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 系谱学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 cault 1926——1984)是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史哲学家。福柯生于1926年;巴黎高师哲学系毕业。早年曾从事精神病学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曾任教于克莱蒙- 非兰特文学院教授。1968年到1970年任巴黎大学文森学院哲学教授。1970起任法兰西学院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有:《古典时代癫狂的历史》 (1961),《临床医学的产生》(1963),《词与物》(1966),《知识考古学》(1969),《监督与惩罚,监狱的诞生》(1975),《性 史》第一卷;《知识的意志》(1976)等等。福柯的生活道路和学术活动极具非线性特色,他曾是巴黎结构主义“五巨头”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在70年代,仍 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其哲学思想还有新的发展,影响面越来越大,以至有70年代的“新萨特尔”之称。后来走向后结构主义。再后来,成为法国解构主义运动 领袖人物之一。他是法国后现代哲学的重要代表,其哲学思想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哈贝马斯曾说,在他们这一代人中,福柯是对时代精神影响最大的思想家。福柯一 生坎坷,屡遭不幸,患过严重的癫狂症,染上了同性恋,参加过法共,后来又退党。福柯的论述语言极其晦涩难懂,使得他的思想不以为人所了解。上个世纪70年 代,他受聘为法兰西学院的“历史和思想系统教授”,他的学术活动也更多的注意于社会和政治方面。那时他喜欢说自己是历史学家,由于福柯不是想革新西方史学 传统而是要彻底破坏它,因而被广泛的视为一名“反历史家”,即反历史的历史学家。所谓彻底破坏历史,就是说,他是用结构主义的方法重新研究历史。他那个时 代,从结构的角度研究历史已成为法国历史和思想史研究的传统,而福柯是其中最著名的人物。他的系谱学对他来说,就是这种研究所取的极其重要成果。
系谱学是福柯的重要哲学方法,也是他的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哲学家的非线性思想。它来源于尼采,又超越于尼采。福柯被称为“20 世纪法兰西的尼采”的思想家,他极力推崇尼采的发现和思想,但是他的思想和方法已经远远超越了尼采的思想和方法。尼采是以“反体系”的方式,通过直观隐喻 来谈论哲学的,福柯是以科学论证的方式,通过建立理论体系来为自己的系谱学寻找科学和哲学的根据。尼采的考古学在福柯那里成了系谱学的一部分,他先是颠倒 考古学和系谱学的优先地位,后来干脆用系谱学取代了考古学,使其成为自己学术研究的主要方法。福柯认为他的系谱学可以适用于各种话题,他自己勾画了这些话 题的范围:“第一,有关我们自身与真理关系的历史本体论,通过它,我们把自己变成知识主体;第二,有关我们自身与权力领域关系的历史本体论,通过它,我们 把自己变成作用于他人的主体;第三,有关伦理学的历史本体论,通过它,我们把自己变成道德代理人”。他认为,各种话题都是对历史本体论的探讨,目的是为它 们重新建立系谱。然而对他来说,与其说是注重历史,不如说是借题发挥,借历史的题目做他自己的文章。福柯惯于和善于在表面上是科学的东西背后论述自己的非 科学的东西。虽然福柯的系谱学与尼采的系谱学是一脉相承的,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尼采那里,系谱学主要用来分析道德的起源,但是,还保留着对本源的留 恋。尼采的《道 德系谱学》是一本精密而狂妄的讽刺和蔑视,里面充满了大声的嘲笑和夸张的比喻。尼采表述的对于现世道德的反叛已经不仅仅是观念,而是一种深刻的颠覆。他仍 然崇奉古希腊的悲剧精神和神诋的意志,他从古希腊精神得到勇气、胆识、力量以及完整的英雄主义。在《道德系谱学》的开篇,他指出了道德的真相:“弱者对强 者玩巧妙的把戏,通过这种把戏使强者背负负罪感-----这个把戏就是道德”。
至于福柯,他是把主要用于道德分析的系谱学发展成一种普遍的哲学方法,为一切事物重新建立系谱,建立福柯式的联系。按 照福柯的理解,系谱学是一种对于关系或者事件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放弃了现代理论所使用的表层/深层模式和因果模式。与实证主义、历史目的论不同,它不是 寻求社会事件的连续性、同一性的宏大叙事方式,而是试图从一种微观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各种社会领域,尤其关注那些被历史遗忘了的、不被人们所了解的、遭到社 会排斥的、处于权力边缘的话语。系谱学将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称为话语。在系谱学看来,知识不仅仅是知识,也是权力,随时都会对人的行为或社会行动发生作 用。系谱学反对由各种推论性知识构成的统一的理论体系。系谱学关注事物或话语的细枝末节、不起眼的变化和微妙的轮廓,研究极为复杂的、反复重写的档案。它 不探索普遍结构或普遍价值,不需要起源、因果关系、真理或历史的法则,不需要隐藏的意义、深度和内在性,不需要发展、进步的信念,不需要用当前的视角来解 释过去,它从当前特定的问题出发,在它能够对这些问题作出分析的范围内找到它的抵达点和有用性。 系谱学是一个灰色的、细腻的和耐心的记录文献。它往往在纠缠不清、混乱不堪的故纸堆里、在已经写就并重新复制多次的文件材料里运作。因而,系谱学需要持之以恒的博学。它反对探寻根源。
从渊源上看,作为后现代思想大师的福柯的系谱学方法对后现代系谱学策略有决定性的影响。在福柯看来,客观化的理性形式及其真理与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不是 传统的现象学上先验地假定认知主体从事的理性逻辑的建构活动,而是作为历史性的偶然的力量相互较量的结果。因为在任何社会中,话语即是权力,因而福柯的系 谱学着重于考察破裂之物,中断之物、局部的、不连贯的、不合格的、非法的知识,并反对关于某个统一的理论实体的各种声言,在他看来,那些声言打着构成一门 科学及其对象的某种真知识和某种随意性观念的含义……而那个理论实 体则会被认为是不断走向优化、层系化和有序化。通过这样的路径,福柯揭示、动摇、破坏了传统西方文明的神秘性、普遍性,从而使人们抛弃了对形而上学的信 仰。至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简要结论:后现代系谱学方法主要关注边缘之物,被遗忘被排斥之物,而拒斥统一的、总体化的理性主义神话。它鼓励所有种类差异的 扩散,为人们提供了观察现代复杂社会的新维度和新方法——多元的知识形式和微观的分析。
