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鉴歙砚与端砚老坑材料(转)
一、目前歙砚与端砚老坑的情况究竟如何?
先说端砚老坑。据我了解,老坑已经绝产。老坑属沉积岩,每开采几十米甚至十几米,就掘不出了。然后,朝下开采一些,又能找到。一直向下找。老坑的最上层是与地下水面齐平,因此最上层是被水面封住的。自公元1300年来,老坑里的东西是无法被盗的。从唐朝到1979年重新开采的时候,大概开采了仅约130米,这期间总的开采量占到老坑资源的六分之一。1979年到1997年,近20年间,开采了总储量的80%以上。因此,我们这代人看到的老坑石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古人从未有机会看到这么灿烂、这么丰富的老坑材料,而后者也没有机会再看到了。为何说材料耗尽了呢?当初刘演良老师做矿长的时候,用钻探金矿的探头开进去,坑洞当中是空心的,曾朝上、朝下、朝前、朝后、朝左、朝右地探,再无发现老坑的石料。所以,第二任端砚厂长接任后,由于石料渐少,当初一百多人的厂,变成了三十多人的厂。然后再把开采权承包给了他的小舅子,小舅子实在掘不出老坑的石头了。怎么办呢?老坑里面有几根古人留下的用于支撑坑道的石柱子,就把石柱子挖取出来。当时很巧,最后一根柱子挖取出来的时候,适逢工人出矿吃饭,坑洞就轰然就倒塌了。此后对外说是封坑,保护资源,而实际上是老坑的资源已经没有了。
其次谈下麻子坑,麻子坑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开的坑口,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当时政府要开这个坑的计划,缘于应日本人的要求。当时国家困难,急需外汇,于是决定开坑。日本人在侵华战争的时候,已经对中国的各类资源调查得很清楚。日本人对中国的文房四宝很喜欢,其中最喜欢的是端砚之中的麻子坑,提出用这个坑的石料来换日元。当初大量的麻子坑出口都销往日本。可以说,最好的麻子坑砚材都留在日本。麻子坑位置是在山上,在整个山高度的四分之三的位置。为何说麻子坑现在也封坑,没有了呢?因为从上世纪60年代开采到七八十年代已经几乎没了,被完全打通了。步行到麻子坑的山路颇为辛苦,要翻山。此后陆陆续续有一些私人,在山体里盗挖。我们现在看到的东西,已经不是从主矿脉里挖出来的,而是从矿脉的支矿里挖出来的。第一座山打穿了以后,人们在它的前一座、后一座山上找石头资源,都没找到类似的砚材。所以说麻子坑现在封坑,是假象,而是资源已经耗尽了。
再聊聊坑仔——据当地职工说,保守估计现在开采的量接近一半。坑仔距离老坑有50米,好的坑仔也不次于老坑。老坑石料在水里,坑仔石材在岸上。坑仔的石头比老坑的石头稍微干燥一些,但优等坑仔也是很好的,但还是比不上老坑。以上是端砚的情况。我本人收藏以老坑、麻子坑、坑仔三大名坑为主,其他端砚的坑口石头知晓比较少。
相比于端砚,歙砚比较常见,大家或许有些歙砚的石头,但有可能买的石头中有很多并不是歙砚老坑。我最近五年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一次产地江西砚山村,比较了解真正歙砚老坑的情况。实际情况是,砚山村老坑集中的山头,从进村口,山体从左到右有37米,从山脚到山顶是67米,呈一个三角形的形状。集中了99%的歙砚老坑,诸如金星坑、眉纹坑、水蕨坑,罗纹坑都在那里。目前状况是,在三角形的区域里,在唐朝开元年间,山体最下一个坑叫眉子下坑,石品带有很细的眉纹,当地人称之唐眉,这是在山脚下的坑口。稍上的一个坑石眉子中坑,眉纹稍微粗一点。最上面一个坑口,即眉子上坑,清朝后期开的,这个眉比较粗,贯穿整个面,这种石质比较粗。