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的米先生
盛夏。火车进入郑州后,车厢里松快了很多。靠窗位置上的米先生揉揉惺忪的睡眼,发现旁边的座位的乘客又换了一轮。这次是一对年轻的夫妇,带着一个三四岁大的小女孩。小姑娘眼馋地盯着米先生从包里拿出来的巧克力。米先生掰了一块塞进嘴里,再掰了一大块递给小姑娘,脸上露出和蔼而鼓励的笑容。小姑娘转过脸看看抱着她的妈妈。米先生又掰了一块先塞进自己嘴里,意思是你看巧克力没问题。
妈妈笑着点点头。小女孩雀跃的接过巧克力塞进嘴里,小脸上洋溢着满足和甜蜜。
孩子的父亲起身离座去到车厢处抽烟。几分钟后年轻的母亲牵着小女孩穿过长长的车厢找到孩子父亲,着急的说:“咱得赶紧重新找座位。靠窗那位,不是身体有问题就是脑子有问题,他说自己三十岁。”
孩子父亲忍不住大笑起来,因为刚吸了一口烟,笑得岔了气,咳嗽了好几下才缓过来。“他少说也的五六十吧。有些人是长得有些着急,但也不至于二三十岁那么离谱。人家八成跟你玩笑逗乐呢。谁让俺媳妇儿长那么俊俏呢?”
女人笑喋地打了男人手臂一下,又恼又乐地说,“别贫了。我跟你说正经的。不信你自己去问问,看看我是不是小题大做,分不清谁认真谁开玩笑。”
这话让男人来了兴趣,他掐了手里的烟,一脸兴趣盎然。一手抱起正在认真嚼巧克力的小女儿一手牵着妻子的手穿过长长的车厢,回到座位上。
米先生正聚精会神地看书,看到他们回座位,便抬起头来,老花眼镜后的布满皱纹的眼睛笑弯成一脸的安详与和蔼。男人冲女人一笑,似乎跟她说,很明显你被他捉弄了,人家老先生逗你玩儿呢。
女人不服气的皱皱眉,直言不讳地问米先生,您刚才说您三十岁对不对?很认真严肃没开玩笑对不对?
米先生放下手里的书,摘下老花眼镜,笑着对年轻夫妇说,对,我三十。不是开玩笑。
男人情不自禁露出惊讶的神情。女人得意的转头看了他一眼,似乎告诉他,看吧,我没小题大做。
米先生神情安然而坚定地又说了一遍,对,我三十岁,严肃认真没开玩笑。
“哦!” 男人忍不住掏出烟,又放了回去。“您这是去北京出差吗?”男人终于找到个话题缓解尴尬,而不象他的妻子最初听到米先生说他三十岁时,只是默默牵着女儿的手去车厢接头处找抽烟的丈夫。
“我刚去武汉参加了一个摇滚电子乐音乐节。这是国内第一个大型摇滚和电子乐团音乐节,几乎叫得出名的很棒的乐队都去了。”
“哦!”男人点点头!显然他对什么音乐节知之甚少,但摇滚电子这一听也不是老人家喜欢的调调,便有些相信李先生没说谎,可能身体有什么疾病。
“你唱歌的?”男人终于又找了个问题。
“我不唱歌,但我喜欢音乐和艺术。他们减轻了我对新闻联播的嘲讽。”米先生说。音调里明显多了几分热情和兴奋。
“你这是请假去参加音乐节吗?不用上班?”因为丈夫在身边,女人似乎也放松了很多,好奇多过了警惕和恐惧。
“我开书店的,时间比较灵活。”米先生回答得一脸诚恳。
“这几年书店生意不是很好做吧?我都不买书,都上网看东西。网络可真是方便,啥都有。”女人说。男人觉得女人这话说的有些冒犯,但又觉得是实话。要不李先生也不至于连个卧铺也买不起,从武汉到北京,坐在硬座车厢。更甭说坐飞机了。
