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北马故事——2013
“都是想为自己做一件事而已。其实,我每次上台都很怕的,不过每次我都会对自己说,我能做到。”——《激战》
成熟的沈佳宜说,“人生有许多事本来就是徒劳无功的啊。”其实谁都能想到她没说出口的下半句,“但是倘若没有这些徒劳无功,那人生才是最大的徒劳无功。”徒劳无功的方式有很多,想念一个明知道不可能在一起的姑娘,去陌生的城市从事一份明知道不可能做一辈子的工作。又或者,在二十六岁的时候,明知道不会有任何回报,还要义无反顾的选择去跑一次全程马拉松。
源流
据说,目前整个大陆在正式比赛中能在六小时内完成全程马拉松的不超过三万人,相较于全中国十多亿的人口,这个数字的确显得有点可怜。不过,能和愿意从来就是两码事。六小时可以做的事有很多,陪恋人逛一天商场,宅在家里看上两遍《现代启示录》,或者只是躺在床上慰劳因过度加班而疲惫不堪的身体,没必要非得把自己撂在烫得下不去脚的马路上连跑42.195公里。在田径界,马拉松一直被视为巅峰期已过的中长跑运动员最后的归宿。而在普通人里,马拉松也被看做一项专属于中老年人的运动。而据我观察,在真正参与这项运动的人群里,有相当一部分人事实上是与“强壮”、“健康”这些字眼绝缘的。他们要么是人到中年,身体因为各种原因发出危险信号,为了生命不得不加入运动的行列;要么是正值人生事业的瓶颈期,每日每夜都为工作和人事所累,急需为自己留出一份放空大脑的时间。很少有人是因为擅长跑步而跑,更难得有人为名次、奖金、荣誉而跑。
然而当我如今坐下来回想最初决定练习马拉松的时刻,却很难找到一个具有足够信服力的理由。挑战自我、突破极限这种正能量满满的说词固然美好,遭遇变故、发愤图强听起来也绝对激励人心,但绝大部分人的生命都不过是机位固定缺少剪辑的乏味纪录片而已,只有虚拟的银幕上才充斥着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戏剧性情节。许多时候决定做一些事,本就是顺理成章而已。
其实从2012年春天开始,我便正式开始了长跑练习。和许多人一样,最开始练习跑步总离不开健身、磨练、恋爱这些烂俗的字眼。为了不让周围的同学再以“你又胖了哦”作为彼此见面时的开场白,为了战胜自己对于孤独的恐惧,为了让喜欢的人每次看到自己时都能有新的面貌和变化,我选择踏上之前从未真正涉足过的塑胶跑道。其实对于大多数跑者而言,练习的出发点大同小异,提高的过程同样没太大分别。传说中的“二十一天养成一个习惯”放在跑步这件事上同样适用,只要肯坚持,跑步成为每日生物钟里的一部分就是迟早的事情。从一开始只能呼哧带喘的跑完四百米,到后来可以慢慢跑完一千米,两千米,四千米,六千米。从一开始只能坚持两圈半,到后来可以一口气连续完成五圈,十圈,十五圈。就这样一个年初还病病殃殃的猥琐宅男,到去年年底时竟然已经有勇气去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长跑挑战赛。虽然身为一名马上毕业的大叔,混迹于一群刚刚入校的正太里显得有些违和,但一股久违了的挑战欲楞是驱使自己在毕业季时能够无视各种宣讲会招聘会,却为了一根廉价跳绳在零下五度的低温里走上赛场。二十一分四十九秒,全校第二十二名,这个在旁人看来相当一般的成绩却成为自己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自我炫耀的资本,甚至许多次在求职面试中提到此事。虽然有自恋自吹之嫌,但对于一个一直以来只能在体育场上充当看客的门外汉,初高中时体重一百八十斤的土肥圆,能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拥有如此巨大的改变,这恐怕连我自己都没能料到。
如果按照励志电影的节奏,或许故事里的主角应该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借着在长跑赛场上的余威拿下更重要的求职之战。但是,生活毕竟不是戏剧。走下赛场走上求职场的我,在那里才真正意识到不是所有事情都如练习长跑那么简单,不是所有的努力付出最后都会收获相应的回报。深陷于求职的泥沼,加之东北冬天的严寒,跑步就这样远离了我的生活。而离开跑步的我似乎也失去了之前大半年积攒下来的好运。从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我经历了人生中几乎所有痛苦的集中爆发。失恋、膝盖重伤、工作上的巨大转向、一次本不该经历的大手术。虽然最后得以签约国有银行,算是给自己侥幸找了个还算不错的归宿,但背后的种种辛酸却只有自己才能知会。
当一切尘埃落定后,时间已经来到了四月末,这时的东北才总算有了点春天的气息。我那被束缚了一整个冬天的双腿终于等来了解放的时刻。刚刚出院没几天,我便不顾父母的反对回到学校。嘴上说的是修改毕业论文,其实心里想的是早点回到熟悉的跑道,回到自己熟悉的作息时间——每晚七点准时出现在跑道上。如果你在那段日子曾经在晚上看见一个家伙以一种极为怪异的姿势在赛道上奔跑——只摆动一只手臂,另一只则死死的贴住身体,不用怀疑,那就是我。虽然拆线后还缠着厚厚的绷带,根本无法全力挥动双臂,但这点困难根本压抑不住我对于跑步的向往。没过几天,我便回到了六千米这个去年练习时的极限距离。虽然身体状态的迅速恢复令我欣喜,但每当我看到秒表上记录的成绩,这种兴奋感转瞬间便被彻底击垮。无论怎样拼尽全力,我的五千米成绩都被牢牢定格在了二十四分钟左右,再也难以回到去年的巅峰状态了。既然意识到爆发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滑是难以遏制的趋势,那么让自己在跑步这件事上找到成就感的唯一方式便只有延长距离了。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当我突破了六千米这个自己一度认为难以被逾越的界限,把跑步的最长距离延展到七千米,八千米,九千米后,我发现我仍然能够保持在五分钟左右每公里的配速水平。六月中旬,在参加银行入职培训前,我用四十八分五十七秒跑完了十公里,这个有史以来最长的距离为我研究生一年多来的跑步生涯画上了完美的句点。而跑完后并未感到太多疲惫的我已经隐约听到了一个声音在向自己召唤——马拉松。