这是眉纹坑的情况。眉纹坑在中间,其他的分别为金星坑、螺纹坑和水蕨坑。古代人开的都是洞口,现代人在古人的坑里已经找不到石头了,再开势必要花大量的费用,何况当地政府也不允许大规模的开采。于是就把整块的岩面扒下来,用这种方法,最近十年挖了不少,恐怕很多人收藏的歙砚都是此类。拿到这种石头还是幸运的,因为老坑的石头品质比较好。现在看到绝大多数石头,凡是在砚山地区的,都叫歙砚了。所以要加以辨别。真正的歙砚老坑的砚台是不多的。开采的时间,在唐朝、宋朝开了一段时间,到了清朝开采量是很少的。整整一个清朝,除了初期和此后民国时期开了一些,几乎没有开采。老坑的籽石叫做籽料。籽料如何来的?前面说到,由于眉纹坑比较多,眉纹坑的眉纹比砚材其他地方硬一些,磨时会阻墨,古人并不喜欢,所以古人拿到有眉纹的石头会把这一层眉纹去掉,把没有眉纹的那一层石料做砚台。歙砚的颜色若呈青碧色,这是好的老坑的材料。古人挖到眉纹的石头就随手扔到山下芙蓉溪里去了,经过一千年或几百年的冲刷,有唐朝的、有明朝的、有清朝的,在山谷溪水里冲刷翻滚以后,有的是比较圆润的,有的是磨去棱角后成了现在的籽石。现在人们用大型挖掘机在芙蓉溪里挖了好多遍,所以籽石也基本上都挖尽了。当然,在歙砚老坑的下面,还是有石头的,今后如果开掘,还是能有机会的。
我们往往把端砚的砚材拿到歙砚的产地去雕刻。“材料好,雕工好,才是好砚台。”“材料不好,雕工再好也不是好的砚台。”材料、题材,再加上雕工,再有名人效应,那么砚台的价值就出来了。
砚台除了端、歙之外,还有山东的鲁砚和甘肃的洮砚。在四大名砚中,排序往往有争议,但端砚和歙砚的地位是毫无争议的。
http://collection.jiaodong.net/system/2013/06/25/010037572.shtml
二、歙砚砚坑坑口之谈
歙砚砚坑坑口之谈 + 歙石已开采的砚坑较多,从各坑所出的砚石来看.有着优劣之分.怎样去区别砚石中的优劣,不外乎从砚石的质,纹,色三个方面来分析判断.质地是砚石的内在质量,纹与色是砚石的表面特征.质地的的优劣决定着纹色的优劣,反之,纹色的优劣又取决于质地的优劣.而砚石的优劣不在于有纹理,或纹理的美妙,主要在于砚石质地的优良.有的砚石没有任何纹理,其质地却细腻如玉,不失为砚石中上品,有的砚石纹色很美,而砚石的质地却很差。砚石中的质,纹,色之间的关系,就好比布的质地与布上的图案色彩之间的关系一样.如同样的图案,同样的色彩印染在不同质地的布上,其质量的优劣是不能以图案色彩来分别的,而是依布的质地来定.砚石的优劣,也是不可以纹色来划分,而是以砚石的质地来论定.因此,辩识砚石的优劣,起决定作用的是砚石的质地,其次是砚石的纹色。
但是,纹色在砚中十分耀眼,人们在认识和选择砚或砚石时往往从纹色开始,由于龙尾石的纹理种类较多,以纹理来论砚或砚石优劣的现象自然有之.比如人们常提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中谁优谁劣?""歙砚中是眉纹最好还是金星最好?"回答这类问题就不能以纹理论纹理了,因为,无论是金星还是眉纹所出的砚坑都不止一处,而是多处.同一纹理出自不同的砚坑,其纹理虽然相同而石质却不同.相比较有优有劣,存在差异.其他的纹理种类也是如此,这是其一.其二,在同出一砚坑中的同一纹理的砚石,因出自砚坑的具体位置不同,或在表层,或在深处,其砚石的质地也就有着优劣的区别.这些具体的现象说明,要以纹理来回答谁优谁劣的问题,首先要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则是在砚石质地优良的基础上来评论解答。
