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份】日本漫画——赤本漫画
战败和漫画出版
以1945年(昭和二十年)的战败为分界线,日本的方向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政治经济就不用说了,大众文化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美国的新文化和生活习惯被带入日本,急速地渗透到了此前因为战争而身心俱疲的民众的生活中。以女性时装为中心,美国模式非常流行,电影中的接吻镜头成为了大家谈论的话题。但与此同时,路上满是战争孤儿,街头可以看到卖淫女的身影,这是另一方面的现实。生活的贫困和对未知文化的向往浑然同在,可以说这就是刚战败的日本人所呈现出的样子。
本书所要说的故事漫画也不例外。要说它是不是战后摇身一变成了新型的表现形式,事情可没那么简单。它是新旧浑然一体地迎来了新时代。更确切地说,是在某个时期之前,战前漫画出版的形态和内容等被原样继承了下来,然后一边和新形式的漫画进行融合,一边以更为扩散的形式在战后大放异彩。这样来理解比较妥当。
上述的文化情况催生了“赤本漫画”的流行。
在当时,赤本漫画流行这件事本身就被看成是有问题的,其通俗的内容和粗糙的印刷受到了敌视。这大概是战后的第一起漫画事件吧。
赤本漫画到底是什么?恐怕对于本书读者来说这是一个不太熟悉的种类。所谓赤本漫画,就是印刷在劣质纸张上的漫画单行本,它不是由中央的大出版社出版的,而主要是由临时成立的小出版社所发行的出版物。和出版管理严格的战时相比,战后虽然有GHQ(“盟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的简称,是“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施占领的指挥机构,总司令是麦克阿瑟。——译者注)的检阅和用纸的管制,但出版的氛围还是比较自由的。这些出版物吸引了孩子们对于娱乐的兴趣。在同一时期,面向成人的《自由》《红与黑》等粗俗杂志泛滥,“赤本漫画”可以说是其儿童版。
在本章中将会看到赤本漫画的出版状况,但是在进入正题之前,我想稍微讲点别的东西。为了开阔视野,我打算首先看一下同时代的其他动向。在赤本漫画单行本出版的同时,面向儿童的漫画杂志创刊的动向在40年代后期已经可以看到了,虽然声势比较小。这点我想先明确一下。因为廉价的杂志和单行本是当时儿童漫画出版的两大支柱,两者保持着死对头的关系,而且各自为了吸引孩子的兴趣而煞费苦心。
因此,我想先对杂志的情况做一个大致的梳理,然后再对赤本漫画进行详细的论述。
儿童漫画杂志的创刊
当我们翻阅漫画史一类的书籍时,在记述刚刚战败后的漫画情况的章节中,伊藤逸平主办的讽刺杂志《VAN》(1946年创刊)、关西漫画俱乐部发行的《漫画人》(同上)等杂志经常会被提起。要讲述战后漫画的话,这些是无法忽视的资料。但如果要追寻本书主题——“故事漫画”的历史的话,比起这类讽刺杂志来,面向儿童的漫画杂志和主题具有更密切的关系,如《漫画少年》《少年漫画簿》等篇幅不长的杂志群。它们不像现在的《周刊少年Jump》《Ribbon》等那么厚,仅从外观来看的话,接近于当时美国士兵带到日本来的10美分漫画,发行量也很小,但是在1940年代(指20世纪40年代,这是日语中惯用的表示年代的方法,由于比较简洁,故不做改动。全书同。——译者注)后期(昭和20年代前期),这种面向儿童的漫画杂志出版品种非常多。
少年、少女杂志在50年代迎来了黄金时代,但在那之前流行的是不断出版的面向儿童的廉价漫画杂志。这些杂志中蕴含着刚刚战败时的漫画出版的活力和今后漫画发展的根源,这点和赤本漫画是相同的。
具体情况如下:
40年代后期,由于物资不足导致的印刷用纸不够,因此儿童杂志无法确保足够的页数。很多杂志最多也就四、五十页。从开本来看有两大主流,即《少年》(1946年11月创刊,光文社)、《少年少女漫画和读物》(1948年4月创刊,新生阁)等所采用的A5开本以及与周刊一样大小的B5开本。
后一种B5开本的杂志中,东京的漫画社发行的《漫画绘本》(据推测于1945年创刊)和大阪的育英社出版发行的《Hello漫画》(1946年11月创刊)等应该是出版得比较早的。《Hello漫画》是酒井七马主办的儿童漫画杂志,除了酒井七马、小寺鸠甫之外,以美式漫画著称、后来成为畅销漫画家的年轻的手冢治虫也会寄一些小作品。《漫画绘本》是西川辰美主编的面向儿童的漫画杂志,登载了和田义三的丛林漫画《少年泰山》、松下井知夫的《滚动的赛璐珞》等作品。