克己
马拉松是什么?在我二十六岁之前,它只是电视机里一项相当枯燥乏味的比赛,一群穿着背心短裤的跑者在阳光下面露痛苦的表情,不时用海绵擦拭自己被汗水浸透的身体。它是历史书里一个悲情而又浪漫的故事,一名勇敢的士兵为了传递胜利的讯息毅然决然地燃尽自我。马拉松是一个残酷的定语,马拉松式的比赛,马拉松式的恋情,马拉松式的战争……但不管怎样,生命里前二十六年的马拉松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它犹如博物馆橱窗里陈列的古玩,说尽了别人的辛酸苦辣,对面欣赏着的你却无动于衷。
2012年11月末,我去北京参加光线传媒和江苏广电的面试,那时北京的街头偶尔可见周末即将开赛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宣传广告。当时以为六千米就是人生中跑步极限的我只是幻想着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站在天安门广场前参加这项著名的比赛,我觉得也许是五年后,也可能是十年后,当然我更觉得那只是我众多不切实际的白日梦中的一个,或许很快就会破碎掉。然而半年后,当我暗下决心要参加今年的北马后,我发现有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其实只需踮踮脚尖便有机会触及。
作为一个坚定的宿命论者,我一直坚信每个人生来都要承担各自的使命,而上天早就在冥冥之中用许多小事来暗示你要去做什么,会遇上谁。这种暗示或许在你的生命里悄悄埋藏了许多年都不曾被留意,然而它就像公路旁一株在枯与荣之间周而复始多年的野花,所等待的不过是一次被注目后的绽放。在我很小的时候,和每个孩子一样,我会做很多关于未来的梦,在梦里我曾将自己设想成军人、政治家、科学家,当然也有一个有关运动员的梦,梦里的我置身于人声鼎沸的体育场,全神贯注地在赛道上奔跑。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逐渐意识到自己在体育方面的白痴,这个不为人知的孩童之梦迅即被我搁置在了记忆的深处。在其后的很多年里,我曾想象过身为一名作家的我,但平庸的文字别说扬名立万,养家糊口怕是都很难。我也曾设想过在大学讲坛上谈笑风生的我,但笨拙的言谈和奇差的逻辑思维力让我注定也与这一职业擦肩而过。附着在命运纺车的丝线上,我阴差阳错的变成了一名普通的金融白领。万万没想到,最后唯一幸存的梦想却是当初最不被看好和最早被遗忘的那个,这不禁令我哭笑不得。
当然,有了所谓的“天启”,并不意味着自然而然就拥有了一切。事实上,当我现在回顾准备比赛的整个过程,最享受的并不是那种他人想象里战胜自我的乐趣,相反,周密细致的安排训练计划,从每次训练里找到自己的不足,发掘提升的空间,通过精心筹划的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体力极限,这远比成绩的提高来得更有意思,也更有意义,毕竟人生不是经常会有这种自己给自己当教练当领队的机会。
但是,工作与读书毕竟是两种完全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虽然留在了长春这座已经生活了七年的城市,同时工作方面也无需承受太大的压力,但生活节奏的巨大变化依然是备战的最大难题。入职第一个月,由于还处在实习期,并未正式上岗,因此倒也无需太为工作劳心费神。自己精心设计的半程训练计划也一直有条不紊的施行着,按照每周提升两公里的节奏,自己很快便把训练时的最长距离提升到了十六公里。但随着训练量的提升,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最明显的就是身体反应越来越强烈。当距离超过十公里之后,跑步又重新变得令人头痛,因为这不仅意味着每天你都必须要抽出超过一小时的时间来做这件事,同时在做完后还不可避免的要变得筋疲力尽。当你在晚上十点离开刚刚跑了四十圈的运动场,拖着既极度疲惫同时又极度兴奋的身体上床睡觉的时候,那绝对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一件事——你不光要今夜无眠,未来的一天也会萎靡不振。
八月初正式上岗,光荣变成了一名银行民工——前台柜员。做过这份工作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份劳力远大于劳心的工作。而对于一个刚刚入职的菜鸟,劳心程度并不亚于工作中所耗费的体力。一方面,必须牢记每支工作中需要使用的交易码,分辨各项交易需要使用的打印用纸,另一方面,还得耐心与客户沟通,忍受极品客户的刁难。每天几乎都是机械动作和机械语言的重复,枯燥得很。那段时间,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倒头睡觉,然后第二天继续这样的循环。好在这样的日子终归是短暂的,用最快的速度适应了新工作,然后搬到了陌生的新住所,生活中又重新有了宝贵的空余时间,跑马这件大事在稍微走了段弯路后又得以重回正轨。伊通河边的大坝取代了塑胶跑道,成为了我新的训练地点,从赛得大桥到卫星桥,往返大约四公里的距离非常适合用来马拉松训练。然而正当一切都在按计划中的节奏顺利前行的时候,又一件意外发生了。
