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思维》——How to live with Uncertainty(1)
风险商的核心是弄清楚你自己对相关信息了解了多少。——《风险思维》
“风险”一词,让人神经紧张。
不过,虽然有个“险”字,但“风险”也是可以从正负两方面来理解的:危险性质的应该规避的风险 和 机会性质的一定要冒的风险。
用文字说明很简单,区别就是看收获和成本对不对称。会导致亏本的自然是危险性质的应该规避的风险,而能带来盈利的自然是机会性质的一定要冒的风险。
但难题在于 怎么知道决策 在长远意义上 将导致“亏本”还是带来“盈利”——这就考验一个人/组织的“风险商”了。
“风险商”是一个新概念,有别于智商和情商,虽不能断言彼此不关联,但根据书中提供的实验证明智商和情商的高低与风险商的联动性不强。
智商 反应一个人的输入能力,情商 反应一个人的输出能力。而风险商呢,反应的则是一个人对输入的内容和输出的内容的评估能力。
换个说法,就是:
智商高的人通常能更快地理解某段信息本身的意思;
情商高的人能够更迅速地对接收的信息做出合情合理的反馈;
风险商高的人则是更有能力使信息的置信度匹配证据所能证明的合理性。
信息的置信度,简单的说就是 我们选择相信什么。
使信息的置信度匹配证据所能证明的合理性 的能力,与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方面存在多大程度的条理性的了解有关。也就是说,一个人越是清楚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知道什么,以及知道 已知信息 和 未知信息 构成关键信息的比重,那么就越能做到正确推理。
这亦是一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的事情。
风险商与一个人的信息源偏好有关。能搜集多重有效信息源并能交叉分析的话,自然有利于提高风险商。所谓有效信息源就是指与关键信息挂钩的。
东日本大地正时,连我国内陆城市都出现抢盐热,老百姓的根据是碘盐能防辐射。如果就把这条结论当做是信息源,决策自然就欠妥。且不说如果日本的核泄漏对我国内陆城市都能造成破坏性影响的话日本本土还能居住不,就算将关键信息局限在防辐射与碘摄入量的关系上,也能知道要靠碘盐预防辐射的话,在被辐射死之前应该先被齁死了。起码要抢也该是抢购碘片……
风险商还与个性有很大关系。务实的个性有利于促成高风险商,而自负或是自卑的个性就会削弱一个人的风险商。自负的性格会使得人对信息的置信度远高于证据所能证明的合理性,也就是说,这个人会下意识地夸大他/她已知信息的广度和重要性,而忽略未知信息的范围以及重要性。自卑的人则反过来。
具备风险思维,不代表可以克服不确定性,应该说风险思维帮助人习惯与不确定性相处,能够坦然地接受不确定性。其实,人对任何事情都不会真的一无所知,也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就算是lonely planet的导游书也不可能做到连哪家门前有几根电线杆子都说到位的高清程度。相对的,我们的确无法判断喜欢的人是否也抱有和自己同样的感情 强度(所以纠结于诸如“有多爱我”、“有多想我”这类问题并没有实际意义),但 彼此 是否在 互动 中 都 采取合作态度是很容易判断的——合作的态度是指彼此的思维言行选择能起到拉近彼此距离的作用。
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很多人选择相信了什么,却忽略了这个“什么”的根据是否可靠,要么过度追求“可见性”,要么陷入“控制错觉”。比如,恋爱中一定要对方多说“我好爱你啊~”,“我好想你啊~”,或是频繁联络才安心的就是过度追求“可见性”,但差缺对前面提及的合作态度的关键信息的观察。再比如,微博上那些个被十动然拒的,就是“控制错觉”的典型,要劳师动众的做什么才 显 得有诚意。而去接触、理解、体谅对方这种温和的(其实是厚积薄发的)做法让人体会不到实在感。
人希望通过感知实在感确认自己有控制住局面,但问题的关键在于 是否有安全感 和 是否安全 是两回事。所以才需要提高风险商,了解情况的同时还知道自己了解了多少情况,多少有用的情况。谨慎危险性质的,担当机会性质的。
