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然还写过这个:警匪动作片
㈠警匪动作片
警察与匪徒之间的搏斗故事,在全世界的商业电影中都是最重要的题材。分别代表着正义和邪恶的两种力量激烈冲突,会带来紧张的剧情和火爆的动作场面,这两者常常是一部影片受到欢迎的主要因素。号称东方好莱坞的香港电影业在警匪题材电影方面,可以说有相当长久的经验和比较成熟的制作体系。在每年出产的电影中,警匪片占据了不小的比重,也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造就了一批广为人知的明星。由于香港动作电影的传统文化特点,警匪片从动作形式角度看,又可以分成以枪战场面为主的和以拳脚肉搏为主的两大门类,本文所谈及的警匪动作片仅仅限于前者,被称为现代打斗片的后者则将由另文述及。
人口680万的香港有39000名警察,平均每100000人中有414名警察,这个数字是全球最高的警察密度之一。香港警察受过专门训练,有明确细致的组织分工,装备精良,廉政程度和工作效率都在亚洲乃至世界堪称一流。尽管在电影中,观众经常看到发生在香港街头的激烈战斗,但事实上,香港的社会治安非常良好。而那些动作电影的拍摄中,普遍得到了香港警方的密切配合和帮助。
八十年代后半期开始到九十年代前半期的十余年内,香港动作电影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巅峰时代,无论在本岛还是东南亚地区,都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在数量众多的警匪动作题材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首先必须提及的是著名作品《英雄本色》(Better Tomorrow, A---1986),它不仅开创了一个被称为英雄片或江湖片的时代新潮流,同时也给警匪片赋予了新的内涵。象征着法律的警察和象征着违法的江湖人物在心灵的撞击中获得了接近的可能,并进而产生了男性之间的友谊与惺惺相惜的尊敬,他们发现了彼此共有的某些人生原则,警察一方最后用感情超越了法律,甚至选择了和理应是敌手的抓捕对象并肩作战,抵抗真正邪恶的黑暗势力。吴宇森在随后那部引起好莱坞注意的代表作《喋血双雄》(Killer, The---1989)中把这种新型“警匪”关系发展到了及至。另一部优秀作品是林岭东导演的《龙虎风云》(City On Fire---1987),有趣的是,两部影片的主演都是周润发和李修贤,但他们的角色身份却正好互换。这种打破了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的角色关系,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也暗合中国人重义气轻生死的江湖文化传统,影片因此具有更大的感染力。
其次,在当时的警匪片中,作为主人公的警察形象,往往是疾恶如仇,过于耿直执著,即使在同事中也会处于少人理解的孤独境地;他对消灭犯罪的近乎道德责任感的全身心投入,会受到上司或同僚出于嫉妒等原因的掣肘干扰。尽管如此,主人公还是会不顾一切地追捕他的敌人,最终以一种悲壮的结局来完成他的使命,这种角色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名言“世界上最孤独的人是最有力量的人”的写照。影星李修贤是此类形象的最完美演绎者,其代表作有《霹雳先锋》(Final Justice---1988)、《铁血骑警》(Road Warriors---1987)等,还以《公仆》(City Cop---1984)一片夺得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男主角。他扮演的正面的警察形象也得到了香港警方的赞扬和认可。
第三,作为警匪片中必不可少的枪战场面,成为香港电影中常见的动作戏高潮,更出现了吴宇森风靡世界的独特的暴力美学。吴宇森创造性地在枪战场面中加入武术或舞蹈般的肢体运动,并以连续的猛烈射击大大增强了战斗的火爆程度,他的这一风格迅速征服了好莱坞。昆丁.塔伦蒂诺是吴宇森的坚定崇拜者,并为帮助他来到好莱坞和在美国推广香港电影而付出巨大努力。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莱昂纳多.迪卡弗利奥也是吴宇森的影迷,他表示最喜欢的电影是《喋血双雄》(Killer, The---1989)。不过,枪战情节的泛滥也有副作用。一方面,只顾堆砌火力的粗制滥造的影片大行其道,另一方面,过于渲染暴力血腥也受到了社会舆论的批评。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前后几年间,是香港电影业的一个转折点:过去的票房收入剧烈下降,盗版猖獗,一些电影人的离去,好作品减少------以商业性为特征的香港影业一下子陷入极为不景气的困境,直到去年才开始渐渐恢复。警匪片作为香港商业片的重要类型,在这期间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深层内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影片的制作上,由于东南亚和本港的市场均处低潮,因此很难有大笔的投资注入电影拍摄,这就迫使创作者在动作场面等耗资较大的部分尽量节约,只求少而精,更注意影片的细节和气氛烘托。