九月八日上午九时八分是北马开始报名的时间,不幸的是那天我需要上班,而且更加不幸的是那是我自上班以来客户最多的一天。我坐在柜台里近乎麻木的为客户存存取取,那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就摆在我对面,只隔了不过二十米而已,但这段距离却是我无法逾越的。当我趁着为客户上传国际汇款影像之机终于来到那台电脑旁的时候,北马的官网已经因为报名者众多陷于崩溃状态,我已经隐约感觉到自己几个月来的精心准备极有可能付之东流。抱着最后一搏的侥幸心理,下班后我再次尝试报名,此时的官方网站已经顺畅得很,然而半程名额已满的事实告诉我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继续向全程前进,挑战几乎不可能完成的长度。要么就此退缩,来年再战。令人意外的是,一向优柔寡断犹犹豫豫的自己这次并未患上选择困难症,从单位走回家的路途只有十五分钟,在这十五分钟里,我几乎没有经历太多的心理斗争和辗转反侧便做出了人生有史以来最疯狂的决定,去北京跑一次全程马拉松。而当时,我最远也只不过能跑十六公里而已。
两天后的清晨,我完成了生命里的第一个半程马拉松,原本这应该是令人欣慰的一件事,但我却没有感到一丝兴奋。毕竟,谁都知道半程过后才是马拉松真正的开始,三十公里开始出现的生理性体能极限,传说中三十五公里后的“鬼门关”,众多猝死于终点的血腥案例,它们一起在向我质问,“只有一个月,剩下的一半距离,你真的可以吗?”我又一次感到了所谓的理论和计划在现实面前的不堪一击,但这或许才是世界的真实面目。两小时内完成半马的目标变成了六小时内完赛全马,时间有限,路途遥远,最笨拙也是最聪明的办法唯有——跑,继续跑。无奈之下我只能用相当激进的方式进行训练,长距离耐力跑成为了训练中的唯一科目,每周提升的公里数也由原来的两公里变成了五公里。但许多事情仅有热情不仅不够,而且还相当危险。当我征服了二十五公里,准备向三十公里前进的时候,伤病再一次成为挡在我面前的恶魔。
跑步如果只是为了健身,那会是一件完全无痛的事。但如果跑步是为了磨炼些什么证明些什么,那么这必然是一件自虐的苦差。过快过猛的提高训练量,让我的左脚脚踝出现了严重的疼痛。身体上的疼痛只是一方面,更可怕的是由此对心理的打击。受伤的那几天也许是我为数不多的出现动摇的时刻,毕竟跑马不是人生的全部,北马又不是只有今年这一回,放弃并不是什么懦弱的表现。但这种理性十足的内心独白很快便被冲刷得一干二净,也许从坚持练习跑步开始,我已经慢慢变成了一个固执倔强的人。云南白药、扶他林、芬必得,各种治疗关节伤痛的药膏,每晚坚持热敷,加上自己在网上学来的半吊子理疗,我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去治疗伤病。一度我曾被悲壮的设想,如果伤势仍未好转,我也要依靠打封闭或是服用镇痛药的方式坚持完成比赛,哪怕最后真的像斐里庇得斯那样倒在终点线上。当然,这种充满戏剧性色彩的假设最终没有变为现实,经过了十天的休养,我又重新出现在了大坝上,而随着赛前一周最后一次训练将距离成功定格在三十二公里,我想,那段恐怖的距离或许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北马,我来了。
花火
步下火车的时间是清晨六点,此时深秋的北京还没有完全放亮,天空还是被雾霾所遮蔽,车站里的人们各自心事重重,从各个方向奔来的人群在这里汇合,然后又因为各自不同的目的在这里失散,最终在这座城市里分道扬镳。读书时,北京于我而言是个期待又不敢触碰的存在。一方面深知自己的那些喜好与追求,唯有这里真正满足。另一方面耳中却又充斥着关于这座城市的林林总总,大体多是有关生存的艰难。在犹犹豫豫之后,终究还是只能以如今这种方式来接触这座城市,这种感觉有点像是屌丝暗恋女神,心里痒痒却又不敢出手,时隔多年后终于得以举杯共饮,自己身边却早已有了新欢。一个人会因为许多理由来到这座城市,求学、观光、爱情、疾病,而我却是为了一段漫长的距离。
不管怎么说,独自一人放弃工作出来参加马拉松比赛,这都是一件非常“离经叛道”的事情。不菲的报名费,加上住宿旅费餐饮,还有耽搁的时间和耗费的精力,这些加起来似乎的确比不上安安静静的待在柜台里办上一天的业务。不过我很庆幸银行“唯利是图”的职业特质并未侵蚀自己骨子里的理想主义。事实上,早在一个月以前,我便为出行提前做好了规划,代价是放弃了中秋节和国庆节仅有的两天假期。我甚至已经做好了连续四天不上班后回去被领导训斥一通的准备。如果你已经为一件事准备了太久,付出了太多,那么总是会或多或少的陷入一种疯魔状态。或者就像歌词里唱的,“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
赛前的两天过得相当平静,根本没有出现想象中的激动情绪。在天坛体育中心里一个人默默的跑圈,看着周围穿着跆拳道服或是击剑服的孩子们在拼命练习。在奥体公园景观大道上独自前行,无视周围游人的喧嚣吵闹,鸟巢和水立方在身边擦过,心里想着原来这里就是这场战争的终点。和好友在奥森里漫步,用双脚感受着最后一段的魔鬼赛程,恐惧和紧张却始终不见踪影。或许世界末日前的最后一天,人反而会抛掉平日里的浮躁。在鞋带上绑好芯片,别好号码布,在裤兜里装好用来补充能量的士力架。心里只想着,明天给自己一个交代就好。