就此而论,可将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分为两个级别,一是罗纹,眉纹,金星和金晕,二是鱼子.至于眉纹与金星,两者不同是在纹色特征上,体现出两种不同的形式美.眉纹雅洁,金星艳丽,对此,由于人们对这两种美的各自的偏爱,在历史上就有着"以眉纹称绝"和"金星为贵"的不同观点.可见,这两种不同的说法体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观,因此,至于眉纹与金星的排名是很难下绝对的定论的,这只能根据各人的喜爱,各抒己见了。
不难看出,人们以砚石的纹理来划分砚石的优劣,实质上是针对砚石的质地而言,砚石质地的优劣并非取决于砚石的纹理,而主要在于各砚坑之间的差异.从龙尾山各自砚坑所出的砚石来看,同一纹理的砚石因出自不同的砚坑,其砚石质地明显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谈起砚石纹理的的优劣,不能脱离砚石的质地,谈到砚石质地的优劣,必然要谈到砚坑.下面就各自砚坑的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眉子坑,在罗纹山中[罗纹山既龙尾山]从溪流至砚坑30米左右,这溪既芙蓉溪.唐开元时开采,宋代继而采之,元代之后未见开采,直到1984年,砚石矿再次开采,此次开采收获较大,但不到一年,该坑有难出佳石了.此坑从下往上分为下中上三处,下坑所出的眉纹典型,有粗眉纹,细眉纹等等,其纹色清晰,石质茔洁;中坑的眉纹比较长,眉纹之间相互交织较多,石质莹洁亚于下坑:上坑眉纹偏细,色黑紫,无折光,眉纹中多有一线之痕,短者两头尖如枣核,即枣心眉纹此石中有鱼子,石色有青黑和鳝鱼黄两种鳝肚眉纹就出于此。
金星坑,又称罗纹金星坑,在龙尾山的西北面,与罗纹坑相距150米左右.宋时开发,而后一直停采至今,砚坑早已崩塌荒芜,今已找到旧坑遗址,重新开采.此坑所出之石品为金星,金花,也有罗纹,石质上乘.珍贵的玉带纹,彩带纹和神秘的庙前青,庙前红等石就出自金星坑的周围.
罗纹坑,位于眉子坑东侧[此地古时称寨头,也有称虎寨头的],南唐时开发,北宋,明代,当代均相继开采.此坑所出的砚石品种有粗罗纹,细罗纹,水波纹和刷丝纹等,但所出之石,石筋较多,能取6至7寸无筋的砚石则属上品.难怪古人对歙砚有"七寸为珍,八寸为宝"之说。
水舷坑,位于眉子坑之下,芙蓉溪傍,南唐时开采,宋代景佑年间,歙州太守钱仙芝改溪取石之处就在于此.此坑深于溪床之下5至6米,常年水淹,开采十分困难.现代开采,选择秋季涸水时,在坑里安置两台潜水泵,从坑中日夜不停往外排水,这样才可入坑采石.砚石矿于1979年和1986年两度集中人力物力对此坑进行重点开采,所采出的砚石均为金星,金晕,水波罗纹,细罗纹等.而后此坑因开采艰难,佳石又很少复出,停采至今,现此坑已被填没。
水蕨坑,与水舷坑隔溪相望,相距20米左右,宋景佑年间开发,以后废而不取,直到1988年砚石矿重新开采.所出砚石的品种有粗罗纹,细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银星等,其中眉纹多数相互交织成片,如江涛海浪之象.但砚石岩层中常杂以白石英层,无石英者为上.
罗纹里山坑,位于砚山村里面二,三公里的外庄村对面的山上,南唐时开发,宋代停采至今,洞口已草木丛生,洞内深邃阴沉.此坑所出之石,为细罗纹,少数有金星,金晕.
溪头坑,位于龙尾山的北面,与眉子坑相距1000米左右,宋时开发,而后停采.此坑在山的半腰处,坑口朝下延伸,开采难度大,虽然现在已经重新开采,但没几时又因开采之艰难而停之.此坑的砚石品种为金星,金晕等,其石质较松,星晕的颜色黄而不亮,次于金星坑,水舷坑,水蕨坑.
紧足坑,在罗纹坑之下80米左右,元代开发,砚石的纹理有金星,金晕,有的金圈如动物的眼睛,故人们称为"龙眼"少数也有眉纹,但总的来看,此坑的砚石偏松,其坚润者为上品.次于水舷坑,金星坑.
