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9-10月音乐会/演出
09月13日 上海交响乐团2013-14音乐季开幕音乐会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18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47
第一次听张昊辰弹拉二。总觉得他是慢热型的钢琴家,明显第三乐章要比前两个乐章出彩。返场的普罗科菲耶夫托卡塔更是煽动力十足。可能由于我的音乐素养和理解的局限,虽然很佩服小张的学养和对音乐的理解,但他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范克莱本比赛中的《彼得鲁什卡》和一些德彪西作品,他抓住我的或我认为他更擅长的是技巧和音色,而他对音乐的理解或许还需要假以时日才能体现在他的演奏中。
下半场的肖五,之前听过麦斯基与上交那次的版本,当时是上交的最强整容,不仅上海四重奏回归担任首席,西特科维茨基担当指挥,完胜余拉扬版本。这次的版本快得莫名其妙,表演性十足,感觉有些拙劣。
09月14日 张昊辰与SSO的室内乐 I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E大调钢琴奏鸣曲第30号,作品109
弗雷德里克·肖邦:B小调钢琴奏鸣曲第3号,作品58
---------------
西撒·弗朗克:F小调钢琴五重奏,M 7
我非常希望自己学过钢琴。因为除了音色很美,其他基本听不出来。555555555555555555
10月3日 纪念布里顿诞辰百年:战争安魂曲
指挥:夏尔·迪图瓦
女高音:塔季娅娜·巴甫洛夫斯卡娅
男高音:约翰·马克·恩斯利
低男中音:哈诺·缪勒—布拉赫曼
合唱团:伦敦之声
童声合唱团:黄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春天少年合唱团
这个阵容和这个曲目真的碉堡了!
不过整个观演过程我也非常忙碌,一会儿读歌词,一会儿看演出者,一会儿要注意旋律的变化,还有配器的使用。
之前听过很多次伯姆版莫扎特《安魂曲》的录音,非常喜欢。安魂曲有同样的曲式结构,但由于文化差异,我们去理解其中的宗教含义和背景非常困难,更多的只能感受到旋律和编曲的魅力。遥想当年这部安魂曲在考文垂教堂遗址上首演,听者潸然泪下,我们恐怕是很难获得同样的心灵震撼。
所以我在想,中国人听西洋音乐真的能否完全理解?意义何在?
10月20日 蒙特卡罗芭蕾舞团《天鹅湖》
我对舞蹈知之甚少,小时候很喜欢看俄罗斯芭蕾《海侠》,现场也只看过云门舞集的《流浪者之歌》,还有就是纪录片《皮娜》以及《春之祭》的片段。
我喜欢现代舞胜于传统舞蹈,它是在用身体表达。我在现代舞中发现人体的美妙,它具有美感、力量和情绪,而且更原始更肆无忌惮。
作为上海艺术节开幕演出,现代版《天鹅湖》的表演不用多说。我最大的感受是,现代芭蕾的舞台和服装设计会是一种很开心的创作。
10月24日 澳门交响乐团音乐会
鲍罗丁 交响诗《中亚草原》
拉赫玛尼諾夫 第二钢琴协奏曲
柴科夫斯基 第六交響曲「悲怆」
之前听说是张昊辰和澳门交响乐团配合演拉二,早早买了票。180,第一排正当中正对钢琴。而上交公布新乐季小张驻团后,演奏者就变成了陈萨。对,又是拉二。一个月听两次,显然有对比。
陈萨一身无袖裸色亮片长裙,脚踩恨天高,干练短发,很美。拉二第一乐章钢琴轰鸣,我坐在第一排仰视的角度,看不见钢琴家手指,只见手臂带动肩部连动后背肌肉,它们紧绷着,运作着,像是在暴风雨中奋力搏斗的船长,使出浑身力气驾驶她的生命之船。而我只能感叹拉二第一乐章的强大。
