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死因辨析
李白死因辨析
摘要: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自然,音律和谐多变,素有“诗仙”的美称。李白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学遗产,他的诗歌作品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李白死后,李白文化一直是后世学者研究的重点,关于李白死因的研究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后人对于他的死因存在着多种说法,关于李白的死因,到目前为止共有四种说法:一、李白因服食丹药中毒而死;二、李白因饮酒过多而醉死;三、李白因酒后投水捉月而溺死;四、李白因晚年患腐胁疾而病死。主要从这四种说法入手对李白的死因加以辨析并浅谈相关的历史文化意义。
关键词:李白 丹药 饮酒 捉月 疾病
Analysis of The Death Of Li Bai
Abstract: Li Bai is a great romantic poet after Qu Yuan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His style is magnificent and bold, rich imagination, smooth and natural language, harmonious and varied tones, known as the "immortal". he has left us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and literary heritage, his poem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either then or later. After the death of Li Bai, the Li Bai culture research has been the focus of scholars of later, the research on the death of Li Bai is 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part. Later there are many sayings about the cause of his death, about Li Bai's death, and so far there are four versions: one, because Li Bai take Dan medicine poisoning; two, Li Bai because of drinking too much anddie;three, Li Bai drunken drowning catch month and drowned; four, Li Bai because of old age patient rot disease and death threats. Mainly from the four versions of Li Bai's death to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related.
Keyword: Libai ;Dan medicine ;drink ;Catch the moon ;disease
引言: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的美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物气质,“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1]他的诗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广泛的的影响。李白的一生极富传奇浪漫色彩,在这位伟大的诗人仙逝之后,后世关于其终老之事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于李白死因的辨析,在研读其作品及与其有关之人的记载和相关史料文献文物的基础上,对李白的真实死因进行辨析,希望经过综合的考虑和分析能将其历史真相展示出来。
一、 疑云重重:李白仙逝之传说何其多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因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后人称之为“诗仙”。李白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作品,根据李白的族叔李阳冰精心编成的《太白草堂集序》中的记载中可得知李白一生的诗歌作品应该在一万首左右,可谓是著述颇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流传后世的诗歌作品仅剩下九百九十多首,李白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在他初到长安寻求功名之时,贺知章在见到李白的作品时,惊呼其为“谪仙人”,称赞李白的诗歌“泣鬼神”,李白因此而誉满京师。李白的一生也是极为坎坷的一生,他心系天下,胸怀“辅弼天下”的宏图大志,但他却不愿意摧眉折腰事权贵,与奸佞小人为伍,结果仕途不顺,处处受到奸臣小人的陷害和排挤,郁郁不得志,只能借酒消愁,了此一生。关于李白之死,历来说法不一,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五种:其一,服食丹药中毒而死,其二:饮酒过多而醉死,其三:醉酒投水捉月而溺死,其四,逐月骑鲸而成仙,其五:晚年病殁于当涂。
(一)丹药中毒致死说
李白生于道教的发源地蜀中,年轻的时候就已入道,后正式接受道箓而正式成为一名道士,学道的目的在于成仙。[2]李白是一名虔诚的道教徒,这是众所周知的,在他入世之前曾潜心修道,研习黄老之学,李白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并被委以重用也不是因为他的才能而是因为当时有名的道士吴筠的引荐,这就说明李白对于道教是十分着迷的,然而炼制丹药,服食丹药以求成仙也是道家的重要内容,所以关于李白是因服食丹药中毒而死的传说也是有一定的依据的。从东汉开始到唐末,作为一种本土宗教,道教的发展还是很成功的,道教徒喜欢炼丹,当然也服食丹药,这主要源于对于神仙方术的狂热。青莲居士便是李白的道号,李白迷信老庄思想,他的仕途极为不顺,在他政治失意的时候便潜心修道求仙,炼制丹药并服食丹药,以求成仙。在李白眼中,炼丹服食,希求神仙,更是一种非同凡响的生活。[3]他的妻子宗氏在庐山女道士李腾空门下学习神仙方术以及炼丹之术,家庭的道教文化对李白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李白炼制并服食丹药是确有其事,从他许多诗作中可以看出,“时命若不会,归应炼丹砂”(《早秋赠裴十七仲堪》),“闭剑璃璃匣,炼丹紫翠房”(《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留别广陵诸公》),“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等等大量作品显示李白对炼制以及服食丹药的狂热,李白修道炼丹的狂热程度在他的诗作《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可见,其中写道“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尔能折兰桂,吾亦采兰若。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元丹丘是唐朝一位有名的道人,也是李白相交多年好友,从诗中我们会发现李白对于修道炼丹的狂热并不亚于元丹丘。[4]
因为李白十分痴迷于炼丹,服食丹药,所以有很多人会认为李白是因为服食丹药中毒而死的。但是认为李白服食丹药中毒致死的说法忽略了一个很重要问题,那就是时间问题,李白早年中年关于炼丹的诗作很多,而晚年关于炼丹的诗作却寥寥。原因很明显,炼制服食丹药主要是在他发迹的时期,也就是他人生的非晚年的时间里。李白年轻的时候,由于道士吴筠的举荐步入仕途,李白才华横溢,很受唐玄宗的赏识,李白成为了唐玄宗的近臣。力士提靴,贵妃磨墨则表现出中期的李白在朝中是如日中天,自然李白会有足够的能力去炼丹。晚年参加永王李璘的叛乱而被唐肃宗记恨,此时唐玄宗已经失势,李白不再受朝廷重用变的穷困潦倒,所以没有能力再去炼丹。炼丹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从葛洪的《神仙传》中,我们不难得知炼制丹药所需的原材料:水银,朱砂,云母,硫磺,硝石,虎骨,鹿茸以及婴儿的胎盘等等,每一种材料都是十分珍稀和昂贵的,[4]李白晚年由于受永王李璘叛乱的牵连得罪了唐肃宗李亨,晚年不再受到皇室及一些当权者的宠幸 ,变得穷困潦倒,这也决定了他不再像以前一样由于受到皇帝的宠幸时有足够经济能力去支持他继续炼丹,所以说李白晚年因炼丹服食丹药中毒而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是不合乎逻辑规律的和生活常理的,不能偏信。