到了1946年,杂志就接二连三地出版了。3月,千草书屋发行了8页的对开版的旬刊《儿童漫画报》(“报”在日语中汉字写成“新闻”,为了避免和汉语中的“新闻”混淆,本书中除了《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这三份大家比较熟悉的报纸之外,统一将“新闻”翻译成“报”。——译者注)创刊,主要由和田义三、秋好馨、清水昆、南义郎等漫画集团(1932年成立的以横山隆一等人为中心的漫画家团体,开始时名为“新漫画派集团”,战后改名为“漫画集团”。——译者注)的成员执笔。同样是在3月,受美国文化影响的《儿童漫画》(川津书店)也创刊了,主要是刊登新关健之助的《Z光线》。另外,后来因为刊登了手冢治虫的《森林大帝》、山川惣(音同“总”——译者注)治的《Knock Out Q》等而成名的《漫画少年》(学童社)也于1947年12月推出了创刊号。关于这本历史性的杂志,寺田博雄编著有《〈漫画少年〉史》(1981年,湘南出版社)这一宝贵的文献,另外,评论家清水勋也在《〈漫画少年〉和赤本漫画》(1989年,ZΩION社)中详细描述了自己的读书经历,所以现在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其全貌。
此外,1946年11月,后来成为月刊黄金时代组成部分的《少年》(光文社)创刊;1947年1月,《痛快少年》(尚文馆)创刊。下面,我想列举一下从1948年到1949年创刊的杂志所刊登的主要作品。
首先,1948年9月《儿童漫画俱乐部》(有乐出版社)创刊。B5开本的薄薄的册子上连载着和田义三的《机器人·佩里君》、长谷川町子的《小洋》、盐田英二郎的《魔法帽》等作品,另外,杉浦茂、横田隆一、Senba(本书中的人物姓名很多都是用日语假名来表示的,有些可以通过作者的原名查到对应的汉字,有些则无法查到确切的汉字。对于后一种情况,译者一律用字母来表示假名的发音,因为日本人的姓名中同一种假名可以对应多种汉字的组合方式,擅自选择一种组合的话可能会不符合实际情况。——译者注)太郎、长崎拔天、小川哲男等也寄来了他们的作品。同年4月创刊的月刊《儿童漫画》(儿童漫画出版社)的情况也差不多,除了清水昆的《云朵今吉》、秋好馨的《小鳕鱼》、横山隆一的《小阿福》之外,其主要的执笔者同样是小川哲男、松下井知夫、西川辰美等漫画集团的成员。5月创刊的《漫画Land》(森林儿童社)以新关健之助的《密林的大王》《小象波比》的连载为中心,另外,太田二郎、原 Yasuo、根岸 Komichi、秋玲二、帷子进等人也为其执笔。
同年8月,《冒险武打文库》(明明社)也出版了。这和此前的儿童漫画杂志稍有不同,从其连载的小松崎茂的《地球SOS》、永松健夫的《黄金骷髅》等作品中大家也可以看出,它是一本以连环画为中心、满足孩子的大众化口味的杂志。《冒险武打文库》后来在1950年改名为《少年画报》,作为月刊杂志的排头兵登载了很多轰动一时的作品。
翌年,也就是1949年,薄薄的漫画杂志的创刊还在持续。《冒险Romance》(1月,MILLION)以加太 Koji的《黄金骷髅》为招牌,并让松井光义和冈田 Akira等人执笔,走的是街头纸板剧(一种日本的儿童娱乐方式,日语叫“纸芝居”。在若干张纸板上分别画上画,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将画依次一张一张地展示给观众看,同时根据画的内容讲述对应的故事和台词。——译者注)的路线;《少年漫画簿》(6月,少年漫画社)刊登的作品除了野吕新平的《猴子小金》、改天昌平的《Tic·Tac兄弟流浪记》、田河水泡的《幽默教室》之外,还有横山隆一、泽井一三郎、杉浦茂的作品,再现了以前的美好时代。
但是,从对后世的影响这点来说,同年2月创刊的《少年少女冒险王》(秋田书店,下文简称《冒险王》)和9月创刊的《有趣的书》(集英社)绝对是超群的。《冒险王》从创刊号开始连载福岛铁次的《沙漠魔王》并受到欢迎,这是一部以沙漠为舞台、色彩斑斓的超级英雄故事漫画。后来,在50年代初期还发表了冈友彦的历史巨篇《白虎假面》、小松崎茂的西部故事《平原王》等轰动一时的作品。上述作品都是连环画,漫画方面有手冢治虫的《冒险狂时代》受到欢迎。另一方面,《有趣的书》则登载了因出版单行本而畅销的山川惣治的《少年王者》的续篇,主要以连环画为中心。小松崎茂的科幻作品《海底王国》、山川惣治的西部故事《荒野少年》、冈友彦的武侠故事《飞龙夜叉》等就是诞生于这本杂志。
在战败初期这一混乱时期,大人们想给孩子一个光明梦想的愿望和试图满足孩子们需求的商业主义浑然融为一体,决定着漫画的内容。当然,如果两方面都能实现的话自然没有问题,不过从其后杂志的盛衰轨迹来看,很明显现实没有那么乐观。