其实,跑马拉松也是需要激情的,这种激情很多时候来自不够充足的准备,虽然与这种激情相伴的必然是苦痛的折磨,但真正苦痛的乐趣却也是令人回味的。但对我来说,也许是准备得太详细,考虑得太周全,以致于完全被平静控制了身体。吃掉计划好的早餐,在合适的时间提前排泄完毕,准时脱掉外套,用适中的速度吃掉准备好的食物,甚至事先准备好要在比赛时聆听的音乐。倘若那时有另一个我在广场上凝望着我,他一定会把这个家伙当成一个参赛经验丰富的“老马”,谁会想到这个目测具有“大心脏”的男人竟然只练习了四个月马拉松。
陷身于跑者的海洋里无法动弹,起点就在前方十米的地方,摩肩接踵让人连呼吸都感到略微有点吃力,我开始播放音乐,是久石让的《花火》,悲伤而壮丽,这似乎与这场比赛的基调不合,可我心里却有了一丁点儿置之生死于度外的冲动。两分钟后终于通过起跑点,刚开始奔跑的几步,左脚踝还是会有刺痛的感觉,好在时间并不长,也许很快就麻木了吧。长安街两旁都是观赛的人群,他们呼喊着什么,我完全听不到。路边有人在红墙下撒尿,有人因为紧张,有人为了放肆,我只是瞟了一眼,然后继续在路边自顾自的跑着自己的路。有人在拍照,有人在尖叫,有人在拥抱,这里更像一个秀场,但那些都与我无关,我只是为了自己而战。
五公里,三十七分钟,我想自己的速度一定是极慢的,如乌龟一般,因为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半程选手都已经出现在了身前,但我知道没必要紧张,距离终点还很遥远,何况我的对手只有自己。十公里,一小时十二分,还是不敢肆意妄为的奔跑,心里一直默念着“慢一点慢一点”,路旁一片狼藉,地上尽是选手丢弃的海绵、纸杯和饮料瓶,踩上去黏黏的,一不小心就有摔倒的危险。十二公里,前方一颗亮眼的红色气球映入了我的视线,小跑几步后发现是一只五小时完赛的“兔子”。那时的我还没有太多贪念,心里想的只是顺利完赛就好,如果能在五小时内完成进入绿色通道,那更是意外的收获。二十公里,一直在“兔子”边紧紧跟跑,一个北体大读书的小伙子,连着当了两年北马的“兔子”。虽然明知道自己有足够的把握甩开他继续向前,但为了不让自己在最后死得过于难堪,还是只能放慢步伐缓缓前进。许多时候甚至逼着自己停下来等着他。二十五公里,从十公里开始到现在,虽然漫长,却很轻松,毕竟用将近七分钟的时间跑完一公里对我而言一直都不是什么难事,我甚至还有余力和“兔子”在路上边跑边聊。每过一公里,他都会通报消耗的时间,还会不时向身边的跟跑者讲解如何应对后半程的路途,怎样合理补水进食。现在想来,能在自己的“处马”遇到这样尽职尽责的“兔子”,真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三十公里,跑过了科荟桥,“兔子”说后面就是一马平川了。因为一个小小的意外,“兔子”在三十公里的饮水点耽搁了一会儿,我回头看见他头上的气球离自己越遥远——说无欲无求终究是自欺欺人的。既然自己还有余力,为何不在最后的路途里将其燃烧殆尽呢?从这里到奥森公园入口的五公里是疯狂的,我根本没想到自己竟然会采用后程加速这种马拉松高手才会采用的跑法。但其实我只是不想浪费自己的体力而已。
三十五公里,我没有计算刚才一路超越了多少人,我只知道只要我一直坚持跑下去,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被我甩在身后,就像我以前一直暗暗引以为荣的——“比我跑得快的都没有我跑得久”。然而说是加速,其实也就是硬撑着继续跑而已。从这里开始,路上再也很难看见“跑者”,取而代之的是龇牙咧嘴表情扭曲垂头丧气的家伙们,抽筋的拉伤的岔气的,在路边随处可见。
三十八公里,把传说中的京城跑步圣地洗肺胜地奥森放在赛段最后真是一种恶意满满的行径。和心仪的人在这里漫步是一种心情,而拖着沉重的身躯在这里负隅顽抗则完全是另外一种心情。平日里起伏不大的坡道现在变成了寸步难行的泥潭,和暖温柔的阳光也成了阻挡前进的帮凶,干渴无比的跑者为了几瓶饮用水几近大打出手,甚至已经有人开始捡别人喝剩下的水瓶。
四十公里,冲出奥森,终点的拱门就在直线的彼端。景观大道两旁挤满了助威呐喊的观众,难以置信的是我竟然还有力气进行最后的冲刺,从被半程选手超越到最后超越绿色通道选手,这几十公里内发生的一切太富有戏剧性。以百米冲刺般的姿势冲过终点,一场艰难的试炼终于结束。马拉松结束了,准备马拉松的马拉松也结束了。但更长的马拉松,还没有终点。
四十二公里零一百九十五米,倚着路灯杆,坐在水立方外的广场上,头脑还是有点发沉,我知道这是刚刚跑完身体过度疲劳导致的重力性眩晕,古铜色的奖牌挂在脖子上,我大口喘着粗气,什么也不想吃,浑身酸痛。想着像偶像剧里的男主角一样打一通莫名其妙的电话,炫耀一下自己的光荣,却发现一路下来最终还是只有自己才能共享其中的喜悦与哀愁。《拆弹部队》里的主角走下战场后,痛苦的发现生命已经熔铸于那令自己厌恶无比的战场里,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第二天回到天安门广场起点的我突然理解了那份失落,这并不是说我已经近乎病态的爱上了马拉松这项运动,也不是说自己对明年的北马早已开始虎视眈眈,只是突然隐约觉得自己好像触及到了一些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其实世界不会因为这场比赛发生什么改变,广场上依旧人来人往,长安街上依旧车水马龙,似乎什么都没发生过。而回到家乡,自己依旧是个平凡普通的银行柜员。还得朝八晚五,机械作业。我知道一切保持原样,但我亦知道一些不再如故。
幼稚的柯景腾说“我想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让这个世界因为有我而有一点点的不一样。”二十六岁的我已经意识到让世界因为自己变得不一样,或许真的很难。但让自己因为自己而变得不一样,从来就不是一件难事。