米先生倒是没有任何不高兴的样子,兴致似乎还更高了些。“网络确实带给我们很多便捷,很多信息现在都触手可及,但是我相信纸制图书永远有它存在的价值和市场。同样的内容,特别是那些蕴含和传递经典厚重的知识和文明的文字,在网上读和书本上读,绝对是很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时空状态上,情感认知层面,甚至是自我与世界的对话的层次性和深度都不一样。一本纸质书,薄薄的纸张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而是一种更真实宽广的时空,环境,情绪,和情感连结。”
年轻夫妇听得有些云里雾里,但是他们意识到这个声称自己三十岁的老先生有些不一样,是个读过书的人。年轻男人说,米先生读过很多书吧。还是读书受教育好我跟我媳妇都是高中毕业就去北京打工了。都是体力活。这不暑假结束了接孩子回去上幼儿园呢。北京幼儿园真贵,可是为了孩子的教育,我跟媳妇都觉得值。甭管学了多少加减乘除,比起村里的学校,在北京至少闺女眼界更开阔了。”
女人忒自豪的看了男人一眼。
米先生点点头说,“干啥都是有价值的,只要靠自己诚实努力,都受尊重。不过读书是好事。难得你们对孩子有这个心。多给孩子买点书,开卷有益嘛!”
女人说,米先生,你孩子多大?女人已然已经将称呼从您改成了你,似乎潜意识依然接受了长相老态的米先生只有三十岁这个事实。
米先生顿了顿,说,我太太前不久过世了。我们没有孩子。
男人和女人脸上都流露出歉意和同情。米先生倒是豁然,说:“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死亡面前,人人平等。逝者如斯,生者唏嘘。把每一天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过,当作生命中最好的一天来过,对死亡也没什么恐惧和不安了。”
男人和女人对视了一下,似懂非懂却又觉得李先生说的话都挺有意思。然而他们显然对于米先生妻子刚过世他就如此淡然表示不解。
谈话间,小姑娘已经歪着脑袋在男人怀里睡着了,而此时也已是午夜,大人们也自觉停止说话,各自靠着座位打盹。米先生又拿起书,开始安静的读。
火车在茫茫夜色中有节奏的前行。远处有星星点点的微弱的住家户的灯光,在淡淡的雾气中散发着淡淡的温柔,像是上帝给予黑暗中的大地的安慰和希望。遥远的,温暖的,神秘的,却又是真实的。
“为了保证安全,现在开始检查车票和身份证,请各位旅客提前准备出示火车票和身份证。”乘警开始查票。乘客们都醒来,开始找车票和身份证。小女孩也因此被吵醒,嘤嘤地啜泣了几声,便又睡着了。男人说,“听说刚停那站有很多犯罪分子活跃,所以每次经过那站都会查票和身份证。”
米先生说,“我也听说了。为了大家安全,我们也应该积极配合乘警同志的工作。”
乘警检查到米先生他们那一排时,做最外面的男人随手帮坐在最里面的米先生将身份证递给乘警。他随便瞟了一眼,发现米先生的身份证上出生日期是1959年。乘警检查完递回身份证的时候,男人特地再看了一眼,没错,上面写着1959。
“你不是三十岁。”男人脱口而出。脸上都是失望气愤和困惑。显然他感到自己被愚弄了。他们在和米先生的交谈中已然建立了对他的信任,甚至是怀着一种对读书人的敬佩。可是,他,竟然愚弄他们,愚弄他们给予他的真诚淳朴和不设防备。这是对信任的侮辱,对智商的侮辱,对他们给予读书人的尊重的侮辱。女人显然情绪和表达更加直接。她对着米先生说,“你是个骗子?你还给了妞妞巧克力!我的天啊!巧克力不会有迷幻药吧!”女人的情绪显然从失望变成愤怒和担忧!
