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笔记人”聚会场记一二
丁老师9月的时候告诉我,他的一个朋友要来巴黎,会找一些对建筑感兴趣的人聚个会聊聊天,然后我就在豆瓣上看到了“欢迎城市笔记人”的巴黎同城活动。我问“城市笔记人”是何方神圣,丁老师说大约国内学建筑和规划的学生们都是“城市笔记人”的粉丝。我便很疑惑,好歹我也算混规划圈的,怎么对这个“笔记人”一无所知呢?我于是去google了一下,结果马上就要为自己的无知而道歉——孙施文老师大约2008年的博客里就有一篇对他的博客的推介:“刘东洋博士,是我大学的同学,我们班的才子。大学毕业后不久即去加拿大深造,后来竟拿了建筑学博士和人类学博士……” 我于是顺道拜读了他的几篇关于建筑和城市的日记、随感,写的不尽是学术论文,却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很多内容我阅读起来还因为知识的有限而略觉吃力。
20号,周日上午丁老师说笔记人老师要去郊区看Le Corbusier的Villa Savoye,问我是否愿同往。虽然对建筑所学甚少,但大名鼎鼎的萨伏伊总应该“到此一游”的,加上之前我也未曾去过,便欣然加入。我们这个“看房”小团队是一个很国际化的队伍——丁老师和我算是巴黎本地的,另有特意从马德里、米兰赶来的,还有从纽约跨越大西洋来的。我唏嘘不已,这该是有多大的个人魅力啊,才能让那么多小伙伴自发地、自费地、不顾一切地跨越大洲大洋相聚至此!在Savoye里一谈论起Le Corbusier和他作品中的细节,笔记人老师就很激动、滔滔不绝。受专业所限,对他说的建筑种种我不能领会全面,但还是在他的手舞足蹈中读到他的激情。嗯,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者吧,我猜。
下午在Cité U举行的“笔记人老师欢迎会”场面就更壮观了,大约二十余人,欧洲各国能来的都来了,除我以外皆是笔记人老师多年的粉丝:西班牙来的、意大利来的、瑞士来的、美国来的。参加聚会的小伙伴们以建筑学和设计学相关专业为主,年纪大多与我相仿或略小,有的留学数载后已工作、有的尚在求学。谈话从自我介绍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没有主题,围绕建筑和建筑师,会延伸到关于艺术、宗教、展览,甚至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精神主义方面的各种讨论。谈吐间我惊奇于小伙伴们的专业和博学,多少有些相形见绌的羞愧,感觉自己好似文盲啊(对自己"文盲"的定义已经在巴黎以各种形式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强化了)。在欧洲求学不易,从那些小伙伴们身上都可以看到比同龄国内学生更多的历炼和成熟;又远离国内那个浮躁不堪的社会大环境,他们更容易安静地思考——思考专业、思考自己、思考世界,对话的语境也因此更具有“形而上”的探讨。不似在国内,一聚会总是离不开车子房子票子,以及种种现实的不如意和令人丧气的抱怨,让一颗心一层层地蒙上灰。在国内工作数年,常为现实所累终至心灵逐渐沉重麻痹,而此刻,巴黎的这个聚会和对话让我忽然有了自由飞翔的快感。在这样的聚会里,有一种超脱的、心灵上的愉快,为远离尘世喧嚣的自由而愉快。真希望永远留在这样的愉快里。
他们不远千里相聚自此,只为听一位在网络上相识的老师谈一谈建筑,仅这件事就把我打动得一塌糊涂。网络是虚拟的世界,而这个网络上发起的活动,让我看到了最真实的内心——既不是学校的课程作业、也不是交派的工作任务、更没有所谓的差旅报销,每一个人都不畏距离不惜时间欣然至此,在彼此的交谈中碰撞火花且受益良多,我都觉得有点“朝圣”“论道”的意思了。我既为笔记人老师的真实的影响力而惊叹不已,更被那一群不顾一切执着求学的小伙伴所打动。小伙伴中有几位从国内建筑学已毕业,赴欧求学,先且不论语言的重头学起,大约是因为国内外学制的差异,专业上有些也从本科一年级重头念起——这是得有多热爱、又得有多大的决心和毅力才能如此啊。坚定的理想主义者,我喜欢、常感动!
接下来的一周,笔记人老师和来自欧洲各国的小伙伴以考察建筑作品和展览为主。因为上午有课,我并未参加他们的活动,老师走后我发现这真真是自己的一大损失。活动的高潮是老师走之前的晚餐。席间,法餐中吃,七八人济济一堂,且有政治学、社会学专业背景的伙伴加入,聊天的内容就更加宽泛更加活跃。我们谈历史保护的困境,谈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主”,于是就有了各种思潮的引据和各种观点的争辩,而争辩的过程又能让人事后细细咀嚼回味良久;我们聊汉语新说聊“绿茶婊”,插科打诨般大量练习了“人艰不拆不明觉厉细思恐极地命海心”的用法,一句不经意为“绿茶婊”作的注让笔记人老师“三观尽毁”,于是又会引发到对语言词汇力量的思索;我们谈建筑专业谈梁思成,聊帝国聊国策……,话题一个接着一个,从一句玩笑一个打插,就迅速地进入下一个,每一个话题都具有充分的信息量却并不艰涩沉闷,那么自然流畅又那么尽兴欢颜。大家的思维都很活跃,又不乏博学敏睿之人,席间充满了机智和幽默。难得地遇见这样一群博闻广识聪明有趣的老师和小伙伴,实乃人生一大幸事!