叶九坑,在岭背村的对面山上,宋时开采,但自治平年间之后一直停采,到1988年才重新开采.此坑所出砚石的品种均为眉纹,其眉纹多数不典型,且相互之间交织连片,如波如浪,眉纹自身的硬度硬于无眉纹处,整块砚石硬度不均匀,在制砚时,不宜精雕细琢,其石质亚于眉子坑的砚石.为了区别,人们将此坑所出的眉纹石称岭背眉纹石,或简称"岭背眉" 外庄坑,位于外庄村后山上,从山脚下至砚坑约70米左右,在山背的同样高低处有砚坑,两坑位于山的前后两侧,因此,依山的前后将两坑分别取名为前外庄坑和后外庄坑.两坑所出的砚石面积较大,有眉纹,少数有金星,金晕相间,但石质粗松,眉纹与没眉纹处的硬度反差大,不利于雕琢,次于叶九坑.人们将此两两坑所出的砚石,简称"外庄眉。
碧里坑,在济山上,济溪村的河对岸,宋代开采,而后就一直停采.到1988年,当代村民无意中发现故坑遗下的残石,随之开始了寻坑采石.此砚坑所出的砚石品种有金星,金晕也有罗纹.其纹色美妙,但多数石质偏粗,结构偏松,少数石质坚紧者则属上等砚材。
济源坑,位于济溪村的后山上,宋时开发,之后一直停采,到1982年,由当地村民发现故坑残石,经专业人员确认后于1983年正式开采.此坑砚石为青灰色和褐黄色两种,也有少数偏绿色的.但无论那种颜色,其砚市中均有均匀密布的鱼子纹,偏绿色的称茶末绿.鱼子纹中有金晕相间的,又称鱼子金晕,这种金晕的颜色偏黄偏淡.此砚坑储量大,是诸砚坑中产量最多的砚坑之一。
此外,据史料记载还有两处: 一是驴坑,在今浙源乡的驴坑村,以公路计算,驴坑与砚山相距有几十公里,宋代景祐年间开发,而后一直不见开采,至于此砚石如何,因未见到实物,无法评说,对此依唐积[歙州砚谱]载:"其石有青绿晕也."想来驴坑石一定也是很美的。二是庄基坑,元代开发,位于今砚石矿址的后山上,此山名为庄基山.历史上此砚坑曾发生采石伤人事故.因此,人们将庄基坑视为"吃人"之坑.并将旧坑址称作"老虎凼".从旧坑所遗留下来的残石来看.此砚坑所出的砚石纹理为细罗纹和短刷丝罗纹两种。
从各个砚坑所出的同一纹理砚石作个比较,就可从砚坑来区别砚石的优与劣.罗纹以出自罗纹坑,水舷坑最优,其次是里山罗纹和水蕨坑,再其次为碧里坑;眉纹以眉子坑为上,其次是水蕨坑,再其次是叶九坑,又其次是外庄坑;金星以金星坑,水舷坑为上,其次是水蕨坑,再其次是溪头坑,紧足坑,碧里坑;金晕以水舷坑,金星坑为优,其次是水蕨坑,再其次是溪头坑,碧里坑,紧足坑,又其次是外庄坑和济源坑;鱼子以眉子坑为上,其次为济源坑.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将诸砚坑作如下等级排列:一是罗纹坑,眉子坑,水舷坑,金星坑;二是水蕨坑,里山罗纹坑;三是溪头坑,叶九坑,紧足坑,碧里坑,济源坑和外庄坑.当然这样排列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如果将一等砚坑中的次品砚石与三等砚坑的上等砚石相比,其结果显然与以上的排名有异.
罗纹坑,眉子坑,水舷坑和金星坑所出的砚石纹理都不尽相同,而这四个砚坑所出砚石的质地均属龙尾石中的上品.因此,当代人将这四个砚坑所出的砚石称为"老坑石",同时又将次于这四个砚坑的其他砚坑所出的砚石称作"新坑石"在这里老与新就成了优与劣的代名词了。
所谓老坑与新坑,只是开采时间上的差别,老坑既早开的坑,新坑为晚开的坑,这早与晚之间究竟相隔多少时间呢?从龙尾石的发现开采至今才1200多年,而我们以上提到的各砚坑,最晚开采的也到了元代,这早晚之间的时差还不到600年.龙尾石的地质形成至今有十亿年左右,可见早开几百年与晚开几百年,对砚石的质量是没有任何影响的,或许晚开的砚坑其砚石质量更好。
以老坑,新坑来区分龙尾石的优劣,在历史上有之.宋代在龙尾山所开发的砚坑是历史上最多的一个时期,在当时,人们就将宋以前开发的砚坑称作旧坑,宋代开发的砚坑称为新坑,这种新与旧指的是开采的时间.而后由于各砚坑所出的砚石存在着质量上的差别,而这种差别恰恰是旧坑与新坑之间的差别,新开发的砚坑绝大多数都不如旧坑的砚石好.这样,新与旧由原先本指时间差的,转到砚石优与劣的标记上来了。当代,虽然没有新开发的砚坑,所开采的砚坑都是在古砚坑中的续采.这些砚坑对我们来说都是老砚坑,但当代人所说的老坑新坑已不是时间差的概念了,而是以此去区别砚石的优与劣。
http://hi.baidu.com/banjinliliang/item/810f23e0d8399ea2c10d7521