(二)饮酒过度醉死说
只要提及李白,就不能不提到酒,因为李白的一生都与饮酒有着密切的联系,酒就是李白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许多惊世之作都是在酒后创作的。李白嗜酒成性,自称“酒中仙”,漫步李白“诗乡”,一阵“仙风”吹过,闻到一股浓郁的“酒香”。一番赏玩,方才知道李白“酒中有诗、诗中有酒”,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作》),从李白的诗文中看,我们似乎能够感觉到李白一生都在饮酒,自然而然的后人就会将李白终老的原因和饮酒过度而醉死相联系起来,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支持这一观点最有力的证据是五代后晋时期官修的《旧唐书》,该书是现存最早系统记录唐朝历史的一部史书,所以还是比较有权威的,其中明确写出了李白的死因“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旧唐书》)[6],李白最终因为喝酒过量死在了宣城。由此对于李白终老之谜似乎可以盖棺定论了,李白是因为饮酒过量而醉死的,因为正史上写的很明确。
对于李白过度饮酒以至于醉死的说法,我认为不可以盲目偏信,这一说法还是有许多疑点的,因为《旧唐书》在史实的记载方面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的,因为在宋仁宗时期,宋仁宗就明确指出《旧唐书》过于浅陋[7](如李白死于当涂而不是死于宣城等等),于是就命令宋祁和欧阳修主持重新编写唐史,这就是被后人称为的《新唐书》,《新唐书》是对《旧唐书》的完善,可信度更高,从各方面来说《新唐书》的质量自然在《旧唐书》之上,我在查找《新唐书》关于李白的记载时居然发现其中删去了《旧唐书》中关于李白饮酒过度醉死的这一说法,遗憾的是他并未明确指出李白的真正死因,我相信这并不是欧阳修等人的疏漏所致,而是有意为之,众所周知史书的校订与编写的首要原则是严谨客观,要合乎历史的事实原貌,欧阳修与宋祁等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删去旧史中关于李白醉死的说法却又不明确指出李白真正的死因,所以很明确欧阳修等人在研究相关资料时并完全不同意李白是醉死的,也就是说他们在研究当时的典籍文物时已经发现醉死的说法并不严谨可靠。他们并未写出李白的死因,这说明关于李白终老之谜古已有之,《新唐书》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欧阳修等人不盲目迷信前人同时坚持在编写史书时的客观性,杜绝主观臆断和不切实际的猜想。
(三)醉酒投水捉月溺死说
太白喜爱喝酒,也喜欢赏月,有月亮有美酒才是完整的李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仙。月在李白诗中可谓姿态万千.数月之名,有秋月、溪月、湖月、江月、海月、山月、碧山月、关山月、峨嵋山月、汉月、秦地月、趁关月、潇湘月、西江月、边城月、头陀月、罗浮月、金睦月、芦州月、沧岛月、天门月、青天月、云间月、遥台月。喻月之貌,有明镜、瑶台镜、飞大镜、珠钧、素盘、白玉盘、半轮。状月之形,有玲珑、素月、朗月、明月、皓月、遥月、落月、归月、孤月、晓月、夕月、好月、新月、古月、今月、萝月、风月、云月、霜月、寒月、水月、冰月、月满、月白、月黑、月晕、月冷。在诗人笔下,月,竟尽异其面,表现出诗化了的形象真实。月在李白诗中极尽描姿画态、状物寄情之能事。[8]李白胸怀辅弼天下的宏图大志,他有惊世的才华,他有高尚的气节,这都决定了他不会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不会摧眉折腰事权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注定孤独。孤独的诗仙无处排遣内心的苦闷与对现实的不满自然就会寄情于九天之上的那轮明月。此外,李白醉酒投水捉月而死这一种说法既成全了诗仙的浪漫,有成全了后人对太白仙逝美好的遐想。李白因醉酒而投水捉月溺死的说法最早见于王定宝的《唐摭言》,见于清代王琦编写的《李太白年谱》:“《摭言》曰,李白着官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9]李白身穿宫廷的锦衣玉袍在采石矶的江中游玩,十分开心,因为喝酒喝醉了,投水捉月亮淹死了。 后人关于李白醉酒而投水捉月有许多诗作,如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梅尧臣在《采石月赠郭功甫》中这样写道:“采石月下闻谪仙,不应暴落饥蛟涎。夜披锦袍坐钓船,便当骑鱼上青天。醉中爱月江底景,青山有冢人谩传。以手弄月身翻然,却来人间知几年”(《采石月赠郭功甫》)意思是说,李白在采石矶的江中游玩,他在船上喝了很多酒喝醉了,他被江底的美景和江上月亮的影子迷住了,于是李白用手去捉江中的月亮,结果翻身落入水中,最终李白骑着鲸鱼去追逐月亮成仙了。再如郭功甫在其诗作《采石渡》对于李白之死这样写道“骑鲸捉月去不返,空余绿草翰林墓”(《采石渡》)李白骑着鲸鱼捉月去不再回来了,只剩下长满青草的李白墓了。还有北宋中期赵令在《侯鲭录》里这样写道:“世传太白过采石,酒狂捉月” [10](《侯鲭录》),世人传言李白在经过采石矶的时候,醉酒后投水捉月(溺死)。后人多认为李白是因为醉酒后捉月而溺死,这种说法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虚幻色彩,当然这种关于李白终老的传说很贴合李白的个性,但是是经不起用常理来推敲的。
后世认为李白醉酒投水捉月溺死的说法有着浓厚的主观臆断的色彩,这种说法在南宋时期就有人予以考究并将其推翻,南宋时期洪迈在经过一系列考察研究之后,在他的《容斋随笔》中详细的写道,“世俗多言李太白在当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台。予按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续》云,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太百草堂集序》)又李华作《太白墓志》亦云:“赋《临终歌》而卒” [11](《容斋随笔》),知俗传良不足信,盖与谓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意思是说,社会上多说李白在当涂的采石(今安徽当涂县采石矶),在长江上行船因为喝醉了酒,见到水中月亮的影子俯身去捞取,于是淹死在水中,所以采石有捉月台。我考察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说:“我任当涂县令时,太白病重,有一万卷草稿,还没有修订,在床上交给我,让我作序。”还有李华作《太白墓志》也说:“太白写《临终歌》而死。“才知道社会上流传的那些话,实在不值得相信。大概和说杜子美由于吃了白酒、牛肉块,(饱胀)而死,是一样(的无稽)。由此可见,李白因醉酒投水捉月而溺死的说法是只是无稽之谈罢了。
第四种关于李白逐月骑鲸而成仙的说法和第三种说法如出一辙,更是天马行空,浪漫主色色彩更浓,所以就不再加以详细考辩。这两种说法都是后人由于为表达对诗仙李白的无限崇敬之情而产生的。可以说,只是有一定依据美好的猜想。
二 拨云见日,真相只有一个
关于李白终老之事的传说诚然很多,但是传说终究只是传说,他们并非是真相,但是我们不可否认这些传说都是有着重要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和价值,让我们来重新审视这些有关于李白终老之谜的传说,我们便会发现其中的意义与价值。首先,李白之死是因为炼制并且服食丹药中毒而死,这是反映了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文化及特点。其次,李白饮酒过度而致死,则反映了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再次,李白醉酒投水捉月而溺死,则是传达出诗人对明月的喜欢,明月在古代是一种很好的意向,在古代明月象征着与家人亲朋好友团聚,象征着思念,同时也象征着美好,明月是寄托了一种古代文人士大夫所特有的美好情怀。最后,李白骑鲸逐月而成仙,则只是后人希望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能够摆脱世间的烦恼羽化而登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
从这些传说里我们都可以提炼出一两样东西:修道成仙,饮酒,明月。而这些都是诗人在活着的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和东西,这也许正是因为诗人的喜好才使这些传说有了存在的可能与价值意义,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它们只是传说而否定这些传说,因为正是这些传说构成了一个文化意义上完整的李白,也就是说正是这些传说的有机组合才使后人在精神形成了一个对于诗仙李白完整的认识,这也是李白真正获得了永生。这些传说有着重大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与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比真相还要重要,所以说我们应该全面看待这些有关李白终老之谜的传说,进而才能去发掘其中更深层更有意义与价值的东西。
