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刺激和生活轨迹
有时觉得我们的人生好轻,我们的人生轨迹常常被一些偶然的事情改变,现在的我们都是由这些偶然的因素塑造成的。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我们的命运就存在于这无尽的偶然之中。
人还没长多大,反倒是对人生越来越悲观,但我却还没经历得足够多,我知道我的悲观里或多或少有些虚幻的悲观。但一些电影和书籍里人物的悲剧让我感受到那么的亲切与真实。让我看到自己与这个世界安静下来的样子,而喜剧确实自己与世界热闹的模样。我也许不能说哪个是真实,哪个是真理,但前者现在似乎有一种魔力把我吸引,或许是我天生的分裂造成的。
书籍真是个好东西,可以让你穿越空间和时代去与伟大的灵魂交流。这两年,叔本华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世界观,我在无数事件中从自我从他人看到叔本华。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看到自我,像一面镜子,照亮了我自身意识的黑暗部分,让我对自己对人类又多了一点认识。然而,让我接触到叔本华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事件却是多么的偶然。可以这么假设,我小小的一个情绪,或者朋友小小的一个信息,就有可能让我错过这两位伟大的灵魂。接触到叔本华是源于一篇在人人网东逛西逛看到的文章,被文章启发,于是开始了叔本华哲学的旅程。而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偶遇却是那天在公交车上百无聊赖玩手机逛豆瓣,看到一位豆友的日记,一直看下去,看到了他的作品。
试想,我有可能那段时间不上人人网,那篇转载几天将沉到你看不见的地方,那我将不会遇到叔本华,或者那天我在公交车上不玩豆瓣网,或者那天我不上公交去办事。这些偶然琐碎的事件最后最后证明对现实存在的我产生这么如此大的影响。不免觉得人生过于轻飘,我的存在的状态居然是由偶然决定的。
我潜意识里一直是个自动的方法论者,刺激我分析此问题的动因都是如何能控制一些变量,让自己能变得更好。有时极其厌恶这样功利状态的自己,我好像无法控制自己去改变自己,一遇到能让我提高的事物我似乎就很兴奋。我无法找到一种自然的状态让我安然地做一些凭直觉做的事,似乎一切的行为都在计划中,都在为这目标转动中。难道一个不断追求变化,变得更好的自己,就是我的自然状态,但这也未免显得过于苦行。世上是否存在着一些人,他们没有目标,他们只是自然而然地读书和创作呢,全顺着自己的性情。
还是落脚到方法论吧,我也改不了我这幅得行。如果说刺激是偶然的,那么我们的天性却是必然的。你的天性先天就固定了,后天接受的全是不同的刺激,那么你的人生轨道便是这偶然的刺激与必然的天性决定的。天性我们无法改变,而遇到的刺激的种类和数量却能改变。譬如,一个好的教育体制是给孩子们提供不同种的可能方向,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天性的外界刺激如数学、绘画等,如果他们体内存在数学因子,这些因子便会被激发,于是他们便能在数学中找到安宁,找到抵抗人生空虚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主观上能做的就是扩大我们能接收到的刺激的范围,增加可能接收到的刺激的数量。生命有限,不可能让自己全方位三维地接收所有刺激,所以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接收刺激的领域,凭着自己的直觉、经验和兴趣。
归结起来人遇到的刺激可以用信息概括。最直接的信息获取渠道是人,这也是影响最大的,所以营销中有了口碑效应这个词。不过优秀的人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们所无法控制的。书本是最容易的渠道,也是最有效,让你深入思考的刺激。互联网中优秀的人物写的文章带给你的刺激。以及生活中,变换着小小的生活习惯如上班走不通的路径,微小改变带给你的思考的变化。
自己是个试验田,我到底要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摸样?我的热情在哪儿里,哪儿才是我激情的故乡,让我能一直燃烧我的热情。诚然,当你持续搞科研,熟悉之后,你也会产生一定的热情,但我天生的热情时什么,我仍旧迷茫,我无法保持长时间的热情对于科研。以及,我追求的热情是否是值得坚持的世界观,平静的生活不也是很好吗。何处是归航,我燃烧的岁月。