福 柯用他的系谱学理论和方法广泛的考察了事物,认为事物没有本质。系谱学家的任务就是要破除人们形成的关于本质,本源的幻想。对于系谱学家来说,不存在什么 固定不变的本质,不存在什么形而上学的终极目的。系谱学放弃对事物深层的探索,而将探索的目光转向事物的表层,发现事物的细微末节。福柯否认有什么“深层 解释学”的存在,他建议人们,对事物的深层不要按“内在性”去理解,而要按“外在性”去理解。人们的探索不能离开事物的表面,深入事物的深层是没有必要 的,一切深奥的东西都在表层,关注表层就行了。按着外在性的观点,不存在什么“深层”或“基础”;不存在最终的解释,一切解释本身还要被解释。所谓深刻意 义,内在本质,终极解释云云,都是历史的虚构,都是虚假的。事物并无深层本质和深层意义存在,关于本质和思想的一切解释都是从外边强加于事物的。没有绝对 原初的东西要解释,因为每个事物都是可以解释的,而且对每个事物都可以有多种解释。但是每个解释都不是必然的,唯一的,确定的,绝对正确的,而是包含着任 意的,偶然的成分。因此,不要追寻本源和本质的东西,一切都在事物的表层和表面。系谱学试图向人们表明,美好的事物未必是一脉相承的,追根溯源可能发现它 有一个很成问题的“祖先”。比如纪律,它不是源于人的某种高尚的,先天的秩序感,而是源于17世纪的“禁闭”制度。但是后来,纪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福 柯反对“主体”与“人”的概念,认为“主体”本身是不确定的。他认为不存在“大写的人”,这只是虚幻的,创造的,是权力运作的产物,他认为“人类死了”。 福柯说,尽管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与古典时期的“唯理主义”使人在世界秩序中占据了一个特权地位,但他们并没有设想一个抽象的,一般化的“人”这样一个 虚构物。只是到了现代,才创造了一个奇怪的“经验”——超验复合物“人”。他说,尽管笛卡尔在其著名命题“我思故我在”中突出了认知主体“我”,但直到现 在人们才把我思与非思想的他者之间的距离看得如此重要。福柯认为,“我思”不能导致自明的“我在”,我不是我说的语言,语言是一个系统,它存在于我的思想 永远不能完全实现的积淀中。我也不是我的劳动,劳动总是逃避着我。总之,我思并不导致对存在的肯定,但它的确导致与存在有关的问题:我应该是什么?福柯的 系谱学揭示了对象发生的秘密,试图证明寻根的努力是徒劳无益的。他认为,如果想分析西方社会的主体系谱学,那就必须不仅考虑支配技术,而且必须考虑自我技 术。可以说,必须考虑这两种技术的互动关系,因为人支配人的技术需要借助于个人对自己采取行动的方式。它认为对象的发生不是只有一个根源,而是多个。他论 证说,对象是由各个元素组合在一起的,以元素E为例,当在E中发现了元素D的组成因素时,E就注定跟从D。在这 里,D是E的前行者。C和B也可能诗它的前行者,形成不同的系列。如果A,B,E形成一个系列,C,D,E形成另一个系列,那么E就从BD那里承袭了组成 因素。BD是E的前项,两个系列交错于E。这说明,新元素是它的前项分离出来的某些成分合并而成的。前项与后项同时存在,母体与后代同时存在。前项还有它 自己的前项,如此类推,无所谓那个是根源。根源是多元的,不是唯一的,追根溯源,寻根问祖,是多余的。
福柯的系谱学考察了西方近代思想与知识的“型式”。他在其《词与物》一书中论述了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学术思想的三个阶段,以及各阶段知识结构的特征。三个阶段构成了三种“知识型”。
第一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类型。福柯说,这一时期西方文化知识的构成方式的基本原则是“相似关系”(la ressemblance)。直到16世纪末以前,相似关系在西方文化知识内部起着一种构成作用。一般来说,引导着本文的诠释和解释的原则就是相似。无论是语言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是可见与不可见事物的知识,都是由‘相似关系’原则来组织和控制的,正 是相似组织了符号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可见的和不可见的事物的知识,控制了再现这些事物的艺术。世界包裹在自身之内:大地映照着天空,面容从星斗间瞥见自 己,而植物在根经理保存着对人有用的秘物。┅┅他解释说,相似原则通过四种“相类方式”组织起当时的知识秩序。其一是“近便”,意思是空间位置的临近,两 件实物由于临近,而使属性类似。邻近的程度也就是相似的程度。其二是“模照”,即不限于空间临近那种。两件事物可以间隔一定距离而遥相作用,犹如物件与镜 子的关系。模照关系使万物构成一层层的同心圆,彼此互相反射着。其三是类比。它是两种相类方式的叠加,它象模照一样使万物遥相比照,同时又使它们临近。其 四是感应。它无需距离和联接的条件而能自由的发挥作用,即可瞬息万里,又可一触成物。前三种方式都包含在“感应”这种方式之中。同时,相似方式是通过“外 征”起作用的,外征可以使事物的性质显示出来。相似方式的世界“只能是记号的世界”,对这个世界的知识就是建立在对于这些记号的揭示和解释的基础上的。
福柯总结说,让我们把能使人用记号说话和发现其意义的学问和技巧的总和叫做解释学。让我们把能使人们区分记号的位置,确定记号的组成,了解记号联结法则的学问和技巧的总和叫做符号学。16世纪把解释学和符号学都叠加在相似关系的形式中去了。因此,那时的知识注定只能是知道相同的东西。知识也就非常有限了。后来,这种知识类型为新的类型即古典时期的类型所取代。
第二种是古典时期的知识类型(17, 18世纪)。这个时期的知识构成是以秩序概念为基础的,而秩序又是以同一和差别的原则为前提的。福柯指出,古典时期开始于17 世纪“巴罗克”时代,这个时期相似思想受到批判(如培根和笛卡尔所作的批判)。16世纪的相似原则现在必须用比较原则来说明。前一阶段的基本分析工具为记 号。古典时期,记号不再是“世界的一种形式”,它不再以坚实而神秘的相似纽带与所标志的东西联系在一起。16世纪的记号概念是“三元的”:能指-所指-联 系项。古典时期的记号概念变成二元的了,能指与所指之间不再有中介项了。福柯说,这一时期的代表学科是:普遍语法,博物学和财富分析。他说这一时期的语言 系统是,“┅┅以动词‘是’(être)为基础,以名词网来表示的同一与差别的系统。古典时期‘话语’的基本任务是把名词赋予事物,并用名字命名其存 在。”而博物学是对可见事物的命名,各种因素构成了植物学的结构概念。福柯总结说,结构使一切可见事物都归于一个诸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的值都可以通过数 量或描述来确定。当时也产生了分析财富的经济学家。