对于这些有关李白终老之谜的传说,我想说,真想只有一个,可能他并不美好或者并不能寄托后人对诗仙李白的缅怀之情,但我们需要客观求实而不是主观臆断,妄下定论,我们需要还历史以本来面貌,这才是真正尊重。
考辩李白终老之谜,我是以《旧唐书》和《新唐书》等史学文献典籍中没有疑点也就是史学家们达成共识的间接材料和李白的《临终歌》及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太百草堂集续》的记载为基础,并结合后人的相关材料加以评述,希望能找出真相,还历史以原貌。
从日本学者苋久美子研究李白的作品《李白年谱》中,我们可以发现李白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12],为解开李白终老之谜,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在李白晚期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事,这才是最重要的。
李白晚年,由于唐玄宗用人不当,引发了唐朝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动乱——安史之乱。由于杨国忠曾向唐玄宗进言安禄山要造反,于是安禄山与杨国忠成为了对立面。公元755年,安禄山借讨伐杨国忠为名攻陷河北诸地,安史之乱开始之后,唐王朝便陷入了风雨飘摇中。公元756年,玄宗失势,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唐肃宗。玄宗在到达汉中时,听从房玄龄的建议,命令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任命永王李璘为节度使赴江陵,后来玄宗到达成都,永王李璘已领四道节度使,镇守江陵。当时江淮地区的租税赋税等大量堆积在江陵,于是永王李璘便想以金陵为根据地,控制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之后,唐肃宗便要求永王李璘将财政大权归还,李璘没有听从肃宗的命令。唐肃宗便派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永王便引兵东巡,时年,李白56岁,后来李白得知郭子仪和李光弼收复河北,于是返回金陵,当李白得知唐玄宗在蜀地,于是他就沿长江西上,在庐山屏风叠隐居,希望求得唐玄宗重用以实现辅弼天下的大志。当时永王听说李白的大名,对其十分仰慕就多次下达聘书,李白几经犹豫,最终还是下山做了永王李璘的幕府。[12]
投入永王幕府对他的晚年的政治生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永王李璘在当时是属于叛乱集团,当然,李白是全然不知的。公元757年,李白57岁,安史之乱基本平定。李白在永王军营中为永王李璘做了一首组诗《永王东训歌》[12],这首诗成为了李白叛乱的证据,后永王兵败,李白最终因为参加永王东巡被判罪长期流放夜郎。公元759年史思明叛乱,时年李白59岁,在他流放到白帝城的时候,唐肃宗大赦天下,于是李白回到了江夏,此时的李白虽然颠沛流离,政治失意,郁郁不得志,但是他仍然没有忘记自己辅弼天下的志向,他多次求人引荐,希望重新被朝廷所用,但最终都失败了。这一时期的李白处处求人引荐似乎不符合他高傲的性格,李白的前期和中期乐于隐居,都是别人请他多次,他才会出山去做官,为何晚期的李白突然一反常态到处低声下气的求人引荐去做官呢?原因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根据当时的情况,我们并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李白的时日不多了!李白以大鹏鸟自比,他的志向是辅弼天下,他在死的时候都没有忘记,这从李白的绝笔《临终歌》中可以看出来,“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临终歌》) [1]这是李白自撰的墓志铭,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李白即使在临死之时还是胸怀壮志。
公元761年,李白六十一岁,当时李白流落到江南地区的金陵一带。这时的李白已经是垂暮之年的老人,穷困潦倒,靠别人的接济勉强度日。当他得知史朝义再次叛乱,李光弼派兵镇压。如果李白前去投靠李光弼的话,李光弼是肯定会收留李白的,因为李光弼与郭子仪的关系很好,一起平定过安史之乱。李白在郭子仪没有发迹之时对他有救命之恩与知遇之恩。看在郭子仪的面子上李光弼也会给李白很好的待遇的。李白在求官之路上处处不顺,在他60岁时,已经对从政变的心灰意冷,那时候李白不再西上求官,而是有洞庭湖返回了江夏,秋天又回到了浔阳,再次登上庐山,他曾经隐居修道的地方,这时的他已经决意游仙学道以度余年。然而这一次也就是在他隐居一年之后听说李光弼率兵镇压叛乱,李白意识到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了,事实也确实如此,李光弼肯定会礼遇他的,李白于是再次请缨入其军幕,在李光弼同意后,李白便前去投靠,可是半路又不得不返还了,因为此时的李白已经病的比较严重了,所以因病半途而返。《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曰:“恨无左车略,多愧鲁连生。拂剑照严霜,雕戈鬘胡缨。原雪会稽耻,将期报恩荣。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1]由此可见,李白此时已近强弩之末,虽有余而力不足,虽屡以鲁仲连,李左车,剧孟等人自比说明他还想追步纵横家与游侠的后尘,干一番震古烁今的事业,然而从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来看均已无此可能,[2]他不得不寄宿于当涂县令也就是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处,这一年是公元761年。次年,也就是公元762年,李白逝世。所以关于李白之死,李阳冰的说法是最可信的。我们今天见到的李白的诗歌绝大部分都是由李阳冰整理才得以流传后世的,其中就包括李白的绝笔《临终歌》。李阳冰关于李白之死在《太白草堂集续》这样写道: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13]从中我们根据“公疾亟”,“枕上授简”可得知李白当时已经病得很严重了。当时的人肯定都是知道李白是因病而死的,因为唐朝的大诗人皮日休就在他的诗作《李翰林诗》中这样写道:“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就是说李白之死是因为得了一种疾病叫做腐胁疾而死的,后人则认为“醉魄归八极”的意思是李白是喝酒喝死的,这只是望文生义,其实不然,皮日休写这句诗的意思是李白特别能喝酒。
郭沫若对李白也是做了很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当时作为中国科学院的院长,可以说他的研究作品《李白与杜甫》公信力还是很高的,郭沫若在文章里明确指出李白是病死的,并且科学分析了病理原因,他在《李白与杜甫》中这样写道:“脓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成为“腐胁疾”,[14]郭沫若毕竟是学医出身的,所以他的分析还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而当时的医疗水平及李白当时的经济状况都决定了他所患得这种病是一种不治之症,李白最终因为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不得不放弃投奔李光弼以实现辅弼天下大志的想法,最终因病死于当涂,结束了他传奇而有坎坷的一生,诗仙李白晚年因“腐胁疾”而病死当涂,结局既不传奇也不浪漫,但是这就是真相。真相可以不美,可以不尽如人意,但是我们应该正视现实,正视真相,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对于历史,我们应该予以尊重。拨云见日,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李白之死是因为患病而死。这是板上钉钉,无可非议的。
三、 羽化登仙:赢得生前身后名
李白的一生是传奇而又坎坷的,他胸怀辅弼天下的大志,时时刻刻都不忘心系天下,渴望报效国家。可是现实是黑暗的,皇帝昏庸无能,贪恋酒色,听信谗言,奸臣当道,勾心斗角,争名夺利。李白一生,对自己一直评价很高,充满着建功立业的宏伟理想。他常常以大鹏、天马等自喻,以姜子牙、鲁仲连等古代英雄自诩,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所以,李白是高风亮节的,他不会与黑暗的现实同流合污,这也注定了李白的仕途坎坷不顺。[15]
