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阵·任辉版画》序言(贺奕)
一般来说,任辉不属于那种走在时代前列,让我们只能望其项背的艺术家。相反,他自始自终站在我们的身后。他是和那些轻易不会为时势的流变左右,比单纯的形式革新更为坚实和持久的事物融汇在一起的。早先的剪纸,继而的木刻,如今的多重形式并举,未来的不可预知,其作品从来都是发乎天性,无迹可循。
从剪纸到早期木刻版画的交接和过渡,依靠的是同样一批具有强烈梦幻气质的意象,但其间的区别更加突出了材质的特点:鱼依然是鱼,但尾大不掉;身子依然是身子,但立足未稳。而比例夸张的变形,戏谑式的象征手法,被即兴地结合起来,使得整个画面达到一种令人震惊的简朴与浑厚。这里面有一组黑白木刻作品,任辉以镂空、刮削等等方式,营造出黑、白、灰块面与线条之间多层次的对比,给人留下的视角效果既凝重洗练,而又气象万千。
随后,任辉尝试在各种颜色的底板上凿出无数细小的白色圆点,以构成形形色色的物象。这类作品就趣向而言,无疑与早期独重性灵展现的作品相去甚远,更一扫令人目眩神迷的装饰意味。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任辉一度坚称的所谓作品中的物象“没有特别所指,没有背景勾勒,与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无关,我只对它们的呈现负责”的决绝姿态,已经被一抹强烈关注世俗人生和亲情体验的温厚的光辉彻底融化。这些作品的构成如此单纯,仅仅来自于对自己和亲友在生活中某一瞬间的表情姿态的捕捉,甚至来自于对其五官中某一部位的截取。但这些物象,并没有沉溺在任辉个人情感不加节制的宣泄中。它们的存在并不那么坚实和凝重,相反非常脆弱和虚脱,这使得整个画面笼罩上一层朦胧的伤感和无奈。显然,他身上的梦幻气质虽然一以贯之,但已随岁月的流逝而渐渐沉淀下来。
尽管任辉的艺术趣向,包括他对于世界的唯美视角,以及稚拙而率性的手法,很容易招来某些人对他社会观念淡薄的攻讦,但我仍然认为,正是那种在幻想和温情当中对物象进行的介乎严肃和游戏之间的改造和重组,代表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本来面目。这种改造与重组(尽管多数时候是戛然而止的)来源于一些以亲切而不失通透的眼光切入现实世界的时刻。即便是生活中的困境、矛盾、迷惘和忧伤,也被作出了诗性的处理,但这并非表明任辉刻意要抹去生存的沉重。通观他的作品,我们不能不为洋溢其中的真挚情感,以及对于人生的纯朴信念深深打动。有时候,这种情感过于飘逸、轻盈,但仍然拒绝掺杂任何哲理化或时尚化的矫饰。正是这一点,使得任辉成为一个超越其自身缺陷之上的本质性艺术家。
从剪纸到早期木刻版画的交接和过渡,依靠的是同样一批具有强烈梦幻气质的意象,但其间的区别更加突出了材质的特点:鱼依然是鱼,但尾大不掉;身子依然是身子,但立足未稳。而比例夸张的变形,戏谑式的象征手法,被即兴地结合起来,使得整个画面达到一种令人震惊的简朴与浑厚。这里面有一组黑白木刻作品,任辉以镂空、刮削等等方式,营造出黑、白、灰块面与线条之间多层次的对比,给人留下的视角效果既凝重洗练,而又气象万千。
随后,任辉尝试在各种颜色的底板上凿出无数细小的白色圆点,以构成形形色色的物象。这类作品就趣向而言,无疑与早期独重性灵展现的作品相去甚远,更一扫令人目眩神迷的装饰意味。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任辉一度坚称的所谓作品中的物象“没有特别所指,没有背景勾勒,与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无关,我只对它们的呈现负责”的决绝姿态,已经被一抹强烈关注世俗人生和亲情体验的温厚的光辉彻底融化。这些作品的构成如此单纯,仅仅来自于对自己和亲友在生活中某一瞬间的表情姿态的捕捉,甚至来自于对其五官中某一部位的截取。但这些物象,并没有沉溺在任辉个人情感不加节制的宣泄中。它们的存在并不那么坚实和凝重,相反非常脆弱和虚脱,这使得整个画面笼罩上一层朦胧的伤感和无奈。显然,他身上的梦幻气质虽然一以贯之,但已随岁月的流逝而渐渐沉淀下来。
尽管任辉的艺术趣向,包括他对于世界的唯美视角,以及稚拙而率性的手法,很容易招来某些人对他社会观念淡薄的攻讦,但我仍然认为,正是那种在幻想和温情当中对物象进行的介乎严肃和游戏之间的改造和重组,代表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本来面目。这种改造与重组(尽管多数时候是戛然而止的)来源于一些以亲切而不失通透的眼光切入现实世界的时刻。即便是生活中的困境、矛盾、迷惘和忧伤,也被作出了诗性的处理,但这并非表明任辉刻意要抹去生存的沉重。通观他的作品,我们不能不为洋溢其中的真挚情感,以及对于人生的纯朴信念深深打动。有时候,这种情感过于飘逸、轻盈,但仍然拒绝掺杂任何哲理化或时尚化的矫饰。正是这一点,使得任辉成为一个超越其自身缺陷之上的本质性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