先说端砚老坑。据我了解,老坑已经绝产。老坑属沉积岩,每开采几十米甚至十几米,就掘不出了。然后,朝下开采一些,又能找到。一直向下找。老坑的最上层是与地下水面齐平,因此最上层是被水面封住的。自公元1300年来,老坑里的东西是无法被盗的。从唐朝到1979年重新开采的时候,大概开采了仅约130米,这期间总的开采量占到老坑资源的六分之一。1979年到1997年,近20年间,开采了总储量的80%以上。因此,我们这代人看到的老坑石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古人从未有机会看到这么灿烂、这么丰富的老坑材料,而后者也没有机会再看到了。为何说材料耗尽了呢?当初刘演良老师做矿长的时候,用钻探金矿的探头开进去,坑洞当中是空心的,曾朝上、朝下、朝前、朝后、朝左、朝右地探,再无发现老坑的石料。所以,第二任端砚厂长接任后,由于石料渐少,当初一百多人的厂,变成了三十多人的厂。然后再把开采权承包给了他的小舅子,小舅子实在掘不出老坑的石头了。怎么办呢?老坑里面有几根古人留下的用于支撑坑道的石柱子,就把石柱子挖取出来。当时很巧,最后一根柱子挖取出来的时候,适逢工人出矿吃饭,坑洞就轰然就倒塌了。此后对外说是封坑,保护资源,而实际上是老坑的资源已经没有了。
其次谈下麻子坑,麻子坑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开的坑口,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当时政府要开这个坑的计划,缘于应日本人的要求。当时国家困难,急需外汇,于是决定开坑。日本人在侵华战争的时候,已经对中国的各类资源调查得很清楚。日本人对中国的文房四宝很喜欢,其中最喜欢的是端砚之中的麻子坑,提出用这个坑的石料来换日元。当初大量的麻子坑出口都销往日本。可以说,最好的麻子坑砚材都留在日本。麻子坑位置是在山上,在整个山高度的四分之三的位置。为何说麻子坑现在也封坑,没有了呢?因为从上世纪60年代开采到七八十年代已经几乎没了,被完全打通了。步行到麻子坑的山路颇为辛苦,要翻山。此后陆陆续续有一些私人,在山体里盗挖。我们现在看到的东西,已经不是从主矿脉里挖出来的,而是从矿脉的支矿里挖出来的。第一座山打穿了以后,人们在它的前一座、后一座山上找石头资源,都没找到类似的砚材。所以说麻子坑现在封坑,是假象,而是资源已经耗尽了。
再聊聊坑仔——据当地职工说,保守估计现在开采的量接近一半。坑仔距离老坑有50米,好的坑仔也不次于老坑。老坑石料在水里,坑仔石材在岸上。坑仔的石头比老坑的石头稍微干燥一些,但优等坑仔也是很好的,但还是比不上老坑。以上是端砚的情况。我本人收藏以老坑、麻子坑、坑仔三大名坑为主,其他端砚的坑口石头知晓比较少。
相比于端砚,歙砚比较常见,大家或许有些歙砚的石头,但有可能买的石头中有很多并不是歙砚老坑。我最近五年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一次产地江西砚山村,比较了解真正歙砚老坑的情况。实际情况是,砚山村老坑集中的山头,从进村口,山体从左到右有37米,从山脚到山顶是67米,呈一个三角形的形状。集中了99%的歙砚老坑,诸如金星坑、眉纹坑、水蕨坑,罗纹坑都在那里。目前状况是,在三角形的区域里,在唐朝开元年间,山体最下一个坑叫眉子下坑,石品带有很细的眉纹,当地人称之唐眉,这是在山脚下的坑口。稍上的一个坑石眉子中坑,眉纹稍微粗一点。最上面一个坑口,即眉子上坑,清朝后期开的,这个眉比较粗,贯穿整个面,这种石质比较粗。这是眉纹坑的情况。眉纹坑在中间,其他的分别为金星坑、螺纹坑和水蕨坑。古代人开的都是洞口,现代人在古人的坑里已经找不到石头了,再开势必要花大量的费用,何况当地政府也不允许大规模的开采。于是就把整块的岩面扒下来,用这种方法,最近十年挖了不少,恐怕很多人收藏的歙砚都是此类。拿到这种石头还是幸运的,因为老坑的石头品质比较好。现在看到绝大多数石头,凡是在砚山地区的,都叫歙砚了。所以要加以辨别。真正的歙砚老坑的砚台是不多的。开采的时间,在唐朝、宋朝开了一段时间,到了清朝开采量是很少的。整整一个清朝,除了初期和此后民国时期开了一些,几乎没有开采。老坑的籽石叫做籽料。籽料如何来的?前面说到,由于眉纹坑比较多,眉纹坑的眉纹比砚材其他地方硬一些,磨时会阻墨,古人并不喜欢,所以古人拿到有眉纹的石头会把这一层眉纹去掉,把没有眉纹的那一层石料做砚台。歙砚的颜色若呈青碧色,这是好的老坑的材料。古人挖到眉纹的石头就随手扔到山下芙蓉溪里去了,经过一千年或几百年的冲刷,有唐朝的、有明朝的、有清朝的,在山谷溪水里冲刷翻滚以后,有的是比较圆润的,有的是磨去棱角后成了现在的籽石。现在人们用大型挖掘机在芙蓉溪里挖了好多遍,所以籽石也基本上都挖尽了。当然,在歙砚老坑的下面,还是有石头的,今后如果开掘,还是能有机会的。
