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两万里
在我心里一直藏着个非常烂的爱情故事——
男女主角相恋多年同居,却由于工作原因都早出晚归。做爱的时间已经不太够,做饭就更没有时间了。于是他们天天以泡面为食,红烧牛肉面的时候就是今晚来一发、上汤排骨面就是我累了咱们早点休息吧、豚骨浓汤面则是干到一方累倒为止、葱香鸡肉面就要玩点新鲜的花样……
这个故事总归要以豚骨浓汤面开始,逐渐变成红烧牛肉面,由葱香鸡肉面转折回故事开头,导向另一个与之前不一样的结尾:一地的上汤排骨面。
直到有一天,男主角有了新的恋人,有了成功的事业,却发现如果不吃红烧牛肉面,根本就硬不起来。
饮食男女,与肉体有关的东西,脑子能把它们忘掉,胃袋和睾丸不能。
……真是个非常烂的故事,而泡面也是这个德性的吃食,会在某个时间点突然从脑子里蹦出来,像是中毒一样的无限回忆起那种味道,把一个品位眼界颇高的饕客变成一个满世界找24小时便利店的屌丝。
中国小孩的泡面记忆各不相同,这主要由地域间的区别来决定,小时候我家周围只有两块钱一包的统一红烧牛肉面卖,所以大概一周也只有一次机会买来吃。
油光光的汤头,足够重的口味,不会用筷子的崽子也能轻易挑起来的面条,最后呼呼的对着汤吹气好全部喝完的暖洋洋满足感,构成了我对方便面的优质第一印象。但也多亏了它,我体会到了外表不能决定一个东西的本质,包装袋上的肉是要自己另外单买才会有的。
白象与华龙,这些纯血统的国产品牌早年间味道始终难以脱离小浣熊干脆面料包直接泡开水的感觉,颜色也是一种浑浊的乳白色,自己玩过纸浆造纸的话多少会联想起浸泡过的废水。它们等大家发现千年虫其实没太大危害的时候才迎头赶上,变成了味道不输给其他品牌的质优价廉产品,同时各自绑定了不同的明星在记忆里:
华龙后来成为了今麦郎,血统中也混入了日本元素,上学时候暑假看电视剧,最常见的就是大光头张卫健:“今麦郎~弹面~”。
而白象就跟王刚始终是同一个印象,以大骨汤面的浓郁味道、质量不错的面体、不算贵的价格成为河南省的代表,跟河北的今麦郎并驾齐驱。只是料包别全放进去,否则还是会想起小浣熊……或许是童年阴影= =
随着日系韩系台系和港系的泡面大举侵入,我们学习到了很多种泡面的新吃法。例如日清UFO飞碟面就是我最早尝过的一款拌面类速食面,老实说够油够腻,但是它超级浓的酱香味道和能够大口大口的让面条填满嘴巴的特质对当时的小孩来说已经是格外诱人。另外日清一些拉面口味的泡面通常会放入大量的蒜碎,以及整块的叉烧(日式拉面里的叉烧和粤菜里的叉烧不同,只要是烤制过的肉甚至没有酱汁也可以叫做叉烧,只要食材质量好就能足够美味),整个汤头的味道又是新的体验,缺点就是对于习惯了国内口味的我来说有些太咸了,这也是日式拉面在口味相对清淡的台湾不得不做出改良的一个重要原因。
韩系泡面当然就是要说辛拉面,但其实又没啥好说……确实味道不错,但调料只有一包红扑扑的粉末让人感到…不愧是泡菜上的以及导弹对着的国家,能同时满足国民“艾玛好想吃泡菜啊斯密达~”和“艾玛快钻防空洞啊别他妈刮油包了思密达!!!”的需求。
