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遗拾
从朱允文开始,明朝的皇帝都短寿。
从时间推断,父短寿则子幼代之,积弱亦不可免。
从弗洛伊德心理角度,少年积弱产生童年阴影,这种阴影导致了他们各自的宿命,从而也决定了大明朝的宿命。
虽然明朝的覆灭外有后金之复兴,内有农民之奋起,乱有群臣之党争,奸有宦官之专权,诸多巧合诸多遗憾,而一切的最开始,最高元首的积弱与无断,当为本因之首。
历史用诡异的手,将明朝皇帝的少年积弱互相串联,追溯往昔,竟令人叹息——
起先,是朱高炽不为朱棣所喜,受了一辈子气,因着儿子朱瞻基加分才争得皇位。而这两位难得贤明的皇帝,英才而短寿,留下一个幼帝朱祁镇。朱祁镇小朋友宠信王振而兵败土木堡,为蒙古人所俘,酿下后患。自此,明朝皇帝的少年悲剧便没有中断过。
若没有朱祁镇北狩的凄惨经历,他儿子朱见深便不会患了恋母情节,养在深宫如临深渊,受尽白眼而一生钟情少年护主的万贵妃。若不是万贵妃仗着宠爱迫害嫔妃,朱佑樘就不会幼年丧母,六岁前作为黑户口生存后宫,他儿子朱厚照便不会因老子童年失爱而失于教养,成为一代最臭名昭著的正德皇帝。而若不是朱厚照顽劣终身而一无所出,就轮不到嘉靖皇帝出场了。
嘉靖皇帝是一个新的close up。若不是他自命不凡一生爱与臣子猜心,朱载垕就不会因着命里相冲的星宿之言连亲老爹的面也见不到,战战兢兢熬到登基。若不是朱载垕初得大权过于兴奋,淫乐媚药而短寿,而他儿子朱翊钧便不会从小顶着张居正的阴影产生逆反情绪,从勤政突变荒业,宠着小儿子不肯立太子,闹了一辈子——
宠爱也是会杀人的,万贵妃留下的教训言犹在耳,朱翊钧便忘了。若不是因着郑贵妃不肯立太子,朱常洛便不会十几岁都没有书读,年幼失学缺乏自控能力,好不容易得到正统便因红丸而暴亡。若不是老子都没有书读,他儿子朱由校便不会形同文盲,大权旁落魏忠贤,给大明朝下了最后一剂猛药。他弟弟朱由检是令人同情的,他得到以上一群人留下的烂摊子,无辜做了个最勤奋的末代皇帝,朱由检说,这不怪我啊。
后面的推诿前面的,那我们就把球传给最前面的几位童鞋。若要问,童鞋你们为什么那么短寿呢,其实,前面的童鞋也很无辜的~让我来告诉你们一个最恐怖的原因~
因为——朱棣是夺了朱允文的江山而上位的。虽然有种种迹象表明,封宫放火的建文帝后来没有死,但是王脉还是有了戾气。 你看清朝后面几个皇帝,渐渐连孩子都生不出来了。脉绝则气亡,一个王朝,恐怕也是如此吧。出来混,早晚还是要还的。
朱允文同学笑了,他对朱棣说,你看,这是报应。朱棣哭了。
算了,从遗传学角度来说,朱允文也没有完全报应在朱棣一脉,本来就是一家人,害人等于害己,用一句话说,叫傻傻分不清。
历史,不就是这样的吗,因为遗憾,所以可惜,大明朝若没有这些少年的后续无力,又该何等威武——所以就当我随便说说罢了。
从时间推断,父短寿则子幼代之,积弱亦不可免。
从弗洛伊德心理角度,少年积弱产生童年阴影,这种阴影导致了他们各自的宿命,从而也决定了大明朝的宿命。
虽然明朝的覆灭外有后金之复兴,内有农民之奋起,乱有群臣之党争,奸有宦官之专权,诸多巧合诸多遗憾,而一切的最开始,最高元首的积弱与无断,当为本因之首。
历史用诡异的手,将明朝皇帝的少年积弱互相串联,追溯往昔,竟令人叹息——
起先,是朱高炽不为朱棣所喜,受了一辈子气,因着儿子朱瞻基加分才争得皇位。而这两位难得贤明的皇帝,英才而短寿,留下一个幼帝朱祁镇。朱祁镇小朋友宠信王振而兵败土木堡,为蒙古人所俘,酿下后患。自此,明朝皇帝的少年悲剧便没有中断过。
若没有朱祁镇北狩的凄惨经历,他儿子朱见深便不会患了恋母情节,养在深宫如临深渊,受尽白眼而一生钟情少年护主的万贵妃。若不是万贵妃仗着宠爱迫害嫔妃,朱佑樘就不会幼年丧母,六岁前作为黑户口生存后宫,他儿子朱厚照便不会因老子童年失爱而失于教养,成为一代最臭名昭著的正德皇帝。而若不是朱厚照顽劣终身而一无所出,就轮不到嘉靖皇帝出场了。
嘉靖皇帝是一个新的close up。若不是他自命不凡一生爱与臣子猜心,朱载垕就不会因着命里相冲的星宿之言连亲老爹的面也见不到,战战兢兢熬到登基。若不是朱载垕初得大权过于兴奋,淫乐媚药而短寿,而他儿子朱翊钧便不会从小顶着张居正的阴影产生逆反情绪,从勤政突变荒业,宠着小儿子不肯立太子,闹了一辈子——
宠爱也是会杀人的,万贵妃留下的教训言犹在耳,朱翊钧便忘了。若不是因着郑贵妃不肯立太子,朱常洛便不会十几岁都没有书读,年幼失学缺乏自控能力,好不容易得到正统便因红丸而暴亡。若不是老子都没有书读,他儿子朱由校便不会形同文盲,大权旁落魏忠贤,给大明朝下了最后一剂猛药。他弟弟朱由检是令人同情的,他得到以上一群人留下的烂摊子,无辜做了个最勤奋的末代皇帝,朱由检说,这不怪我啊。
后面的推诿前面的,那我们就把球传给最前面的几位童鞋。若要问,童鞋你们为什么那么短寿呢,其实,前面的童鞋也很无辜的~让我来告诉你们一个最恐怖的原因~
因为——朱棣是夺了朱允文的江山而上位的。虽然有种种迹象表明,封宫放火的建文帝后来没有死,但是王脉还是有了戾气。 你看清朝后面几个皇帝,渐渐连孩子都生不出来了。脉绝则气亡,一个王朝,恐怕也是如此吧。出来混,早晚还是要还的。
朱允文同学笑了,他对朱棣说,你看,这是报应。朱棣哭了。
算了,从遗传学角度来说,朱允文也没有完全报应在朱棣一脉,本来就是一家人,害人等于害己,用一句话说,叫傻傻分不清。
历史,不就是这样的吗,因为遗憾,所以可惜,大明朝若没有这些少年的后续无力,又该何等威武——所以就当我随便说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