我们往往把端砚的砚材拿到歙砚的产地去雕刻。“材料好,雕工好,才是好砚台。”“材料不好,雕工再好也不是好的砚台。”材料、题材,再加上雕工,再有名人效应,那么砚台的价值就出来了。
砚台除了端、歙之外,还有山东的鲁砚和甘肃的洮砚。在四大名砚中,排序往往有争议,但端砚和歙砚的地位是毫无争议的。
http://collection.jiaodong.net/system/2013/06/25/010037572.shtml
二、歙砚砚坑坑口之谈
歙砚砚坑坑口之谈 + 歙石已开采的砚坑较多,从各坑所出的砚石来看.有着优劣之分.怎样去区别砚石中的优劣,不外乎从砚石的质,纹,色三个方面来分析判断.质地是砚石的内在质量,纹与色是砚石的表面特征.质地的的优劣决定着纹色的优劣,反之,纹色的优劣又取决于质地的优劣.而砚石的优劣不在于有纹理,或纹理的美妙,主要在于砚石质地的优良.有的砚石没有任何纹理,其质地却细腻如玉,不失为砚石中上品,有的砚石纹色很美,而砚石的质地却很差。砚石中的质,纹,色之间的关系,就好比布的质地与布上的图案色彩之间的关系一样.如同样的图案,同样的色彩印染在不同质地的布上,其质量的优劣是不能以图案色彩来分别的,而是依布的质地来定.砚石的优劣,也是不可以纹色来划分,而是以砚石的质地来论定.因此,辩识砚石的优劣,起决定作用的是砚石的质地,其次是砚石的纹色。
但是,纹色在砚中十分耀眼,人们在认识和选择砚或砚石时往往从纹色开始,由于龙尾石的纹理种类较多,以纹理来论砚或砚石优劣的现象自然有之.比如人们常提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中谁优谁劣?""歙砚中是眉纹最好还是金星最好?"回答这类问题就不能以纹理论纹理了,因为,无论是金星还是眉纹所出的砚坑都不止一处,而是多处.同一纹理出自不同的砚坑,其纹理虽然相同而石质却不同.相比较有优有劣,存在差异.其他的纹理种类也是如此,这是其一.其二,在同出一砚坑中的同一纹理的砚石,因出自砚坑的具体位置不同,或在表层,或在深处,其砚石的质地也就有着优劣的区别.这些具体的现象说明,要以纹理来回答谁优谁劣的问题,首先要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则是在砚石质地优良的基础上来评论解答。
就此而论,可将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分为两个级别,一是罗纹,眉纹,金星和金晕,二是鱼子.至于眉纹与金星,两者不同是在纹色特征上,体现出两种不同的形式美.眉纹雅洁,金星艳丽,对此,由于人们对这两种美的各自的偏爱,在历史上就有着"以眉纹称绝"和"金星为贵"的不同观点.可见,这两种不同的说法体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观,因此,至于眉纹与金星的排名是很难下绝对的定论的,这只能根据各人的喜爱,各抒己见了。
不难看出,人们以砚石的纹理来划分砚石的优劣,实质上是针对砚石的质地而言,砚石质地的优劣并非取决于砚石的纹理,而主要在于各砚坑之间的差异.从龙尾山各自砚坑所出的砚石来看,同一纹理的砚石因出自不同的砚坑,其砚石质地明显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谈起砚石纹理的的优劣,不能脱离砚石的质地,谈到砚石质地的优劣,必然要谈到砚坑.下面就各自砚坑的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眉子坑,在罗纹山中[罗纹山既龙尾山]从溪流至砚坑30米左右,这溪既芙蓉溪.唐开元时开采,宋代继而采之,元代之后未见开采,直到1984年,砚石矿再次开采,此次开采收获较大,但不到一年,该坑有难出佳石了.此坑从下往上分为下中上三处,下坑所出的眉纹典型,有粗眉纹,细眉纹等等,其纹色清晰,石质茔洁;中坑的眉纹比较长,眉纹之间相互交织较多,石质莹洁亚于下坑:上坑眉纹偏细,色黑紫,无折光,眉纹中多有一线之痕,短者两头尖如枣核,即枣心眉纹此石中有鱼子,石色有青黑和鳝鱼黄两种鳝肚眉纹就出于此。
金星坑,又称罗纹金星坑,在龙尾山的西北面,与罗纹坑相距150米左右.宋时开发,而后一直停采至今,砚坑早已崩塌荒芜,今已找到旧坑遗址,重新开采.此坑所出之石品为金星,金花,也有罗纹,石质上乘.珍贵的玉带纹,彩带纹和神秘的庙前青,庙前红等石就出自金星坑的周围.