第三种是现代时期的的知识类型。前两个时期的基本原则是“相似”和“代表”,现代时期是“根源”。各种追求根源的学科相继出现,表现了一种基本的历史性。福柯说,自从19 世纪以来,人类的思想是历史学式的。古典时期的三种学科分别变为历史语言学,生物学和经济学。从18世纪末开始由于语法的研究,人们认识到语言现象不只包 括声音及其代表作用,同时还包括其他形式的因素,如声音,音节和词根等,这些因素形成了语言系统。生物学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前一时期的生物学分类所依据的 “特征”属于可见物范围,现在分类学的基础是不可还原为可见特性的生物的有机组织。经济学领域内代表新时期经济学的人物是李嘉图和马克思。
福柯的“知识类型”不同于库恩的“范型”。他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及其历史,不论其表象如何杂乱无章,它们都受到内在的深层结构的制约。他称这一结构为“知识型”。在他看来,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存方式等等,都受到同一个组织结构(知识型)的支配。由此,他论述了各个时期的知识类型及其结构。每个时期都提出了关键的学科,有的还有代表人物。这就是知识的系谱,透过这一系谱,我们可以看到知识的发展线索。
福 柯的系谱学考察了知识和真理与权力的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认识论和真理观,表现出了对知识与人生的关系的深切关怀。传统的真理观认为,真理和知识是纯洁 和高尚的化身,使人们追求和向往的东西。福柯打破了对于真理和知识的传统观念,他认为真理和知识远非那么纯洁和高尚,那么具有连续性,它始终是与权力纠缠 在一起的。福柯用惊人的博学,横跨各个学科,回溯到17 世 纪,试图表明:古典的知识体系如何让位于各门近代科学,如生物学、语文学和政治经济学,这种古典体系把自然的所有部分连接在巨大的存在之链中,在天穹的星 系和人的面部特征之间看到类似之处。其结果只不过是一种关于各门科学的考古学,它发掘出旧的意义模式,揭示出我们公认的真理的惊人任意性。用福柯的话说,“真理已是权力”。它与权力系统内在的联系在一起,受权力系统的制约和支配。在福柯看来,不是真理改变权力,而是权力改变真理。他认为" 知识"是与权力控制分不开的。可以说,任何时期的"知识型"同时就是权力机制。在法文中,discipline就兼有"学科"和"规训"的双重意义。历史 上,权力支持学科的研究,同时这些学科的研究结果又强化和改进了社会规训和控制的手段。他追溯说,培根早在两个世纪以前就把知识和权力联系在一起了,这集 中体现在他的“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命题上。这里“力量”一词,英文原文是power,就是权力,能力。由于权力具有力量的内涵,权力就是力量,所以译为 “知识就是力量”,是知识与权力固有的力量。在培根看来,知识就是权力,是冲破经院哲学束缚的权力。培根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深恶痛绝,认为那种从概念到概 念,脱离实际的空洞理论就向修道院的修女,徒有子宫,却不能生育;只会搬弄是非,不会获得有助于生产的真理。培根心目中的知识是能够经世致用的东西,是能 够帮助人们改变自然,征服自然的东西。如果人获得了这样的知识,那么就能够支配和统治自然。反之,人就受制于自然。知识的威力是无可比拟的,是无限的,它 既不受空间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
福 柯把知识真理和权力联系起来考察真理的本质,是人类真理观的一次转折,是认识的一次深化。他揭示了知识不仅是联系人与自然的纽带,而且它与权力特别是资本 的权力紧密的内在的联系在一起。福柯反对把权力的本质简单地规定成压抑,也拒斥权力为国家机器专属和为阶级斗争服务的现代宏观理论。他提出了一套后现代的 微观权力论。具体说来,他反对两种现代宏观权力论:(1)马克思的经济主义模式;(2)现代法律模式。前者认为权 力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后者则在法权、道德权力和政治主权的意义上解释权力,它是专属于法人主体的。对于福柯来说,"权力"是一个尚未规定的、推论的、非主 体化的生产性过程,它把人不断地构成和塑造为符合一定社会规范的主体。它本质上不是压迫性的,而是生产性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发挥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在 现当代社会,人类利用知识的力量,拼命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造就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恐怖和 战争的灾难,精神文明的沦丧。考察知识和权力的关系,不是玩弄文字游戏,也不是故弄玄虚,反映了福柯对社会人生怀有终极的关切。
福柯经过考察认为,知识和权力的关系包含以下几个层面:(1) 人文科学的科学知识内在的与权力机制连接在一起。(2)科学话语完全是通过排斥和命令来建构自身的。这意味着科学知识的确立是建立在对非科学知识的排斥之 上的。被排斥的知识作为被征服的知识,作为历史内容,永远被尘封和埋葬了。(3)知识的生产和证明只有依靠作为社会权力网络的知识团体作背景才可能。科学 知识总是从这样的团体传播到社会中去的。科学生活方式的引进和坚持,依赖于有权力的人和组织的支持。(4)科学决策的制定不可避免的有社会权力的卷入。 (5)科学是由非科学规定的,而非科学的兴趣是权力利益。(6)社会权力造就了知识的类型。在福柯看来,科学与权力是一种互动的复杂关系。一方面,科学受 到权力的制约,面对权力的压力,不能为所欲为。另一方面,科学本身也是一种权力,也在行使权力,它是一种强迫你决定某种事情的权力。科学真理是权力的一种 形式,谁掌握了真理谁就掌握了权力,他就可以支配一切。正是因为它是一种权力,它就不是那么圣洁,科学团体和知识界充满着权力之争,科学家和知识分子也不 是纯洁的圣人。
