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巳春巴蜀飞奔行之蓬溪鹫峰寺、宝梵寺
年初的巴蜀行之概况,本朱已经在癸巳春巴蜀飞奔行系列日志开篇中大致说过了,只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单单汉阙还欠着一题暂未发布,其他的只能简单写一点是一点了,但愿能在年内完结。
所谓鹫峰寺,其实早已拆建,原址现在唯独剩下一座宋塔。
蓬溪白塔建于南宋嘉泰四年(1204)由县彦李白琳创建于蓬溪县鹫峰山。塔坐西向东,为四方形楼阁式砖石塔,塔身白色,共十三层,高约三十多米,体态高大,梁思成先生在其《中国建筑史》记蓬溪白塔曰:“大雄殿之左侧白塔凌空,高十三级,甚峻拔。”
白塔各层仿木结构为四柱三间,柱有明显侧足。撩檐枋上棱砌砖二层,再叠涩五层,使塔檐深远厚实,一至六层头,补间施装饰性斗拱,每层2.4米,为一斗三升,拱间篆花形,底层塔门向西开设,余为三方设假门。
各层每边置拱门三个,中有方形心轴,缘石砌梯道盘旋至顶,每层塔心壁施斗拱三升承托穹隆顶形为得龛,穹壁彩绘壁画,前塑佛像为一佛二弟子,共十三身。底层四柱镌缠龙四条,塔刹为宝瓶顶,施五级球形葫芦攒尘收结。
宝梵寺始建于北宋,传宋英宗赐名,取义“佛中之圣,梵中之宝”,后毁,明正统成化年间重建,现存有殿阁五重。
宝梵寺坐北朝南,寺院建筑呈三进复四合院布局。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带回廊,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歇山式简瓦屋面。
大雄殿重建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平面近似正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六架椽前后劄牵四柱,四椽栿上置铺作九朵,前后檐及山面共施六铺作单杪双昂斗拱十八朵。
出昂作篦齿状,昂角灵翘,昂尾直抵平椽。
宝梵寺有著名的明代壁画,这个我就不多说了,也不多上图,还是以宝梵寺观音殿为例,看看最有巴蜀特色的穿斗式建筑的梁架吧。
待续,下一篇为安岳木门寺。
所谓鹫峰寺,其实早已拆建,原址现在唯独剩下一座宋塔。
![]() |
![]() |
蓬溪白塔建于南宋嘉泰四年(1204)由县彦李白琳创建于蓬溪县鹫峰山。塔坐西向东,为四方形楼阁式砖石塔,塔身白色,共十三层,高约三十多米,体态高大,梁思成先生在其《中国建筑史》记蓬溪白塔曰:“大雄殿之左侧白塔凌空,高十三级,甚峻拔。”
![]() |
![]() |
![]() |
![]() |
白塔各层仿木结构为四柱三间,柱有明显侧足。撩檐枋上棱砌砖二层,再叠涩五层,使塔檐深远厚实,一至六层头,补间施装饰性斗拱,每层2.4米,为一斗三升,拱间篆花形,底层塔门向西开设,余为三方设假门。
![]() |
![]() |
![]() |
![]() |
![]() |
请某些同学注意看,每一层的区别!! |
![]() |
![]() |
![]() |
![]() |
![]() |
![]() |
各层每边置拱门三个,中有方形心轴,缘石砌梯道盘旋至顶,每层塔心壁施斗拱三升承托穹隆顶形为得龛,穹壁彩绘壁画,前塑佛像为一佛二弟子,共十三身。底层四柱镌缠龙四条,塔刹为宝瓶顶,施五级球形葫芦攒尘收结。
![]() |
![]() |
![]() |
![]() |
![]() |
宝梵寺始建于北宋,传宋英宗赐名,取义“佛中之圣,梵中之宝”,后毁,明正统成化年间重建,现存有殿阁五重。
![]() |
![]() |
![]() |
宝梵寺建筑总平面图 |
![]() |
宝梵寺建筑总纵剖面示意图 |
宝梵寺坐北朝南,寺院建筑呈三进复四合院布局。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带回廊,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歇山式简瓦屋面。
![]() |
大雄殿重建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平面近似正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六架椽前后劄牵四柱,四椽栿上置铺作九朵,前后檐及山面共施六铺作单杪双昂斗拱十八朵。
![]() |
![]() |
大雄殿仰视图 |
![]() |
![]() |
![]() |
![]() |
![]() |
![]() |
![]() |
![]() |
出昂作篦齿状,昂角灵翘,昂尾直抵平椽。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宝梵寺有著名的明代壁画,这个我就不多说了,也不多上图,还是以宝梵寺观音殿为例,看看最有巴蜀特色的穿斗式建筑的梁架吧。
![]() |
![]() |
![]() |
![]() |
待续,下一篇为安岳木门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