台系则引入了很多新鲜的时髦方式,比方说红麴面,这是想吃泡面又怕胖的自欺欺人究极形态方便面的一种,口感不佳暂且不表。还有台式牛肉面的湿法方便面(湾仔码头也是那种),这也是源自日本的技术,能够几乎无损失的保留面的新鲜口感,但技术复杂而且保质期不如油炸面与热干面,想成为主流还需要很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太邪道我不想认可…)
港系就更加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讲出前一丁,出前一丁是日清食品的即食面品牌之一,意译为“速递一份”。1968年于日本推出,并于翌年进入香港市场,至今仍非常受欢迎,虽然价钱较贵,但部份人仍指定只吃出前一丁的即食面。因为在香港历史悠久之缘故,不少人将“出前一丁”与“公仔面”(包装上印有吉祥物“清仔”)变成速食面之同意词。
于是香港乃至南粤都专门有一种菜式叫做“捞丁”:把开水煮过的出前一丁面捞出来,配合着茶餐厅的各种特色菜式,例如葱油鸡排捞丁、黑椒鸡翅捞丁、猪扒捞丁,这些都在欧阳应霁的大陆成名作《香港味道》第二辑里图文并茂的出现在读者眼前。不是以速食面的形态,而是实实在在的美食,形象点的比喻就是“和包装袋上一样”。
一个题外话是,如果你能吃到“和包装&广告上一样”的速食面,那么你肯定赚到了。而如果你吃到的是“和包装&广告上一样”的麦当劳,那么你肯定吃的是冰箱里的。
既然说到捞丁,那么这里已经超出了“泡面”的讨论范围而正式进入了“烹制速食面”的领域,不妨把话题回归到泡面最正统最直接的烹调手法——煮。
煮方便面需要的东西,既可以多也可以少,甚至任何额外的都不添加。吃过煮面的同学都应该清楚煮过的方便面口感上不知道甩泡面多少条街。简单一点的,加上两叶嫩油菜,打一个荷包蛋,出锅就是红白绿黄四种颜色的美味,更能起到“我摄入了植物蛋白”的自欺欺人效果。
稍微准备一下的话,就能让煮方便面这事成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准备好黄油、洋葱、小葱、大蒜、黄瓜、油菜、猪里脊丝、蘑菇、鸡蛋——先把洋葱一半切碎末,用黄油大火煸成仿佛用视觉就能感到甜味的金黄色,加进蒜蓉爆香,即刻下入蘑菇跟里脊丝炒到刚一变色,事先烧开的水浇进去,方便面就可以入锅了。面体散开之后加入黄瓜,起锅前一分钟卧进一个荷包蛋煮成半溏心。把油菜切好铺在碗底,让滚汤滑面一起撞到上面。端到桌上之后,往碗里撒一撮切的细细的葱花,滋味恨不得从舌头香到头顶。
再精致的也有,只是我觉得煮方便面应该守住一个底线,各位也看到之前我并没有讲煮面时的调味过程,原因大家也猜得到:当然是直接放调料包啊!捞丁不算煮面属于完全重构主义可以理解,但如果煮面都要重新由自己调味的话,无异于交个女朋友却只是想上她。
可是这东西的品味终究是百人百样,知名的美国方便面评论博客The Ramen Rater今年评价出来世界十佳方便面和十大最难吃方便面,中国大陆的白家单身贵族黑骨鸡方便粉丝荣膺最难吃第一名,这个看起来就很诡异的名字姑且还可以接受它是最烂的话(我保证肯定还有很多更难吃的)。而第二名的辣味肥肠粉就属于饮食文化坑了,博主Hans Lienesch认为它有一股骚味难以入口……可大哥这是肥肠啊= =!!!!