米先生哈哈哈大笑起来。笑得男人和女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它们对视一下,这个米先生真是个怪胎。
米先生终于止住了大笑。露出了原有的从容淡定亲切和蔼的笑容。而这个笑容似乎有着一种魔力,让这对年轻夫妇很快平静下来,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他们对米先生的信任又从心底升起。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米先生说,你们问我多大年龄,我说三十,我没有说谎,因为我认为我自己三十岁。那是我自己的时间量表。我的身份证告诉你们我五十好几,那也是确凿可信的。我绝没有弄虚作假,伪造身份证。但这是别人给我的年龄的定义,用的另外一个时间量表。我无法控制外在的衡量标准以及别人怎么丈量我的生命长度,但是我有权也有这个自由使用我自己的时间量表去标记我的时间和生命。在我的标准里,我就是三十岁。为什么我使用自己的时间表就是说谎呢?不能因为我是个体,不同于大众使用的时间纬度,我就错了,就是荒诞。
时间是客观存在的,可是丈量时间的纬度是具有个别性的。丈量的纬度有时候决定了时间的质量和内涵。就如同我跟你们说的,网络上阅读和纸质书的阅读,区别不在于文字的载体,而在于你的精神和意识在这两种形式之间的延伸性和真实度。纬度的问题。”
年轻夫妇已是如入云里雾里,不知如何辩驳和应答。几分钟的沉默后男人问,“如果你认为自己三十岁,你还会享受那些社会提供给年纪较大群体的福利和服务吗?”
米先生笑了说,我告诉大家我三十岁,当然就照三十岁的状态行事。生命中什么更重要,那些外在的福利享受还是三十岁的状态带给你的精神上的冲击,希望和能量。我想后者对我来说是无与伦比的。不过是一个绝对与相对,顺服外在世界还是自我选择的问题。”
年轻夫妇又沉默了。他们似乎明白了什么,却又更加困惑!
半晌,女人怯怯的问,“那巧克力真没问题吧?” 男人用胳膊肘碰碰她,赶紧岔开话题说,“天快亮了,咱马上到北京西站了。”
米先生说“是啊,坐了一宿了。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火车不紧不慢匀速前进着。轰隆隆,轰隆隆。米先生起身去卫生间,不小心碰掉了那本搁在桌上的书,一张照片从书里掉出来。男人帮他从地上捡起来。是一个清秀美丽的女人。照片上写着摄于1989年2月14日“我太太。”米先生说。这是她生前最后一张照片。“那时候她24岁。是个聪明的女大学生。”
妈妈笑着点点头。小女孩雀跃的接过巧克力塞进嘴里,小脸上洋溢着满足和甜蜜。
孩子的父亲起身离座去到车厢处抽烟。几分钟后年轻的母亲牵着小女孩穿过长长的车厢找到孩子父亲,着急的说:“咱得赶紧重新找座位。靠窗那位,不是身体有问题就是脑子有问题,他说自己三十岁。”
孩子父亲忍不住大笑起来,因为刚吸了一口烟,笑得岔了气,咳嗽了好几下才缓过来。“他少说也的五六十吧。有些人是长得有些着急,但也不至于二三十岁那么离谱。人家八成跟你玩笑逗乐呢。谁让俺媳妇儿长那么俊俏呢?”
女人笑喋地打了男人手臂一下,又恼又乐地说,“别贫了。我跟你说正经的。不信你自己去问问,看看我是不是小题大做,分不清谁认真谁开玩笑。”
这话让男人来了兴趣,他掐了手里的烟,一脸兴趣盎然。一手抱起正在认真嚼巧克力的小女儿一手牵着妻子的手穿过长长的车厢,回到座位上。
米先生正聚精会神地看书,看到他们回座位,便抬起头来,老花眼镜后的布满皱纹的眼睛笑弯成一脸的安详与和蔼。男人冲女人一笑,似乎跟她说,很明显你被他捉弄了,人家老先生逗你玩儿呢。
女人不服气的皱皱眉,直言不讳地问米先生,您刚才说您三十岁对不对?很认真严肃没开玩笑对不对?