成熟的沈佳宜说,“人生有许多事本来就是徒劳无功的啊。”其实谁都能想到她没说出口的下半句,“但是倘若没有这些徒劳无功,那人生才是最大的徒劳无功。”徒劳无功的方式有很多,想念一个明知道不可能在一起的姑娘,去陌生的城市从事一份明知道不可能做一辈子的工作。又或者,在二十六岁的时候,明知道不会有任何回报,还要义无反顾的选择去跑一次全程马拉松。
源流
据说,目前整个大陆在正式比赛中能在六小时内完成全程马拉松的不超过三万人,相较于全中国十多亿的人口,这个数字的确显得有点可怜。不过,能和愿意从来就是两码事。六小时可以做的事有很多,陪恋人逛一天商场,宅在家里看上两遍《现代启示录》,或者只是躺在床上慰劳因过度加班而疲惫不堪的身体,没必要非得把自己撂在烫得下不去脚的马路上连跑42.195公里。在田径界,马拉松一直被视为巅峰期已过的中长跑运动员最后的归宿。而在普通人里,马拉松也被看做一项专属于中老年人的运动。而据我观察,在真正参与这项运动的人群里,有相当一部分人事实上是与“强壮”、“健康”这些字眼绝缘的。他们要么是人到中年,身体因为各种原因发出危险信号,为了生命不得不加入运动的行列;要么是正值人生事业的瓶颈期,每日每夜都为工作和人事所累,急需为自己留出一份放空大脑的时间。很少有人是因为擅长跑步而跑,更难得有人为名次、奖金、荣誉而跑。
然而当我如今坐下来回想最初决定练习马拉松的时刻,却很难找到一个具有足够信服力的理由。挑战自我、突破极限这种正能量满满的说词固然美好,遭遇变故、发愤图强听起来也绝对激励人心,但绝大部分人的生命都不过是机位固定缺少剪辑的乏味纪录片而已,只有虚拟的银幕上才充斥着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戏剧性情节。许多时候决定做一些事,本就是顺理成章而已。
其实从2012年春天开始,我便正式开始了长跑练习。和许多人一样,最开始练习跑步总离不开健身、磨练、恋爱这些烂俗的字眼。为了不让周围的同学再以“你又胖了哦”作为彼此见面时的开场白,为了战胜自己对于孤独的恐惧,为了让喜欢的人每次看到自己时都能有新的面貌和变化,我选择踏上之前从未真正涉足过的塑胶跑道。其实对于大多数跑者而言,练习的出发点大同小异,提高的过程同样没太大分别。传说中的“二十一天养成一个习惯”放在跑步这件事上同样适用,只要肯坚持,跑步成为每日生物钟里的一部分就是迟早的事情。从一开始只能呼哧带喘的跑完四百米,到后来可以慢慢跑完一千米,两千米,四千米,六千米。从一开始只能坚持两圈半,到后来可以一口气连续完成五圈,十圈,十五圈。就这样一个年初还病病殃殃的猥琐宅男,到去年年底时竟然已经有勇气去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长跑挑战赛。虽然身为一名马上毕业的大叔,混迹于一群刚刚入校的正太里显得有些违和,但一股久违了的挑战欲楞是驱使自己在毕业季时能够无视各种宣讲会招聘会,却为了一根廉价跳绳在零下五度的低温里走上赛场。二十一分四十九秒,全校第二十二名,这个在旁人看来相当一般的成绩却成为自己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自我炫耀的资本,甚至许多次在求职面试中提到此事。虽然有自恋自吹之嫌,但对于一个一直以来只能在体育场上充当看客的门外汉,初高中时体重一百八十斤的土肥圆,能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拥有如此巨大的改变,这恐怕连我自己都没能料到。
如果按照励志电影的节奏,或许故事里的主角应该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借着在长跑赛场上的余威拿下更重要的求职之战。但是,生活毕竟不是戏剧。走下赛场走上求职场的我,在那里才真正意识到不是所有事情都如练习长跑那么简单,不是所有的努力付出最后都会收获相应的回报。深陷于求职的泥沼,加之东北冬天的严寒,跑步就这样远离了我的生活。而离开跑步的我似乎也失去了之前大半年积攒下来的好运。从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我经历了人生中几乎所有痛苦的集中爆发。失恋、膝盖重伤、工作上的巨大转向、一次本不该经历的大手术。虽然最后得以签约国有银行,算是给自己侥幸找了个还算不错的归宿,但背后的种种辛酸却只有自己才能知会。
当一切尘埃落定后,时间已经来到了四月末,这时的东北才总算有了点春天的气息。我那被束缚了一整个冬天的双腿终于等来了解放的时刻。刚刚出院没几天,我便不顾父母的反对回到学校。嘴上说的是修改毕业论文,其实心里想的是早点回到熟悉的跑道,回到自己熟悉的作息时间——每晚七点准时出现在跑道上。如果你在那段日子曾经在晚上看见一个家伙以一种极为怪异的姿势在赛道上奔跑——只摆动一只手臂,另一只则死死的贴住身体,不用怀疑,那就是我。虽然拆线后还缠着厚厚的绷带,根本无法全力挥动双臂,但这点困难根本压抑不住我对于跑步的向往。没过几天,我便回到了六千米这个去年练习时的极限距离。虽然身体状态的迅速恢复令我欣喜,但每当我看到秒表上记录的成绩,这种兴奋感转瞬间便被彻底击垮。无论怎样拼尽全力,我的五千米成绩都被牢牢定格在了二十四分钟左右,再也难以回到去年的巅峰状态了。既然意识到爆发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滑是难以遏制的趋势,那么让自己在跑步这件事上找到成就感的唯一方式便只有延长距离了。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当我突破了六千米这个自己一度认为难以被逾越的界限,把跑步的最长距离延展到七千米,八千米,九千米后,我发现我仍然能够保持在五分钟左右每公里的配速水平。六月中旬,在参加银行入职培训前,我用四十八分五十七秒跑完了十公里,这个有史以来最长的距离为我研究生一年多来的跑步生涯画上了完美的句点。而跑完后并未感到太多疲惫的我已经隐约听到了一个声音在向自己召唤——马拉松。