上面列举的杂志中,《少年》《有趣的书》《冒险王》等杂志一直生存了下来,形成了后来的漫画风景,但是绝大部分杂志却并非如此。很多都像《儿童漫画俱乐部》、月刊《儿童漫画》等一样,只有几年的寿命。我相信这一事实反映了战后漫画的牧歌式氛围和战后漫画的刺激性内容的落差。以短命而告终的杂志的作者群主要是漫画集团的人和画战前旧式漫画的作家,他们无论是技法上还是主题上都无法跟上新时代。
实际上,下面要讲到的赤本漫画的单行本,也是同样的情况,作品中新旧混杂。因为当时缺乏娱乐,所以不管什么作品都卖出来的一定的数量。但给后世带来影响、改变了漫画风景、具有突出的先驱性的作品的数量仍然极其有限。
赤本漫画的出版统制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赤本漫画吧。
前面我曾写到,赤本漫画是由临时组建的出版商出版的、制作粗劣的出版物。情况确实如此,但是那样的混乱中产生了手冢治虫这位在迪斯尼式画风的基础上加入了各种故事因素的战后漫画巨匠,看来历史真是有趣。中野晴行的《手冢治虫和小巷里的漫画们》(1993年,筑摩书房)是一本通过记闻的形式回顾那个时代的书,很好的描绘了当时在一片混乱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手冢的形象。
我想首先描述一下当时的大概情况。
前面讲到的那种漫画杂志又薄又缺乏魅力,这个时候,单行本的赤本漫画以其刺激性的封面和内容吸引了儿童的兴趣。厚达一百数十页,从头到尾都用一个漫画描述一个故事,想不让孩子们看大概都很难吧。
赤本漫画的出版从1945年战败的时候就开始了。更懂得出版窍门的东京的出版社似乎比大阪先开始出版。然而大阪的出版社却催生了直接的热潮——那就是手冢治虫实质上的处女作《新宝岛》(原作&构思:酒井七马,1947年4月,育英出版社)大受欢迎。这部印刷在一种叫仙花纸的粗劣再生纸上的单行本由于其画面构成充满了速度感,所以受到了当时很多儿童的欢迎,据说卖出了40万部。这部《新宝岛》成了引爆剂,大阪批发一条街所在的松屋町一下子冒出了很多临时出版社,出版了很多面向儿童的漫画,其势头甚至波及到了东京。这样一来,漫画单行本就逐渐充斥了大街小巷。
赤本漫画家的关西派除了手冢之外,还有酒井七马、西田静二、大野 Kiyoshi、中野正治、田川纪久雄等人,东京则有横井福次郎、松下井知夫、谢花凡太郎、永松健夫等人。东京派中很多人都是战前为中央的杂志和报纸执笔的。
弱小出版社涉足漫画出版是一战后初期的特殊情况为背景的。这是一种在中央的出版社遭到空袭、编辑的复员也进展不顺利的时候,钻其空子的游击式出版。因此他们很多都不是采用照相制版的方法,而是采用便宜的“手写版”的方式,即由专业的工匠将原稿直接抄在印刷用的版上。当然,这样是无法画得和原稿一模一样的。另外,编辑也不太负责,改编是家常便饭,更过分的是甚至有过把不同作品印剩下的部分合起来拼凑成一册的劣举。比如我手头的这本《南极日本的秘密》(1957年,富士见出版社)的前半部分是手冢治虫的《天空魔王》,而后半部分则是手冢的另一部作品《金刚》的节录。这还算好的了,初期的时候有很多单行本,其故事本身就前后连不起来。
即便如此,孩子们面对漫画的洪流仍然非常高兴。但是,作为监护人的家长的目光却非常冷漠。大部分家长都站到了批判的一边。当时,人们认为漫画这一视觉优先的出版物的对立面是同为故事书的儿童文学,但与漫画出版的勃勃生机相比,儿童文学的形势不太好。战后创刊的“有良心的”儿童文学杂志《红蜻蜓》《银河》(均为1946年创刊)相继被迫停刊。在这样一种局势下,赤本漫画作为使孩子堕落的恶俗出版物的代表成为了众矢之的。
媒体也积极地报道了这一“不良”文化。《周刊朝日》在1949年(昭和二十四年)2月6日的杂志上登载了名为《“大阪赤本”从表到里》的文章,又在4月24日的杂志上推出了《儿童的赤本——直击恶俗漫画》这一特辑。1950年,《出版新闻》(2月上旬那一期)推出了漫画特辑,将赤本漫画的问题和教育联系起来进行了讨论。
《周刊朝日》的《儿童的赤本——直击恶俗漫画》这一特辑是站在赤本漫画会给儿童带来不良影响这一批判性立场上组编的。报告中以批判的论调提到,“最可怕的是孩子们通过漫画书在无意识中间学会了犯罪的手法”。甚至还介绍了警视厅的调查结果,“少年犯罪中,盗窃占78.8%,而盗窃中偷书又占6%,几乎所有的被盗书都是赤本”。进行评论的是三位漫画家——清水昆、近藤日出造和横三隆一都同样持批判态度。他们说:“赤本漫画的共同缺点是缺乏良知,没有幽默,也没有浪漫的梦想,而且也没有可靠的写实。特别是漫画中没有爱,这是致命的。”
清水、横山等隶属于漫画集团的漫画家在前面提到的《儿童漫画俱乐部》、月刊《儿童漫画》等杂志上发表面向儿童的作品,所以他们对赤本漫画大概非常恼火吧。