所以这事关个人口味,不必争论,不信你让伊斯兰教徒去评最难吃的话,肥肠粉肯定不会上榜的。
说到底泡面始终不能算料理,料理至少需要刀工、火候、调味、搭配等几种能力,会煮开水不算。
它是种在特定的时间段会格外思念的食物,比如说深夜,总觉得那时候的一份杯面能给每个毛孔都灌注足够的温暖,驱走自己游离在阴阳两界的错觉。
男女主角相恋多年同居,却由于工作原因都早出晚归。做爱的时间已经不太够,做饭就更没有时间了。于是他们天天以泡面为食,红烧牛肉面的时候就是今晚来一发、上汤排骨面就是我累了咱们早点休息吧、豚骨浓汤面则是干到一方累倒为止、葱香鸡肉面就要玩点新鲜的花样……
这个故事总归要以豚骨浓汤面开始,逐渐变成红烧牛肉面,由葱香鸡肉面转折回故事开头,导向另一个与之前不一样的结尾:一地的上汤排骨面。
直到有一天,男主角有了新的恋人,有了成功的事业,却发现如果不吃红烧牛肉面,根本就硬不起来。
饮食男女,与肉体有关的东西,脑子能把它们忘掉,胃袋和睾丸不能。
……真是个非常烂的故事,而泡面也是这个德性的吃食,会在某个时间点突然从脑子里蹦出来,像是中毒一样的无限回忆起那种味道,把一个品位眼界颇高的饕客变成一个满世界找24小时便利店的屌丝。
中国小孩的泡面记忆各不相同,这主要由地域间的区别来决定,小时候我家周围只有两块钱一包的统一红烧牛肉面卖,所以大概一周也只有一次机会买来吃。
油光光的汤头,足够重的口味,不会用筷子的崽子也能轻易挑起来的面条,最后呼呼的对着汤吹气好全部喝完的暖洋洋满足感,构成了我对方便面的优质第一印象。但也多亏了它,我体会到了外表不能决定一个东西的本质,包装袋上的肉是要自己另外单买才会有的。
白象与华龙,这些纯血统的国产品牌早年间味道始终难以脱离小浣熊干脆面料包直接泡开水的感觉,颜色也是一种浑浊的乳白色,自己玩过纸浆造纸的话多少会联想起浸泡过的废水。它们等大家发现千年虫其实没太大危害的时候才迎头赶上,变成了味道不输给其他品牌的质优价廉产品,同时各自绑定了不同的明星在记忆里:
华龙后来成为了今麦郎,血统中也混入了日本元素,上学时候暑假看电视剧,最常见的就是大光头张卫健:“今麦郎~弹面~”。
而白象就跟王刚始终是同一个印象,以大骨汤面的浓郁味道、质量不错的面体、不算贵的价格成为河南省的代表,跟河北的今麦郎并驾齐驱。只是料包别全放进去,否则还是会想起小浣熊……或许是童年阴影= =
随着日系韩系台系和港系的泡面大举侵入,我们学习到了很多种泡面的新吃法。例如日清UFO飞碟面就是我最早尝过的一款拌面类速食面,老实说够油够腻,但是它超级浓的酱香味道和能够大口大口的让面条填满嘴巴的特质对当时的小孩来说已经是格外诱人。另外日清一些拉面口味的泡面通常会放入大量的蒜碎,以及整块的叉烧(日式拉面里的叉烧和粤菜里的叉烧不同,只要是烤制过的肉甚至没有酱汁也可以叫做叉烧,只要食材质量好就能足够美味),整个汤头的味道又是新的体验,缺点就是对于习惯了国内口味的我来说有些太咸了,这也是日式拉面在口味相对清淡的台湾不得不做出改良的一个重要原因。
韩系泡面当然就是要说辛拉面,但其实又没啥好说……确实味道不错,但调料只有一包红扑扑的粉末让人感到…不愧是泡菜上的以及导弹对着的国家,能同时满足国民“艾玛好想吃泡菜啊斯密达~”和“艾玛快钻防空洞啊别他妈刮油包了思密达!!!”的需求。
台系则引入了很多新鲜的时髦方式,比方说红麴面,这是想吃泡面又怕胖的自欺欺人究极形态方便面的一种,口感不佳暂且不表。还有台式牛肉面的湿法方便面(湾仔码头也是那种),这也是源自日本的技术,能够几乎无损失的保留面的新鲜口感,但技术复杂而且保质期不如油炸面与热干面,想成为主流还需要很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太邪道我不想认可…)