克己
马拉松是什么?在我二十六岁之前,它只是电视机里一项相当枯燥乏味的比赛,一群穿着背心短裤的跑者在阳光下面露痛苦的表情,不时用海绵擦拭自己被汗水浸透的身体。它是历史书里一个悲情而又浪漫的故事,一名勇敢的士兵为了传递胜利的讯息毅然决然地燃尽自我。马拉松是一个残酷的定语,马拉松式的比赛,马拉松式的恋情,马拉松式的战争……但不管怎样,生命里前二十六年的马拉松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它犹如博物馆橱窗里陈列的古玩,说尽了别人的辛酸苦辣,对面欣赏着的你却无动于衷。
2012年11月末,我去北京参加光线传媒和江苏广电的面试,那时北京的街头偶尔可见周末即将开赛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宣传广告。当时以为六千米就是人生中跑步极限的我只是幻想着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站在天安门广场前参加这项著名的比赛,我觉得也许是五年后,也可能是十年后,当然我更觉得那只是我众多不切实际的白日梦中的一个,或许很快就会破碎掉。然而半年后,当我暗下决心要参加今年的北马后,我发现有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其实只需踮踮脚尖便有机会触及。
作为一个坚定的宿命论者,我一直坚信每个人生来都要承担各自的使命,而上天早就在冥冥之中用许多小事来暗示你要去做什么,会遇上谁。这种暗示或许在你的生命里悄悄埋藏了许多年都不曾被留意,然而它就像公路旁一株在枯与荣之间周而复始多年的野花,所等待的不过是一次被注目后的绽放。在我很小的时候,和每个孩子一样,我会做很多关于未来的梦,在梦里我曾将自己设想成军人、政治家、科学家,当然也有一个有关运动员的梦,梦里的我置身于人声鼎沸的体育场,全神贯注地在赛道上奔跑。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逐渐意识到自己在体育方面的白痴,这个不为人知的孩童之梦迅即被我搁置在了记忆的深处。在其后的很多年里,我曾想象过身为一名作家的我,但平庸的文字别说扬名立万,养家糊口怕是都很难。我也曾设想过在大学讲坛上谈笑风生的我,但笨拙的言谈和奇差的逻辑思维力让我注定也与这一职业擦肩而过。附着在命运纺车的丝线上,我阴差阳错的变成了一名普通的金融白领。万万没想到,最后唯一幸存的梦想却是当初最不被看好和最早被遗忘的那个,这不禁令我哭笑不得。
当然,有了所谓的“天启”,并不意味着自然而然就拥有了一切。事实上,当我现在回顾准备比赛的整个过程,最享受的并不是那种他人想象里战胜自我的乐趣,相反,周密细致的安排训练计划,从每次训练里找到自己的不足,发掘提升的空间,通过精心筹划的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体力极限,这远比成绩的提高来得更有意思,也更有意义,毕竟人生不是经常会有这种自己给自己当教练当领队的机会。
但是,工作与读书毕竟是两种完全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虽然留在了长春这座已经生活了七年的城市,同时工作方面也无需承受太大的压力,但生活节奏的巨大变化依然是备战的最大难题。入职第一个月,由于还处在实习期,并未正式上岗,因此倒也无需太为工作劳心费神。自己精心设计的半程训练计划也一直有条不紊的施行着,按照每周提升两公里的节奏,自己很快便把训练时的最长距离提升到了十六公里。但随着训练量的提升,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最明显的就是身体反应越来越强烈。当距离超过十公里之后,跑步又重新变得令人头痛,因为这不仅意味着每天你都必须要抽出超过一小时的时间来做这件事,同时在做完后还不可避免的要变得筋疲力尽。当你在晚上十点离开刚刚跑了四十圈的运动场,拖着既极度疲惫同时又极度兴奋的身体上床睡觉的时候,那绝对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一件事——你不光要今夜无眠,未来的一天也会萎靡不振。
八月初正式上岗,光荣变成了一名银行民工——前台柜员。做过这份工作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份劳力远大于劳心的工作。而对于一个刚刚入职的菜鸟,劳心程度并不亚于工作中所耗费的体力。一方面,必须牢记每支工作中需要使用的交易码,分辨各项交易需要使用的打印用纸,另一方面,还得耐心与客户沟通,忍受极品客户的刁难。每天几乎都是机械动作和机械语言的重复,枯燥得很。那段时间,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倒头睡觉,然后第二天继续这样的循环。好在这样的日子终归是短暂的,用最快的速度适应了新工作,然后搬到了陌生的新住所,生活中又重新有了宝贵的空余时间,跑马这件大事在稍微走了段弯路后又得以重回正轨。伊通河边的大坝取代了塑胶跑道,成为了我新的训练地点,从赛得大桥到卫星桥,往返大约四公里的距离非常适合用来马拉松训练。然而正当一切都在按计划中的节奏顺利前行的时候,又一件意外发生了。