福 柯的系谱学对于历史问题也进行了考察,形成了独特的非线性的历史观,一种反历史的非线性的历史观。与传统的历史观不同,系谱学对历史的规律性和一致性持坚 决的拒斥态度。它认为,那些一致性和规律性完全是虚构,纯粹是假面具。他研究历史,从边缘入手,研究前人未研究过的。传统系谱学追求“同”,而福柯强调 “升”,传统系谱学强调进步,而福轲认为历史是循环的,传统系谱学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而他则认为历史是断裂的,福轲认为,每一种概念的连接不是必然的,而 是随机的,他不认为有深层次的东西,一切总是浅层次的随机组合,并认为这是权力运用的结果,所谓的人类终极目标也只是权力斗争的偶然产物。他认为,历史上 的后一时刻并不比前一时刻更进步,所以,现代性更进步是没有道理的。
历 史是由历史学家创造的,历史是虚构的产物。历史知识无非是当前需要和利益的“投影”。在这方面,他赞同尼采的观点。尼采的历史观就是“使过去服从现在和未 来的需要”的实用主义历史观。福柯看来,历史只能提供复合元素的系统,每一元素都是复合的截然不同的,不为任何综合的威力所所统摄。系谱学的历史是实际的 历史,而不是超验的历史,不是历史学家虚构的历史。实际的历史与一切恒常不变的东西无缘,它拒斥形而上学的“整体”,“同一”,“开端”,“发展”和“目 的”这些历史的模式语言。它反对总括历史,反对追溯历史的内在发展,反对历史决定论和目的论。他反对所谓“历史连续性原则”,主张历史是“非连续事物的有 组织的游戏”,“非连续事物的实践”。他试图将一切置于历史之中,一切都是历史,一切都是有开始的,一切都是有结束的。福柯反对现在主义的历史观,这种历 史观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根据现在写过去的历史,即把现在的概念,模式,制度,利益和感觉强加给历史,强加给其他时代,然后宣称发现了这些较早的概念的现代 意义。现在成了历史的模式,历史成了现在的复制品。二是历史的决定论,根据这种理论到历史中去发现对于现在具有重要性的东西,现在的核心,然后揭示从过去 到现在的必然性。在历史决定论者看来,每一件事都有意义,历史事物的出现是必然的。福柯认为,历史并不存在终极目的,历史并非普遍理性的进步史,也不是黑 格尔哲学意义上的绝对观念展开的历史。它是没完没了的重复进行的关于统治的戏剧,人类从一种统治到另一种统治前进的戏剧。在系谱学家看来,历史不是不断进 化的人类历程,而是充满卑劣恶意的,意向险恶的故事的堆积。历史并非真理的崇高发展,也不是自由的具体展开,更不是一曲关于进步的赞歌。历史的连续性,统 一性和一致性是不存在的,是人的一种幻觉,是人类中心论的产物。人把自己设定为历史的主体和客体,认为这个主体保证了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福柯认为,历 史没有主体,既没有个体的主体,也没有群体的主体。人只是历史的产物,是话语实践决定的。整个西方的历史是偶然的,没有连续性和统一性。福柯拒斥历史的必 然性和统一性包含着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偶然性的思想,历史就是历史,不要人为的编造历史。但是不能割裂必然与偶然的关系,不能强调必然性丢掉了偶然性,也 不能强调偶然性丢掉了必然性,真正的历史绝对是必然与偶然的统一。历史是有规律的,它体现于具体的历史事实之中,但不能归结为这些事实。
福 柯的系谱学对传统的线性进步观也进行了批判。传统的线性进步观假定,作为整体的人类是不断进步的,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更好,人类正在一步步走向理想 的未来。福柯对这种进步观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关于人类不断进步的图景纯粹是思想家杜撰的神话。传统的进步观把历史中的现在看作是一完成的,至高无上的存 在,福柯认为这一思维习惯是有害的。他主张我们所存在其中的现在,是整个时代中的一个,它是一个像其他时间一样的时间,或者与其他时间也不一样的时间。现 在是偶然出现的,没有必然性,现在不等于进步,进步不等于越来越好,进步不是必然的趋向越来越好。
福 柯创立系谱学,目的不是要为事物重新建立系谱,而是要打破文化史和思想史中的传统系谱,为事物重新定位,给予事物一个新的名分。这里的名分是不是系谱并不 重要,关键是抛弃了原来的。对一切都加以考察,都提出质疑,这是福柯系谱学的典型特征。它对于人们冲破传统的束缚,解放思想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是它的虚 无主义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对传统也要一分为二,不能怀疑一切,抛弃一切。没有传统就没有现代,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另外,探索事物的系谱不能抛开对其本质 和本源的探寻,任何事物都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本质是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现象,二者的关系是不能割裂的。不能离开现象看本质,也不能离开本质看现 象。
福柯用他的非线性社会历史观具体的分析了社会机制(dispositif)。 关于什么是社会机制,他认为,社会机制是一个交织缠绕、线索复杂的组合体。是一个由具有不同特性的线构成的非线性结构。这些相互区别的“线”遵循着某些方 向、追溯着一些总是不平衡的平衡。它们有时集结起来,有时又彼此分开。社会结构决非一劳永逸的既定形态,而是一系列相互取代的可变物。福柯认为自己发现了 社会机制中新的维度,新的线,人们务必通过这些“线”本身来定位自己,这些“线”不仅仅组成社会机制,而且制约社会机制,它们对角线式的穿越和拉扯这种机 制。构成社会机制的是许多不同的“线”,诸如,光线,力线,发音线,体化之线、分离线、劈开线、断裂线。这些“线”纵横交织,彼此缠绕,一些线通过多变 性、通过它们组织方式的变化,造就或引发了另一些线。其中比如光线,每个机制都有其组织光线的方式,光就以这种方式下垂、混淆和分散,将可见物和不可见物 分开,并导致了为了生存而依赖它的客体,同时又让它们消失。在每一个机制中,诸“线”都突破了起始点。比如说一个社会机制由力线构成,也可以说它们在先前 存在的线中从一个特殊点向另一个特殊点前行。这种前行的方式是,它们"修正"先前的曲线,它们画出切线,填满了两线之间的空间。