我觉得陈萨更擅长肖邦这样深情的作品,因为她的拉二第二乐章非常出彩。有那么一瞬间我穿越看到了肖赛时的萨萨的神情。
我发现第一排正中并不是很好的位置,不仅看不到钢琴家手指,而且钢琴声音过于强势,导致整个交响乐队都成了远处模糊的背景乐。不过我发现仰头看玻璃吊顶(反射幕墙?)倒是非常不错航拍视角,而且有益于我这种颈椎病患者,嗯哼。
下半场我转移到了后几排,终于得以见识到澳门交响乐团和吕嘉指挥的魅力。不知是不是柴六铜管部分很多的关系,弦乐较弱而铜管较强的澳交感觉焕然一新,尤其第四乐章的几处休止处理,无声甚有声,让人印象深刻。
10月29日 上海四重奏与SSO的室内乐(一)
约瑟夫·海顿:D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6 “五度”
朱塞佩·威尔第:E小调弦乐四重奏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作品115
东艺的演奏厅是我目前最好的观演体验,观众席下陷至不大的舞台,声音集中且均匀。
上海四重奏不拖泥带水直奔主题。四人的默契和投入让人迅速进入音乐世界。虽然海顿以交响乐之父著称,但据说他对四重奏的贡献更大。“五度”是宫廷乐师海顿的晚期作品,那时候莫扎特已经去世,贝多芬的时代正在酝酿,四重奏“五度”依然是经典平衡的结构,带有维瓦尔第时期的遗风,我好像很吃这套。
E小调弦乐四重奏是以歌剧著称的威尔第的唯一室内乐作品,就像他的歌剧一样充满戏剧性。
下半场的勃拉姆斯,虽然演出后大家评价甚高。不知道是否因为之前听过萨宾.梅耶的单簧管演奏,再听这首单簧管五重奏,总觉得单簧管的演奏并没有撑起五重奏,甚至被第一小提琴抢去风头。
勃拉姆斯作为最后一位古典时期大师,五重奏中乐器间的对话意味非常明显。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18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47
第一次听张昊辰弹拉二。总觉得他是慢热型的钢琴家,明显第三乐章要比前两个乐章出彩。返场的普罗科菲耶夫托卡塔更是煽动力十足。可能由于我的音乐素养和理解的局限,虽然很佩服小张的学养和对音乐的理解,但他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范克莱本比赛中的《彼得鲁什卡》和一些德彪西作品,他抓住我的或我认为他更擅长的是技巧和音色,而他对音乐的理解或许还需要假以时日才能体现在他的演奏中。
下半场的肖五,之前听过麦斯基与上交那次的版本,当时是上交的最强整容,不仅上海四重奏回归担任首席,西特科维茨基担当指挥,完胜余拉扬版本。这次的版本快得莫名其妙,表演性十足,感觉有些拙劣。
09月14日 张昊辰与SSO的室内乐 I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E大调钢琴奏鸣曲第30号,作品109
弗雷德里克·肖邦:B小调钢琴奏鸣曲第3号,作品58
---------------
西撒·弗朗克:F小调钢琴五重奏,M 7
我非常希望自己学过钢琴。因为除了音色很美,其他基本听不出来。555555555555555555
10月3日 纪念布里顿诞辰百年:战争安魂曲
指挥:夏尔·迪图瓦
女高音:塔季娅娜·巴甫洛夫斯卡娅
男高音:约翰·马克·恩斯利
低男中音:哈诺·缪勒—布拉赫曼
合唱团:伦敦之声
童声合唱团:黄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春天少年合唱团
这个阵容和这个曲目真的碉堡了!