在《出版新闻》的特辑中,刊登了佐藤八郎、宫尾重男、滑川道夫等人的意见。佐藤严厉地批判说:“要说战后最有害的东西,大概就是赤本长篇漫画和所谓的肉体小说这两者了吧。”宫尾也总结道:“由于恶俗漫画的出现导致儿童漫画遭受白眼,这真是遗憾之极。”宫尾对战前的田河水泡的漫画也没什么好感。他说,冈本一平风格的漫画小说因为田河水泡而回到了以前讽刺漫画的水平。战后的“恶俗漫画书”在他眼里看来,肯定比这更加过分。
各篇文章的论调都很严厉,这大概不是出版商之间的互相憎恶。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赤本漫画的出版使本应“纯洁正直地”成长的孩子堕落,因此对这一不良文化的认识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群众心里了。上面我引用了两本特辑中的内容,另外主要是在教育杂志上,这方面的议论也很醒目。
这样一来,赤本漫画就成了社会问题。不过,但是家长们的否定态度并非什么新鲜事。将漫画看成恶俗的东西这一倾向看上去似乎是战后的特殊现象,但实际上其中包含着过去反复出现的要素。在下面的这种意义上,它兼有和战前、战时的出版管制联动的性质。
即使是在战前,面向儿童的漫画出版物在家庭、学校受到敌视的倾向也是很强烈的,甚至成为出版管制的对象。
比如说,连今天被看成是温馨漫画的优良遗产的田河水泡的《黑野狗》也成了管制的对象。这种由国家进行的干涉在1937年(昭和十二年)中日战争爆发以后,越发露骨。
首先,在1938年(昭和十三年)2月,以保安部长的名义实施了《纸板剧检阅制度》,半年之后的10月,内务省图书课下达了《关于改善儿童读物的指示纲要》。内务省制定的《指示纲要》不光是针对漫画,而是涉及绘本、纸板剧、电影、音乐、儿童图书出版的“净化政策”,但其调查是从赤本漫画的审核开始的,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该纲要对于漫画的非难是相当严厉的。关于漫画,纲要中把“下流恶俗的漫画及用语——赤本漫画同等程度的所有东西”作为废止事项列举了出来,并且将“减少漫画的量——特别是长篇漫画的量”“插图漫画中要写明责任人的名字”作为编辑时的注意事项。滑川道夫在《战时的绘本情况》(收录在《复刻 绘本绘事集 解说》中,1978年,HOLP出版)中报告说,由于上述管制,4个月之内有33本以漫画为中心内容的图书受到禁售处分。
此后,田河的《黑野狗》也在军部的干涉下于1941年遭遇了连载中止的不幸。很明显,《指示纲要》是以“净化”为美名的文化管制。可以说,对战后赤本漫画的批判虽然从表面上看其性质与此不同,但其内部却包含与这种管制想通的东西。
战后的赤本漫画中确实有猎奇和封建的内容。但是从根本上来看,我们可以认为从战前开始就持续下来的那种对漫画这一非教育性视觉媒体本身的否定态度才是根本原因。
赤本出版的高峰
那么,具体有哪些作品问世了呢?被大家所熟知的有手冢的一系列作品。因为手冢是靠大阪的赤本漫画出道的,所以他初期的作品几乎都是以赤本单行本的形式出版的。除了前面提到的《新宝岛》之外,还有他单独创作的《大都会》《未来世界》《手枪天使》等,这些都是漫画迷们所熟知的事实。
除了手冢之外,有名的作品还有山川惣治的密林冒险连环画《少年王者》(1947年,集英社)、由永松健夫将战前的纸板剧改编成连环画的《黄金骷髅》(1947年,明明社)、横井福次郎的密林冒险漫画《冒险泰山》(1948年,光文社)等。小松左京(1931~,著名科幻小说家,代表作为《日本沉没》。——译者注)为了募集办文艺杂志的资金,也以森实为笔名创作了《我们的地球》《傻瓜伊万》等漫画。但是因为资料已经散失,而且当时是游击式出版,所以连国会图书馆也无法网罗所有这方面的书籍。幸运的是,《生活学校》的1948年(昭和二十三年)6月号的文章《漫画书的展望》记录了同年3月发行的漫画单行本的全貌。文中介绍了133本漫画,但我推测实际数量大概有150本。平均定价40日元。文章指出在大阪出版的漫画更多,并评论道:“让人不得不感到无论是出版商还是作家,在漫画书的世界里,大阪的精力真是惊人。”
我想从这份作品清单中挑一些出来写在这里。因为无法全部转载,写出版社名字也比较麻烦,所以我想之列举比较有名的作家和他们的单行本的书名。希望大家能从中稍微感受到一些当时的氛围。
马场登《怪盗卡波莱团》,帷子进《大久保彦左卫门》,小野寺秋风《黄金骷髅·秘密国的怪坦克》,大野 Kiyoshi《行星使者》、《雾隐漫游记》、《铁假面》、《续铁假面》、《冒险王》,酒井七马《怪机器人》、《冒险魔海岛》,泽井一三郎《海底探险》、《叫喊的密林》,西田静二《黑豹岛》、《洞窟女神》,杉浦茂《古城的秘密》、《魔境亚马逊的探险》,秋玲二《海底城的宝藏》,手冢治虫《森林魔境》、《妖怪侦探团》,田河水泡《珍品黑野狗草》,中野正治《机智审判》,高野 Tetsuji《秘密的图画》、《魔法森林》,田中正雄《小猪的宇宙飞船》,新关健之助《不可思议的光线》,岛田启三《小马的神奇球》、《漫画市场》,宫尾重男《水户黄门和傻茂作》,加藤悦郎《芽衣的大冒险》,仓金良行《森林里的本垒打王》,白路彻《狮魔》,原一司《千人力之助》,武田将美《常出事的火箭塔》,和田义三《开关博士大显身手》……