罗纹坑,位于眉子坑东侧[此地古时称寨头,也有称虎寨头的],南唐时开发,北宋,明代,当代均相继开采.此坑所出的砚石品种有粗罗纹,细罗纹,水波纹和刷丝纹等,但所出之石,石筋较多,能取6至7寸无筋的砚石则属上品.难怪古人对歙砚有"七寸为珍,八寸为宝"之说。
水舷坑,位于眉子坑之下,芙蓉溪傍,南唐时开采,宋代景佑年间,歙州太守钱仙芝改溪取石之处就在于此.此坑深于溪床之下5至6米,常年水淹,开采十分困难.现代开采,选择秋季涸水时,在坑里安置两台潜水泵,从坑中日夜不停往外排水,这样才可入坑采石.砚石矿于1979年和1986年两度集中人力物力对此坑进行重点开采,所采出的砚石均为金星,金晕,水波罗纹,细罗纹等.而后此坑因开采艰难,佳石又很少复出,停采至今,现此坑已被填没。
水蕨坑,与水舷坑隔溪相望,相距20米左右,宋景佑年间开发,以后废而不取,直到1988年砚石矿重新开采.所出砚石的品种有粗罗纹,细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银星等,其中眉纹多数相互交织成片,如江涛海浪之象.但砚石岩层中常杂以白石英层,无石英者为上.
罗纹里山坑,位于砚山村里面二,三公里的外庄村对面的山上,南唐时开发,宋代停采至今,洞口已草木丛生,洞内深邃阴沉.此坑所出之石,为细罗纹,少数有金星,金晕.
溪头坑,位于龙尾山的北面,与眉子坑相距1000米左右,宋时开发,而后停采.此坑在山的半腰处,坑口朝下延伸,开采难度大,虽然现在已经重新开采,但没几时又因开采之艰难而停之.此坑的砚石品种为金星,金晕等,其石质较松,星晕的颜色黄而不亮,次于金星坑,水舷坑,水蕨坑.
紧足坑,在罗纹坑之下80米左右,元代开发,砚石的纹理有金星,金晕,有的金圈如动物的眼睛,故人们称为"龙眼"少数也有眉纹,但总的来看,此坑的砚石偏松,其坚润者为上品.次于水舷坑,金星坑.
