差点没被描上金边,里面却只有一丢丢的东西,我们吃得严肃紧张,总要看看大家是否又端起酒杯,而服务小姐脸上却始终挂着浅淡的微笑。在我看来,这些食物还抵不上学校对面的肉夹馍能赢得我欢心。那肉夹馍性价比极高,以至于有段时间几乎每天早上我都要吃一个。三块五毛钱,就有满满的肉和一个鸡蛋,咬一口肉汁都在嘴里跳舞,噼里啪啦停不下来。如果再去旁边买份甜的核桃豆浆,那么一整天就都满足了。卖馍的叔叔“咚咚咚”剁肉,大早上听到这样激昂的声音让人精神振奋。相比之下,东北的肉夹馍毫无活泼的气息,沉甸甸得只够填饱肚子。
出学校北门向东五十米的黄焖鸡米饭,无论是刮风下雨,老板的笑容都最动人。第一次吃是在四月复试时,乍暖还寒,我一个人住在洪楼西路的宾馆里,摆了满床的书。晚上无意间吃到热腾腾的鸡肉饭,忽然又鼓起了勇气,现在想想如果当时啃的是一块干巴巴的面包,应该会越吃越忧虑吧。上了学之后自然常常吃,十一期间食堂闭门谢客时,同学对爱情不抱希望时,黄焖鸡都是首选。我每次去必吃个底朝天。有次吃完了饭,老板把吊兰搬出来晒太阳,我蹲在一边看了好久,大叔看我喜欢,还说要剪下来一支送给我养,其实我只是喜欢看花和忙碌的人而已。这样的快乐已经足够多,于是暗暗决定下次吃一定要吃大份。
有时候食物也懂得应景,吃和不吃都似乎是场缘分。中秋节时几个人出去觅食,没想到某家难吃的自助都从三楼一直排队到街上。打道回府时看一轮圆月在空中,于是不约而同哀叹着月亮和月饼。第一次离家过节遇冷,也算是人生小测验。此情此景不久便重演。十月一日宿舍好友与男朋友双宿双飞,只有我和L一人手持一根冰棍逛街,来到南校时已暮色四合,周遭古木苍天,我们居然在这种景色中说起人生理想,冰棍在手里显得忧郁,草莓味也逐渐变得寡淡。直到六点钟乳白色的路灯啪的一声亮了起来,两个人才惆怅地往回走,回到宿舍一夜无话。今天我依然能想起那根冰棍的凉意,从喉咙到心再到胃里。
也许我的生活始终离不开吃吃喝喝,有时候看看学霸们读诸子百家、读叔本华、读涂尔干,我却对好吃的趋之若鹜,似乎有不务正业之嫌。不过这时候“食色,性也”的句子总会从头脑中跳出来,于是心安理得。想想离家在外的日子,正是这些食物带给我温暖和欢乐:某晚又困又饿又打不到车回学校时吃的酸菜鱼、在曲水亭街和辘轳把子街路口买的油旋、L老师请客时的酸汤肥牛和苦肠,便宜坊顺口的泰山原浆……无论如何,它们已经成为我在异乡回忆的重要一部分,犹如深夜饿醒发现抽屉里有一包曲奇,好安心。
每到一地,最先关注的便是食物。食物是所在地的温度,美食在前,坏景色都会成为温柔回忆。到济南这段时间,吃了一些好吃后忽然萌生动笔的念头,也许以后会写油旋煎饼把子肉的林林总总,这个暂且算作开篇。
来济南七十天,算算出去胡吃海喝已然不少次。私以为吃货最基础的条件就是爱吃和能吃,然而光能吃一条许多姑娘便要举白旗。F曾大肆批判吃货一词不雅,我却一直不以为意用得进退自如。只是吃饭的次数虽然不少,真正惊艳的却不多。我常以为东北人活得粗糙,没想到在这个十一月下旬依然不用穿秋裤的城市,豪放起来也并不输关外。
