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鹿原》的一些瞎想
11月7号,我利用中午仅有的两个小时,拜读完陈忠实的《白鹿原》的最后三章,怎么说呢,这确实算的上一本质量很高的长篇小说,在我阅读的期间,由于一些事情,导致对小说的内容了解断断续续的,但这丝毫没有减少我对这本书的喜爱。仿佛更让我有一种类似于追电视剧的心理情节,每次都会期待接下来有新的故事发生,果不其然,陈老师的故事总会让我震惊,故事情节并没想我想象的那样发生,这应该是最有意思的地方,让我不禁的往下细读。
下面的内容,只是我对这部小说的一些瞎想,它写了渭河平原上的风土民情、婚丧嫁娶,还有看风水、迁祖坟,写鬼魂附体,写了大旱引来的罕见的年馑(大饥荒),写了瘟疫的肆虐和恐怖,写了关中平原种植罂粟的历史和由此带来的灾难,写了朝政的禁烟政策,还有写了关中平原农民的生活习俗、对鬼神的敬畏,然后还写了辛亥革命、国共合作,四·一二政变等等带来的对农村农民的波及和影响......白家与鹿家是贯穿于整本小说主线的重要环节,谈了些白嘉轩的发家史,接在又是家族中老大,老二,老三的故事演绎,反射出了旧社会的迂腐与封建,老大白孝文的人生可谓将所谓人生的起伏跌落展现的淋淋尽致,最初是一个值得让原上人都尊敬的族长,到最后因为小娥导致家道败落,被父亲扫地出门,分家,被原上所有人所鄙视,不齿。最初的风光已经不复存在,本以为故事到这就戛然而止,最后的他的一生也就这样,碌碌无为而死去,无人知晓。后来的一些在现在人所看来的完全丢掉的自尊的事情让孝文有了些许觉悟,从而他的人生重新抬头,在白鹿两家的“争斗”史,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孝武呢,感觉以配角的身份存在,在孝文人生败落后,担起了白家的中单,不至于让这个已经不堪的家庭再次雪上加霜,在父亲白嘉轩的指导下,一步一步的从一个迟疑,软性子的男人成为一个果敢有担当的白氏继承人,或多或少让白嘉轩得到些许安慰。由于鄙人对孝武关注的不多,就一笔带过了。黑娃,原名鹿兆谦,串起了整个小说的架构,在白家熬活的鹿三一家,在旧社会多少有点“下人”的意思,但是鹿黑娃,一个在旧社会最低层的农民,随着时间的磨练和自己本身的性格特征,从一个普通的长工,到闹革命被追捕,最后重回到原上,又决定起义,人生的曲折又是小说的一大亮点。这是作者塑造的另一个成功的形象。他自生性格,他与田小娥的结合,都冲击着旧社会封建制度。小娥无遗是封建体制的牺牲品。作为郭举人的二房,兼职泡枣,命运并没有留给她太多选择的余地。她经历过四个男人,郭举人、黑娃、鹿子霖、白孝文,其中黑娃和孝文都是为了她而身败名裂,被驱逐出家门。小娥实则是个随波逐流的角色,哪个男人能养活她,她就靠哪个,男人让她做什么,她就照做,没有那么多礼仪廉耻的讲究和是非的判断,只为活个人生,毕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活着确实不易。这个人物身上本无所谓善恶。却是小娥死后附身鹿三的桥段,作者赋予了她十足的奸邪并推向极致。她借用鹿三年老的身体出尽洋相,报复、咒骂、媚态横生,用堕落到底的架势和道德卫士白嘉轩抗衡将小说推向了一个高潮,瘟疫、白蛾、托梦,迷信的荒唐给这段恩怨写的更加真实具体,白嘉轩的胜利,力排众议修起六棱塔,将小娥禁锢在塔底永世不得超生,又是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如今的我们早已对这种修塔镇妖的说辞,深恶痛绝,觉得滑稽可笑,感觉太不真实,可是在那个年代,这也许是最好赌注悠悠众口的利器。
至于鹿家,多少有些让我摸不着头脑,鹿兆海与白家灵灵的私定终生,后来灵灵又跟兆鹏由于革命的原因,从假夫妻到名副其实,作者的心思多少让我开始不愿意看下去,或许与我预期的出路太大,本来的两下无猜就这样给作者活生生的拆散了。关于兆海,进入国民党,最后的战死,隐情太多,感觉颇有点狗血,而兆鹏的经历感觉与白孝文是对应着,从家道如日中天,到败落逃亡,到革命起事,似乎是有意安排的人物,为了最后文中白鹿两家的“争斗”的结果埋下伏笔。如果说白孝文是个小人,那他实实在在的是个伪君子,而往往伪君子比小人更为可怕。满嘴的仁义道德,背地里都是暗杀他人,跟兄弟的爱人在一起,即便是在共党,也属于所有人感到心寒的一个人物。鹿子霖作为鹿氏家族中最为有分量的一人,一生是悲剧,与大儿子的撇清关系,二儿子的死,最终是没有赢过白家,就像文中说的,鹿家是靠性一夜发财,白家确实勤恳,忠义,努力发家,多少还是告诉我们,人生最后的得意还是需要努力和汗水获得。