关于李白终老的种种传说反映出巨大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李白的辉煌促成了这些美丽的传说,同样这些美丽的传说也成就了李白的传奇而又浪漫一生。一千多年后,我们仍然能记住诗仙李白这一伟大的传奇人物,恐怕与太白终老有关的传说也是有着莫大的关系,正是由于这些传说的存在,后人才能够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形成对于李白的完整认识。
这些传说不能不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李白一生的盖棺定论。他们分别是谈到了李白与道教文化的关系,李白与中国酒文化的关系,以及李白爱好赏月则是体现出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向往美好光明的情怀。美酒,明月,修道,这便是完整意义上的李白了。 对于李白的评价,余光中老先生说得好,他在其作品《寻李白》中这样写道“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意思是说李白在喝完酒后诗兴大发,诗作中七分是对月光的描写,剩下的三分含着剑气,表现出李白的侠骨柔情。他的诗作一出就能令半个盛唐震惊这一概括精确巧妙与这些传说巧妙印证着,细细品味这些话语,闭上眼睛用心去感悟,我们会发现太白似乎就站在我们的面前,这几句话虽然简短,却让诗仙李白如此真实,如此鲜明,如此生动,余光中老先生几句简短的描述似乎存在着巨大的魔力,带我们神游到那个曾经的盛唐去走进李白,去触摸李白,去感悟那个胸怀大志又浪漫飘逸的诗仙——李白。
公元762年,中国文坛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羽化而登仙,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大山,千百年前他是令世人仰望的名士,千百年后我们仍然将其铭记于心。李白终老,他的身体早已化为泥土,但他的精神不会,他在后人的肩膀上一代代传承。李白自比大鹏,胸怀辅弼天下的宏图大志,怎奈生不逢时,社会黑暗,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李白高风亮节,不愿意与小人同流合污,这使他报国无门,仕途坎坷。江涂,身患重疾的李白最终含恨而终。李白仙逝,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悄然无息,但他高尚的品格和优秀的诗歌作品却使他这朵生不逢时的花朵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对于李白来说是如此残酷,他却像天使一样飞翔,在他身患重病仍然主动请缨,希望为国效力,那时的他仍然希望用生命最后的闪光去照亮那个黑暗的社会。我们佩服的,不应仅仅是诗仙李白那旷世的才华,他那高尚的品质也同样值得我们去仰望,去崇敬,去学习。
李白这人,活着的时候名气大,死后的名气更大。一千多年来,他一直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名人 。[16]关于李白终老之谜的传说,不管是醉死,溺死还是中毒而死都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从李白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李白饮酒过度醉死说一定程度上与中国的传统酒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 [4](《把酒问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山中对酌》),由此可见李白是离不开酒的。在李白开心的时候喝酒,因为酒能更好的帮助他抒发内心的豪情壮志;在李白心情不好的时候喝酒,因为他想借酒精麻痹自己,吟咏佯狂放诞之歌,隐藏的却是深沉的悲感与不满;李白在孤独的时候也喝酒,因为喝酒可以让他更好地对友人表达出纯真直率的友情。关于李白饮酒过度醉死说就是揭示出酒是李白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于李白因服食丹药中毒而死的传说则揭示出李白与道教文化的重要关系,据史书记载李白初受重用并不是因为他的才华,而是因为李白修道。道教文化是中国的本土文化,在盛唐时期特别是玄宗时期,道教文化十分盛行,李白就是在道士吴筠引荐下才被玄宗重用的。李白道号青莲居士,是一个虔诚的道教徒,信奉黄老之说,在当时也很有名气。他一生都与道教有着莫大的关系,李白一生是十分坎坷的,在他屡受排挤和贬谪的时候,李白就潜心修道,从黄老之说寻找人生的指示和心灵的慰藉,可以说道教文化就是李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支柱。传说李白终老是因为服食丹药引起的正是反映出道教文化在李白生命中的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道教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于李白终老是因为投水捉月而溺死或成仙,则富有浪漫主义传奇色彩。李白是中国文坛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成为“诗仙”,这一传说存在的理由很明显,他更加符合李白的个性,这一种说法在当时以及后世的文人士大夫中很是流行,不能不说关于李白之死是因为投水捉月而溺死传说很大程度上是体现了一种古代文人士大夫对美好事物向往的情怀。赏月是李白最喜欢的事情,但当然不仅仅是李白喜欢赏月,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都喜欢那九天之上的一轮明月,不得不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喜欢月亮的民族。李白的诗作中有很多作品都是与月亮有关的,“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树。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初月》),“闲窥石镜清我心,绿萝开处悬明月” (《庐山谣》),“摇荡女萝枝,半挂青天月” [1](《忆秋浦桃花旧游》),从李白这些吟咏明月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李白对明月的那种喜爱之情。不论是逐月成仙的传说还是投水捉月溺死的传说都给李白之谜蒙上了浓浓的浪漫主义色彩,这种说法广为流传也说明了时人及后人对诗仙李白的憧憬与爱戴之情。
太白仙逝,留给后人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这使他获得了永生,李白永远活在后人的心中成为了永恒的的传奇,大唐的庙堂之上虽然少了一位辅弼天下的宰相,但是中国的诗坛上却多了一位伟大的诗仙。
参考文献:
[1](唐)李白.李白集[M].1版.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
[2]周勋初.李白评传[M].1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7-158.
[3]罗宗强.李白与道教[J].文史知识,1987(5):69.
[4]李开周.君子爱财.[M].1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196.
[5]宋燕.李白“诗乡”品“酒香”[J].魅力中国,2009(18):204.
[6](五代)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291.
[7](唐)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472.
[8]吕相康.漫话李白诗中的“月”[J].中学语文,1991(2):31-32.
[9](清)王琦.李太白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77:1571.
[10](宋)赵令畴.侯鲭录[M].1版.北京:中华书局,1985,1:59.
[11](南宋)洪迈.容斋随笔[M].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22.
[12](日)苋久美子.李白年谱[J].艺术中国, 1982(3):14-15.
[13]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M].山东:齐鲁书社,1982:119.
[14]郭沫若.李白与杜甫[M].1版.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20.
[15]赵平略.永远的梦——李白的梦想[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70-72.
[16]楚欣.读李白[J]. 炎黄纵横, 2008(1):28.
