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之光
理想之光
By 脚丫子
人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有一点追求。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可以选择另一种生活。
——梁从诫
一、
在L准备出的新书里,我引用了梁从诫的这段话,并写下“L,他选择了这样一种生活,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微博记录生活,从湖南到福建,从中国到欧洲,穿过一座座城市与乡村,感受着一条条河流的气息,走出了不一样的环保路线图。”
L在湖南环保界可以用“暴得大名”来形容。“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奖”推介词是这样写的:作为一名地方环保监督工作者,L做的就是“得罪人”的事情。……在“骂声”面前,L总是越挫越勇,以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责任感推动当地的环保监督和立法事业走向前进。
L是一名环保官员,也是一名环保志愿者。这两种身份的交叠有时会略显尴尬。在参加为数不多的的环保志愿者的活动,我常听到这样的问题,“你是代表官方还是民间来做这个活动?”
这问题竟有如“你是代表党还是代表人民?”一样,暗流涌动。
L全身心地做着环保事业,他总在为我们生存的环境担忧,为地方政府以牺牲环境来换取GDP而愤怒。他身体力行地践行环保公益行动,也在不断地试着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
而我知道,那是一条艰难之路。
二、
和疯子初识是在一次参加湘江水调查的志愿者行动。我好奇地看着个子不太高的他,问:你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他说,自由职业者。
而再次看到疯子,却是在电视上,他登上了央视2012年度法治人物的领奖台。我急急地在微博上问,这个是疯子吗?是疯子吗?是疯子吗?
第二天,我又找到L求证,那个就是我们认识的疯子吗?
L却像看一个神经病一样看着我,说,难道你不知道他做了件轰动全国的事吗?
我一脸惊诧,什么事?我错过了什么了吗?
于是L和我讲起疯子先后8次深入罗霄山脉,冒着被打黑枪的危险,拍成纪录片《鸟之殇,千年鸟道上的大屠杀》,在网上播出后引起轰动,由此引发一场全国性的“候鸟守护”风暴。
后来,在《面对面》栏目中,我看到采访疯子时,他提到那些想要报复他的人,“想用他们那种鸟铳给我一铳”,我深深地体会到他的那种无奈、害怕、忧郁、愤恨,然而,让人敬佩的是,他坚持下来了。
我曾经多次引用韩寒在《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里的一段话:“我发现我生命里所崇拜的都是那些热血的人们,虽然我不是一个冷血的人,但我的血液是温的,我总是喜欢看见那些热血的人们,我希望我成为他们中的一个。”
是的,我佩服他们,希望他们身上的血能够温热我的身体。
三、
今年六月,著名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递交了紧急呼吁信,称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二审稿“将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指定为环保部主管的一家组织——中华环保联合会,此项立法建议违背基本法理,无视司法实践,随意处分诉讼权利”。在写《环境公益诉讼主体之争》的稿件中,我才注意到“自然之友”的发起人是梁从诫先生。
梁从诫 (1932年8月4日——2010年10月28日),祖父是著名维新思想家梁启超,父亲是中国建筑史学奠基人梁思成。梁思成与林徽因十分欣赏《营造法式》的编撰者李诫,于是给儿子起名“从诫”,希望他能成为像李诫那样的建筑学家。
梁从诫先生并没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样,成为一名建筑学家,他留给后人的印象,却是一名民间环保人士。
1994年,深感中国环保问题日益严重,梁从诫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NGO——自然之友(Friends of Nature),成为中国环保事业的先行者。
在纪录片《梁从诫》里,我们看到这位已过“耳顺”之年的政协委员,亲身参与许多保护环境行动:为濒临灭绝的滇金丝猴请命;发函给英国首相布莱尔呼吁共同保护藏羚羊。1999年,他前往可可西里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亲手焚毁了从盗猎分子手中缴获的近400张藏羚羊皮。
同样是在这部纪录片里,“自然之友”的会员说,总有人会问,你们为什么要保护金丝猴,保护藏羚羊,他们消失了又怎么样?
是的,为什么要做这些呢?在纪录片《平衡》里,看到为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索南达杰倒下了,扎巴多杰也死了。直至曾经辉煌过的野牦牛队的队员入狱了,我曾不止一次地问,他们,到底为了什么?