他认为,主体化之线是一个 过程,一个社会机制内的主体性生产:鉴于机制允许它成型,或使它变得可能,它就务必形成。它是一个逃离线,它逃离了先前的线,也逃离了自身。自我既非知 识,亦非权力,它是一个个人化过程,这个过程同群体、同民众有关。但是,主体化之“线”同其他线一样没有普遍的形式。对于社会机制哲学来说,要拒斥普遍 性,普遍性实际上什么也解释不了,倒是普遍性需要解释。所有的线都是变化之线,它们甚至没有一致的同等物,历史过程出现在既定的机制中。每个机制都具有多 样性,这种多样性的活动过程尚在形成中,它有别于其他的活动过程。我们属于社会机制且活动于其中。原来的机制消失了,还会出现新的机制,就是机制的现实 化,我们的现实化。“新”即流(thecurrent,此处还有当代之意)。流并非我们之所是,而是我们在生成过程中的所是--也即是他者,我们的他变 (becoming-other)。在每一个机制中,都有必要区分我们之所是(或者我们已不再是什么)和我们在生成过程中的所是:历史部分和当代部分。我 们是什么,我们不再是什么,而当代则概述了我们还在变成什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96139f0100z207.html
系谱学是福柯的重要哲学方法,也是他的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哲学家的非线性思想。它来源于尼采,又超越于尼采。福柯被称为“20 世纪法兰西的尼采”的思想家,他极力推崇尼采的发现和思想,但是他的思想和方法已经远远超越了尼采的思想和方法。尼采是以“反体系”的方式,通过直观隐喻 来谈论哲学的,福柯是以科学论证的方式,通过建立理论体系来为自己的系谱学寻找科学和哲学的根据。尼采的考古学在福柯那里成了系谱学的一部分,他先是颠倒 考古学和系谱学的优先地位,后来干脆用系谱学取代了考古学,使其成为自己学术研究的主要方法。福柯认为他的系谱学可以适用于各种话题,他自己勾画了这些话 题的范围:“第一,有关我们自身与真理关系的历史本体论,通过它,我们把自己变成知识主体;第二,有关我们自身与权力领域关系的历史本体论,通过它,我们 把自己变成作用于他人的主体;第三,有关伦理学的历史本体论,通过它,我们把自己变成道德代理人”。他认为,各种话题都是对历史本体论的探讨,目的是为它 们重新建立系谱。然而对他来说,与其说是注重历史,不如说是借题发挥,借历史的题目做他自己的文章。福柯惯于和善于在表面上是科学的东西背后论述自己的非 科学的东西。虽然福柯的系谱学与尼采的系谱学是一脉相承的,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尼采那里,系谱学主要用来分析道德的起源,但是,还保留着对本源的留 恋。尼采的《道 德系谱学》是一本精密而狂妄的讽刺和蔑视,里面充满了大声的嘲笑和夸张的比喻。尼采表述的对于现世道德的反叛已经不仅仅是观念,而是一种深刻的颠覆。他仍 然崇奉古希腊的悲剧精神和神诋的意志,他从古希腊精神得到勇气、胆识、力量以及完整的英雄主义。在《道德系谱学》的开篇,他指出了道德的真相:“弱者对强 者玩巧妙的把戏,通过这种把戏使强者背负负罪感-----这个把戏就是道德”。
至于福柯,他是把主要用于道德分析的系谱学发展成一种普遍的哲学方法,为一切事物重新建立系谱,建立福柯式的联系。按 照福柯的理解,系谱学是一种对于关系或者事件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放弃了现代理论所使用的表层/深层模式和因果模式。与实证主义、历史目的论不同,它不是 寻求社会事件的连续性、同一性的宏大叙事方式,而是试图从一种微观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各种社会领域,尤其关注那些被历史遗忘了的、不被人们所了解的、遭到社 会排斥的、处于权力边缘的话语。系谱学将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称为话语。在系谱学看来,知识不仅仅是知识,也是权力,随时都会对人的行为或社会行动发生作 用。系谱学反对由各种推论性知识构成的统一的理论体系。系谱学关注事物或话语的细枝末节、不起眼的变化和微妙的轮廓,研究极为复杂的、反复重写的档案。它 不探索普遍结构或普遍价值,不需要起源、因果关系、真理或历史的法则,不需要隐藏的意义、深度和内在性,不需要发展、进步的信念,不需要用当前的视角来解 释过去,它从当前特定的问题出发,在它能够对这些问题作出分析的范围内找到它的抵达点和有用性。 系谱学是一个灰色的、细腻的和耐心的记录文献。它往往在纠缠不清、混乱不堪的故纸堆里、在已经写就并重新复制多次的文件材料里运作。因而,系谱学需要持之以恒的博学。它反对探寻根源。
从渊源上看,作为后现代思想大师的福柯的系谱学方法对后现代系谱学策略有决定性的影响。在福柯看来,客观化的理性形式及其真理与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不是 传统的现象学上先验地假定认知主体从事的理性逻辑的建构活动,而是作为历史性的偶然的力量相互较量的结果。因为在任何社会中,话语即是权力,因而福柯的系 谱学着重于考察破裂之物,中断之物、局部的、不连贯的、不合格的、非法的知识,并反对关于某个统一的理论实体的各种声言,在他看来,那些声言打着构成一门 科学及其对象的某种真知识和某种随意性观念的含义……而那个理论实 体则会被认为是不断走向优化、层系化和有序化。通过这样的路径,福柯揭示、动摇、破坏了传统西方文明的神秘性、普遍性,从而使人们抛弃了对形而上学的信 仰。至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简要结论:后现代系谱学方法主要关注边缘之物,被遗忘被排斥之物,而拒斥统一的、总体化的理性主义神话。它鼓励所有种类差异的 扩散,为人们提供了观察现代复杂社会的新维度和新方法——多元的知识形式和微观的分析。