米先生放下手里的书,摘下老花眼镜,笑着对年轻夫妇说,对,我三十。不是开玩笑。
男人情不自禁露出惊讶的神情。女人得意的转头看了他一眼,似乎告诉他,看吧,我没小题大做。
米先生神情安然而坚定地又说了一遍,对,我三十岁,严肃认真没开玩笑。
“哦!” 男人忍不住掏出烟,又放了回去。“您这是去北京出差吗?”男人终于找到个话题缓解尴尬,而不象他的妻子最初听到米先生说他三十岁时,只是默默牵着女儿的手去车厢接头处找抽烟的丈夫。
“我刚去武汉参加了一个摇滚电子乐音乐节。这是国内第一个大型摇滚和电子乐团音乐节,几乎叫得出名的很棒的乐队都去了。”
“哦!”男人点点头!显然他对什么音乐节知之甚少,但摇滚电子这一听也不是老人家喜欢的调调,便有些相信李先生没说谎,可能身体有什么疾病。
“你唱歌的?”男人终于又找了个问题。
“我不唱歌,但我喜欢音乐和艺术。他们减轻了我对新闻联播的嘲讽。”米先生说。音调里明显多了几分热情和兴奋。
“你这是请假去参加音乐节吗?不用上班?”因为丈夫在身边,女人似乎也放松了很多,好奇多过了警惕和恐惧。
“我开书店的,时间比较灵活。”米先生回答得一脸诚恳。
“这几年书店生意不是很好做吧?我都不买书,都上网看东西。网络可真是方便,啥都有。”女人说。男人觉得女人这话说的有些冒犯,但又觉得是实话。要不李先生也不至于连个卧铺也买不起,从武汉到北京,坐在硬座车厢。更甭说坐飞机了。
米先生倒是没有任何不高兴的样子,兴致似乎还更高了些。“网络确实带给我们很多便捷,很多信息现在都触手可及,但是我相信纸制图书永远有它存在的价值和市场。同样的内容,特别是那些蕴含和传递经典厚重的知识和文明的文字,在网上读和书本上读,绝对是很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时空状态上,情感认知层面,甚至是自我与世界的对话的层次性和深度都不一样。一本纸质书,薄薄的纸张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而是一种更真实宽广的时空,环境,情绪,和情感连结。”
年轻夫妇听得有些云里雾里,但是他们意识到这个声称自己三十岁的老先生有些不一样,是个读过书的人。年轻男人说,米先生读过很多书吧。还是读书受教育好我跟我媳妇都是高中毕业就去北京打工了。都是体力活。这不暑假结束了接孩子回去上幼儿园呢。北京幼儿园真贵,可是为了孩子的教育,我跟媳妇都觉得值。甭管学了多少加减乘除,比起村里的学校,在北京至少闺女眼界更开阔了。”
女人忒自豪的看了男人一眼。
米先生点点头说,“干啥都是有价值的,只要靠自己诚实努力,都受尊重。不过读书是好事。难得你们对孩子有这个心。多给孩子买点书,开卷有益嘛!”