梁先生曾说,他做环保的初衷是因为“心有不忍”。
因为心有不忍,所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他说,地脏了,总得有人扫吧。他说,一瓶水放在桌角要倒下来了,你总得去扶一下吧。
季羡林曾说“从诫本来是一个历史学家,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话,什么风险也不会有,就能有所成就的。然而,他不甘心坐在象牙塔里,养尊处优;他毅然抛开那一条‘无灾无难到公卿’的道路,由一个历史学家一变而为‘自然之友’。这就是他忧国忧民忧天下思想的表现,是顺乎民心应乎潮流之举。我对他只能表示钦佩与尊敬。宁愿丢一个历史学家,也要多一个‘自然之友’”。
我不禁想起一则典故“昔有鹦鹉飞集陀山,乃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尔虽有志意,何足云哉?对曰:常侨居是山,不忍见尔!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一只鹦鹉尚且不忍,作为一个人,面对我们的家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遗存损毁,又怎能忍?
四、
梁从诫曾说,他们一家都是失败者。梁启超为挽救民族危亡先变法后改良,失败;父亲梁思成与母亲林徽因为保留北京古城墙四处奔走呼号,失败;而梁从诫从事的环保事业,更是一条孤独、漫长而艰难的路,这是一条注定不会成功的路。因为,所有环保的胜利,似乎都只是表面的胜利。
而我更愿意把他们的这种“失败”,看成是他们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恰是思想的启蒙者,摒弃了小的自我,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视角来看待事,他们拥有的,正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时代最稀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才会“失败”。
然而,我们从梁家三代忧国忧民中看到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爱得如此深沉。“我们祖孙三代如果说有共同点的话,那就是社会责任感。梁家三代生于斯、长于斯,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只能为这个社会、为这块土地、为这个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梁从诫如是说。
2010年世博会的万科馆主题展馆,是由五个故事构成,其中关于保护滇金丝猴的故事中,有一个镜头是梁从诫提着一盏马灯。
梁先生曾当过美国杂志《知识分子》中文版的编辑,那本杂志的封面是:一扇半开的门,阳光从打开的门后面照进来。
这是一幅意义丰富的画,这幅画也悬挂在他家里的墙上。
梁先生恰如一盏灯,恰如一束光。他带着理想之光,希望之灯一路走来。19年前,“自然之友”成立之初,环境保护和NGO还是陌生的字眼,而今,环保意识不断提升,NGO组织也在不断成长成熟。
门打开,光照进来。
By 脚丫子
人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有一点追求。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可以选择另一种生活。
——梁从诫
一、
在L准备出的新书里,我引用了梁从诫的这段话,并写下“L,他选择了这样一种生活,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微博记录生活,从湖南到福建,从中国到欧洲,穿过一座座城市与乡村,感受着一条条河流的气息,走出了不一样的环保路线图。”
L在湖南环保界可以用“暴得大名”来形容。“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奖”推介词是这样写的:作为一名地方环保监督工作者,L做的就是“得罪人”的事情。……在“骂声”面前,L总是越挫越勇,以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责任感推动当地的环保监督和立法事业走向前进。
L是一名环保官员,也是一名环保志愿者。这两种身份的交叠有时会略显尴尬。在参加为数不多的的环保志愿者的活动,我常听到这样的问题,“你是代表官方还是民间来做这个活动?”
这问题竟有如“你是代表党还是代表人民?”一样,暗流涌动。
L全身心地做着环保事业,他总在为我们生存的环境担忧,为地方政府以牺牲环境来换取GDP而愤怒。他身体力行地践行环保公益行动,也在不断地试着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
而我知道,那是一条艰难之路。
二、
和疯子初识是在一次参加湘江水调查的志愿者行动。我好奇地看着个子不太高的他,问:你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他说,自由职业者。
而再次看到疯子,却是在电视上,他登上了央视2012年度法治人物的领奖台。我急急地在微博上问,这个是疯子吗?是疯子吗?是疯子吗?
第二天,我又找到L求证,那个就是我们认识的疯子吗?
L却像看一个神经病一样看着我,说,难道你不知道他做了件轰动全国的事吗?
我一脸惊诧,什么事?我错过了什么了吗?