另外我还有一个最想提到的人,就是教书的朱先生,完全可以称他为“先知”,对于世事的感知与预测,总是先人一步,想法总是让人眼前一亮,一辈子读书,教书,育人,到最后的“不读书”(应该是想与现实残酷的社会制度较量),但最终还是输给了这个腐朽不堪的社会,他是一个时代的传奇,一个令人尊敬的长者,无论历史如何的前进抑或倒退,他的存在始终都在使白鹿书院独立于乱世之中,国民党、共产党、农协会、土匪,都不敢在书院造次,对朱先生礼貌待之。朱先生亦不偏心,待众生平等。颇有乱世飘摇,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高。而红卫兵从他坟墓里挖出的粘合转,更将朱先生的未卜先知推向神的境地。作者似乎跟现在传说中的写词人林夕一样,他写的《我》,创造了张国荣,还记得那句歌词,“我就是我 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很多人以为,前一句已经到达了顶峰,而后面的一句,仿佛又推向了另一个高潮。这部作品总能给我这样一种感觉,似有非有,捉摸不透,读至结尾,黑娃死了,白嘉轩瞎了,鹿子霖疯了,顿时茫然,想必作者也正是希望我们有这种茫然,觉得各个自有自己的命数,有人评价,《白鹿原》是陈老师的巅峰之作,的确经典就是经典,无论何时都能禁得起推敲,让人深思,让人沉迷到无法自拔。作者以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多少希望能在这部小说中,体现出它不平凡的力量,以小见大,折射出九十年代的社会的过往。
这篇小说,看了我大概两个月的时间,但丝毫不觉乏味,洋洋洒洒的几十万的字的长篇小说,这里短短的几千字也说不了什么,只是想在这与大家分享此书,与君共勉.
------------------- 阿布纳
下面的内容,只是我对这部小说的一些瞎想,它写了渭河平原上的风土民情、婚丧嫁娶,还有看风水、迁祖坟,写鬼魂附体,写了大旱引来的罕见的年馑(大饥荒),写了瘟疫的肆虐和恐怖,写了关中平原种植罂粟的历史和由此带来的灾难,写了朝政的禁烟政策,还有写了关中平原农民的生活习俗、对鬼神的敬畏,然后还写了辛亥革命、国共合作,四·一二政变等等带来的对农村农民的波及和影响......白家与鹿家是贯穿于整本小说主线的重要环节,谈了些白嘉轩的发家史,接在又是家族中老大,老二,老三的故事演绎,反射出了旧社会的迂腐与封建,老大白孝文的人生可谓将所谓人生的起伏跌落展现的淋淋尽致,最初是一个值得让原上人都尊敬的族长,到最后因为小娥导致家道败落,被父亲扫地出门,分家,被原上所有人所鄙视,不齿。最初的风光已经不复存在,本以为故事到这就戛然而止,最后的他的一生也就这样,碌碌无为而死去,无人知晓。后来的一些在现在人所看来的完全丢掉的自尊的事情让孝文有了些许觉悟,从而他的人生重新抬头,在白鹿两家的“争斗”史,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孝武呢,感觉以配角的身份存在,在孝文人生败落后,担起了白家的中单,不至于让这个已经不堪的家庭再次雪上加霜,在父亲白嘉轩的指导下,一步一步的从一个迟疑,软性子的男人成为一个果敢有担当的白氏继承人,或多或少让白嘉轩得到些许安慰。由于鄙人对孝武关注的不多,就一笔带过了。黑娃,原名鹿兆谦,串起了整个小说的架构,在白家熬活的鹿三一家,在旧社会多少有点“下人”的意思,但是鹿黑娃,一个在旧社会最低层的农民,随着时间的磨练和自己本身的性格特征,从一个普通的长工,到闹革命被追捕,最后重回到原上,又决定起义,人生的曲折又是小说的一大亮点。这是作者塑造的另一个成功的形象。