福 柯用他的系谱学理论和方法广泛的考察了事物,认为事物没有本质。系谱学家的任务就是要破除人们形成的关于本质,本源的幻想。对于系谱学家来说,不存在什么 固定不变的本质,不存在什么形而上学的终极目的。系谱学放弃对事物深层的探索,而将探索的目光转向事物的表层,发现事物的细微末节。福柯否认有什么“深层 解释学”的存在,他建议人们,对事物的深层不要按“内在性”去理解,而要按“外在性”去理解。人们的探索不能离开事物的表面,深入事物的深层是没有必要 的,一切深奥的东西都在表层,关注表层就行了。按着外在性的观点,不存在什么“深层”或“基础”;不存在最终的解释,一切解释本身还要被解释。所谓深刻意 义,内在本质,终极解释云云,都是历史的虚构,都是虚假的。事物并无深层本质和深层意义存在,关于本质和思想的一切解释都是从外边强加于事物的。没有绝对 原初的东西要解释,因为每个事物都是可以解释的,而且对每个事物都可以有多种解释。但是每个解释都不是必然的,唯一的,确定的,绝对正确的,而是包含着任 意的,偶然的成分。因此,不要追寻本源和本质的东西,一切都在事物的表层和表面。系谱学试图向人们表明,美好的事物未必是一脉相承的,追根溯源可能发现它 有一个很成问题的“祖先”。比如纪律,它不是源于人的某种高尚的,先天的秩序感,而是源于17世纪的“禁闭”制度。但是后来,纪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福 柯反对“主体”与“人”的概念,认为“主体”本身是不确定的。他认为不存在“大写的人”,这只是虚幻的,创造的,是权力运作的产物,他认为“人类死了”。 福柯说,尽管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与古典时期的“唯理主义”使人在世界秩序中占据了一个特权地位,但他们并没有设想一个抽象的,一般化的“人”这样一个 虚构物。只是到了现代,才创造了一个奇怪的“经验”——超验复合物“人”。他说,尽管笛卡尔在其著名命题“我思故我在”中突出了认知主体“我”,但直到现 在人们才把我思与非思想的他者之间的距离看得如此重要。福柯认为,“我思”不能导致自明的“我在”,我不是我说的语言,语言是一个系统,它存在于我的思想 永远不能完全实现的积淀中。我也不是我的劳动,劳动总是逃避着我。总之,我思并不导致对存在的肯定,但它的确导致与存在有关的问题:我应该是什么?福柯的 系谱学揭示了对象发生的秘密,试图证明寻根的努力是徒劳无益的。他认为,如果想分析西方社会的主体系谱学,那就必须不仅考虑支配技术,而且必须考虑自我技 术。可以说,必须考虑这两种技术的互动关系,因为人支配人的技术需要借助于个人对自己采取行动的方式。它认为对象的发生不是只有一个根源,而是多个。他论 证说,对象是由各个元素组合在一起的,以元素E为例,当在E中发现了元素D的组成因素时,E就注定跟从D。在这 里,D是E的前行者。C和B也可能诗它的前行者,形成不同的系列。如果A,B,E形成一个系列,C,D,E形成另一个系列,那么E就从BD那里承袭了组成 因素。BD是E的前项,两个系列交错于E。这说明,新元素是它的前项分离出来的某些成分合并而成的。前项与后项同时存在,母体与后代同时存在。前项还有它 自己的前项,如此类推,无所谓那个是根源。根源是多元的,不是唯一的,追根溯源,寻根问祖,是多余的。
福柯的系谱学考察了西方近代思想与知识的“型式”。他在其《词与物》一书中论述了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学术思想的三个阶段,以及各阶段知识结构的特征。三个阶段构成了三种“知识型”。
第一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类型。福柯说,这一时期西方文化知识的构成方式的基本原则是“相似关系”(la ressemblance)。直到16世纪末以前,相似关系在西方文化知识内部起着一种构成作用。一般来说,引导着本文的诠释和解释的原则就是相似。无论是语言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是可见与不可见事物的知识,都是由‘相似关系’原则来组织和控制的,正 是相似组织了符号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可见的和不可见的事物的知识,控制了再现这些事物的艺术。世界包裹在自身之内:大地映照着天空,面容从星斗间瞥见自 己,而植物在根经理保存着对人有用的秘物。┅┅他解释说,相似原则通过四种“相类方式”组织起当时的知识秩序。其一是“近便”,意思是空间位置的临近,两 件实物由于临近,而使属性类似。邻近的程度也就是相似的程度。其二是“模照”,即不限于空间临近那种。两件事物可以间隔一定距离而遥相作用,犹如物件与镜 子的关系。模照关系使万物构成一层层的同心圆,彼此互相反射着。其三是类比。它是两种相类方式的叠加,它象模照一样使万物遥相比照,同时又使它们临近。其 四是感应。它无需距离和联接的条件而能自由的发挥作用,即可瞬息万里,又可一触成物。前三种方式都包含在“感应”这种方式之中。同时,相似方式是通过“外 征”起作用的,外征可以使事物的性质显示出来。相似方式的世界“只能是记号的世界”,对这个世界的知识就是建立在对于这些记号的揭示和解释的基础上的。
福柯总结说,让我们把能使人用记号说话和发现其意义的学问和技巧的总和叫做解释学。让我们把能使人们区分记号的位置,确定记号的组成,了解记号联结法则的学问和技巧的总和叫做符号学。16世纪把解释学和符号学都叠加在相似关系的形式中去了。因此,那时的知识注定只能是知道相同的东西。知识也就非常有限了。后来,这种知识类型为新的类型即古典时期的类型所取代。
第二种是古典时期的知识类型(17, 18世纪)。这个时期的知识构成是以秩序概念为基础的,而秩序又是以同一和差别的原则为前提的。福柯指出,古典时期开始于17 世纪“巴罗克”时代,这个时期相似思想受到批判(如培根和笛卡尔所作的批判)。16世纪的相似原则现在必须用比较原则来说明。前一阶段的基本分析工具为记 号。古典时期,记号不再是“世界的一种形式”,它不再以坚实而神秘的相似纽带与所标志的东西联系在一起。16世纪的记号概念是“三元的”:能指-所指-联 系项。古典时期的记号概念变成二元的了,能指与所指之间不再有中介项了。福柯说,这一时期的代表学科是:普遍语法,博物学和财富分析。他说这一时期的语言 系统是,“┅┅以动词‘是’(être)为基础,以名词网来表示的同一与差别的系统。古典时期‘话语’的基本任务是把名词赋予事物,并用名字命名其存 在。”而博物学是对可见事物的命名,各种因素构成了植物学的结构概念。福柯总结说,结构使一切可见事物都归于一个诸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的值都可以通过数 量或描述来确定。当时也产生了分析财富的经济学家。
第三种是现代时期的的知识类型。前两个时期的基本原则是“相似”和“代表”,现代时期是“根源”。各种追求根源的学科相继出现,表现了一种基本的历史性。福柯说,自从19 世纪以来,人类的思想是历史学式的。古典时期的三种学科分别变为历史语言学,生物学和经济学。从18世纪末开始由于语法的研究,人们认识到语言现象不只包 括声音及其代表作用,同时还包括其他形式的因素,如声音,音节和词根等,这些因素形成了语言系统。生物学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前一时期的生物学分类所依据的 “特征”属于可见物范围,现在分类学的基础是不可还原为可见特性的生物的有机组织。经济学领域内代表新时期经济学的人物是李嘉图和马克思。