九月八日上午九时八分是北马开始报名的时间,不幸的是那天我需要上班,而且更加不幸的是那是我自上班以来客户最多的一天。我坐在柜台里近乎麻木的为客户存存取取,那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就摆在我对面,只隔了不过二十米而已,但这段距离却是我无法逾越的。当我趁着为客户上传国际汇款影像之机终于来到那台电脑旁的时候,北马的官网已经因为报名者众多陷于崩溃状态,我已经隐约感觉到自己几个月来的精心准备极有可能付之东流。抱着最后一搏的侥幸心理,下班后我再次尝试报名,此时的官方网站已经顺畅得很,然而半程名额已满的事实告诉我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继续向全程前进,挑战几乎不可能完成的长度。要么就此退缩,来年再战。令人意外的是,一向优柔寡断犹犹豫豫的自己这次并未患上选择困难症,从单位走回家的路途只有十五分钟,在这十五分钟里,我几乎没有经历太多的心理斗争和辗转反侧便做出了人生有史以来最疯狂的决定,去北京跑一次全程马拉松。而当时,我最远也只不过能跑十六公里而已。
两天后的清晨,我完成了生命里的第一个半程马拉松,原本这应该是令人欣慰的一件事,但我却没有感到一丝兴奋。毕竟,谁都知道半程过后才是马拉松真正的开始,三十公里开始出现的生理性体能极限,传说中三十五公里后的“鬼门关”,众多猝死于终点的血腥案例,它们一起在向我质问,“只有一个月,剩下的一半距离,你真的可以吗?”我又一次感到了所谓的理论和计划在现实面前的不堪一击,但这或许才是世界的真实面目。两小时内完成半马的目标变成了六小时内完赛全马,时间有限,路途遥远,最笨拙也是最聪明的办法唯有——跑,继续跑。无奈之下我只能用相当激进的方式进行训练,长距离耐力跑成为了训练中的唯一科目,每周提升的公里数也由原来的两公里变成了五公里。但许多事情仅有热情不仅不够,而且还相当危险。当我征服了二十五公里,准备向三十公里前进的时候,伤病再一次成为挡在我面前的恶魔。
跑步如果只是为了健身,那会是一件完全无痛的事。但如果跑步是为了磨炼些什么证明些什么,那么这必然是一件自虐的苦差。过快过猛的提高训练量,让我的左脚脚踝出现了严重的疼痛。身体上的疼痛只是一方面,更可怕的是由此对心理的打击。受伤的那几天也许是我为数不多的出现动摇的时刻,毕竟跑马不是人生的全部,北马又不是只有今年这一回,放弃并不是什么懦弱的表现。但这种理性十足的内心独白很快便被冲刷得一干二净,也许从坚持练习跑步开始,我已经慢慢变成了一个固执倔强的人。云南白药、扶他林、芬必得,各种治疗关节伤痛的药膏,每晚坚持热敷,加上自己在网上学来的半吊子理疗,我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去治疗伤病。一度我曾被悲壮的设想,如果伤势仍未好转,我也要依靠打封闭或是服用镇痛药的方式坚持完成比赛,哪怕最后真的像斐里庇得斯那样倒在终点线上。当然,这种充满戏剧性色彩的假设最终没有变为现实,经过了十天的休养,我又重新出现在了大坝上,而随着赛前一周最后一次训练将距离成功定格在三十二公里,我想,那段恐怖的距离或许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北马,我来了。
花火
步下火车的时间是清晨六点,此时深秋的北京还没有完全放亮,天空还是被雾霾所遮蔽,车站里的人们各自心事重重,从各个方向奔来的人群在这里汇合,然后又因为各自不同的目的在这里失散,最终在这座城市里分道扬镳。读书时,北京于我而言是个期待又不敢触碰的存在。一方面深知自己的那些喜好与追求,唯有这里真正满足。另一方面耳中却又充斥着关于这座城市的林林总总,大体多是有关生存的艰难。在犹犹豫豫之后,终究还是只能以如今这种方式来接触这座城市,这种感觉有点像是屌丝暗恋女神,心里痒痒却又不敢出手,时隔多年后终于得以举杯共饮,自己身边却早已有了新欢。一个人会因为许多理由来到这座城市,求学、观光、爱情、疾病,而我却是为了一段漫长的距离。
不管怎么说,独自一人放弃工作出来参加马拉松比赛,这都是一件非常“离经叛道”的事情。不菲的报名费,加上住宿旅费餐饮,还有耽搁的时间和耗费的精力,这些加起来似乎的确比不上安安静静的待在柜台里办上一天的业务。不过我很庆幸银行“唯利是图”的职业特质并未侵蚀自己骨子里的理想主义。事实上,早在一个月以前,我便为出行提前做好了规划,代价是放弃了中秋节和国庆节仅有的两天假期。我甚至已经做好了连续四天不上班后回去被领导训斥一通的准备。如果你已经为一件事准备了太久,付出了太多,那么总是会或多或少的陷入一种疯魔状态。或者就像歌词里唱的,“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
赛前的两天过得相当平静,根本没有出现想象中的激动情绪。在天坛体育中心里一个人默默的跑圈,看着周围穿着跆拳道服或是击剑服的孩子们在拼命练习。在奥体公园景观大道上独自前行,无视周围游人的喧嚣吵闹,鸟巢和水立方在身边擦过,心里想着原来这里就是这场战争的终点。和好友在奥森里漫步,用双脚感受着最后一段的魔鬼赛程,恐惧和紧张却始终不见踪影。或许世界末日前的最后一天,人反而会抛掉平日里的浮躁。在鞋带上绑好芯片,别好号码布,在裤兜里装好用来补充能量的士力架。心里只想着,明天给自己一个交代就好。
其实,跑马拉松也是需要激情的,这种激情很多时候来自不够充足的准备,虽然与这种激情相伴的必然是苦痛的折磨,但真正苦痛的乐趣却也是令人回味的。但对我来说,也许是准备得太详细,考虑得太周全,以致于完全被平静控制了身体。吃掉计划好的早餐,在合适的时间提前排泄完毕,准时脱掉外套,用适中的速度吃掉准备好的食物,甚至事先准备好要在比赛时聆听的音乐。倘若那时有另一个我在广场上凝望着我,他一定会把这个家伙当成一个参赛经验丰富的“老马”,谁会想到这个目测具有“大心脏”的男人竟然只练习了四个月马拉松。
