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影子之二——外公
外公留着长长的雪白山羊胡子,面孔慈祥端正,身形矫健挺拔,任谁见了他都会暗暗喝彩:“好个仙风道骨的老爷子!”可惜这样神仙范儿的老爷子每天做的事不是修仙吐纳,也不是辟谷练丹,而是围着我这个只知吃喝拉撒睡的幼年人类转,全天候地照料我,喂养我,如同一位全职保姆。
即便是今天,一想起外公,我仍然觉得有点儿不可思议。做为一个七十多岁的鳏夫,外公为什么愿意,并且有能力承担照顾一个婴儿的任务呢?与他同龄的老大爷们早都不问家事,安心养老了,成天不是游手好闲的到处乱逛,就是稀里糊涂地打发光阴,不要别人侍候就不错了,哪有去给子女带孩子的呢?
可是外公不但愿意,而且技能出众,一点儿也不比专业保姆或者奶奶外婆们逊色。从我三个月到三岁这段时日里,外公一直同我们生活在一起,白天父母上班去了,外公就独自一人在家里带我,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来没出过半点儿差错,还每天两趟把我送到妈妈的单位里去吃奶,然后背着我在工厂区和宿舍区兜一个大圈子再回家。许多厂里的长辈至今都记得当年的情景,一个鹤发童颜,恍如神仙的老大爷,带着一个粉嫩多肉的婴儿悠然信步,这样古怪的组合,既怪趣又和谐,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外公是一位私塾先生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知书达理的秀才特质,但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这却不是优秀的谋生技能,于是外公被送到蜀锦作坊学习织锦,这是一门十分精密繁琐的技术,要经过漫长的学徒期,记诵无比复杂的技术口诀才能出师成为一名合格的技工。一旦出师就算高技能人才,养家糊口就不成问题了。不幸的是,小人物的命运总摆脱不了时代命运的左右。工业化的渗入,打乱了外公最初的人生规划,他刚学成出师,更先进的机械纺织厂便击败了传统的织锦作坊,外公成了一毕业就失业的倒霉鬼,空怀一身与时代脱节的技能,只能做一个无业游民。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外公实在不是一个能干的男人,一点儿冒险精神也没有,只知温和的、无争地随波逐流。每次落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就饿着肚子在床上躺着,毫无怨怼地忍受生命之苦,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同他一起挨饿的外婆却从来不肯被生活打倒,或许是因为女人做了母亲都会拥有这种坚毅与韧性,每次外公回床上躺着了,外婆就亲自出马去借米借钱,给外公张罗一份新的事业。从种菜到做小贩,外公涉足的事业不下二十项,可惜命运不济,没一样做得成功,也没一样做得长久。这期间,只有生孩子一件事没有耽搁,直到外婆生不出来为止,他们一共生了十个儿女。
可他们实在是太穷了,自己吃饭都很成问题,哪里养得了这么多孩子?所以生下来之后死的死,送的送,最终养大成人的,只有四个,根本体现不出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外公这种能识文断字的无产阶级,一般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外公也曾在政府的协助下,先后为街道办起了一家砖瓦厂和一家煤球厂,解决了一点街坊邻居的就业问题。可工厂刚刚步上正轨,外公淡泊无求的天性便即发作,执意挂印回家,做回无业游民,坦然接受几个孩子的奉养。
从这一点就知道,为什么中国人那么讲究孝道了。想想看,一对身体健康,刚刚年过五旬的中年人,没有一点儿生活来源,全靠儿女们来供养,如果没有"孝”这种强有力的道德约束,这将是一种多么不确定不乐观的晚景啊。
不过外公一世为人品行高尚,天性纯良,所以教出来的儿女个个敦厚友善,恪守孝道。在之后的岁月里外公和外婆并未遭到儿女们的嫌弃,相对平静地享了好些年的儿孙福。
外婆在六十岁那年中了风,没拖多久就过世了,抛下外公独自面对剩余的人生。这对外公的影响有多大不好揣想,但从人之常情来看,丧失伴侣肯定是一个大打击,会令人感觉惶然无助。外公应该是变得更逆来顺受和随遇而安了,所以连带孩子这种老太太才干的活儿也欣然接手。
一直带我到三岁半,外公才回到成都跟大舅一家过活,虽然儿孙满堂,可我毕竟是唯一一个由他亲手带大的孙辈,所以最受外公宠爱,待遇也与众不同。必须承认,在我生命的最初几年,生活对我真是太过恩宠,有完整的家,有丰沛的关爱,有似乎永远也不会消失的安宁。也许就是在被外公照料的日子里,我用光了这一生应得的宠爱,所以不得不在后来的人生里饱尝艰辛与困苦,再也不能奢望命运女神的眷顾。
外公长寿,无病无灾一直活到九十岁,并且直到去世前的一个月,还身体硬朗,思维清晰,算得上寿终正寝。值得庆幸的是,在他身上,“寿则多辱”这句话并未应验,长寿没有使他成为人人嫌弃的老厌物,儿女们始终尽职尽责地奉养、照顾他,尽管没有荣华富贵,但儿孙满堂,晚景安祥,所以外公仍然算得上一个有大福气的人。
即便是今天,一想起外公,我仍然觉得有点儿不可思议。做为一个七十多岁的鳏夫,外公为什么愿意,并且有能力承担照顾一个婴儿的任务呢?与他同龄的老大爷们早都不问家事,安心养老了,成天不是游手好闲的到处乱逛,就是稀里糊涂地打发光阴,不要别人侍候就不错了,哪有去给子女带孩子的呢?
