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前段时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可谓风生水起、如火如荼,在民间反响极大。告别电视已久的我趁着回家的短暂时间也有幸收看了CCTV-10播出的节目盛况。
偌大的演播现场,众多的现场观众,三位屏气凝神的语言专家,一位家喻户晓的央视主播,一群稚气未脱的参赛学生,一张看起来呆头呆脑的打着广告的先进触屏写字台,以及观众席背后巨大的正楷“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几个字。主持人字正腔圆地念出本节目的宣传口号“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可我看完一期后,却不怎么舒服。
在家里翻看了父亲学生时代的笔记,字体娟秀,使我很难相信这是出自如今写字眉飞色舞歪歪扭扭的父亲之手。父亲笑道:“以后都打字了,谁还写字啊?”众所周知,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势必减弱了中国人的书写情怀,能在键盘上几下就敲击出来的汉字远远比拿起笔费些力气书写来的轻松,而且电子版的数据更容易传播与携带。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提笔忘字,书写难看。所以,节目制作人的忧虑无可非议,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若人们都忘了写字,那文化又能要求他记住多少呢?
但是,在这里我有一些质疑。
名曰“大会”,为什么非要以“比赛”的形式呈现?大会,可以是聚会,可以是讨论会,也可以是游戏,一旦摇身一变成为一场比赛,就会派生出赢家、输家、竞争等因素,这时整个节目的气氛便截然不同。当“有请下一位选手登场”,一位中学生好似奔赴战场,站在书写台前深吸一口气,准备接受“枪林弹雨”的洗礼,全场神经也跟着绷紧。还记得主持人问“准备好了么”,一位清秀文静的小姑娘却皱着眉用极不相称的厚重语气大声喊道“准备好了!”给自己打气,瞬间让我想到荆轲刺秦前挥别燕太子丹时的悲壮。选手写对了,下面的队友便欢呼雀跃;他写错了,他的对手们便跟中了彩票似的。试问,一场关于汉字的书写有必要如此紧张以至于针锋相对甚至歇斯底里么?
中国人总有一种“比赛情结”,从奥运会看便可见一斑。奥运会英文的落脚点是“GAME”,所以充其量也只是“游戏”,但在中国体育界却有“奥运周期”的说法,多少人力财力的投入只是为了四年一次的一分高下,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国人在这个“游戏”中注入了太多的认真、严肃与荣誉,而掩盖了游戏本身的乐趣。只有“比”才能抓住百姓的眼球,“比”才能给中国观众带来最大程度的快感。
我认为这种形式与这个节目的内容是极不相称的。我是个书法爱好者,我深刻感觉到,汉字的书写理应是舒缓放松的方式,在心平气和中陶冶情操并记住写法,而用书写汉字来比赛,书写过程的闲情雅趣早已被竞赛的浮躁情绪扼杀!
另外,参赛人员为什么要以中学为单位?这些中学是否对遴选出来的优异选手们进行高强度的集训?对于这种要求知识面广的比赛,是否无法避免的进行死记硬背?我想学校为了自己的名声,很有可能这样做。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种田中学是参赛队伍中唯一的乡级中学,这些孩子来自于生活条件贫困的山区。种田中学的张晓斐给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就是“每天看一百页以上的汉语词典。老师发的学习资料,当天发的必须当天看会。我每天就睡6个小时,可能是压力过大吧,害怕自己比不过其它地方的人。”有的孩子甚至一天一顿饭,方便面或者饼干,一天六小时睡眠,一天还要翻一百页汉字词典。这些来自媒体的报道,我不想做过多评论,各位应该心知肚明。
无法否认,《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点燃了国人对汉字书写的激情,这个节目所带来的副产品也同样有影响力,我上小学的妹妹已在平板电脑上不亦乐乎得玩起了汉字书写游戏,她遇见不懂的字会主动查字典。但同样的方式,在娱乐性质的电子产品上是寓教于乐的游戏,在千家万户的电视里却是不太合适的记忆比赛。
稚气未脱却训练有素的中学生们如同食堂阿姨,喂饱了广大观众的求知欲,给每个人带来关于母语书写文化失而复得的欣慰和满足感。同时却苦了那帮孩子,平添了他们眼镜的度数,让他们承受了一场辛苦的记忆力耐力赛。
以后当着全国人民的面写字儿,还是把这个倒霉的形式换了吧!
