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内的世界
雨天,从超市提着满满一环保袋的干粮回学校。我的雨伞没有空出一半的空间。
到学校西门时雨势已小,见到两小孩没撑伞走在我前面,一个穿着拖鞋一个穿着波鞋(手上还提着另一双波鞋)。拖鞋男孩在抱怨些什么,他走在后边,小心翼翼避开水坑,波鞋男孩回过头好像安抚了下,两个人继续前行。我萌生与他们共伞的冲动。假象下这画面——在便利商店出门发现居然下雨了,而你只想过马路搭公交,这时从便利店出门的人跟你说声“我有伞,送你过去吧,也不远”——一把伞就让伞外冰冷的世界隔离,陌生人带来的意外温馨。但我没这么做,一来我伞不够大,他们有两人,二来这举动在周围熙熙攘攘的路人看来比便利店版本的出格多了,我在顾虑别人的眼光(其实我只在YY而已。。。)
后来我就在路上分析与陌生人共伞这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与陌生人共伞,对这现象的第一反应就是“乐于助人”“无私”。一个人撑伞本来就还是会给雨淋到,无端挤多一个人,自己被淋湿了不说,还得不到什么,对方可是陌生人,又不是你朋友,如果是朋友的话可能还会巩固感情啊请你吃顿饭啊把你介绍给男生/女生时多一份谈资ect。乍看起来是一笔稳赔的生意,但事实上却是这样,在与陌生人共伞前,自己的回报已经是在可预见范围内的了——道德的优越感与精神的满足已在可预见范围内,这种助人的“乐”在事先已被暗示和告知。
人类是自私的存在。
心理回报的价值远远比旁人对之的估值大。
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但把它通通写到日记里。你能想象他写日记时内心的狂欢吗?
到学校西门时雨势已小,见到两小孩没撑伞走在我前面,一个穿着拖鞋一个穿着波鞋(手上还提着另一双波鞋)。拖鞋男孩在抱怨些什么,他走在后边,小心翼翼避开水坑,波鞋男孩回过头好像安抚了下,两个人继续前行。我萌生与他们共伞的冲动。假象下这画面——在便利商店出门发现居然下雨了,而你只想过马路搭公交,这时从便利店出门的人跟你说声“我有伞,送你过去吧,也不远”——一把伞就让伞外冰冷的世界隔离,陌生人带来的意外温馨。但我没这么做,一来我伞不够大,他们有两人,二来这举动在周围熙熙攘攘的路人看来比便利店版本的出格多了,我在顾虑别人的眼光(其实我只在YY而已。。。)
后来我就在路上分析与陌生人共伞这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与陌生人共伞,对这现象的第一反应就是“乐于助人”“无私”。一个人撑伞本来就还是会给雨淋到,无端挤多一个人,自己被淋湿了不说,还得不到什么,对方可是陌生人,又不是你朋友,如果是朋友的话可能还会巩固感情啊请你吃顿饭啊把你介绍给男生/女生时多一份谈资ect。乍看起来是一笔稳赔的生意,但事实上却是这样,在与陌生人共伞前,自己的回报已经是在可预见范围内的了——道德的优越感与精神的满足已在可预见范围内,这种助人的“乐”在事先已被暗示和告知。
人类是自私的存在。
心理回报的价值远远比旁人对之的估值大。
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但把它通通写到日记里。你能想象他写日记时内心的狂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