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悬明月 激流卷秋风
(或者:一个外省诗人在云南)
从开始写诗起,我就是一位诗人。但是隔上很多年以后,我才认识到,诗人并非自称得来,而是需要他在生活态度、诗的创作、诗学理念、诗的修养上有他自己的判断。可以说,我在诗的路上跌跌撞撞,经历了漫长的青春期写作和学徒期写作。在其他诗人看来,或许我仍然处于摸索期,而我近几年的练习、阅读和思考,促使我以为,不是成为一位诗人,而是生活在诗之中。诗不是手段,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状态:诗人活在诗的语言状态里,活在诗性的精神里。
我出生在湖南北部乡村,也就是洞庭湖北畔,2001年8月底来昆明上学。在填写志愿之前,电视里曾经播放99世博会文艺晚会,里面介绍了云南一些风土人情,由此我就有一些诗意的想象,便打定主意来云南寻找灵感。当然,这不是我来云南的唯一原因,还有一些其他的具体因素,比如高考分数和学费的高低问题。
读完大学,我也不知道自己会留在云南,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也没有打算,过得稀里糊涂。我还去长沙找过工作,在一家旅游杂志,干了一个星期,又回来昆明。经过半年折腾,后来去一家报社上班。时间一长,就发现昆明的气候蛮适合我,我不喜欢回湖南后手脚耳朵长冻疮。云南气候非常适合我,十一二年来,冻疮同志再也不来找我的麻烦。在我的意识当中,本来不存在什么去留的问题,留在这里,我是外省人;离开这里,我还是一个漂泊者。因为有个工作,勉强能养活自己,好让自己读读书写写诗,加上又有一些相处不错的朋友可以交流,就此我基本上认同了云南这个地方。
在云南,我更喜欢它的四季勃发、万物生长。大学时,我很喜欢爬山、徒步之类,但都是小打小闹,没有什么专业素养。现在我越来越懒,不愿意出门,尤其不愿意出远门。虽然我很向往爬山,但工作在身,繁琐事务特别多,走不开,也走不了多远。偶尔有机会出去,我看看那些山,感到非常愉快,觉得人太渺小了,又有一种自如的心境。从湖区到山区,这对我的性格有一些影响。
对于写作者来说,他需要一个平静稳定的生活环境。所以,我一直呆在昆明,从事同样的工作,干了七八年的报纸副刊编辑。因为在报社是上夜班,很容易黑白颠倒,晚睡晚起,跟一般人的生活节奏完全相反。受到父母的影响,我从小就保持早睡早起的习惯,自己又要写作读书,绝对不会因为一个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扰乱生活。所以,我强迫自己形成有规律的生活节奏:一般早上八点左右起床,早餐后写日记、读书、写作。中午十二点吃饭,午睡一个小时后去上班,上班持续到晚上十点左右。下班回家读书一会,有时候写作或者抄写诗文。
云南和湖南同样都属于南方,生活习惯、风俗、饮食这些方面的差别不是太大。况且,云南的很多汉人都是来自两湖地区。但是两个地方之间的差异更多,云南民族多,文化生态也比较多元化,各种宗教都并存,一座城市乃至一条街有几种宗教建筑。而湖南的宗教比较单一,除了湘西,其他地方的文化基本差不多。从大概念上说,云南是山文化,湖南是水文化。在精神上,前者朴拙厚重,后者轻灵通透。
我常常想,如果不留在云南,回湖南去,我在那里还能习惯吗?显然不可能。因为故乡在变化,我也在变化。从籍贯上说,我永远是故乡的一分子,但是我的精神已经发生变化,跟故乡不再相融。即便我回去,也没法适应那里。我牵挂那里,除了牵挂父母之外,还有一种心理状态:没有归宿感。故乡是一个人的归宿,也是一种动物本能。一个人以为回到故乡就是找到归宿,这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来源于记忆,而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往往只会挑选好的。
我的记忆停留在故乡的那些美好的日子,除了担忧成绩不好害怕回家挨打,从前没有什么可担忧的,所以过得开心。我经常想家,想起在家的一年四季,那些春风细雨、骄阳蝉鸣、稻田棉地、白霜飞雪,还有很多相应的四季玩场。想起一些往事,我就会写诗,或者给父母打个电话。很多早晨,我起床后,站在窗口抽烟,望着高楼大厦之外的群山,就想:翻过那些山,我就可以回到家了。来云南上学,当初多少有点负气出走的意思,有时候我就会想起陈寅恪的两句诗:“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这有点骄矜自伤的味道了,而释普济的“风吹不动天边月,雪压难摧涧底松”就让人平和安稳。至于我的状况,我努力达成的是“高山悬明月,激流卷秋风”。
我在云南的生活,目前还好。有一群嗜好读书和热爱写作的朋友可以不时交流,谈淘书、读书,谈写作,他们时常启发或者激励我。我的工作比较规律,就是杂事太多,有时候会觉得很绝望,觉得这种生活永无止境,人生被毫无价值地消耗了。转过头来想想,所有的工作都是消耗人的生命。只是我这份工作跟文字有点关系,因而比较喜欢它,做起来多少有些热情吧。近期就是读读《传习录》、《塞万提斯的未婚妻》,继续写诗。我想买套房子,主要是为了安置那些书。书太多了,心理压力很大,而且还不方便找书。
