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13-我们和“感恩”来了场加速跑
几乎每个人在抱怨这个世界是如何的不公平,自己是如何的怀才不遇的时候似乎会不约而同的冒出这些字眼,物欲横流,竞争激烈,很坦白的承认,我也是一凡夫俗子,也不免身不由己陷入了这样一种圈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谁在短时间内都改变不了的社会,对我们大学生来讲,要想取得自己的生存许可,那就得比别人快一步,抢先一步,力争永远走到最前面,尽管对于日渐理性与现实的我们而言,这已是一种遥遥无期的奢望。遗憾的是,在这场人生的赛跑中,我们同时也把那颗感恩的心拉进了竞争对手的阵营,并且以着绝对的优势将她远远地抛在了我们的身后。
我们和感恩来了场加速跑,而且我们赢了,轻而易举地。
脑海里还很清晰的浮现着当代活雷锋从飞的音容笑貌,这个有着憨憨的笑容的大个子男人,把自己的全部积蓄,甚至借钱,甚至连命都搭进了,就是为了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他生命濒危之期,连自己的医药费都凑不齐的情况下,他依旧深深牵挂着那群失学儿童时,全社会的心脉都在为他的生命相连的时候,大家都在积极地为他筹款治病的时候,那些曾经依赖他救济的,如今甚至已过上了优越生活的人们恍如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一样,对自己生命中的贵人不闻不问,置之不理.或许是不想刺痛过去的伤疤,或许是怕失去如今的尊严......他们在最后还是退却了!这让每个还有一些良知的人气得想骂句他妈的,然而,它就是这个社会的现实,你无法逃避。尤其当这种情况遭遇大学生的时候,它愈演愈烈。
前些年搞得轰轰烈烈的五个一感恩教育活动,或许大家都不陌生.天冷发一则加衣短信,一年写一封问候家书,回家给父母做一次饭,给爸爸妈妈洗一次脚,主动在家里做一次家务的温馨话语感动着每一个人。到了去年过年的前些日子,有些高校又别出心裁的给感恩教育增加了一项新的内容:回家过年,给父母磕一个头。当然,我不知道这里面是否有某些跟风的因素.这种举措一出现,有人立即提出了质疑,批判这种流于形式的教育只回适得其反,已经变质了感恩中的最深厚的情感因素,根本不会唤起大学生的感恩心情。我只是在想,如今要靠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打开人们那颗禁闭冷淡的心呢?难道我们真的不能从这种形式的演练与敷衍中获得一丝丝心灵的震撼与羞愧吗?难道面对父母那惊鄂的表情和那噙满了泪水的双眼时,我们也不能觉察到对这些年他们无私的奉献与付出缺少了应有的回报吗?或许,就在这任务性,乃至强制性的形式后,我们心底的那泛滥多年的冷漠才可以被释放出来吧!
当然在生活中值得我们用真心去感谢的人难道仅仅是我们的父母吗?大家或许会异口同声的给出一个明确的否定答案(好象这个时候可以充分地体现这个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吧)。就象背诵课本上的知识一样,我们知道:每一个曾经给予我们帮助与关怀的人,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每一个曾经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指引过,带领过我们的人,无论是处于自愿还是形势所逼,抑或是有着他自己的一颗私心......他们,都值得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感激他们,曾经,现在乃至将来的给予。
有人将大学生的情感冷漠归咎于大学教师,归咎于如今的高校体制。这种体制让老师们,教授们整天为论文,为经费,为专利工分忙得焦头烂额,哪还有心思与精力花在教学上,花在学生的身上。再加上如今的高校学分制将成绩完全的与卷面成绩挂钩,就向高考那样有着不可逆转的权威性。那么又有谁会把大把的时间与金钱花在一时半会儿那不出成绩,又悬又空的人文教育呢?
纵使老师有错,我们也不能忽略了我们自身的因素吧。毕竟进入大学的我们已是到了或者接近了人生的分水岭了。我们不在是躲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的小孩子了。是到了走出那片父母撑起的天空的时候了。
大学里感恩活动的萧条景象也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这股冷淡与麻木。每年感恩节这天,学校里的形形色色的社团与各个院系的学生会总会办一些大大小小的活动。或许已经预设了这样一个前提,那就是愿意参加此类活动的人会少之又少,因此几乎每个活动都使用了物质诱惑。就象免费发放贺卡啊,甚至为了防止大家连贺卡都懒得寄,竟然将寄贺卡的活儿也揽下来了。然而,结果还是不尽人意,大多数学生纵使知道有哪些人我们应该要感谢,可是遗憾的是,我们压根儿就不知道,也没想过怎么联系他们。就这样,一个原本很有意义的活动匆匆的收场了。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看到了,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上不时会流露出这种情感的冷漠。只是我在这边迷茫的想找到走出这片沼泽的路......