林岭东、徐克等导演都短期到好莱坞作了拍片的尝试,虽然未能象吴宇森一样取得成功,但汲取了好莱坞在拍摄动作场面的宝贵经验,使香港动作电影的制作水准有所提升。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这几年来的警匪片和过去相比,花在枪战场面上的时间和耗费的子弹明显减少,创造者更看重的是影片的情节与人物刻画带给观众的冲击。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是警察的形象愈发多元化、复杂化,这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香港人在回归前后、风暴前后、世纪末前后的心态变化。往日的警察角色以李修贤为代表,除了象征正义以外,性格的其他侧面表现不够,而现在的众多警察则和社会中一般的小人物一样,有喜怒哀乐,有性格弱点,有普通人在金钱、感情等方面的诸多烦恼。与散发英雄光芒的李修贤相比,新的警察们身上灰色的东西更多,有的更干脆站到了黑影之中,成了亦正亦邪的善恶混合体。资深男演员郑则仕1996年夺得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称号的作品《三个受伤的警察》(Log, The---1996)深刻地刻画了一位在工作上丧失斗志,在生活中遭遇家庭危机的警察,最后他绑架了与他妻子私通的上司,死于特警部队的枪下。而在枪战场面出色的《重装警察》(Hit Team--- 2001)片中,一伙警察为了复仇和金钱,采取了抢劫黑钱的极端行动。在从影几十年的生涯中绝大多数以正面角色出现的老牌影帝狄龙也在新片《救姜刑警》(Clear My Name, Mr Coroner! ---2000)中扮演了为家族生活而贪污的高级警官。这个浪潮除了其社会文化背景以外,客观上使香港警匪片出现了一个足以与前一次高峰相提并论甚至犹有过之的新局面,原因就是影片的深度比过去有了更加令人信服的挖掘。
1999年,韩国动作片《生死谍变》在香港引起强烈反响,该片在故事情节、场面设计和演员表演上都具很高水准,可以说超过了向来在亚洲动作片领域领先的香港电影。香港影坛迅速推出了模仿《生死谍变》的作品《紫雨风暴》(Purple Storm---1999),但和原作相比差距明显,其主要原因还是在投入资金方面的困难。但《生死谍变》的出现,使香港影坛开始把目光关注于韩国和日本,并着手合作拍片。在不到一年之内,香港连续推出了有日本当红偶像明星藤原纪香、反町隆史、濑户朝香等人主演的几部动作片,市场反映尚可,这种港日合作模式是否能在未来进一步有所发展,还要看这些影片在日本的票房情况。
以下介绍1990年以来的十部优秀的香港警匪片:
不够深刻详尽,又是一座烂尾楼
警察与匪徒之间的搏斗故事,在全世界的商业电影中都是最重要的题材。分别代表着正义和邪恶的两种力量激烈冲突,会带来紧张的剧情和火爆的动作场面,这两者常常是一部影片受到欢迎的主要因素。号称东方好莱坞的香港电影业在警匪题材电影方面,可以说有相当长久的经验和比较成熟的制作体系。在每年出产的电影中,警匪片占据了不小的比重,也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造就了一批广为人知的明星。由于香港动作电影的传统文化特点,警匪片从动作形式角度看,又可以分成以枪战场面为主的和以拳脚肉搏为主的两大门类,本文所谈及的警匪动作片仅仅限于前者,被称为现代打斗片的后者则将由另文述及。
人口680万的香港有39000名警察,平均每100000人中有414名警察,这个数字是全球最高的警察密度之一。香港警察受过专门训练,有明确细致的组织分工,装备精良,廉政程度和工作效率都在亚洲乃至世界堪称一流。尽管在电影中,观众经常看到发生在香港街头的激烈战斗,但事实上,香港的社会治安非常良好。而那些动作电影的拍摄中,普遍得到了香港警方的密切配合和帮助。
八十年代后半期开始到九十年代前半期的十余年内,香港动作电影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巅峰时代,无论在本岛还是东南亚地区,都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在数量众多的警匪动作题材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首先必须提及的是著名作品《英雄本色》(Better Tomorrow, A---1986),它不仅开创了一个被称为英雄片或江湖片的时代新潮流,同时也给警匪片赋予了新的内涵。象征着法律的警察和象征着违法的江湖人物在心灵的撞击中获得了接近的可能,并进而产生了男性之间的友谊与惺惺相惜的尊敬,他们发现了彼此共有的某些人生原则,警察一方最后用感情超越了法律,甚至选择了和理应是敌手的抓捕对象并肩作战,抵抗真正邪恶的黑暗势力。吴宇森在随后那部引起好莱坞注意的代表作《喋血双雄》(Killer, The---1989)中把这种新型“警匪”关系发展到了及至。另一部优秀作品是林岭东导演的《龙虎风云》(City On Fire---1987),有趣的是,两部影片的主演都是周润发和李修贤,但他们的角色身份却正好互换。这种打破了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的角色关系,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也暗合中国人重义气轻生死的江湖文化传统,影片因此具有更大的感染力。