他自生性格,他与田小娥的结合,都冲击着旧社会封建制度。小娥无遗是封建体制的牺牲品。作为郭举人的二房,兼职泡枣,命运并没有留给她太多选择的余地。她经历过四个男人,郭举人、黑娃、鹿子霖、白孝文,其中黑娃和孝文都是为了她而身败名裂,被驱逐出家门。小娥实则是个随波逐流的角色,哪个男人能养活她,她就靠哪个,男人让她做什么,她就照做,没有那么多礼仪廉耻的讲究和是非的判断,只为活个人生,毕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活着确实不易。这个人物身上本无所谓善恶。却是小娥死后附身鹿三的桥段,作者赋予了她十足的奸邪并推向极致。她借用鹿三年老的身体出尽洋相,报复、咒骂、媚态横生,用堕落到底的架势和道德卫士白嘉轩抗衡将小说推向了一个高潮,瘟疫、白蛾、托梦,迷信的荒唐给这段恩怨写的更加真实具体,白嘉轩的胜利,力排众议修起六棱塔,将小娥禁锢在塔底永世不得超生,又是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如今的我们早已对这种修塔镇妖的说辞,深恶痛绝,觉得滑稽可笑,感觉太不真实,可是在那个年代,这也许是最好赌注悠悠众口的利器。
至于鹿家,多少有些让我摸不着头脑,鹿兆海与白家灵灵的私定终生,后来灵灵又跟兆鹏由于革命的原因,从假夫妻到名副其实,作者的心思多少让我开始不愿意看下去,或许与我预期的出路太大,本来的两下无猜就这样给作者活生生的拆散了。关于兆海,进入国民党,最后的战死,隐情太多,感觉颇有点狗血,而兆鹏的经历感觉与白孝文是对应着,从家道如日中天,到败落逃亡,到革命起事,似乎是有意安排的人物,为了最后文中白鹿两家的“争斗”的结果埋下伏笔。如果说白孝文是个小人,那他实实在在的是个伪君子,而往往伪君子比小人更为可怕。满嘴的仁义道德,背地里都是暗杀他人,跟兄弟的爱人在一起,即便是在共党,也属于所有人感到心寒的一个人物。鹿子霖作为鹿氏家族中最为有分量的一人,一生是悲剧,与大儿子的撇清关系,二儿子的死,最终是没有赢过白家,就像文中说的,鹿家是靠性一夜发财,白家确实勤恳,忠义,努力发家,多少还是告诉我们,人生最后的得意还是需要努力和汗水获得。
另外我还有一个最想提到的人,就是教书的朱先生,完全可以称他为“先知”,对于世事的感知与预测,总是先人一步,想法总是让人眼前一亮,一辈子读书,教书,育人,到最后的“不读书”(应该是想与现实残酷的社会制度较量),但最终还是输给了这个腐朽不堪的社会,他是一个时代的传奇,一个令人尊敬的长者,无论历史如何的前进抑或倒退,他的存在始终都在使白鹿书院独立于乱世之中,国民党、共产党、农协会、土匪,都不敢在书院造次,对朱先生礼貌待之。朱先生亦不偏心,待众生平等。颇有乱世飘摇,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高。而红卫兵从他坟墓里挖出的粘合转,更将朱先生的未卜先知推向神的境地。作者似乎跟现在传说中的写词人林夕一样,他写的《我》,创造了张国荣,还记得那句歌词,“我就是我 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很多人以为,前一句已经到达了顶峰,而后面的一句,仿佛又推向了另一个高潮。这部作品总能给我这样一种感觉,似有非有,捉摸不透,读至结尾,黑娃死了,白嘉轩瞎了,鹿子霖疯了,顿时茫然,想必作者也正是希望我们有这种茫然,觉得各个自有自己的命数,有人评价,《白鹿原》是陈老师的巅峰之作,的确经典就是经典,无论何时都能禁得起推敲,让人深思,让人沉迷到无法自拔。作者以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多少希望能在这部小说中,体现出它不平凡的力量,以小见大,折射出九十年代的社会的过往。
这篇小说,看了我大概两个月的时间,但丝毫不觉乏味,洋洋洒洒的几十万的字的长篇小说,这里短短的几千字也说不了什么,只是想在这与大家分享此书,与君共勉.
------------------- 阿布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