摘要: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自然,音律和谐多变,素有“诗仙”的美称。李白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学遗产,他的诗歌作品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李白死后,李白文化一直是后世学者研究的重点,关于李白死因的研究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后人对于他的死因存在着多种说法,关于李白的死因,到目前为止共有四种说法:一、李白因服食丹药中毒而死;二、李白因饮酒过多而醉死;三、李白因酒后投水捉月而溺死;四、李白因晚年患腐胁疾而病死。主要从这四种说法入手对李白的死因加以辨析并浅谈相关的历史文化意义。
关键词:李白 丹药 饮酒 捉月 疾病
Analysis of The Death Of Li Bai
Abstract: Li Bai is a great romantic poet after Qu Yuan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His style is magnificent and bold, rich imagination, smooth and natural language, harmonious and varied tones, known as the "immortal". he has left us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and literary heritage, his poem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either then or later. After the death of Li Bai, the Li Bai culture research has been the focus of scholars of later, the research on the death of Li Bai is 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part. Later there are many sayings about the cause of his death, about Li Bai's death, and so far there are four versions: one, because Li Bai take Dan medicine poisoning; two, Li Bai because of drinking too much anddie;three, Li Bai drunken drowning catch month and drowned; four, Li Bai because of old age patient rot disease and death threats. Mainly from the four versions of Li Bai's death to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related.
Keyword: Libai ;Dan medicine ;drink ;Catch the moon ;disease
引言: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的美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物气质,“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1]他的诗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广泛的的影响。李白的一生极富传奇浪漫色彩,在这位伟大的诗人仙逝之后,后世关于其终老之事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于李白死因的辨析,在研读其作品及与其有关之人的记载和相关史料文献文物的基础上,对李白的真实死因进行辨析,希望经过综合的考虑和分析能将其历史真相展示出来。
一、 疑云重重:李白仙逝之传说何其多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因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后人称之为“诗仙”。李白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作品,根据李白的族叔李阳冰精心编成的《太白草堂集序》中的记载中可得知李白一生的诗歌作品应该在一万首左右,可谓是著述颇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流传后世的诗歌作品仅剩下九百九十多首,李白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在他初到长安寻求功名之时,贺知章在见到李白的作品时,惊呼其为“谪仙人”,称赞李白的诗歌“泣鬼神”,李白因此而誉满京师。李白的一生也是极为坎坷的一生,他心系天下,胸怀“辅弼天下”的宏图大志,但他却不愿意摧眉折腰事权贵,与奸佞小人为伍,结果仕途不顺,处处受到奸臣小人的陷害和排挤,郁郁不得志,只能借酒消愁,了此一生。关于李白之死,历来说法不一,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五种:其一,服食丹药中毒而死,其二:饮酒过多而醉死,其三:醉酒投水捉月而溺死,其四,逐月骑鲸而成仙,其五:晚年病殁于当涂。
(一)丹药中毒致死说
李白生于道教的发源地蜀中,年轻的时候就已入道,后正式接受道箓而正式成为一名道士,学道的目的在于成仙。[2]李白是一名虔诚的道教徒,这是众所周知的,在他入世之前曾潜心修道,研习黄老之学,李白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并被委以重用也不是因为他的才能而是因为当时有名的道士吴筠的引荐,这就说明李白对于道教是十分着迷的,然而炼制丹药,服食丹药以求成仙也是道家的重要内容,所以关于李白是因服食丹药中毒而死的传说也是有一定的依据的。从东汉开始到唐末,作为一种本土宗教,道教的发展还是很成功的,道教徒喜欢炼丹,当然也服食丹药,这主要源于对于神仙方术的狂热。青莲居士便是李白的道号,李白迷信老庄思想,他的仕途极为不顺,在他政治失意的时候便潜心修道求仙,炼制丹药并服食丹药,以求成仙。在李白眼中,炼丹服食,希求神仙,更是一种非同凡响的生活。[3]他的妻子宗氏在庐山女道士李腾空门下学习神仙方术以及炼丹之术,家庭的道教文化对李白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李白炼制并服食丹药是确有其事,从他许多诗作中可以看出,“时命若不会,归应炼丹砂”(《早秋赠裴十七仲堪》),“闭剑璃璃匣,炼丹紫翠房”(《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留别广陵诸公》),“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等等大量作品显示李白对炼制以及服食丹药的狂热,李白修道炼丹的狂热程度在他的诗作《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可见,其中写道“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尔能折兰桂,吾亦采兰若。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元丹丘是唐朝一位有名的道人,也是李白相交多年好友,从诗中我们会发现李白对于修道炼丹的狂热并不亚于元丹丘。[4]
因为李白十分痴迷于炼丹,服食丹药,所以有很多人会认为李白是因为服食丹药中毒而死的。但是认为李白服食丹药中毒致死的说法忽略了一个很重要问题,那就是时间问题,李白早年中年关于炼丹的诗作很多,而晚年关于炼丹的诗作却寥寥。原因很明显,炼制服食丹药主要是在他发迹的时期,也就是他人生的非晚年的时间里。李白年轻的时候,由于道士吴筠的举荐步入仕途,李白才华横溢,很受唐玄宗的赏识,李白成为了唐玄宗的近臣。力士提靴,贵妃磨墨则表现出中期的李白在朝中是如日中天,自然李白会有足够的能力去炼丹。晚年参加永王李璘的叛乱而被唐肃宗记恨,此时唐玄宗已经失势,李白不再受朝廷重用变的穷困潦倒,所以没有能力再去炼丹。炼丹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从葛洪的《神仙传》中,我们不难得知炼制丹药所需的原材料:水银,朱砂,云母,硫磺,硝石,虎骨,鹿茸以及婴儿的胎盘等等,每一种材料都是十分珍稀和昂贵的,[4]李白晚年由于受永王李璘叛乱的牵连得罪了唐肃宗李亨,晚年不再受到皇室及一些当权者的宠幸 ,变得穷困潦倒,这也决定了他不再像以前一样由于受到皇帝的宠幸时有足够经济能力去支持他继续炼丹,所以说李白晚年因炼丹服食丹药中毒而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是不合乎逻辑规律的和生活常理的,不能偏信。