可是外公不但愿意,而且技能出众,一点儿也不比专业保姆或者奶奶外婆们逊色。从我三个月到三岁这段时日里,外公一直同我们生活在一起,白天父母上班去了,外公就独自一人在家里带我,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来没出过半点儿差错,还每天两趟把我送到妈妈的单位里去吃奶,然后背着我在工厂区和宿舍区兜一个大圈子再回家。许多厂里的长辈至今都记得当年的情景,一个鹤发童颜,恍如神仙的老大爷,带着一个粉嫩多肉的婴儿悠然信步,这样古怪的组合,既怪趣又和谐,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外公是一位私塾先生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知书达理的秀才特质,但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这却不是优秀的谋生技能,于是外公被送到蜀锦作坊学习织锦,这是一门十分精密繁琐的技术,要经过漫长的学徒期,记诵无比复杂的技术口诀才能出师成为一名合格的技工。一旦出师就算高技能人才,养家糊口就不成问题了。不幸的是,小人物的命运总摆脱不了时代命运的左右。工业化的渗入,打乱了外公最初的人生规划,他刚学成出师,更先进的机械纺织厂便击败了传统的织锦作坊,外公成了一毕业就失业的倒霉鬼,空怀一身与时代脱节的技能,只能做一个无业游民。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外公实在不是一个能干的男人,一点儿冒险精神也没有,只知温和的、无争地随波逐流。每次落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就饿着肚子在床上躺着,毫无怨怼地忍受生命之苦,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同他一起挨饿的外婆却从来不肯被生活打倒,或许是因为女人做了母亲都会拥有这种坚毅与韧性,每次外公回床上躺着了,外婆就亲自出马去借米借钱,给外公张罗一份新的事业。从种菜到做小贩,外公涉足的事业不下二十项,可惜命运不济,没一样做得成功,也没一样做得长久。这期间,只有生孩子一件事没有耽搁,直到外婆生不出来为止,他们一共生了十个儿女。
可他们实在是太穷了,自己吃饭都很成问题,哪里养得了这么多孩子?所以生下来之后死的死,送的送,最终养大成人的,只有四个,根本体现不出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外公这种能识文断字的无产阶级,一般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外公也曾在政府的协助下,先后为街道办起了一家砖瓦厂和一家煤球厂,解决了一点街坊邻居的就业问题。可工厂刚刚步上正轨,外公淡泊无求的天性便即发作,执意挂印回家,做回无业游民,坦然接受几个孩子的奉养。
从这一点就知道,为什么中国人那么讲究孝道了。想想看,一对身体健康,刚刚年过五旬的中年人,没有一点儿生活来源,全靠儿女们来供养,如果没有"孝”这种强有力的道德约束,这将是一种多么不确定不乐观的晚景啊。
不过外公一世为人品行高尚,天性纯良,所以教出来的儿女个个敦厚友善,恪守孝道。在之后的岁月里外公和外婆并未遭到儿女们的嫌弃,相对平静地享了好些年的儿孙福。
外婆在六十岁那年中了风,没拖多久就过世了,抛下外公独自面对剩余的人生。这对外公的影响有多大不好揣想,但从人之常情来看,丧失伴侣肯定是一个大打击,会令人感觉惶然无助。外公应该是变得更逆来顺受和随遇而安了,所以连带孩子这种老太太才干的活儿也欣然接手。
一直带我到三岁半,外公才回到成都跟大舅一家过活,虽然儿孙满堂,可我毕竟是唯一一个由他亲手带大的孙辈,所以最受外公宠爱,待遇也与众不同。必须承认,在我生命的最初几年,生活对我真是太过恩宠,有完整的家,有丰沛的关爱,有似乎永远也不会消失的安宁。也许就是在被外公照料的日子里,我用光了这一生应得的宠爱,所以不得不在后来的人生里饱尝艰辛与困苦,再也不能奢望命运女神的眷顾。
外公长寿,无病无灾一直活到九十岁,并且直到去世前的一个月,还身体硬朗,思维清晰,算得上寿终正寝。值得庆幸的是,在他身上,“寿则多辱”这句话并未应验,长寿没有使他成为人人嫌弃的老厌物,儿女们始终尽职尽责地奉养、照顾他,尽管没有荣华富贵,但儿孙满堂,晚景安祥,所以外公仍然算得上一个有大福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