我们和感恩来了场加速跑,而且我们赢了,轻而易举地。
脑海里还很清晰的浮现着当代活雷锋从飞的音容笑貌,这个有着憨憨的笑容的大个子男人,把自己的全部积蓄,甚至借钱,甚至连命都搭进了,就是为了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他生命濒危之期,连自己的医药费都凑不齐的情况下,他依旧深深牵挂着那群失学儿童时,全社会的心脉都在为他的生命相连的时候,大家都在积极地为他筹款治病的时候,那些曾经依赖他救济的,如今甚至已过上了优越生活的人们恍如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一样,对自己生命中的贵人不闻不问,置之不理.或许是不想刺痛过去的伤疤,或许是怕失去如今的尊严......他们在最后还是退却了!这让每个还有一些良知的人气得想骂句他妈的,然而,它就是这个社会的现实,你无法逃避。尤其当这种情况遭遇大学生的时候,它愈演愈烈。
前些年搞得轰轰烈烈的五个一感恩教育活动,或许大家都不陌生.天冷发一则加衣短信,一年写一封问候家书,回家给父母做一次饭,给爸爸妈妈洗一次脚,主动在家里做一次家务的温馨话语感动着每一个人。到了去年过年的前些日子,有些高校又别出心裁的给感恩教育增加了一项新的内容:回家过年,给父母磕一个头。当然,我不知道这里面是否有某些跟风的因素.这种举措一出现,有人立即提出了质疑,批判这种流于形式的教育只回适得其反,已经变质了感恩中的最深厚的情感因素,根本不会唤起大学生的感恩心情。我只是在想,如今要靠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打开人们那颗禁闭冷淡的心呢?难道我们真的不能从这种形式的演练与敷衍中获得一丝丝心灵的震撼与羞愧吗?难道面对父母那惊鄂的表情和那噙满了泪水的双眼时,我们也不能觉察到对这些年他们无私的奉献与付出缺少了应有的回报吗?或许,就在这任务性,乃至强制性的形式后,我们心底的那泛滥多年的冷漠才可以被释放出来吧!
当然在生活中值得我们用真心去感谢的人难道仅仅是我们的父母吗?大家或许会异口同声的给出一个明确的否定答案(好象这个时候可以充分地体现这个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吧)。就象背诵课本上的知识一样,我们知道:每一个曾经给予我们帮助与关怀的人,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每一个曾经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指引过,带领过我们的人,无论是处于自愿还是形势所逼,抑或是有着他自己的一颗私心......他们,都值得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感激他们,曾经,现在乃至将来的给予。
有人将大学生的情感冷漠归咎于大学教师,归咎于如今的高校体制。这种体制让老师们,教授们整天为论文,为经费,为专利工分忙得焦头烂额,哪还有心思与精力花在教学上,花在学生的身上。再加上如今的高校学分制将成绩完全的与卷面成绩挂钩,就向高考那样有着不可逆转的权威性。那么又有谁会把大把的时间与金钱花在一时半会儿那不出成绩,又悬又空的人文教育呢?
纵使老师有错,我们也不能忽略了我们自身的因素吧。毕竟进入大学的我们已是到了或者接近了人生的分水岭了。我们不在是躲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的小孩子了。是到了走出那片父母撑起的天空的时候了。
大学里感恩活动的萧条景象也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这股冷淡与麻木。每年感恩节这天,学校里的形形色色的社团与各个院系的学生会总会办一些大大小小的活动。或许已经预设了这样一个前提,那就是愿意参加此类活动的人会少之又少,因此几乎每个活动都使用了物质诱惑。就象免费发放贺卡啊,甚至为了防止大家连贺卡都懒得寄,竟然将寄贺卡的活儿也揽下来了。然而,结果还是不尽人意,大多数学生纵使知道有哪些人我们应该要感谢,可是遗憾的是,我们压根儿就不知道,也没想过怎么联系他们。就这样,一个原本很有意义的活动匆匆的收场了。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看到了,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上不时会流露出这种情感的冷漠。只是我在这边迷茫的想找到走出这片沼泽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