(二)饮酒过度醉死说
只要提及李白,就不能不提到酒,因为李白的一生都与饮酒有着密切的联系,酒就是李白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许多惊世之作都是在酒后创作的。李白嗜酒成性,自称“酒中仙”,漫步李白“诗乡”,一阵“仙风”吹过,闻到一股浓郁的“酒香”。一番赏玩,方才知道李白“酒中有诗、诗中有酒”,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作》),从李白的诗文中看,我们似乎能够感觉到李白一生都在饮酒,自然而然的后人就会将李白终老的原因和饮酒过度而醉死相联系起来,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支持这一观点最有力的证据是五代后晋时期官修的《旧唐书》,该书是现存最早系统记录唐朝历史的一部史书,所以还是比较有权威的,其中明确写出了李白的死因“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旧唐书》)[6],李白最终因为喝酒过量死在了宣城。由此对于李白终老之谜似乎可以盖棺定论了,李白是因为饮酒过量而醉死的,因为正史上写的很明确。
对于李白过度饮酒以至于醉死的说法,我认为不可以盲目偏信,这一说法还是有许多疑点的,因为《旧唐书》在史实的记载方面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的,因为在宋仁宗时期,宋仁宗就明确指出《旧唐书》过于浅陋[7](如李白死于当涂而不是死于宣城等等),于是就命令宋祁和欧阳修主持重新编写唐史,这就是被后人称为的《新唐书》,《新唐书》是对《旧唐书》的完善,可信度更高,从各方面来说《新唐书》的质量自然在《旧唐书》之上,我在查找《新唐书》关于李白的记载时居然发现其中删去了《旧唐书》中关于李白饮酒过度醉死的这一说法,遗憾的是他并未明确指出李白的真正死因,我相信这并不是欧阳修等人的疏漏所致,而是有意为之,众所周知史书的校订与编写的首要原则是严谨客观,要合乎历史的事实原貌,欧阳修与宋祁等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删去旧史中关于李白醉死的说法却又不明确指出李白真正的死因,所以很明确欧阳修等人在研究相关资料时并完全不同意李白是醉死的,也就是说他们在研究当时的典籍文物时已经发现醉死的说法并不严谨可靠。他们并未写出李白的死因,这说明关于李白终老之谜古已有之,《新唐书》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欧阳修等人不盲目迷信前人同时坚持在编写史书时的客观性,杜绝主观臆断和不切实际的猜想。
(三)醉酒投水捉月溺死说
太白喜爱喝酒,也喜欢赏月,有月亮有美酒才是完整的李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仙。月在李白诗中可谓姿态万千.数月之名,有秋月、溪月、湖月、江月、海月、山月、碧山月、关山月、峨嵋山月、汉月、秦地月、趁关月、潇湘月、西江月、边城月、头陀月、罗浮月、金睦月、芦州月、沧岛月、天门月、青天月、云间月、遥台月。喻月之貌,有明镜、瑶台镜、飞大镜、珠钧、素盘、白玉盘、半轮。状月之形,有玲珑、素月、朗月、明月、皓月、遥月、落月、归月、孤月、晓月、夕月、好月、新月、古月、今月、萝月、风月、云月、霜月、寒月、水月、冰月、月满、月白、月黑、月晕、月冷。在诗人笔下,月,竟尽异其面,表现出诗化了的形象真实。月在李白诗中极尽描姿画态、状物寄情之能事。[8]李白胸怀辅弼天下的宏图大志,他有惊世的才华,他有高尚的气节,这都决定了他不会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不会摧眉折腰事权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注定孤独。孤独的诗仙无处排遣内心的苦闷与对现实的不满自然就会寄情于九天之上的那轮明月。此外,李白醉酒投水捉月而死这一种说法既成全了诗仙的浪漫,有成全了后人对太白仙逝美好的遐想。李白因醉酒而投水捉月溺死的说法最早见于王定宝的《唐摭言》,见于清代王琦编写的《李太白年谱》:“《摭言》曰,李白着官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9]李白身穿宫廷的锦衣玉袍在采石矶的江中游玩,十分开心,因为喝酒喝醉了,投水捉月亮淹死了。 后人关于李白醉酒而投水捉月有许多诗作,如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梅尧臣在《采石月赠郭功甫》中这样写道:“采石月下闻谪仙,不应暴落饥蛟涎。夜披锦袍坐钓船,便当骑鱼上青天。醉中爱月江底景,青山有冢人谩传。以手弄月身翻然,却来人间知几年”(《采石月赠郭功甫》)意思是说,李白在采石矶的江中游玩,他在船上喝了很多酒喝醉了,他被江底的美景和江上月亮的影子迷住了,于是李白用手去捉江中的月亮,结果翻身落入水中,最终李白骑着鲸鱼去追逐月亮成仙了。再如郭功甫在其诗作《采石渡》对于李白之死这样写道“骑鲸捉月去不返,空余绿草翰林墓”(《采石渡》)李白骑着鲸鱼捉月去不再回来了,只剩下长满青草的李白墓了。还有北宋中期赵令在《侯鲭录》里这样写道:“世传太白过采石,酒狂捉月” [10](《侯鲭录》),世人传言李白在经过采石矶的时候,醉酒后投水捉月(溺死)。后人多认为李白是因为醉酒后捉月而溺死,这种说法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虚幻色彩,当然这种关于李白终老的传说很贴合李白的个性,但是是经不起用常理来推敲的。
后世认为李白醉酒投水捉月溺死的说法有着浓厚的主观臆断的色彩,这种说法在南宋时期就有人予以考究并将其推翻,南宋时期洪迈在经过一系列考察研究之后,在他的《容斋随笔》中详细的写道,“世俗多言李太白在当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台。予按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续》云,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太百草堂集序》)又李华作《太白墓志》亦云:“赋《临终歌》而卒” [11](《容斋随笔》),知俗传良不足信,盖与谓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意思是说,社会上多说李白在当涂的采石(今安徽当涂县采石矶),在长江上行船因为喝醉了酒,见到水中月亮的影子俯身去捞取,于是淹死在水中,所以采石有捉月台。我考察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说:“我任当涂县令时,太白病重,有一万卷草稿,还没有修订,在床上交给我,让我作序。”还有李华作《太白墓志》也说:“太白写《临终歌》而死。“才知道社会上流传的那些话,实在不值得相信。大概和说杜子美由于吃了白酒、牛肉块,(饱胀)而死,是一样(的无稽)。由此可见,李白因醉酒投水捉月而溺死的说法是只是无稽之谈罢了。
第四种关于李白逐月骑鲸而成仙的说法和第三种说法如出一辙,更是天马行空,浪漫主色色彩更浓,所以就不再加以详细考辩。这两种说法都是后人由于为表达对诗仙李白的无限崇敬之情而产生的。可以说,只是有一定依据美好的猜想。
二 拨云见日,真相只有一个
关于李白终老之事的传说诚然很多,但是传说终究只是传说,他们并非是真相,但是我们不可否认这些传说都是有着重要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和价值,让我们来重新审视这些有关于李白终老之谜的传说,我们便会发现其中的意义与价值。首先,李白之死是因为炼制并且服食丹药中毒而死,这是反映了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文化及特点。其次,李白饮酒过度而致死,则反映了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再次,李白醉酒投水捉月而溺死,则是传达出诗人对明月的喜欢,明月在古代是一种很好的意向,在古代明月象征着与家人亲朋好友团聚,象征着思念,同时也象征着美好,明月是寄托了一种古代文人士大夫所特有的美好情怀。最后,李白骑鲸逐月而成仙,则只是后人希望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能够摆脱世间的烦恼羽化而登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
从这些传说里我们都可以提炼出一两样东西:修道成仙,饮酒,明月。而这些都是诗人在活着的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和东西,这也许正是因为诗人的喜好才使这些传说有了存在的可能与价值意义,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它们只是传说而否定这些传说,因为正是这些传说构成了一个文化意义上完整的李白,也就是说正是这些传说的有机组合才使后人在精神形成了一个对于诗仙李白完整的认识,这也是李白真正获得了永生。这些传说有着重大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与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比真相还要重要,所以说我们应该全面看待这些有关李白终老之谜的传说,进而才能去发掘其中更深层更有意义与价值的东西。