陷身于跑者的海洋里无法动弹,起点就在前方十米的地方,摩肩接踵让人连呼吸都感到略微有点吃力,我开始播放音乐,是久石让的《花火》,悲伤而壮丽,这似乎与这场比赛的基调不合,可我心里却有了一丁点儿置之生死于度外的冲动。两分钟后终于通过起跑点,刚开始奔跑的几步,左脚踝还是会有刺痛的感觉,好在时间并不长,也许很快就麻木了吧。长安街两旁都是观赛的人群,他们呼喊着什么,我完全听不到。路边有人在红墙下撒尿,有人因为紧张,有人为了放肆,我只是瞟了一眼,然后继续在路边自顾自的跑着自己的路。有人在拍照,有人在尖叫,有人在拥抱,这里更像一个秀场,但那些都与我无关,我只是为了自己而战。
五公里,三十七分钟,我想自己的速度一定是极慢的,如乌龟一般,因为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半程选手都已经出现在了身前,但我知道没必要紧张,距离终点还很遥远,何况我的对手只有自己。十公里,一小时十二分,还是不敢肆意妄为的奔跑,心里一直默念着“慢一点慢一点”,路旁一片狼藉,地上尽是选手丢弃的海绵、纸杯和饮料瓶,踩上去黏黏的,一不小心就有摔倒的危险。十二公里,前方一颗亮眼的红色气球映入了我的视线,小跑几步后发现是一只五小时完赛的“兔子”。那时的我还没有太多贪念,心里想的只是顺利完赛就好,如果能在五小时内完成进入绿色通道,那更是意外的收获。二十公里,一直在“兔子”边紧紧跟跑,一个北体大读书的小伙子,连着当了两年北马的“兔子”。虽然明知道自己有足够的把握甩开他继续向前,但为了不让自己在最后死得过于难堪,还是只能放慢步伐缓缓前进。许多时候甚至逼着自己停下来等着他。二十五公里,从十公里开始到现在,虽然漫长,却很轻松,毕竟用将近七分钟的时间跑完一公里对我而言一直都不是什么难事,我甚至还有余力和“兔子”在路上边跑边聊。每过一公里,他都会通报消耗的时间,还会不时向身边的跟跑者讲解如何应对后半程的路途,怎样合理补水进食。现在想来,能在自己的“处马”遇到这样尽职尽责的“兔子”,真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三十公里,跑过了科荟桥,“兔子”说后面就是一马平川了。因为一个小小的意外,“兔子”在三十公里的饮水点耽搁了一会儿,我回头看见他头上的气球离自己越遥远——说无欲无求终究是自欺欺人的。既然自己还有余力,为何不在最后的路途里将其燃烧殆尽呢?从这里到奥森公园入口的五公里是疯狂的,我根本没想到自己竟然会采用后程加速这种马拉松高手才会采用的跑法。但其实我只是不想浪费自己的体力而已。
三十五公里,我没有计算刚才一路超越了多少人,我只知道只要我一直坚持跑下去,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被我甩在身后,就像我以前一直暗暗引以为荣的——“比我跑得快的都没有我跑得久”。然而说是加速,其实也就是硬撑着继续跑而已。从这里开始,路上再也很难看见“跑者”,取而代之的是龇牙咧嘴表情扭曲垂头丧气的家伙们,抽筋的拉伤的岔气的,在路边随处可见。
三十八公里,把传说中的京城跑步圣地洗肺胜地奥森放在赛段最后真是一种恶意满满的行径。和心仪的人在这里漫步是一种心情,而拖着沉重的身躯在这里负隅顽抗则完全是另外一种心情。平日里起伏不大的坡道现在变成了寸步难行的泥潭,和暖温柔的阳光也成了阻挡前进的帮凶,干渴无比的跑者为了几瓶饮用水几近大打出手,甚至已经有人开始捡别人喝剩下的水瓶。
四十公里,冲出奥森,终点的拱门就在直线的彼端。景观大道两旁挤满了助威呐喊的观众,难以置信的是我竟然还有力气进行最后的冲刺,从被半程选手超越到最后超越绿色通道选手,这几十公里内发生的一切太富有戏剧性。以百米冲刺般的姿势冲过终点,一场艰难的试炼终于结束。马拉松结束了,准备马拉松的马拉松也结束了。但更长的马拉松,还没有终点。
四十二公里零一百九十五米,倚着路灯杆,坐在水立方外的广场上,头脑还是有点发沉,我知道这是刚刚跑完身体过度疲劳导致的重力性眩晕,古铜色的奖牌挂在脖子上,我大口喘着粗气,什么也不想吃,浑身酸痛。想着像偶像剧里的男主角一样打一通莫名其妙的电话,炫耀一下自己的光荣,却发现一路下来最终还是只有自己才能共享其中的喜悦与哀愁。《拆弹部队》里的主角走下战场后,痛苦的发现生命已经熔铸于那令自己厌恶无比的战场里,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第二天回到天安门广场起点的我突然理解了那份失落,这并不是说我已经近乎病态的爱上了马拉松这项运动,也不是说自己对明年的北马早已开始虎视眈眈,只是突然隐约觉得自己好像触及到了一些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其实世界不会因为这场比赛发生什么改变,广场上依旧人来人往,长安街上依旧车水马龙,似乎什么都没发生过。而回到家乡,自己依旧是个平凡普通的银行柜员。还得朝八晚五,机械作业。我知道一切保持原样,但我亦知道一些不再如故。
幼稚的柯景腾说“我想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让这个世界因为有我而有一点点的不一样。”二十六岁的我已经意识到让世界因为自己变得不一样,或许真的很难。但让自己因为自己而变得不一样,从来就不是一件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