福柯的“知识类型”不同于库恩的“范型”。他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及其历史,不论其表象如何杂乱无章,它们都受到内在的深层结构的制约。他称这一结构为“知识型”。在他看来,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存方式等等,都受到同一个组织结构(知识型)的支配。由此,他论述了各个时期的知识类型及其结构。每个时期都提出了关键的学科,有的还有代表人物。这就是知识的系谱,透过这一系谱,我们可以看到知识的发展线索。
福 柯的系谱学考察了知识和真理与权力的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认识论和真理观,表现出了对知识与人生的关系的深切关怀。传统的真理观认为,真理和知识是纯洁 和高尚的化身,使人们追求和向往的东西。福柯打破了对于真理和知识的传统观念,他认为真理和知识远非那么纯洁和高尚,那么具有连续性,它始终是与权力纠缠 在一起的。福柯用惊人的博学,横跨各个学科,回溯到17 世 纪,试图表明:古典的知识体系如何让位于各门近代科学,如生物学、语文学和政治经济学,这种古典体系把自然的所有部分连接在巨大的存在之链中,在天穹的星 系和人的面部特征之间看到类似之处。其结果只不过是一种关于各门科学的考古学,它发掘出旧的意义模式,揭示出我们公认的真理的惊人任意性。用福柯的话说,“真理已是权力”。它与权力系统内在的联系在一起,受权力系统的制约和支配。在福柯看来,不是真理改变权力,而是权力改变真理。他认为" 知识"是与权力控制分不开的。可以说,任何时期的"知识型"同时就是权力机制。在法文中,discipline就兼有"学科"和"规训"的双重意义。历史 上,权力支持学科的研究,同时这些学科的研究结果又强化和改进了社会规训和控制的手段。他追溯说,培根早在两个世纪以前就把知识和权力联系在一起了,这集 中体现在他的“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命题上。这里“力量”一词,英文原文是power,就是权力,能力。由于权力具有力量的内涵,权力就是力量,所以译为 “知识就是力量”,是知识与权力固有的力量。在培根看来,知识就是权力,是冲破经院哲学束缚的权力。培根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深恶痛绝,认为那种从概念到概 念,脱离实际的空洞理论就向修道院的修女,徒有子宫,却不能生育;只会搬弄是非,不会获得有助于生产的真理。培根心目中的知识是能够经世致用的东西,是能 够帮助人们改变自然,征服自然的东西。如果人获得了这样的知识,那么就能够支配和统治自然。反之,人就受制于自然。知识的威力是无可比拟的,是无限的,它 既不受空间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
福 柯把知识真理和权力联系起来考察真理的本质,是人类真理观的一次转折,是认识的一次深化。他揭示了知识不仅是联系人与自然的纽带,而且它与权力特别是资本 的权力紧密的内在的联系在一起。福柯反对把权力的本质简单地规定成压抑,也拒斥权力为国家机器专属和为阶级斗争服务的现代宏观理论。他提出了一套后现代的 微观权力论。具体说来,他反对两种现代宏观权力论:(1)马克思的经济主义模式;(2)现代法律模式。前者认为权 力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后者则在法权、道德权力和政治主权的意义上解释权力,它是专属于法人主体的。对于福柯来说,"权力"是一个尚未规定的、推论的、非主 体化的生产性过程,它把人不断地构成和塑造为符合一定社会规范的主体。它本质上不是压迫性的,而是生产性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发挥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在 现当代社会,人类利用知识的力量,拼命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造就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恐怖和 战争的灾难,精神文明的沦丧。考察知识和权力的关系,不是玩弄文字游戏,也不是故弄玄虚,反映了福柯对社会人生怀有终极的关切。
福柯经过考察认为,知识和权力的关系包含以下几个层面:(1) 人文科学的科学知识内在的与权力机制连接在一起。(2)科学话语完全是通过排斥和命令来建构自身的。这意味着科学知识的确立是建立在对非科学知识的排斥之 上的。被排斥的知识作为被征服的知识,作为历史内容,永远被尘封和埋葬了。(3)知识的生产和证明只有依靠作为社会权力网络的知识团体作背景才可能。科学 知识总是从这样的团体传播到社会中去的。科学生活方式的引进和坚持,依赖于有权力的人和组织的支持。(4)科学决策的制定不可避免的有社会权力的卷入。 (5)科学是由非科学规定的,而非科学的兴趣是权力利益。(6)社会权力造就了知识的类型。在福柯看来,科学与权力是一种互动的复杂关系。一方面,科学受 到权力的制约,面对权力的压力,不能为所欲为。另一方面,科学本身也是一种权力,也在行使权力,它是一种强迫你决定某种事情的权力。科学真理是权力的一种 形式,谁掌握了真理谁就掌握了权力,他就可以支配一切。正是因为它是一种权力,它就不是那么圣洁,科学团体和知识界充满着权力之争,科学家和知识分子也不 是纯洁的圣人。
福 柯的系谱学对于历史问题也进行了考察,形成了独特的非线性的历史观,一种反历史的非线性的历史观。与传统的历史观不同,系谱学对历史的规律性和一致性持坚 决的拒斥态度。它认为,那些一致性和规律性完全是虚构,纯粹是假面具。他研究历史,从边缘入手,研究前人未研究过的。传统系谱学追求“同”,而福柯强调 “升”,传统系谱学强调进步,而福轲认为历史是循环的,传统系谱学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而他则认为历史是断裂的,福轲认为,每一种概念的连接不是必然的,而 是随机的,他不认为有深层次的东西,一切总是浅层次的随机组合,并认为这是权力运用的结果,所谓的人类终极目标也只是权力斗争的偶然产物。他认为,历史上 的后一时刻并不比前一时刻更进步,所以,现代性更进步是没有道理的。