对于这些有关李白终老之谜的传说,我想说,真想只有一个,可能他并不美好或者并不能寄托后人对诗仙李白的缅怀之情,但我们需要客观求实而不是主观臆断,妄下定论,我们需要还历史以本来面貌,这才是真正尊重。
考辩李白终老之谜,我是以《旧唐书》和《新唐书》等史学文献典籍中没有疑点也就是史学家们达成共识的间接材料和李白的《临终歌》及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太百草堂集续》的记载为基础,并结合后人的相关材料加以评述,希望能找出真相,还历史以原貌。
从日本学者苋久美子研究李白的作品《李白年谱》中,我们可以发现李白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12],为解开李白终老之谜,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在李白晚期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事,这才是最重要的。
李白晚年,由于唐玄宗用人不当,引发了唐朝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动乱——安史之乱。由于杨国忠曾向唐玄宗进言安禄山要造反,于是安禄山与杨国忠成为了对立面。公元755年,安禄山借讨伐杨国忠为名攻陷河北诸地,安史之乱开始之后,唐王朝便陷入了风雨飘摇中。公元756年,玄宗失势,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唐肃宗。玄宗在到达汉中时,听从房玄龄的建议,命令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任命永王李璘为节度使赴江陵,后来玄宗到达成都,永王李璘已领四道节度使,镇守江陵。当时江淮地区的租税赋税等大量堆积在江陵,于是永王李璘便想以金陵为根据地,控制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之后,唐肃宗便要求永王李璘将财政大权归还,李璘没有听从肃宗的命令。唐肃宗便派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永王便引兵东巡,时年,李白56岁,后来李白得知郭子仪和李光弼收复河北,于是返回金陵,当李白得知唐玄宗在蜀地,于是他就沿长江西上,在庐山屏风叠隐居,希望求得唐玄宗重用以实现辅弼天下的大志。当时永王听说李白的大名,对其十分仰慕就多次下达聘书,李白几经犹豫,最终还是下山做了永王李璘的幕府。[12]
投入永王幕府对他的晚年的政治生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永王李璘在当时是属于叛乱集团,当然,李白是全然不知的。公元757年,李白57岁,安史之乱基本平定。李白在永王军营中为永王李璘做了一首组诗《永王东训歌》[12],这首诗成为了李白叛乱的证据,后永王兵败,李白最终因为参加永王东巡被判罪长期流放夜郎。公元759年史思明叛乱,时年李白59岁,在他流放到白帝城的时候,唐肃宗大赦天下,于是李白回到了江夏,此时的李白虽然颠沛流离,政治失意,郁郁不得志,但是他仍然没有忘记自己辅弼天下的志向,他多次求人引荐,希望重新被朝廷所用,但最终都失败了。这一时期的李白处处求人引荐似乎不符合他高傲的性格,李白的前期和中期乐于隐居,都是别人请他多次,他才会出山去做官,为何晚期的李白突然一反常态到处低声下气的求人引荐去做官呢?原因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根据当时的情况,我们并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李白的时日不多了!李白以大鹏鸟自比,他的志向是辅弼天下,他在死的时候都没有忘记,这从李白的绝笔《临终歌》中可以看出来,“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临终歌》) [1]这是李白自撰的墓志铭,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李白即使在临死之时还是胸怀壮志。
公元761年,李白六十一岁,当时李白流落到江南地区的金陵一带。这时的李白已经是垂暮之年的老人,穷困潦倒,靠别人的接济勉强度日。当他得知史朝义再次叛乱,李光弼派兵镇压。如果李白前去投靠李光弼的话,李光弼是肯定会收留李白的,因为李光弼与郭子仪的关系很好,一起平定过安史之乱。李白在郭子仪没有发迹之时对他有救命之恩与知遇之恩。看在郭子仪的面子上李光弼也会给李白很好的待遇的。李白在求官之路上处处不顺,在他60岁时,已经对从政变的心灰意冷,那时候李白不再西上求官,而是有洞庭湖返回了江夏,秋天又回到了浔阳,再次登上庐山,他曾经隐居修道的地方,这时的他已经决意游仙学道以度余年。然而这一次也就是在他隐居一年之后听说李光弼率兵镇压叛乱,李白意识到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了,事实也确实如此,李光弼肯定会礼遇他的,李白于是再次请缨入其军幕,在李光弼同意后,李白便前去投靠,可是半路又不得不返还了,因为此时的李白已经病的比较严重了,所以因病半途而返。《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曰:“恨无左车略,多愧鲁连生。拂剑照严霜,雕戈鬘胡缨。原雪会稽耻,将期报恩荣。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1]由此可见,李白此时已近强弩之末,虽有余而力不足,虽屡以鲁仲连,李左车,剧孟等人自比说明他还想追步纵横家与游侠的后尘,干一番震古烁今的事业,然而从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来看均已无此可能,[2]他不得不寄宿于当涂县令也就是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处,这一年是公元761年。次年,也就是公元762年,李白逝世。所以关于李白之死,李阳冰的说法是最可信的。我们今天见到的李白的诗歌绝大部分都是由李阳冰整理才得以流传后世的,其中就包括李白的绝笔《临终歌》。李阳冰关于李白之死在《太白草堂集续》这样写道: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13]从中我们根据“公疾亟”,“枕上授简”可得知李白当时已经病得很严重了。当时的人肯定都是知道李白是因病而死的,因为唐朝的大诗人皮日休就在他的诗作《李翰林诗》中这样写道:“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就是说李白之死是因为得了一种疾病叫做腐胁疾而死的,后人则认为“醉魄归八极”的意思是李白是喝酒喝死的,这只是望文生义,其实不然,皮日休写这句诗的意思是李白特别能喝酒。
郭沫若对李白也是做了很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当时作为中国科学院的院长,可以说他的研究作品《李白与杜甫》公信力还是很高的,郭沫若在文章里明确指出李白是病死的,并且科学分析了病理原因,他在《李白与杜甫》中这样写道:“脓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成为“腐胁疾”,[14]郭沫若毕竟是学医出身的,所以他的分析还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而当时的医疗水平及李白当时的经济状况都决定了他所患得这种病是一种不治之症,李白最终因为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不得不放弃投奔李光弼以实现辅弼天下大志的想法,最终因病死于当涂,结束了他传奇而有坎坷的一生,诗仙李白晚年因“腐胁疾”而病死当涂,结局既不传奇也不浪漫,但是这就是真相。真相可以不美,可以不尽如人意,但是我们应该正视现实,正视真相,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对于历史,我们应该予以尊重。拨云见日,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李白之死是因为患病而死。这是板上钉钉,无可非议的。
三、 羽化登仙:赢得生前身后名
李白的一生是传奇而又坎坷的,他胸怀辅弼天下的大志,时时刻刻都不忘心系天下,渴望报效国家。可是现实是黑暗的,皇帝昏庸无能,贪恋酒色,听信谗言,奸臣当道,勾心斗角,争名夺利。李白一生,对自己一直评价很高,充满着建功立业的宏伟理想。他常常以大鹏、天马等自喻,以姜子牙、鲁仲连等古代英雄自诩,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所以,李白是高风亮节的,他不会与黑暗的现实同流合污,这也注定了李白的仕途坎坷不顺。[15]