叶九坑,在岭背村的对面山上,宋时开采,但自治平年间之后一直停采,到1988年才重新开采.此坑所出砚石的品种均为眉纹,其眉纹多数不典型,且相互之间交织连片,如波如浪,眉纹自身的硬度硬于无眉纹处,整块砚石硬度不均匀,在制砚时,不宜精雕细琢,其石质亚于眉子坑的砚石.为了区别,人们将此坑所出的眉纹石称岭背眉纹石,或简称"岭背眉" 外庄坑,位于外庄村后山上,从山脚下至砚坑约70米左右,在山背的同样高低处有砚坑,两坑位于山的前后两侧,因此,依山的前后将两坑分别取名为前外庄坑和后外庄坑.两坑所出的砚石面积较大,有眉纹,少数有金星,金晕相间,但石质粗松,眉纹与没眉纹处的硬度反差大,不利于雕琢,次于叶九坑.人们将此两两坑所出的砚石,简称"外庄眉。
碧里坑,在济山上,济溪村的河对岸,宋代开采,而后就一直停采.到1988年,当代村民无意中发现故坑遗下的残石,随之开始了寻坑采石.此砚坑所出的砚石品种有金星,金晕也有罗纹.其纹色美妙,但多数石质偏粗,结构偏松,少数石质坚紧者则属上等砚材。
济源坑,位于济溪村的后山上,宋时开发,之后一直停采,到1982年,由当地村民发现故坑残石,经专业人员确认后于1983年正式开采.此坑砚石为青灰色和褐黄色两种,也有少数偏绿色的.但无论那种颜色,其砚市中均有均匀密布的鱼子纹,偏绿色的称茶末绿.鱼子纹中有金晕相间的,又称鱼子金晕,这种金晕的颜色偏黄偏淡.此砚坑储量大,是诸砚坑中产量最多的砚坑之一。
此外,据史料记载还有两处: 一是驴坑,在今浙源乡的驴坑村,以公路计算,驴坑与砚山相距有几十公里,宋代景祐年间开发,而后一直不见开采,至于此砚石如何,因未见到实物,无法评说,对此依唐积[歙州砚谱]载:"其石有青绿晕也."想来驴坑石一定也是很美的。二是庄基坑,元代开发,位于今砚石矿址的后山上,此山名为庄基山.历史上此砚坑曾发生采石伤人事故.因此,人们将庄基坑视为"吃人"之坑.并将旧坑址称作"老虎凼".从旧坑所遗留下来的残石来看.此砚坑所出的砚石纹理为细罗纹和短刷丝罗纹两种。
从各个砚坑所出的同一纹理砚石作个比较,就可从砚坑来区别砚石的优与劣.罗纹以出自罗纹坑,水舷坑最优,其次是里山罗纹和水蕨坑,再其次为碧里坑;眉纹以眉子坑为上,其次是水蕨坑,再其次是叶九坑,又其次是外庄坑;金星以金星坑,水舷坑为上,其次是水蕨坑,再其次是溪头坑,紧足坑,碧里坑;金晕以水舷坑,金星坑为优,其次是水蕨坑,再其次是溪头坑,碧里坑,紧足坑,又其次是外庄坑和济源坑;鱼子以眉子坑为上,其次为济源坑.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将诸砚坑作如下等级排列:一是罗纹坑,眉子坑,水舷坑,金星坑;二是水蕨坑,里山罗纹坑;三是溪头坑,叶九坑,紧足坑,碧里坑,济源坑和外庄坑.当然这样排列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如果将一等砚坑中的次品砚石与三等砚坑的上等砚石相比,其结果显然与以上的排名有异.
罗纹坑,眉子坑,水舷坑和金星坑所出的砚石纹理都不尽相同,而这四个砚坑所出砚石的质地均属龙尾石中的上品.因此,当代人将这四个砚坑所出的砚石称为"老坑石",同时又将次于这四个砚坑的其他砚坑所出的砚石称作"新坑石"在这里老与新就成了优与劣的代名词了。
所谓老坑与新坑,只是开采时间上的差别,老坑既早开的坑,新坑为晚开的坑,这早与晚之间究竟相隔多少时间呢?从龙尾石的发现开采至今才1200多年,而我们以上提到的各砚坑,最晚开采的也到了元代,这早晚之间的时差还不到600年.龙尾石的地质形成至今有十亿年左右,可见早开几百年与晚开几百年,对砚石的质量是没有任何影响的,或许晚开的砚坑其砚石质量更好。
以老坑,新坑来区分龙尾石的优劣,在历史上有之.宋代在龙尾山所开发的砚坑是历史上最多的一个时期,在当时,人们就将宋以前开发的砚坑称作旧坑,宋代开发的砚坑称为新坑,这种新与旧指的是开采的时间.而后由于各砚坑所出的砚石存在着质量上的差别,而这种差别恰恰是旧坑与新坑之间的差别,新开发的砚坑绝大多数都不如旧坑的砚石好.这样,新与旧由原先本指时间差的,转到砚石优与劣的标记上来了。当代,虽然没有新开发的砚坑,所开采的砚坑都是在古砚坑中的续采.这些砚坑对我们来说都是老砚坑,但当代人所说的老坑新坑已不是时间差的概念了,而是以此去区别砚石的优与劣。
http://hi.baidu.com/banjinliliang/item/810f23e0d8399ea2c10d7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