于是L和我讲起疯子先后8次深入罗霄山脉,冒着被打黑枪的危险,拍成纪录片《鸟之殇,千年鸟道上的大屠杀》,在网上播出后引起轰动,由此引发一场全国性的“候鸟守护”风暴。
后来,在《面对面》栏目中,我看到采访疯子时,他提到那些想要报复他的人,“想用他们那种鸟铳给我一铳”,我深深地体会到他的那种无奈、害怕、忧郁、愤恨,然而,让人敬佩的是,他坚持下来了。
我曾经多次引用韩寒在《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里的一段话:“我发现我生命里所崇拜的都是那些热血的人们,虽然我不是一个冷血的人,但我的血液是温的,我总是喜欢看见那些热血的人们,我希望我成为他们中的一个。”
是的,我佩服他们,希望他们身上的血能够温热我的身体。
三、
今年六月,著名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递交了紧急呼吁信,称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二审稿“将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指定为环保部主管的一家组织——中华环保联合会,此项立法建议违背基本法理,无视司法实践,随意处分诉讼权利”。在写《环境公益诉讼主体之争》的稿件中,我才注意到“自然之友”的发起人是梁从诫先生。
梁从诫 (1932年8月4日——2010年10月28日),祖父是著名维新思想家梁启超,父亲是中国建筑史学奠基人梁思成。梁思成与林徽因十分欣赏《营造法式》的编撰者李诫,于是给儿子起名“从诫”,希望他能成为像李诫那样的建筑学家。
梁从诫先生并没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样,成为一名建筑学家,他留给后人的印象,却是一名民间环保人士。
1994年,深感中国环保问题日益严重,梁从诫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NGO——自然之友(Friends of Nature),成为中国环保事业的先行者。
在纪录片《梁从诫》里,我们看到这位已过“耳顺”之年的政协委员,亲身参与许多保护环境行动:为濒临灭绝的滇金丝猴请命;发函给英国首相布莱尔呼吁共同保护藏羚羊。1999年,他前往可可西里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亲手焚毁了从盗猎分子手中缴获的近400张藏羚羊皮。
同样是在这部纪录片里,“自然之友”的会员说,总有人会问,你们为什么要保护金丝猴,保护藏羚羊,他们消失了又怎么样?
是的,为什么要做这些呢?在纪录片《平衡》里,看到为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索南达杰倒下了,扎巴多杰也死了。直至曾经辉煌过的野牦牛队的队员入狱了,我曾不止一次地问,他们,到底为了什么?
梁先生曾说,他做环保的初衷是因为“心有不忍”。
因为心有不忍,所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他说,地脏了,总得有人扫吧。他说,一瓶水放在桌角要倒下来了,你总得去扶一下吧。
季羡林曾说“从诫本来是一个历史学家,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话,什么风险也不会有,就能有所成就的。然而,他不甘心坐在象牙塔里,养尊处优;他毅然抛开那一条‘无灾无难到公卿’的道路,由一个历史学家一变而为‘自然之友’。这就是他忧国忧民忧天下思想的表现,是顺乎民心应乎潮流之举。我对他只能表示钦佩与尊敬。宁愿丢一个历史学家,也要多一个‘自然之友’”。
我不禁想起一则典故“昔有鹦鹉飞集陀山,乃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尔虽有志意,何足云哉?对曰:常侨居是山,不忍见尔!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一只鹦鹉尚且不忍,作为一个人,面对我们的家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遗存损毁,又怎能忍?
四、
梁从诫曾说,他们一家都是失败者。梁启超为挽救民族危亡先变法后改良,失败;父亲梁思成与母亲林徽因为保留北京古城墙四处奔走呼号,失败;而梁从诫从事的环保事业,更是一条孤独、漫长而艰难的路,这是一条注定不会成功的路。因为,所有环保的胜利,似乎都只是表面的胜利。
而我更愿意把他们的这种“失败”,看成是他们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恰是思想的启蒙者,摒弃了小的自我,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视角来看待事,他们拥有的,正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时代最稀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才会“失败”。
然而,我们从梁家三代忧国忧民中看到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爱得如此深沉。“我们祖孙三代如果说有共同点的话,那就是社会责任感。梁家三代生于斯、长于斯,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只能为这个社会、为这块土地、为这个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梁从诫如是说。
2010年世博会的万科馆主题展馆,是由五个故事构成,其中关于保护滇金丝猴的故事中,有一个镜头是梁从诫提着一盏马灯。
梁先生曾当过美国杂志《知识分子》中文版的编辑,那本杂志的封面是:一扇半开的门,阳光从打开的门后面照进来。
这是一幅意义丰富的画,这幅画也悬挂在他家里的墙上。
梁先生恰如一盏灯,恰如一束光。他带着理想之光,希望之灯一路走来。19年前,“自然之友”成立之初,环境保护和NGO还是陌生的字眼,而今,环保意识不断提升,NGO组织也在不断成长成熟。
门打开,光照进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