其次,在当时的警匪片中,作为主人公的警察形象,往往是疾恶如仇,过于耿直执著,即使在同事中也会处于少人理解的孤独境地;他对消灭犯罪的近乎道德责任感的全身心投入,会受到上司或同僚出于嫉妒等原因的掣肘干扰。尽管如此,主人公还是会不顾一切地追捕他的敌人,最终以一种悲壮的结局来完成他的使命,这种角色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名言“世界上最孤独的人是最有力量的人”的写照。影星李修贤是此类形象的最完美演绎者,其代表作有《霹雳先锋》(Final Justice---1988)、《铁血骑警》(Road Warriors---1987)等,还以《公仆》(City Cop---1984)一片夺得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男主角。他扮演的正面的警察形象也得到了香港警方的赞扬和认可。
第三,作为警匪片中必不可少的枪战场面,成为香港电影中常见的动作戏高潮,更出现了吴宇森风靡世界的独特的暴力美学。吴宇森创造性地在枪战场面中加入武术或舞蹈般的肢体运动,并以连续的猛烈射击大大增强了战斗的火爆程度,他的这一风格迅速征服了好莱坞。昆丁.塔伦蒂诺是吴宇森的坚定崇拜者,并为帮助他来到好莱坞和在美国推广香港电影而付出巨大努力。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莱昂纳多.迪卡弗利奥也是吴宇森的影迷,他表示最喜欢的电影是《喋血双雄》(Killer, The---1989)。不过,枪战情节的泛滥也有副作用。一方面,只顾堆砌火力的粗制滥造的影片大行其道,另一方面,过于渲染暴力血腥也受到了社会舆论的批评。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前后几年间,是香港电影业的一个转折点:过去的票房收入剧烈下降,盗版猖獗,一些电影人的离去,好作品减少------以商业性为特征的香港影业一下子陷入极为不景气的困境,直到去年才开始渐渐恢复。警匪片作为香港商业片的重要类型,在这期间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深层内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影片的制作上,由于东南亚和本港的市场均处低潮,因此很难有大笔的投资注入电影拍摄,这就迫使创作者在动作场面等耗资较大的部分尽量节约,只求少而精,更注意影片的细节和气氛烘托。林岭东、徐克等导演都短期到好莱坞作了拍片的尝试,虽然未能象吴宇森一样取得成功,但汲取了好莱坞在拍摄动作场面的宝贵经验,使香港动作电影的制作水准有所提升。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这几年来的警匪片和过去相比,花在枪战场面上的时间和耗费的子弹明显减少,创造者更看重的是影片的情节与人物刻画带给观众的冲击。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是警察的形象愈发多元化、复杂化,这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香港人在回归前后、风暴前后、世纪末前后的心态变化。往日的警察角色以李修贤为代表,除了象征正义以外,性格的其他侧面表现不够,而现在的众多警察则和社会中一般的小人物一样,有喜怒哀乐,有性格弱点,有普通人在金钱、感情等方面的诸多烦恼。与散发英雄光芒的李修贤相比,新的警察们身上灰色的东西更多,有的更干脆站到了黑影之中,成了亦正亦邪的善恶混合体。资深男演员郑则仕1996年夺得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称号的作品《三个受伤的警察》(Log, The---1996)深刻地刻画了一位在工作上丧失斗志,在生活中遭遇家庭危机的警察,最后他绑架了与他妻子私通的上司,死于特警部队的枪下。而在枪战场面出色的《重装警察》(Hit Team--- 2001)片中,一伙警察为了复仇和金钱,采取了抢劫黑钱的极端行动。在从影几十年的生涯中绝大多数以正面角色出现的老牌影帝狄龙也在新片《救姜刑警》(Clear My Name, Mr Coroner! ---2000)中扮演了为家族生活而贪污的高级警官。这个浪潮除了其社会文化背景以外,客观上使香港警匪片出现了一个足以与前一次高峰相提并论甚至犹有过之的新局面,原因就是影片的深度比过去有了更加令人信服的挖掘。
1999年,韩国动作片《生死谍变》在香港引起强烈反响,该片在故事情节、场面设计和演员表演上都具很高水准,可以说超过了向来在亚洲动作片领域领先的香港电影。香港影坛迅速推出了模仿《生死谍变》的作品《紫雨风暴》(Purple Storm---1999),但和原作相比差距明显,其主要原因还是在投入资金方面的困难。但《生死谍变》的出现,使香港影坛开始把目光关注于韩国和日本,并着手合作拍片。在不到一年之内,香港连续推出了有日本当红偶像明星藤原纪香、反町隆史、濑户朝香等人主演的几部动作片,市场反映尚可,这种港日合作模式是否能在未来进一步有所发展,还要看这些影片在日本的票房情况。
以下介绍1990年以来的十部优秀的香港警匪片:
不够深刻详尽,又是一座烂尾楼
你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影视剧的台词粗糙是一如既往的
- 中国通史清史部分片段 (2人喜欢)
- 封神二的观后 (1人喜欢)
- 短途旅行 (3人喜欢)
- 随便说说旧时曲,如今听来已暮年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