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你
马丁·布伯在这本书中所讲述的道理,属于至简的那种。他认为,关系分两种:我与你,我与它。
当我带着预期和目的去和一个对象建立关系时,这个关系即是我与它的关系。不管那预期或目的看起来是多么美好,这都是我与它的关系,因这个人没被我当作和我一样的存在看待,他在我面前沦为了我实现预期和目的的工具。
譬如,无数妈妈说,孩子啊,我好爱你,但很多很多妈妈,其实对孩子的真实存在根本不感兴趣,这时,她们与孩子的关系就是我与它的层面,孩子成了她表达爱的对象和工具。于是,爱越深,越是枷锁。
用这一逻辑去检验很多理想主义,你立即会发现其中的荒谬:太多理想主义者极力推行自己的理想时,不过是将其他人和整个社会当成了实现自己所谓美好目标的对象和工具。于是,专制乃至大屠杀很容易出现。很多人说,这些理想主义的本身是好的,但后来实施时出现了问题,而用马丁·布伯的理论来分析,就会明白,这种理想主义一开始就是可怕的,这不过是一种极端的我与它的关系而已。
那么,什么是我与你的关系呢?马丁·布伯称,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而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任一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掺杂着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是我与你的关系。
以这一标准衡量,就会知道,我与你是很不容易的,这有一个前提——看到并尊重对方的真实存在。用马丁·布伯的话称,即是要看到对方的神性存在。
布伯所说的“我与你”中的“你”,首先是上帝。但这一个关系也可以体现在普通关系中,“我”与“你”相遇,其实也是我的本真——上帝——与这个人的本真——也即上帝相遇。
马丁·布伯描绘了我与你的关系的美好。不过,他说,我与它无时不在,而我与你只是瞬间,但正是这样的瞬间,让生命拥有了意义。 (节自武志红)
当我带着预期和目的去和一个对象建立关系时,这个关系即是我与它的关系。不管那预期或目的看起来是多么美好,这都是我与它的关系,因这个人没被我当作和我一样的存在看待,他在我面前沦为了我实现预期和目的的工具。
譬如,无数妈妈说,孩子啊,我好爱你,但很多很多妈妈,其实对孩子的真实存在根本不感兴趣,这时,她们与孩子的关系就是我与它的层面,孩子成了她表达爱的对象和工具。于是,爱越深,越是枷锁。
用这一逻辑去检验很多理想主义,你立即会发现其中的荒谬:太多理想主义者极力推行自己的理想时,不过是将其他人和整个社会当成了实现自己所谓美好目标的对象和工具。于是,专制乃至大屠杀很容易出现。很多人说,这些理想主义的本身是好的,但后来实施时出现了问题,而用马丁·布伯的理论来分析,就会明白,这种理想主义一开始就是可怕的,这不过是一种极端的我与它的关系而已。
那么,什么是我与你的关系呢?马丁·布伯称,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而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任一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掺杂着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是我与你的关系。
以这一标准衡量,就会知道,我与你是很不容易的,这有一个前提——看到并尊重对方的真实存在。用马丁·布伯的话称,即是要看到对方的神性存在。
布伯所说的“我与你”中的“你”,首先是上帝。但这一个关系也可以体现在普通关系中,“我”与“你”相遇,其实也是我的本真——上帝——与这个人的本真——也即上帝相遇。
马丁·布伯描绘了我与你的关系的美好。不过,他说,我与它无时不在,而我与你只是瞬间,但正是这样的瞬间,让生命拥有了意义。 (节自武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