关于李白终老的种种传说反映出巨大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李白的辉煌促成了这些美丽的传说,同样这些美丽的传说也成就了李白的传奇而又浪漫一生。一千多年后,我们仍然能记住诗仙李白这一伟大的传奇人物,恐怕与太白终老有关的传说也是有着莫大的关系,正是由于这些传说的存在,后人才能够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形成对于李白的完整认识。
这些传说不能不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李白一生的盖棺定论。他们分别是谈到了李白与道教文化的关系,李白与中国酒文化的关系,以及李白爱好赏月则是体现出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向往美好光明的情怀。美酒,明月,修道,这便是完整意义上的李白了。 对于李白的评价,余光中老先生说得好,他在其作品《寻李白》中这样写道“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意思是说李白在喝完酒后诗兴大发,诗作中七分是对月光的描写,剩下的三分含着剑气,表现出李白的侠骨柔情。他的诗作一出就能令半个盛唐震惊这一概括精确巧妙与这些传说巧妙印证着,细细品味这些话语,闭上眼睛用心去感悟,我们会发现太白似乎就站在我们的面前,这几句话虽然简短,却让诗仙李白如此真实,如此鲜明,如此生动,余光中老先生几句简短的描述似乎存在着巨大的魔力,带我们神游到那个曾经的盛唐去走进李白,去触摸李白,去感悟那个胸怀大志又浪漫飘逸的诗仙——李白。
公元762年,中国文坛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羽化而登仙,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大山,千百年前他是令世人仰望的名士,千百年后我们仍然将其铭记于心。李白终老,他的身体早已化为泥土,但他的精神不会,他在后人的肩膀上一代代传承。李白自比大鹏,胸怀辅弼天下的宏图大志,怎奈生不逢时,社会黑暗,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李白高风亮节,不愿意与小人同流合污,这使他报国无门,仕途坎坷。江涂,身患重疾的李白最终含恨而终。李白仙逝,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悄然无息,但他高尚的品格和优秀的诗歌作品却使他这朵生不逢时的花朵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对于李白来说是如此残酷,他却像天使一样飞翔,在他身患重病仍然主动请缨,希望为国效力,那时的他仍然希望用生命最后的闪光去照亮那个黑暗的社会。我们佩服的,不应仅仅是诗仙李白那旷世的才华,他那高尚的品质也同样值得我们去仰望,去崇敬,去学习。
李白这人,活着的时候名气大,死后的名气更大。一千多年来,他一直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名人 。[16]关于李白终老之谜的传说,不管是醉死,溺死还是中毒而死都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从李白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李白饮酒过度醉死说一定程度上与中国的传统酒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 [4](《把酒问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山中对酌》),由此可见李白是离不开酒的。在李白开心的时候喝酒,因为酒能更好的帮助他抒发内心的豪情壮志;在李白心情不好的时候喝酒,因为他想借酒精麻痹自己,吟咏佯狂放诞之歌,隐藏的却是深沉的悲感与不满;李白在孤独的时候也喝酒,因为喝酒可以让他更好地对友人表达出纯真直率的友情。关于李白饮酒过度醉死说就是揭示出酒是李白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于李白因服食丹药中毒而死的传说则揭示出李白与道教文化的重要关系,据史书记载李白初受重用并不是因为他的才华,而是因为李白修道。道教文化是中国的本土文化,在盛唐时期特别是玄宗时期,道教文化十分盛行,李白就是在道士吴筠引荐下才被玄宗重用的。李白道号青莲居士,是一个虔诚的道教徒,信奉黄老之说,在当时也很有名气。他一生都与道教有着莫大的关系,李白一生是十分坎坷的,在他屡受排挤和贬谪的时候,李白就潜心修道,从黄老之说寻找人生的指示和心灵的慰藉,可以说道教文化就是李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支柱。传说李白终老是因为服食丹药引起的正是反映出道教文化在李白生命中的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道教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于李白终老是因为投水捉月而溺死或成仙,则富有浪漫主义传奇色彩。李白是中国文坛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成为“诗仙”,这一传说存在的理由很明显,他更加符合李白的个性,这一种说法在当时以及后世的文人士大夫中很是流行,不能不说关于李白之死是因为投水捉月而溺死传说很大程度上是体现了一种古代文人士大夫对美好事物向往的情怀。赏月是李白最喜欢的事情,但当然不仅仅是李白喜欢赏月,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都喜欢那九天之上的一轮明月,不得不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喜欢月亮的民族。李白的诗作中有很多作品都是与月亮有关的,“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树。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初月》),“闲窥石镜清我心,绿萝开处悬明月” (《庐山谣》),“摇荡女萝枝,半挂青天月” [1](《忆秋浦桃花旧游》),从李白这些吟咏明月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李白对明月的那种喜爱之情。不论是逐月成仙的传说还是投水捉月溺死的传说都给李白之谜蒙上了浓浓的浪漫主义色彩,这种说法广为流传也说明了时人及后人对诗仙李白的憧憬与爱戴之情。
太白仙逝,留给后人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这使他获得了永生,李白永远活在后人的心中成为了永恒的的传奇,大唐的庙堂之上虽然少了一位辅弼天下的宰相,但是中国的诗坛上却多了一位伟大的诗仙。
参考文献:
[1](唐)李白.李白集[M].1版.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
[2]周勋初.李白评传[M].1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7-158.
[3]罗宗强.李白与道教[J].文史知识,1987(5):69.
[4]李开周.君子爱财.[M].1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196.
[5]宋燕.李白“诗乡”品“酒香”[J].魅力中国,2009(18):204.
[6](五代)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291.
[7](唐)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472.
[8]吕相康.漫话李白诗中的“月”[J].中学语文,1991(2):31-32.
[9](清)王琦.李太白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77:1571.
[10](宋)赵令畴.侯鲭录[M].1版.北京:中华书局,1985,1:59.
[11](南宋)洪迈.容斋随笔[M].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22.
[12](日)苋久美子.李白年谱[J].艺术中国, 1982(3):14-15.
[13]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M].山东:齐鲁书社,1982:119.
[14]郭沫若.李白与杜甫[M].1版.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20.
[15]赵平略.永远的梦——李白的梦想[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70-72.
[16]楚欣.读李白[J]. 炎黄纵横, 200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