历 史是由历史学家创造的,历史是虚构的产物。历史知识无非是当前需要和利益的“投影”。在这方面,他赞同尼采的观点。尼采的历史观就是“使过去服从现在和未 来的需要”的实用主义历史观。福柯看来,历史只能提供复合元素的系统,每一元素都是复合的截然不同的,不为任何综合的威力所所统摄。系谱学的历史是实际的 历史,而不是超验的历史,不是历史学家虚构的历史。实际的历史与一切恒常不变的东西无缘,它拒斥形而上学的“整体”,“同一”,“开端”,“发展”和“目 的”这些历史的模式语言。它反对总括历史,反对追溯历史的内在发展,反对历史决定论和目的论。他反对所谓“历史连续性原则”,主张历史是“非连续事物的有 组织的游戏”,“非连续事物的实践”。他试图将一切置于历史之中,一切都是历史,一切都是有开始的,一切都是有结束的。福柯反对现在主义的历史观,这种历 史观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根据现在写过去的历史,即把现在的概念,模式,制度,利益和感觉强加给历史,强加给其他时代,然后宣称发现了这些较早的概念的现代 意义。现在成了历史的模式,历史成了现在的复制品。二是历史的决定论,根据这种理论到历史中去发现对于现在具有重要性的东西,现在的核心,然后揭示从过去 到现在的必然性。在历史决定论者看来,每一件事都有意义,历史事物的出现是必然的。福柯认为,历史并不存在终极目的,历史并非普遍理性的进步史,也不是黑 格尔哲学意义上的绝对观念展开的历史。它是没完没了的重复进行的关于统治的戏剧,人类从一种统治到另一种统治前进的戏剧。在系谱学家看来,历史不是不断进 化的人类历程,而是充满卑劣恶意的,意向险恶的故事的堆积。历史并非真理的崇高发展,也不是自由的具体展开,更不是一曲关于进步的赞歌。历史的连续性,统 一性和一致性是不存在的,是人的一种幻觉,是人类中心论的产物。人把自己设定为历史的主体和客体,认为这个主体保证了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福柯认为,历 史没有主体,既没有个体的主体,也没有群体的主体。人只是历史的产物,是话语实践决定的。整个西方的历史是偶然的,没有连续性和统一性。福柯拒斥历史的必 然性和统一性包含着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偶然性的思想,历史就是历史,不要人为的编造历史。但是不能割裂必然与偶然的关系,不能强调必然性丢掉了偶然性,也 不能强调偶然性丢掉了必然性,真正的历史绝对是必然与偶然的统一。历史是有规律的,它体现于具体的历史事实之中,但不能归结为这些事实。
福 柯的系谱学对传统的线性进步观也进行了批判。传统的线性进步观假定,作为整体的人类是不断进步的,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更好,人类正在一步步走向理想 的未来。福柯对这种进步观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关于人类不断进步的图景纯粹是思想家杜撰的神话。传统的进步观把历史中的现在看作是一完成的,至高无上的存 在,福柯认为这一思维习惯是有害的。他主张我们所存在其中的现在,是整个时代中的一个,它是一个像其他时间一样的时间,或者与其他时间也不一样的时间。现 在是偶然出现的,没有必然性,现在不等于进步,进步不等于越来越好,进步不是必然的趋向越来越好。
福 柯创立系谱学,目的不是要为事物重新建立系谱,而是要打破文化史和思想史中的传统系谱,为事物重新定位,给予事物一个新的名分。这里的名分是不是系谱并不 重要,关键是抛弃了原来的。对一切都加以考察,都提出质疑,这是福柯系谱学的典型特征。它对于人们冲破传统的束缚,解放思想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是它的虚 无主义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对传统也要一分为二,不能怀疑一切,抛弃一切。没有传统就没有现代,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另外,探索事物的系谱不能抛开对其本质 和本源的探寻,任何事物都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本质是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现象,二者的关系是不能割裂的。不能离开现象看本质,也不能离开本质看现 象。
福柯用他的非线性社会历史观具体的分析了社会机制(dispositif)。 关于什么是社会机制,他认为,社会机制是一个交织缠绕、线索复杂的组合体。是一个由具有不同特性的线构成的非线性结构。这些相互区别的“线”遵循着某些方 向、追溯着一些总是不平衡的平衡。它们有时集结起来,有时又彼此分开。社会结构决非一劳永逸的既定形态,而是一系列相互取代的可变物。福柯认为自己发现了 社会机制中新的维度,新的线,人们务必通过这些“线”本身来定位自己,这些“线”不仅仅组成社会机制,而且制约社会机制,它们对角线式的穿越和拉扯这种机 制。构成社会机制的是许多不同的“线”,诸如,光线,力线,发音线,体化之线、分离线、劈开线、断裂线。这些“线”纵横交织,彼此缠绕,一些线通过多变 性、通过它们组织方式的变化,造就或引发了另一些线。其中比如光线,每个机制都有其组织光线的方式,光就以这种方式下垂、混淆和分散,将可见物和不可见物 分开,并导致了为了生存而依赖它的客体,同时又让它们消失。在每一个机制中,诸“线”都突破了起始点。比如说一个社会机制由力线构成,也可以说它们在先前 存在的线中从一个特殊点向另一个特殊点前行。这种前行的方式是,它们"修正"先前的曲线,它们画出切线,填满了两线之间的空间。他认为,主体化之线是一个 过程,一个社会机制内的主体性生产:鉴于机制允许它成型,或使它变得可能,它就务必形成。它是一个逃离线,它逃离了先前的线,也逃离了自身。自我既非知 识,亦非权力,它是一个个人化过程,这个过程同群体、同民众有关。但是,主体化之“线”同其他线一样没有普遍的形式。对于社会机制哲学来说,要拒斥普遍 性,普遍性实际上什么也解释不了,倒是普遍性需要解释。所有的线都是变化之线,它们甚至没有一致的同等物,历史过程出现在既定的机制中。每个机制都具有多 样性,这种多样性的活动过程尚在形成中,它有别于其他的活动过程。我们属于社会机制且活动于其中。原来的机制消失了,还会出现新的机制,就是机制的现实 化,我们的现实化。“新”即流(thecurrent,此处还有当代之意)。流并非我们之所是,而是我们在生成过程中的所是--也即是他者,我们的他变 (becoming-other)。在每一个机制中,都有必要区分我们之所是(或者我们已不再是什么)和我们在生成过程中的所是:历史部分和当代部分。我 们是什么,我们不再是什么,而当代则概述了我们还在变成什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96139f0100z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