这里就列举这么多。从标题上大家也能看出,大部分是以冒险侦探和魔怪为题材的。作品清单中还有梦田梦夫的《怪盗于邦》、《原子小子的大冒险》,北三吉的《黄金骷髅的冒险》等,让人发笑。据说还出版了田中晋一的《超人阿童木》,这让人联想起了后来手冢治虫从1952年开始在《少年》上连载的《铁臂阿童木》(最初的构想是以《铁人阿童木》为题的),很有意思。
赤本漫画中虽然也混有战前作品的改变,但新作品要多得多。不过,像手冢治虫那样美国化的新风格的作品很少见,沿袭旧有漫画形式的作品占压倒性多数。
那赤本漫画最盛行的时期到底是什么时候呢?虽然这不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但现在甚至连其轮廓都模糊不清。根据菅忠道的《儿童文化的现代史》(1968年,大月书店),“1949年(昭和二十四年)正月,漫画书热潮到达了顶峰,发行的漫画也达到了600种”。石子顺造的《战后漫画史笔记》(1975年,纪伊国屋书店)的卷末年表中,同样也写着出版的顶峰是1949年。
但是,当时的出版商的证言却与这些记述大相径庭。在前面引用过的《周刊朝日》(1949年2月)的《“大阪赤本”从表到里》一文中,一名叫泽田的经销商说了下面这番关于赤本漫画顶峰期的话。“去年正月(1948年1月——引者注)是最高峰,现在只有100种左右。去年1月份左右的时候,长篇漫画当场就被零售店瓜分完了,但是最近要2个月左右才能卖光。”在当时的其他资料中也可以找到若干处顶峰是1948年的记载。对照这些记述,似乎正确的赤本漫画的顶峰期不是若干本研究书籍中所写的“1949年正月”,而是“1948年正月”。
也就是说顶峰期是手冢的《新宝岛》和山川的《少年王者》出版后的第二年春天。可能是乘势而起吧。
我想顺便也补充一下大阪的出版和东京的出版的不同之处。只要一对照资料,这一点也就很明确了。
比起东京来,大阪的赤本漫画在印刷装订和内容上似乎都比较粗劣。当时,出版文化协会负责报纸杂志用纸的分配,分配给大阪的出版社的用纸比较少。因此,大阪的赤本出版很多都将就着使用一种叫仙花纸的纸质很差的再生纸。因此,质量也就比较差。
在《周刊朝日》的文章中,泽田说道:“东京虽然出版的比大阪早,但其内容过于斯文了,和大阪比起来比较幼稚。看漫画的年龄是小学三年级到四年级,但东京的出版物很多都是适合二三年级学生看的,我觉得最后结果是大阪卖得更好。”
当时的漫画家也留下了同样的证言。
一本由漫画书院这家大阪出版社出版的杂志《漫画家》在1948年1月号上,刊登了一篇名为《特辑座谈会——漫画家畅谈》的文章,是从东京邀请来漫画家而举行的座谈会。这篇文章很有意思。参加者是来自大阪的漫画人俱乐部的南部正太郎、片冈敏夫等五人。东京来的客人是漫画集团的横井福次郎、和田义三、小川哲男等三人。关于东京和大阪的赤本漫画的不同点,横井说了如下这番话:“东京的赤本虽然是赤本,但是封面很漂亮,让人看起来觉得比较高级,而大阪的赤本漫画在封面上使用了过多的红色,很浓艳。另外,在作画的速度方面,如果是一百页以上的作品的话,南部亲自动手画需要两三个月,而大阪的手冢下笔速度则非常快,也不大草稿,一个月可以完成五六十页。”
大阪的赤本漫画浓艳、花哨,这和今天的漫画风格有共通之处——风土性,但它却决定了当时赤本漫画的印刷装订和内容,这一事实值得关注。顺便提一下,据说在东京卖得最好的作品是横井福次郎的《泰山的冒险》,而在关西,手冢治虫的作品很受欢迎。
赤本出版的真实情况
下面继续介绍杂志的文章。我想从中对赤本出版的真实情况作更深的分析思考。
关于《周刊朝日》1949年4月20日那期的特辑《儿童的赤本——直击恶俗漫画》,在前面已经引用过一部分内容了,另外其中还报道了具体的成书过程,这点让人很感兴趣。
根据原文的记述,首先是出版商和漫画家在咖啡店进行交易。据说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买断制,不是像今天这样采用版税制。“一般64页左右的书,最低2千日元,最高3万日元。当然,如果是一流的赤本漫画的话,也有付二三十万的稿费的,不过这是例外。”
出版社的规模非常小。“据说这种地下的发行所在全国有2500家或者3000家,其中,出版过数册以上的在东京有60家,在大阪有20家,加上其他城市的也不足100家。一般都是租陋巷里的简易平房或二楼的房间,挂上写有发行所名称的牌子的就算好的了,职员达到两三人的发行所在全国大概也就10家。”也就是说它们都是超小型企业。而且,这些车不安社大部分还兼做印刷店的副业,东京的据点是在京桥一带,大阪则是在松屋町一带。