聊至午夜,大家仍意犹未尽。于是,在笔记人老师离开巴黎之后,巴黎小伙伴们的聚会谈天之风未刹,又继续了多个行至午夜的brain storm。这,将是关于另一位老师的故事,却不得不说仍然是“笔记人”老师刮来巴黎的一阵风暴。
20号,周日上午丁老师说笔记人老师要去郊区看Le Corbusier的Villa Savoye,问我是否愿同往。虽然对建筑所学甚少,但大名鼎鼎的萨伏伊总应该“到此一游”的,加上之前我也未曾去过,便欣然加入。我们这个“看房”小团队是一个很国际化的队伍——丁老师和我算是巴黎本地的,另有特意从马德里、米兰赶来的,还有从纽约跨越大西洋来的。我唏嘘不已,这该是有多大的个人魅力啊,才能让那么多小伙伴自发地、自费地、不顾一切地跨越大洲大洋相聚至此!在Savoye里一谈论起Le Corbusier和他作品中的细节,笔记人老师就很激动、滔滔不绝。受专业所限,对他说的建筑种种我不能领会全面,但还是在他的手舞足蹈中读到他的激情。嗯,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者吧,我猜。
下午在Cité U举行的“笔记人老师欢迎会”场面就更壮观了,大约二十余人,欧洲各国能来的都来了,除我以外皆是笔记人老师多年的粉丝:西班牙来的、意大利来的、瑞士来的、美国来的。参加聚会的小伙伴们以建筑学和设计学相关专业为主,年纪大多与我相仿或略小,有的留学数载后已工作、有的尚在求学。谈话从自我介绍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没有主题,围绕建筑和建筑师,会延伸到关于艺术、宗教、展览,甚至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精神主义方面的各种讨论。谈吐间我惊奇于小伙伴们的专业和博学,多少有些相形见绌的羞愧,感觉自己好似文盲啊(对自己"文盲"的定义已经在巴黎以各种形式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强化了)。在欧洲求学不易,从那些小伙伴们身上都可以看到比同龄国内学生更多的历炼和成熟;又远离国内那个浮躁不堪的社会大环境,他们更容易安静地思考——思考专业、思考自己、思考世界,对话的语境也因此更具有“形而上”的探讨。不似在国内,一聚会总是离不开车子房子票子,以及种种现实的不如意和令人丧气的抱怨,让一颗心一层层地蒙上灰。在国内工作数年,常为现实所累终至心灵逐渐沉重麻痹,而此刻,巴黎的这个聚会和对话让我忽然有了自由飞翔的快感。在这样的聚会里,有一种超脱的、心灵上的愉快,为远离尘世喧嚣的自由而愉快。真希望永远留在这样的愉快里。
他们不远千里相聚自此,只为听一位在网络上相识的老师谈一谈建筑,仅这件事就把我打动得一塌糊涂。网络是虚拟的世界,而这个网络上发起的活动,让我看到了最真实的内心——既不是学校的课程作业、也不是交派的工作任务、更没有所谓的差旅报销,每一个人都不畏距离不惜时间欣然至此,在彼此的交谈中碰撞火花且受益良多,我都觉得有点“朝圣”“论道”的意思了。我既为笔记人老师的真实的影响力而惊叹不已,更被那一群不顾一切执着求学的小伙伴所打动。小伙伴中有几位从国内建筑学已毕业,赴欧求学,先且不论语言的重头学起,大约是因为国内外学制的差异,专业上有些也从本科一年级重头念起——这是得有多热爱、又得有多大的决心和毅力才能如此啊。坚定的理想主义者,我喜欢、常感动!
接下来的一周,笔记人老师和来自欧洲各国的小伙伴以考察建筑作品和展览为主。因为上午有课,我并未参加他们的活动,老师走后我发现这真真是自己的一大损失。活动的高潮是老师走之前的晚餐。席间,法餐中吃,七八人济济一堂,且有政治学、社会学专业背景的伙伴加入,聊天的内容就更加宽泛更加活跃。我们谈历史保护的困境,谈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主”,于是就有了各种思潮的引据和各种观点的争辩,而争辩的过程又能让人事后细细咀嚼回味良久;我们聊汉语新说聊“绿茶婊”,插科打诨般大量练习了“人艰不拆不明觉厉细思恐极地命海心”的用法,一句不经意为“绿茶婊”作的注让笔记人老师“三观尽毁”,于是又会引发到对语言词汇力量的思索;我们谈建筑专业谈梁思成,聊帝国聊国策……,话题一个接着一个,从一句玩笑一个打插,就迅速地进入下一个,每一个话题都具有充分的信息量却并不艰涩沉闷,那么自然流畅又那么尽兴欢颜。大家的思维都很活跃,又不乏博学敏睿之人,席间充满了机智和幽默。难得地遇见这样一群博闻广识聪明有趣的老师和小伙伴,实乃人生一大幸事!
聊至午夜,大家仍意犹未尽。于是,在笔记人老师离开巴黎之后,巴黎小伙伴们的聚会谈天之风未刹,又继续了多个行至午夜的brain storm。这,将是关于另一位老师的故事,却不得不说仍然是“笔记人”老师刮来巴黎的一阵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