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与正——从加缪可以说到霍尔
从加缪可以说到霍尔,其实我想表达也只有这两人可说,至于中间能省略到哪些人,都不重要。对于某些严格的论证理论以及事物发展来说,省略是个不负责的过程,而对于我个人来说,省略中间的过程从因到果显得极其具有个人色彩。
加缪和霍尔不是因果,而应该说是一种类比,把加缪的思想归为现象派恐怕在实际上是不相符的,而现象派显然不是加缪的意图。因而这个有些相似但又不同的理论被我混沌的融合起来,便只能从加缪说起,然后又说到霍尔。
显然,我至少对其中的一个情有独钟。
了解加缪是从《西西弗神话》开始,读《西西弗神话》是从《死屋日记》开始,看《死屋日记》是因为王澍红了。说到这里,为什么我至今未能深入了解一本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从而了解中国文人文化,是因为在作为工科生培养的理性思维之下,西方的逻辑思维较东方的中庸文化思维显得通俗易懂些。因此也必然造成了走回中国文化更需要更多的观察与领悟。
或者,是想通过西方人的文化去了解自己的文化。
大概《西西弗神话》是成熟期的加缪作品,而《反与正》则包含了很多随笔和当初的感想,同时又容纳了取得一定认可后如何坚持真理的想法。这两本书也很充分展示出加缪的思想。而这个思想就如同西西弗神话显而易见又发人深思,不禁就让我联想到霍尔。霍尔并没有加缪那般深邃,可以说如果霍尔是个写故事的人,那么加缪则是个诗人,而两者手中的东西既浪漫又真实,这么说来,不管是加缪还是霍尔,都显示出东方哲学的韵味——阴阳相生。而后者更加直白的去理解这个东方命题,从而有了某个以内外两相为主旨的展示作品。目前我还是无法从我的角度赞成霍尔的这种理解,或许就现象学来说,这就是一种好的表达。于是,加缪似乎更加接近于东方意味的中立。
加缪的态度并不中立,在他认为西西弗不断推石头就是一种反抗,而之所以说他接近中立,大概是他的态度造成的结果在他人看来是一种中立,西西弗推着石头既不欢喜也不愤怒,于是接受就成了最大程度上的抗争。
《反与正》中,更多的是加缪的随笔。不加修饰的描写现实和情感给读者的体验就像是被带去了海边或者森林,心中是一片舒畅。这大概是霍尔想从建筑中表达的,至于是哪种手法,只要能让观者体会到便也无所谓了。
最大的共同点,在于能打动人的那个共同点,只要心被打动了,什么都能感觉到。
加缪和霍尔不是因果,而应该说是一种类比,把加缪的思想归为现象派恐怕在实际上是不相符的,而现象派显然不是加缪的意图。因而这个有些相似但又不同的理论被我混沌的融合起来,便只能从加缪说起,然后又说到霍尔。
显然,我至少对其中的一个情有独钟。
了解加缪是从《西西弗神话》开始,读《西西弗神话》是从《死屋日记》开始,看《死屋日记》是因为王澍红了。说到这里,为什么我至今未能深入了解一本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从而了解中国文人文化,是因为在作为工科生培养的理性思维之下,西方的逻辑思维较东方的中庸文化思维显得通俗易懂些。因此也必然造成了走回中国文化更需要更多的观察与领悟。
或者,是想通过西方人的文化去了解自己的文化。
大概《西西弗神话》是成熟期的加缪作品,而《反与正》则包含了很多随笔和当初的感想,同时又容纳了取得一定认可后如何坚持真理的想法。这两本书也很充分展示出加缪的思想。而这个思想就如同西西弗神话显而易见又发人深思,不禁就让我联想到霍尔。霍尔并没有加缪那般深邃,可以说如果霍尔是个写故事的人,那么加缪则是个诗人,而两者手中的东西既浪漫又真实,这么说来,不管是加缪还是霍尔,都显示出东方哲学的韵味——阴阳相生。而后者更加直白的去理解这个东方命题,从而有了某个以内外两相为主旨的展示作品。目前我还是无法从我的角度赞成霍尔的这种理解,或许就现象学来说,这就是一种好的表达。于是,加缪似乎更加接近于东方意味的中立。
加缪的态度并不中立,在他认为西西弗不断推石头就是一种反抗,而之所以说他接近中立,大概是他的态度造成的结果在他人看来是一种中立,西西弗推着石头既不欢喜也不愤怒,于是接受就成了最大程度上的抗争。
《反与正》中,更多的是加缪的随笔。不加修饰的描写现实和情感给读者的体验就像是被带去了海边或者森林,心中是一片舒畅。这大概是霍尔想从建筑中表达的,至于是哪种手法,只要能让观者体会到便也无所谓了。
最大的共同点,在于能打动人的那个共同点,只要心被打动了,什么都能感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