从开始写诗起,我就是一位诗人。但是隔上很多年以后,我才认识到,诗人并非自称得来,而是需要他在生活态度、诗的创作、诗学理念、诗的修养上有他自己的判断。可以说,我在诗的路上跌跌撞撞,经历了漫长的青春期写作和学徒期写作。在其他诗人看来,或许我仍然处于摸索期,而我近几年的练习、阅读和思考,促使我以为,不是成为一位诗人,而是生活在诗之中。诗不是手段,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状态:诗人活在诗的语言状态里,活在诗性的精神里。
我出生在湖南北部乡村,也就是洞庭湖北畔,2001年8月底来昆明上学。在填写志愿之前,电视里曾经播放99世博会文艺晚会,里面介绍了云南一些风土人情,由此我就有一些诗意的想象,便打定主意来云南寻找灵感。当然,这不是我来云南的唯一原因,还有一些其他的具体因素,比如高考分数和学费的高低问题。
读完大学,我也不知道自己会留在云南,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也没有打算,过得稀里糊涂。我还去长沙找过工作,在一家旅游杂志,干了一个星期,又回来昆明。经过半年折腾,后来去一家报社上班。时间一长,就发现昆明的气候蛮适合我,我不喜欢回湖南后手脚耳朵长冻疮。云南气候非常适合我,十一二年来,冻疮同志再也不来找我的麻烦。在我的意识当中,本来不存在什么去留的问题,留在这里,我是外省人;离开这里,我还是一个漂泊者。因为有个工作,勉强能养活自己,好让自己读读书写写诗,加上又有一些相处不错的朋友可以交流,就此我基本上认同了云南这个地方。
在云南,我更喜欢它的四季勃发、万物生长。大学时,我很喜欢爬山、徒步之类,但都是小打小闹,没有什么专业素养。现在我越来越懒,不愿意出门,尤其不愿意出远门。虽然我很向往爬山,但工作在身,繁琐事务特别多,走不开,也走不了多远。偶尔有机会出去,我看看那些山,感到非常愉快,觉得人太渺小了,又有一种自如的心境。从湖区到山区,这对我的性格有一些影响。
对于写作者来说,他需要一个平静稳定的生活环境。所以,我一直呆在昆明,从事同样的工作,干了七八年的报纸副刊编辑。因为在报社是上夜班,很容易黑白颠倒,晚睡晚起,跟一般人的生活节奏完全相反。受到父母的影响,我从小就保持早睡早起的习惯,自己又要写作读书,绝对不会因为一个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扰乱生活。所以,我强迫自己形成有规律的生活节奏:一般早上八点左右起床,早餐后写日记、读书、写作。中午十二点吃饭,午睡一个小时后去上班,上班持续到晚上十点左右。下班回家读书一会,有时候写作或者抄写诗文。
云南和湖南同样都属于南方,生活习惯、风俗、饮食这些方面的差别不是太大。况且,云南的很多汉人都是来自两湖地区。但是两个地方之间的差异更多,云南民族多,文化生态也比较多元化,各种宗教都并存,一座城市乃至一条街有几种宗教建筑。而湖南的宗教比较单一,除了湘西,其他地方的文化基本差不多。从大概念上说,云南是山文化,湖南是水文化。在精神上,前者朴拙厚重,后者轻灵通透。
我常常想,如果不留在云南,回湖南去,我在那里还能习惯吗?显然不可能。因为故乡在变化,我也在变化。从籍贯上说,我永远是故乡的一分子,但是我的精神已经发生变化,跟故乡不再相融。即便我回去,也没法适应那里。我牵挂那里,除了牵挂父母之外,还有一种心理状态:没有归宿感。故乡是一个人的归宿,也是一种动物本能。一个人以为回到故乡就是找到归宿,这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来源于记忆,而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往往只会挑选好的。
我的记忆停留在故乡的那些美好的日子,除了担忧成绩不好害怕回家挨打,从前没有什么可担忧的,所以过得开心。我经常想家,想起在家的一年四季,那些春风细雨、骄阳蝉鸣、稻田棉地、白霜飞雪,还有很多相应的四季玩场。想起一些往事,我就会写诗,或者给父母打个电话。很多早晨,我起床后,站在窗口抽烟,望着高楼大厦之外的群山,就想:翻过那些山,我就可以回到家了。来云南上学,当初多少有点负气出走的意思,有时候我就会想起陈寅恪的两句诗:“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这有点骄矜自伤的味道了,而释普济的“风吹不动天边月,雪压难摧涧底松”就让人平和安稳。至于我的状况,我努力达成的是“高山悬明月,激流卷秋风”。
我在云南的生活,目前还好。有一群嗜好读书和热爱写作的朋友可以不时交流,谈淘书、读书,谈写作,他们时常启发或者激励我。我的工作比较规律,就是杂事太多,有时候会觉得很绝望,觉得这种生活永无止境,人生被毫无价值地消耗了。转过头来想想,所有的工作都是消耗人的生命。只是我这份工作跟文字有点关系,因而比较喜欢它,做起来多少有些热情吧。近期就是读读《传习录》、《塞万提斯的未婚妻》,继续写诗。我想买套房子,主要是为了安置那些书。书太多了,心理压力很大,而且还不方便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