人还没长多大,反倒是对人生越来越悲观,但我却还没经历得足够多,我知道我的悲观里或多或少有些虚幻的悲观。但一些电影和书籍里人物的悲剧让我感受到那么的亲切与真实。让我看到自己与这个世界安静下来的样子,而喜剧确实自己与世界热闹的模样。我也许不能说哪个是真实,哪个是真理,但前者现在似乎有一种魔力把我吸引,或许是我天生的分裂造成的。
书籍真是个好东西,可以让你穿越空间和时代去与伟大的灵魂交流。这两年,叔本华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世界观,我在无数事件中从自我从他人看到叔本华。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看到自我,像一面镜子,照亮了我自身意识的黑暗部分,让我对自己对人类又多了一点认识。然而,让我接触到叔本华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事件却是多么的偶然。可以这么假设,我小小的一个情绪,或者朋友小小的一个信息,就有可能让我错过这两位伟大的灵魂。接触到叔本华是源于一篇在人人网东逛西逛看到的文章,被文章启发,于是开始了叔本华哲学的旅程。而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偶遇却是那天在公交车上百无聊赖玩手机逛豆瓣,看到一位豆友的日记,一直看下去,看到了他的作品。
试想,我有可能那段时间不上人人网,那篇转载几天将沉到你看不见的地方,那我将不会遇到叔本华,或者那天我在公交车上不玩豆瓣网,或者那天我不上公交去办事。这些偶然琐碎的事件最后最后证明对现实存在的我产生这么如此大的影响。不免觉得人生过于轻飘,我的存在的状态居然是由偶然决定的。
我潜意识里一直是个自动的方法论者,刺激我分析此问题的动因都是如何能控制一些变量,让自己能变得更好。有时极其厌恶这样功利状态的自己,我好像无法控制自己去改变自己,一遇到能让我提高的事物我似乎就很兴奋。我无法找到一种自然的状态让我安然地做一些凭直觉做的事,似乎一切的行为都在计划中,都在为这目标转动中。难道一个不断追求变化,变得更好的自己,就是我的自然状态,但这也未免显得过于苦行。世上是否存在着一些人,他们没有目标,他们只是自然而然地读书和创作呢,全顺着自己的性情。
还是落脚到方法论吧,我也改不了我这幅得行。如果说刺激是偶然的,那么我们的天性却是必然的。你的天性先天就固定了,后天接受的全是不同的刺激,那么你的人生轨道便是这偶然的刺激与必然的天性决定的。天性我们无法改变,而遇到的刺激的种类和数量却能改变。譬如,一个好的教育体制是给孩子们提供不同种的可能方向,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天性的外界刺激如数学、绘画等,如果他们体内存在数学因子,这些因子便会被激发,于是他们便能在数学中找到安宁,找到抵抗人生空虚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主观上能做的就是扩大我们能接收到的刺激的范围,增加可能接收到的刺激的数量。生命有限,不可能让自己全方位三维地接收所有刺激,所以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接收刺激的领域,凭着自己的直觉、经验和兴趣。
归结起来人遇到的刺激可以用信息概括。最直接的信息获取渠道是人,这也是影响最大的,所以营销中有了口碑效应这个词。不过优秀的人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们所无法控制的。书本是最容易的渠道,也是最有效,让你深入思考的刺激。互联网中优秀的人物写的文章带给你的刺激。以及生活中,变换着小小的生活习惯如上班走不通的路径,微小改变带给你的思考的变化。
自己是个试验田,我到底要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摸样?我的热情在哪儿里,哪儿才是我激情的故乡,让我能一直燃烧我的热情。诚然,当你持续搞科研,熟悉之后,你也会产生一定的热情,但我天生的热情时什么,我仍旧迷茫,我无法保持长时间的热情对于科研。以及,我追求的热情是否是值得坚持的世界观,平静的生活不也是很好吗。何处是归航,我燃烧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