诚实经营的出版社有讲谈社、中村书店、铃木仁成堂、东京漫画社、绿社、金之星社、鹤书房等,像这种A级出版社发行的作品,批发店两三天,零售店一个月就卖完了,销路很好。大阪的书因为成本低而且图画适合孩子看,所以销路也很好。此外,琵琶湖边上有相关的工厂,再加上大阪原本就是马尼拉纸(做封面用的原纸)的原产地,这些都是有利因素。另外,当电影《怪杰佐罗》一上映,马上就会出版同名的漫画,这一类的策划很巧妙,市场反应也很迅速,这也是一个原因。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包括《少年王者》等讲谈社、集英社这样的大出版社的出版物在内,面向儿童的漫画都被看成赤本。
文中还登载了经营的具体例子。
假设印1万本B6开本、64页、单色印刷、封面四色的书,稿费为1万元,制版用“手写版”,2万日元,纸张采用和低俗杂志一样的仙花纸,印1万本要花7万日元,然后交给印刷店7万日元,共计17万日元的经费。也就是说,成本为17日元左右。给代销店的劳务费和其他费用的明细这里就略去了,最后算下来的结果是平均每册出版商可以有18、19万日元的收入。卖生下来的退书就作为特价书便宜卖给农村。这样的的书一个月出版150种,一年出版1800种,假设每种印刷1万册的话,就有1800万册充斥在市场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出人意料的畅销作品。战后的畅销作品有《少年王者》(集英社)50万册、《新宝岛》(育英出版)40万册、《黄金骷髅》(明明社)20万册。另外,横井福次郎的泰山系列、宫尾重男的西游记等都超过了10万册。上述三部作品都是1947年出版的。这样的赤本也许对出版热潮起到了刺激作用,这一点很容易想见。
上面花了很多篇幅概括了当时的报道文章,从这些信息中可以得知,所谓赤本漫画,就是趁着战后的混乱,有临时出版社参与的出版事业。将其称为事业可能有点夸张了,因为这只是权宜之计,没什么大志向,这一点是无法否定的。另一方面,正如本章开始时所看到的,很多页数不多的杂志也创刊了。战败后数年内漫画的状况就如上述的单行本和杂志这两条出版途径来维持。同时,在形式上存在着漫画和连环画这两种既近又远的表现形式。
上面就是从微观角度看到的刚战败时的漫画出版情况。不过,稍微退后点远观一下就会明白,在1940年代后期,战前就有的少年小说仍然很哟势力。漫画、连环画和少年小说奇妙地共存着。然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漫画渐渐地就凌驾于少年小说之上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很有意思,不过详情要留到下一章讲了。
其后的发展
正如前面所讲到的,战后对赤本漫画的非难是以战前对漫画出版的否定态度为基础的。因此,一般大人们的态度是极其严厉的。隶属于漫画集团的漫画家们的态度在前面已经引用过一部分了,另外他们还在1948年8月确立“健全漫画”为目标,和有关出版社一起开展了运动。当局的措施也渐渐严厉起来,1950年,作为抵制低俗出版物的对策,警视厅从民间募集忍受设立了防止犯罪协助委员会。同年夏天,厚生省(日本的“省”是一种中央行政机构,相当于中国的“部”。厚生省负责社会福利、公共卫生等事务。——译者注)在中央儿童福利审议会中设立了儿童文化财富特别委员会,商讨清除对策。
确实,由于赚钱主义优先,所以很多作品在内容上很容易从头到尾都是刺激儿童心灵的东西,作品的水平也略有欠缺。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包括手冢治虫的兴起在内,战后的漫画文化就是从中孕育出来的。战前的宫尾重男、战后的手冢治虫,还有白土三平、水木茂、斋藤隆夫、石川隆,看这些例子也能明白,有才能的人一定是在无秩序的空间中成长起来的,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
当时,大人们没有深入地看到细节,有一种将赤本漫画等同于恶俗并将其抛弃的倾向,但其中也有像菅道忠那样冷静地看清现实的人。他和摆租书摊的人同行,把握了儿童的真实情况,在《窥视租借漫画的世界》(《社会教育》,1950年11月)一文中,他关注到了手冢治虫、长谷川町子的作品,并对租借这些书的儿童的眼力表示了感叹。这些作品中有贴近孩子们的成人的视点,还有安慰。菅忠道在这篇散文中将手冢的画风归纳为电影式的手法和命运的悲剧性,这在当时是为数不多的比较严肃地讨论手冢漫画的文章。
另外,战前儿童漫画界的畅销作者田河水泡也在《不要让孩子太累》(《图书报》,1950年3月8日)一文中写道,整天泡在教育中的孩子太可怜了,漫画作为可以让他们开心地哈哈大笑的放松方式有什么不可以呢?不过这在当时的环境下肯定是没有说服力的。