这种豪气最先体现在了路边烧烤上。东北人也爱撸串和啤酒,只是我胆小怕遇到醉汉,所以并不常吃。然而没到济之前,G把烤串说得天花乱坠,似乎不吃一次这辈子便枉来济南。于是在九月下旬一日欣然前往,远远望见整条街都烟火缭绕。羊肉串果然叫好又叫座,吃过之后立刻上了红榜。甚至还有许多我没听说过的东西可以烤,譬如兔肾。四个小圆球穿在竹签上,端详了一会儿陡然想起生命起源,惊出一身冷汗。
我自己不喜酒店,在济南几次去都吃得拘谨。菜点了不少,如今却一个都想不起来。只记得每个盘子都差点没被描上金边,里面却只有一丢丢的东西,我们吃得严肃紧张,总要看看大家是否又端起酒杯,而服务小姐脸上却始终挂着浅淡的微笑。在我看来,这些食物还抵不上学校对面的肉夹馍能赢得我欢心。那肉夹馍性价比极高,以至于有段时间几乎每天早上我都要吃一个。三块五毛钱,就有满满的肉和一个鸡蛋,咬一口肉汁都在嘴里跳舞,噼里啪啦停不下来。如果再去旁边买份甜的核桃豆浆,那么一整天就都满足了。卖馍的叔叔“咚咚咚”剁肉,大早上听到这样激昂的声音让人精神振奋。相比之下,东北的肉夹馍毫无活泼的气息,沉甸甸得只够填饱肚子。
出学校北门向东五十米的黄焖鸡米饭,无论是刮风下雨,老板的笑容都最动人。第一次吃是在四月复试时,乍暖还寒,我一个人住在洪楼西路的宾馆里,摆了满床的书。晚上无意间吃到热腾腾的鸡肉饭,忽然又鼓起了勇气,现在想想如果当时啃的是一块干巴巴的面包,应该会越吃越忧虑吧。上了学之后自然常常吃,十一期间食堂闭门谢客时,同学对爱情不抱希望时,黄焖鸡都是首选。我每次去必吃个底朝天。有次吃完了饭,老板把吊兰搬出来晒太阳,我蹲在一边看了好久,大叔看我喜欢,还说要剪下来一支送给我养,其实我只是喜欢看花和忙碌的人而已。这样的快乐已经足够多,于是暗暗决定下次吃一定要吃大份。
有时候食物也懂得应景,吃和不吃都似乎是场缘分。中秋节时几个人出去觅食,没想到某家难吃的自助都从三楼一直排队到街上。打道回府时看一轮圆月在空中,于是不约而同哀叹着月亮和月饼。第一次离家过节遇冷,也算是人生小测验。此情此景不久便重演。十月一日宿舍好友与男朋友双宿双飞,只有我和L一人手持一根冰棍逛街,来到南校时已暮色四合,周遭古木苍天,我们居然在这种景色中说起人生理想,冰棍在手里显得忧郁,草莓味也逐渐变得寡淡。直到六点钟乳白色的路灯啪的一声亮了起来,两个人才惆怅地往回走,回到宿舍一夜无话。今天我依然能想起那根冰棍的凉意,从喉咙到心再到胃里。
也许我的生活始终离不开吃吃喝喝,有时候看看学霸们读诸子百家、读叔本华、读涂尔干,我却对好吃的趋之若鹜,似乎有不务正业之嫌。不过这时候“食色,性也”的句子总会从头脑中跳出来,于是心安理得。想想离家在外的日子,正是这些食物带给我温暖和欢乐:某晚又困又饿又打不到车回学校时吃的酸菜鱼、在曲水亭街和辘轳把子街路口买的油旋、L老师请客时的酸汤肥牛和苦肠,便宜坊顺口的泰山原浆……无论如何,它们已经成为我在异乡回忆的重要一部分,犹如深夜饿醒发现抽屉里有一包曲奇,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