女人说,米先生,你孩子多大?女人已然已经将称呼从您改成了你,似乎潜意识依然接受了长相老态的米先生只有三十岁这个事实。
米先生顿了顿,说,我太太前不久过世了。我们没有孩子。
男人和女人脸上都流露出歉意和同情。米先生倒是豁然,说:“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死亡面前,人人平等。逝者如斯,生者唏嘘。把每一天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过,当作生命中最好的一天来过,对死亡也没什么恐惧和不安了。”
男人和女人对视了一下,似懂非懂却又觉得李先生说的话都挺有意思。然而他们显然对于米先生妻子刚过世他就如此淡然表示不解。
谈话间,小姑娘已经歪着脑袋在男人怀里睡着了,而此时也已是午夜,大人们也自觉停止说话,各自靠着座位打盹。米先生又拿起书,开始安静的读。
火车在茫茫夜色中有节奏的前行。远处有星星点点的微弱的住家户的灯光,在淡淡的雾气中散发着淡淡的温柔,像是上帝给予黑暗中的大地的安慰和希望。遥远的,温暖的,神秘的,却又是真实的。
“为了保证安全,现在开始检查车票和身份证,请各位旅客提前准备出示火车票和身份证。”乘警开始查票。乘客们都醒来,开始找车票和身份证。小女孩也因此被吵醒,嘤嘤地啜泣了几声,便又睡着了。男人说,“听说刚停那站有很多犯罪分子活跃,所以每次经过那站都会查票和身份证。”
米先生说,“我也听说了。为了大家安全,我们也应该积极配合乘警同志的工作。”
乘警检查到米先生他们那一排时,做最外面的男人随手帮坐在最里面的米先生将身份证递给乘警。他随便瞟了一眼,发现米先生的身份证上出生日期是1959年。乘警检查完递回身份证的时候,男人特地再看了一眼,没错,上面写着1959。
“你不是三十岁。”男人脱口而出。脸上都是失望气愤和困惑。显然他感到自己被愚弄了。他们在和米先生的交谈中已然建立了对他的信任,甚至是怀着一种对读书人的敬佩。可是,他,竟然愚弄他们,愚弄他们给予他的真诚淳朴和不设防备。这是对信任的侮辱,对智商的侮辱,对他们给予读书人的尊重的侮辱。女人显然情绪和表达更加直接。她对着米先生说,“你是个骗子?你还给了妞妞巧克力!我的天啊!巧克力不会有迷幻药吧!”女人的情绪显然从失望变成愤怒和担忧!
米先生哈哈哈大笑起来。笑得男人和女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它们对视一下,这个米先生真是个怪胎。
米先生终于止住了大笑。露出了原有的从容淡定亲切和蔼的笑容。而这个笑容似乎有着一种魔力,让这对年轻夫妇很快平静下来,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他们对米先生的信任又从心底升起。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米先生说,你们问我多大年龄,我说三十,我没有说谎,因为我认为我自己三十岁。那是我自己的时间量表。我的身份证告诉你们我五十好几,那也是确凿可信的。我绝没有弄虚作假,伪造身份证。但这是别人给我的年龄的定义,用的另外一个时间量表。我无法控制外在的衡量标准以及别人怎么丈量我的生命长度,但是我有权也有这个自由使用我自己的时间量表去标记我的时间和生命。在我的标准里,我就是三十岁。为什么我使用自己的时间表就是说谎呢?不能因为我是个体,不同于大众使用的时间纬度,我就错了,就是荒诞。
时间是客观存在的,可是丈量时间的纬度是具有个别性的。丈量的纬度有时候决定了时间的质量和内涵。就如同我跟你们说的,网络上阅读和纸质书的阅读,区别不在于文字的载体,而在于你的精神和意识在这两种形式之间的延伸性和真实度。纬度的问题。”
年轻夫妇已是如入云里雾里,不知如何辩驳和应答。几分钟的沉默后男人问,“如果你认为自己三十岁,你还会享受那些社会提供给年纪较大群体的福利和服务吗?”
米先生笑了说,我告诉大家我三十岁,当然就照三十岁的状态行事。生命中什么更重要,那些外在的福利享受还是三十岁的状态带给你的精神上的冲击,希望和能量。我想后者对我来说是无与伦比的。不过是一个绝对与相对,顺服外在世界还是自我选择的问题。”
年轻夫妇又沉默了。他们似乎明白了什么,却又更加困惑!
半晌,女人怯怯的问,“那巧克力真没问题吧?” 男人用胳膊肘碰碰她,赶紧岔开话题说,“天快亮了,咱马上到北京西站了。”
米先生说“是啊,坐了一宿了。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火车不紧不慢匀速前进着。轰隆隆,轰隆隆。米先生起身去卫生间,不小心碰掉了那本搁在桌上的书,一张照片从书里掉出来。男人帮他从地上捡起来。是一个清秀美丽的女人。照片上写着摄于1989年2月14日“我太太。”米先生说。这是她生前最后一张照片。“那时候她24岁。是个聪明的女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