以临时出版社为中心的混乱中的生意随着热潮即将结束,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弱小的出版社开始撤出,最终只有大出版社生存了下来,继续出版漫画单行本。在今天看来,赤本漫画也许只是战后昙花一现。但是我想再说一遍,正是由于那种混乱的空间,战后的故事漫画才会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
最后说点题外话。
赤本业界是只要畅销就行的世界。为了赚钱,做恶毒的事情也无所谓。手冢就有过这种苦涩的经历,他自己的作品被其他出版社擅自作为廉价书出版了很多次。这大概是当时所有的漫画家都经历过的事情吧。赤本出版商的这一特性引发了一个事件,该事件是和1946年4月开始在《福日晚报》、1949年12月开始在《朝日新闻》晚报上连载的四个漫画《海螺小姐》有关。1949年发生了伪造这部长谷川町子代表作的单行本的事件。
《海螺小姐》的单行本第一卷是1947年由姐妹社出版的,开始时没有卖完,但是随着在报上连载的人气越来越高,发行量也逐渐上升了。位于北区中一条的临时出版商盯上了这本书,他们将该书一、二卷拍成照片,用胶版印刷进行伪造并销售。据说用的是仙花纸,印了2.5万册。作者长谷川町子和发行者长谷川毬子于1950年1月6日以侵犯著作权和版权为由,起诉了出版商。
这可以说是混乱期的一个镜头吧。
以上来自《战后漫画50年史》
以1945年(昭和二十年)的战败为分界线,日本的方向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政治经济就不用说了,大众文化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美国的新文化和生活习惯被带入日本,急速地渗透到了此前因为战争而身心俱疲的民众的生活中。以女性时装为中心,美国模式非常流行,电影中的接吻镜头成为了大家谈论的话题。但与此同时,路上满是战争孤儿,街头可以看到卖淫女的身影,这是另一方面的现实。生活的贫困和对未知文化的向往浑然同在,可以说这就是刚战败的日本人所呈现出的样子。
本书所要说的故事漫画也不例外。要说它是不是战后摇身一变成了新型的表现形式,事情可没那么简单。它是新旧浑然一体地迎来了新时代。更确切地说,是在某个时期之前,战前漫画出版的形态和内容等被原样继承了下来,然后一边和新形式的漫画进行融合,一边以更为扩散的形式在战后大放异彩。这样来理解比较妥当。
上述的文化情况催生了“赤本漫画”的流行。
在当时,赤本漫画流行这件事本身就被看成是有问题的,其通俗的内容和粗糙的印刷受到了敌视。这大概是战后的第一起漫画事件吧。
赤本漫画到底是什么?恐怕对于本书读者来说这是一个不太熟悉的种类。所谓赤本漫画,就是印刷在劣质纸张上的漫画单行本,它不是由中央的大出版社出版的,而主要是由临时成立的小出版社所发行的出版物。和出版管理严格的战时相比,战后虽然有GHQ(“盟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的简称,是“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施占领的指挥机构,总司令是麦克阿瑟。——译者注)的检阅和用纸的管制,但出版的氛围还是比较自由的。这些出版物吸引了孩子们对于娱乐的兴趣。在同一时期,面向成人的《自由》《红与黑》等粗俗杂志泛滥,“赤本漫画”可以说是其儿童版。
在本章中将会看到赤本漫画的出版状况,但是在进入正题之前,我想稍微讲点别的东西。为了开阔视野,我打算首先看一下同时代的其他动向。在赤本漫画单行本出版的同时,面向儿童的漫画杂志创刊的动向在40年代后期已经可以看到了,虽然声势比较小。这点我想先明确一下。因为廉价的杂志和单行本是当时儿童漫画出版的两大支柱,两者保持着死对头的关系,而且各自为了吸引孩子的兴趣而煞费苦心。
因此,我想先对杂志的情况做一个大致的梳理,然后再对赤本漫画进行详细的论述。
儿童漫画杂志的创刊
当我们翻阅漫画史一类的书籍时,在记述刚刚战败后的漫画情况的章节中,伊藤逸平主办的讽刺杂志《VAN》(1946年创刊)、关西漫画俱乐部发行的《漫画人》(同上)等杂志经常会被提起。要讲述战后漫画的话,这些是无法忽视的资料。但如果要追寻本书主题——“故事漫画”的历史的话,比起这类讽刺杂志来,面向儿童的漫画杂志和主题具有更密切的关系,如《漫画少年》《少年漫画簿》等篇幅不长的杂志群。它们不像现在的《周刊少年Jump》《Ribbon》等那么厚,仅从外观来看的话,接近于当时美国士兵带到日本来的10美分漫画,发行量也很小,但是在1940年代(指20世纪40年代,这是日语中惯用的表示年代的方法,由于比较简洁,故不做改动。全书同。——译者注)后期(昭和20年代前期),这种面向儿童的漫画杂志出版品种非常多。