不过整个观演过程我也非常忙碌,一会儿读歌词,一会儿看演出者,一会儿要注意旋律的变化,还有配器的使用。
之前听过很多次伯姆版莫扎特《安魂曲》的录音,非常喜欢。安魂曲有同样的曲式结构,但由于文化差异,我们去理解其中的宗教含义和背景非常困难,更多的只能感受到旋律和编曲的魅力。遥想当年这部安魂曲在考文垂教堂遗址上首演,听者潸然泪下,我们恐怕是很难获得同样的心灵震撼。
所以我在想,中国人听西洋音乐真的能否完全理解?意义何在?
10月20日 蒙特卡罗芭蕾舞团《天鹅湖》
我对舞蹈知之甚少,小时候很喜欢看俄罗斯芭蕾《海侠》,现场也只看过云门舞集的《流浪者之歌》,还有就是纪录片《皮娜》以及《春之祭》的片段。
我喜欢现代舞胜于传统舞蹈,它是在用身体表达。我在现代舞中发现人体的美妙,它具有美感、力量和情绪,而且更原始更肆无忌惮。
作为上海艺术节开幕演出,现代版《天鹅湖》的表演不用多说。我最大的感受是,现代芭蕾的舞台和服装设计会是一种很开心的创作。
10月24日 澳门交响乐团音乐会
鲍罗丁 交响诗《中亚草原》
拉赫玛尼諾夫 第二钢琴协奏曲
柴科夫斯基 第六交響曲「悲怆」
之前听说是张昊辰和澳门交响乐团配合演拉二,早早买了票。180,第一排正当中正对钢琴。而上交公布新乐季小张驻团后,演奏者就变成了陈萨。对,又是拉二。一个月听两次,显然有对比。
陈萨一身无袖裸色亮片长裙,脚踩恨天高,干练短发,很美。拉二第一乐章钢琴轰鸣,我坐在第一排仰视的角度,看不见钢琴家手指,只见手臂带动肩部连动后背肌肉,它们紧绷着,运作着,像是在暴风雨中奋力搏斗的船长,使出浑身力气驾驶她的生命之船。而我只能感叹拉二第一乐章的强大。
我觉得陈萨更擅长肖邦这样深情的作品,因为她的拉二第二乐章非常出彩。有那么一瞬间我穿越看到了肖赛时的萨萨的神情。
我发现第一排正中并不是很好的位置,不仅看不到钢琴家手指,而且钢琴声音过于强势,导致整个交响乐队都成了远处模糊的背景乐。不过我发现仰头看玻璃吊顶(反射幕墙?)倒是非常不错航拍视角,而且有益于我这种颈椎病患者,嗯哼。
下半场我转移到了后几排,终于得以见识到澳门交响乐团和吕嘉指挥的魅力。不知是不是柴六铜管部分很多的关系,弦乐较弱而铜管较强的澳交感觉焕然一新,尤其第四乐章的几处休止处理,无声甚有声,让人印象深刻。
10月29日 上海四重奏与SSO的室内乐(一)
约瑟夫·海顿:D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6 “五度”
朱塞佩·威尔第:E小调弦乐四重奏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作品115
东艺的演奏厅是我目前最好的观演体验,观众席下陷至不大的舞台,声音集中且均匀。
上海四重奏不拖泥带水直奔主题。四人的默契和投入让人迅速进入音乐世界。虽然海顿以交响乐之父著称,但据说他对四重奏的贡献更大。“五度”是宫廷乐师海顿的晚期作品,那时候莫扎特已经去世,贝多芬的时代正在酝酿,四重奏“五度”依然是经典平衡的结构,带有维瓦尔第时期的遗风,我好像很吃这套。
E小调弦乐四重奏是以歌剧著称的威尔第的唯一室内乐作品,就像他的歌剧一样充满戏剧性。
下半场的勃拉姆斯,虽然演出后大家评价甚高。不知道是否因为之前听过萨宾.梅耶的单簧管演奏,再听这首单簧管五重奏,总觉得单簧管的演奏并没有撑起五重奏,甚至被第一小提琴抢去风头。
勃拉姆斯作为最后一位古典时期大师,五重奏中乐器间的对话意味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