港系就更加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讲出前一丁,出前一丁是日清食品的即食面品牌之一,意译为“速递一份”。1968年于日本推出,并于翌年进入香港市场,至今仍非常受欢迎,虽然价钱较贵,但部份人仍指定只吃出前一丁的即食面。因为在香港历史悠久之缘故,不少人将“出前一丁”与“公仔面”(包装上印有吉祥物“清仔”)变成速食面之同意词。
于是香港乃至南粤都专门有一种菜式叫做“捞丁”:把开水煮过的出前一丁面捞出来,配合着茶餐厅的各种特色菜式,例如葱油鸡排捞丁、黑椒鸡翅捞丁、猪扒捞丁,这些都在欧阳应霁的大陆成名作《香港味道》第二辑里图文并茂的出现在读者眼前。不是以速食面的形态,而是实实在在的美食,形象点的比喻就是“和包装袋上一样”。
一个题外话是,如果你能吃到“和包装&广告上一样”的速食面,那么你肯定赚到了。而如果你吃到的是“和包装&广告上一样”的麦当劳,那么你肯定吃的是冰箱里的。
既然说到捞丁,那么这里已经超出了“泡面”的讨论范围而正式进入了“烹制速食面”的领域,不妨把话题回归到泡面最正统最直接的烹调手法——煮。
煮方便面需要的东西,既可以多也可以少,甚至任何额外的都不添加。吃过煮面的同学都应该清楚煮过的方便面口感上不知道甩泡面多少条街。简单一点的,加上两叶嫩油菜,打一个荷包蛋,出锅就是红白绿黄四种颜色的美味,更能起到“我摄入了植物蛋白”的自欺欺人效果。
稍微准备一下的话,就能让煮方便面这事成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准备好黄油、洋葱、小葱、大蒜、黄瓜、油菜、猪里脊丝、蘑菇、鸡蛋——先把洋葱一半切碎末,用黄油大火煸成仿佛用视觉就能感到甜味的金黄色,加进蒜蓉爆香,即刻下入蘑菇跟里脊丝炒到刚一变色,事先烧开的水浇进去,方便面就可以入锅了。面体散开之后加入黄瓜,起锅前一分钟卧进一个荷包蛋煮成半溏心。把油菜切好铺在碗底,让滚汤滑面一起撞到上面。端到桌上之后,往碗里撒一撮切的细细的葱花,滋味恨不得从舌头香到头顶。
再精致的也有,只是我觉得煮方便面应该守住一个底线,各位也看到之前我并没有讲煮面时的调味过程,原因大家也猜得到:当然是直接放调料包啊!捞丁不算煮面属于完全重构主义可以理解,但如果煮面都要重新由自己调味的话,无异于交个女朋友却只是想上她。
可是这东西的品味终究是百人百样,知名的美国方便面评论博客The Ramen Rater今年评价出来世界十佳方便面和十大最难吃方便面,中国大陆的白家单身贵族黑骨鸡方便粉丝荣膺最难吃第一名,这个看起来就很诡异的名字姑且还可以接受它是最烂的话(我保证肯定还有很多更难吃的)。而第二名的辣味肥肠粉就属于饮食文化坑了,博主Hans Lienesch认为它有一股骚味难以入口……可大哥这是肥肠啊= =!!!!
所以这事关个人口味,不必争论,不信你让伊斯兰教徒去评最难吃的话,肥肠粉肯定不会上榜的。
说到底泡面始终不能算料理,料理至少需要刀工、火候、调味、搭配等几种能力,会煮开水不算。
它是种在特定的时间段会格外思念的食物,比如说深夜,总觉得那时候的一份杯面能给每个毛孔都灌注足够的温暖,驱走自己游离在阴阳两界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