“风险”一词,让人神经紧张。
不过,虽然有个“险”字,但“风险”也是可以从正负两方面来理解的:危险性质的应该规避的风险 和 机会性质的一定要冒的风险。
用文字说明很简单,区别就是看收获和成本对不对称。会导致亏本的自然是危险性质的应该规避的风险,而能带来盈利的自然是机会性质的一定要冒的风险。
但难题在于 怎么知道决策 在长远意义上 将导致“亏本”还是带来“盈利”——这就考验一个人/组织的“风险商”了。
“风险商”是一个新概念,有别于智商和情商,虽不能断言彼此不关联,但根据书中提供的实验证明智商和情商的高低与风险商的联动性不强。
智商 反应一个人的输入能力,情商 反应一个人的输出能力。而风险商呢,反应的则是一个人对输入的内容和输出的内容的评估能力。
换个说法,就是:
智商高的人通常能更快地理解某段信息本身的意思;
情商高的人能够更迅速地对接收的信息做出合情合理的反馈;
风险商高的人则是更有能力使信息的置信度匹配证据所能证明的合理性。
信息的置信度,简单的说就是 我们选择相信什么。
使信息的置信度匹配证据所能证明的合理性 的能力,与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方面存在多大程度的条理性的了解有关。也就是说,一个人越是清楚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知道什么,以及知道 已知信息 和 未知信息 构成关键信息的比重,那么就越能做到正确推理。
这亦是一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的事情。
风险商与一个人的信息源偏好有关。能搜集多重有效信息源并能交叉分析的话,自然有利于提高风险商。所谓有效信息源就是指与关键信息挂钩的。
东日本大地正时,连我国内陆城市都出现抢盐热,老百姓的根据是碘盐能防辐射。如果就把这条结论当做是信息源,决策自然就欠妥。且不说如果日本的核泄漏对我国内陆城市都能造成破坏性影响的话日本本土还能居住不,就算将关键信息局限在防辐射与碘摄入量的关系上,也能知道要靠碘盐预防辐射的话,在被辐射死之前应该先被齁死了。起码要抢也该是抢购碘片……
风险商还与个性有很大关系。务实的个性有利于促成高风险商,而自负或是自卑的个性就会削弱一个人的风险商。自负的性格会使得人对信息的置信度远高于证据所能证明的合理性,也就是说,这个人会下意识地夸大他/她已知信息的广度和重要性,而忽略未知信息的范围以及重要性。自卑的人则反过来。
具备风险思维,不代表可以克服不确定性,应该说风险思维帮助人习惯与不确定性相处,能够坦然地接受不确定性。其实,人对任何事情都不会真的一无所知,也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就算是lonely planet的导游书也不可能做到连哪家门前有几根电线杆子都说到位的高清程度。相对的,我们的确无法判断喜欢的人是否也抱有和自己同样的感情 强度(所以纠结于诸如“有多爱我”、“有多想我”这类问题并没有实际意义),但 彼此 是否在 互动 中 都 采取合作态度是很容易判断的——合作的态度是指彼此的思维言行选择能起到拉近彼此距离的作用。
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很多人选择相信了什么,却忽略了这个“什么”的根据是否可靠,要么过度追求“可见性”,要么陷入“控制错觉”。比如,恋爱中一定要对方多说“我好爱你啊~”,“我好想你啊~”,或是频繁联络才安心的就是过度追求“可见性”,但差缺对前面提及的合作态度的关键信息的观察。再比如,微博上那些个被十动然拒的,就是“控制错觉”的典型,要劳师动众的做什么才 显 得有诚意。而去接触、理解、体谅对方这种温和的(其实是厚积薄发的)做法让人体会不到实在感。
人希望通过感知实在感确认自己有控制住局面,但问题的关键在于 是否有安全感 和 是否安全 是两回事。所以才需要提高风险商,了解情况的同时还知道自己了解了多少情况,多少有用的情况。谨慎危险性质的,担当机会性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