偌大的演播现场,众多的现场观众,三位屏气凝神的语言专家,一位家喻户晓的央视主播,一群稚气未脱的参赛学生,一张看起来呆头呆脑的打着广告的先进触屏写字台,以及观众席背后巨大的正楷“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几个字。主持人字正腔圆地念出本节目的宣传口号“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可我看完一期后,却不怎么舒服。
在家里翻看了父亲学生时代的笔记,字体娟秀,使我很难相信这是出自如今写字眉飞色舞歪歪扭扭的父亲之手。父亲笑道:“以后都打字了,谁还写字啊?”众所周知,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势必减弱了中国人的书写情怀,能在键盘上几下就敲击出来的汉字远远比拿起笔费些力气书写来的轻松,而且电子版的数据更容易传播与携带。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提笔忘字,书写难看。所以,节目制作人的忧虑无可非议,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若人们都忘了写字,那文化又能要求他记住多少呢?
但是,在这里我有一些质疑。
名曰“大会”,为什么非要以“比赛”的形式呈现?大会,可以是聚会,可以是讨论会,也可以是游戏,一旦摇身一变成为一场比赛,就会派生出赢家、输家、竞争等因素,这时整个节目的气氛便截然不同。当“有请下一位选手登场”,一位中学生好似奔赴战场,站在书写台前深吸一口气,准备接受“枪林弹雨”的洗礼,全场神经也跟着绷紧。还记得主持人问“准备好了么”,一位清秀文静的小姑娘却皱着眉用极不相称的厚重语气大声喊道“准备好了!”给自己打气,瞬间让我想到荆轲刺秦前挥别燕太子丹时的悲壮。选手写对了,下面的队友便欢呼雀跃;他写错了,他的对手们便跟中了彩票似的。试问,一场关于汉字的书写有必要如此紧张以至于针锋相对甚至歇斯底里么?
中国人总有一种“比赛情结”,从奥运会看便可见一斑。奥运会英文的落脚点是“GAME”,所以充其量也只是“游戏”,但在中国体育界却有“奥运周期”的说法,多少人力财力的投入只是为了四年一次的一分高下,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国人在这个“游戏”中注入了太多的认真、严肃与荣誉,而掩盖了游戏本身的乐趣。只有“比”才能抓住百姓的眼球,“比”才能给中国观众带来最大程度的快感。
我认为这种形式与这个节目的内容是极不相称的。我是个书法爱好者,我深刻感觉到,汉字的书写理应是舒缓放松的方式,在心平气和中陶冶情操并记住写法,而用书写汉字来比赛,书写过程的闲情雅趣早已被竞赛的浮躁情绪扼杀!
另外,参赛人员为什么要以中学为单位?这些中学是否对遴选出来的优异选手们进行高强度的集训?对于这种要求知识面广的比赛,是否无法避免的进行死记硬背?我想学校为了自己的名声,很有可能这样做。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种田中学是参赛队伍中唯一的乡级中学,这些孩子来自于生活条件贫困的山区。种田中学的张晓斐给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就是“每天看一百页以上的汉语词典。老师发的学习资料,当天发的必须当天看会。我每天就睡6个小时,可能是压力过大吧,害怕自己比不过其它地方的人。”有的孩子甚至一天一顿饭,方便面或者饼干,一天六小时睡眠,一天还要翻一百页汉字词典。这些来自媒体的报道,我不想做过多评论,各位应该心知肚明。
无法否认,《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点燃了国人对汉字书写的激情,这个节目所带来的副产品也同样有影响力,我上小学的妹妹已在平板电脑上不亦乐乎得玩起了汉字书写游戏,她遇见不懂的字会主动查字典。但同样的方式,在娱乐性质的电子产品上是寓教于乐的游戏,在千家万户的电视里却是不太合适的记忆比赛。
稚气未脱却训练有素的中学生们如同食堂阿姨,喂饱了广大观众的求知欲,给每个人带来关于母语书写文化失而复得的欣慰和满足感。同时却苦了那帮孩子,平添了他们眼镜的度数,让他们承受了一场辛苦的记忆力耐力赛。
以后当着全国人民的面写字儿,还是把这个倒霉的形式换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