少年、少女杂志在50年代迎来了黄金时代,但在那之前流行的是不断出版的面向儿童的廉价漫画杂志。这些杂志中蕴含着刚刚战败时的漫画出版的活力和今后漫画发展的根源,这点和赤本漫画是相同的。
具体情况如下:
40年代后期,由于物资不足导致的印刷用纸不够,因此儿童杂志无法确保足够的页数。很多杂志最多也就四、五十页。从开本来看有两大主流,即《少年》(1946年11月创刊,光文社)、《少年少女漫画和读物》(1948年4月创刊,新生阁)等所采用的A5开本以及与周刊一样大小的B5开本。
后一种B5开本的杂志中,东京的漫画社发行的《漫画绘本》(据推测于1945年创刊)和大阪的育英社出版发行的《Hello漫画》(1946年11月创刊)等应该是出版得比较早的。《Hello漫画》是酒井七马主办的儿童漫画杂志,除了酒井七马、小寺鸠甫之外,以美式漫画著称、后来成为畅销漫画家的年轻的手冢治虫也会寄一些小作品。《漫画绘本》是西川辰美主编的面向儿童的漫画杂志,登载了和田义三的丛林漫画《少年泰山》、松下井知夫的《滚动的赛璐珞》等作品。
到了1946年,杂志就接二连三地出版了。3月,千草书屋发行了8页的对开版的旬刊《儿童漫画报》(“报”在日语中汉字写成“新闻”,为了避免和汉语中的“新闻”混淆,本书中除了《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这三份大家比较熟悉的报纸之外,统一将“新闻”翻译成“报”。——译者注)创刊,主要由和田义三、秋好馨、清水昆、南义郎等漫画集团(1932年成立的以横山隆一等人为中心的漫画家团体,开始时名为“新漫画派集团”,战后改名为“漫画集团”。——译者注)的成员执笔。同样是在3月,受美国文化影响的《儿童漫画》(川津书店)也创刊了,主要是刊登新关健之助的《Z光线》。另外,后来因为刊登了手冢治虫的《森林大帝》、山川惣(音同“总”——译者注)治的《Knock Out Q》等而成名的《漫画少年》(学童社)也于1947年12月推出了创刊号。关于这本历史性的杂志,寺田博雄编著有《〈漫画少年〉史》(1981年,湘南出版社)这一宝贵的文献,另外,评论家清水勋也在《〈漫画少年〉和赤本漫画》(1989年,ZΩION社)中详细描述了自己的读书经历,所以现在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其全貌。
此外,1946年11月,后来成为月刊黄金时代组成部分的《少年》(光文社)创刊;1947年1月,《痛快少年》(尚文馆)创刊。下面,我想列举一下从1948年到1949年创刊的杂志所刊登的主要作品。
首先,1948年9月《儿童漫画俱乐部》(有乐出版社)创刊。B5开本的薄薄的册子上连载着和田义三的《机器人·佩里君》、长谷川町子的《小洋》、盐田英二郎的《魔法帽》等作品,另外,杉浦茂、横田隆一、Senba(本书中的人物姓名很多都是用日语假名来表示的,有些可以通过作者的原名查到对应的汉字,有些则无法查到确切的汉字。对于后一种情况,译者一律用字母来表示假名的发音,因为日本人的姓名中同一种假名可以对应多种汉字的组合方式,擅自选择一种组合的话可能会不符合实际情况。——译者注)太郎、长崎拔天、小川哲男等也寄来了他们的作品。同年4月创刊的月刊《儿童漫画》(儿童漫画出版社)的情况也差不多,除了清水昆的《云朵今吉》、秋好馨的《小鳕鱼》、横山隆一的《小阿福》之外,其主要的执笔者同样是小川哲男、松下井知夫、西川辰美等漫画集团的成员。5月创刊的《漫画Land》(森林儿童社)以新关健之助的《密林的大王》《小象波比》的连载为中心,另外,太田二郎、原 Yasuo、根岸 Komichi、秋玲二、帷子进等人也为其执笔。
同年8月,《冒险武打文库》(明明社)也出版了。这和此前的儿童漫画杂志稍有不同,从其连载的小松崎茂的《地球SOS》、永松健夫的《黄金骷髅》等作品中大家也可以看出,它是一本以连环画为中心、满足孩子的大众化口味的杂志。《冒险武打文库》后来在1950年改名为《少年画报》,作为月刊杂志的排头兵登载了很多轰动一时的作品。
翌年,也就是1949年,薄薄的漫画杂志的创刊还在持续。《冒险Romance》(1月,MILLION)以加太 Koji的《黄金骷髅》为招牌,并让松井光义和冈田 Akira等人执笔,走的是街头纸板剧(一种日本的儿童娱乐方式,日语叫“纸芝居”。在若干张纸板上分别画上画,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将画依次一张一张地展示给观众看,同时根据画的内容讲述对应的故事和台词。——译者注)的路线;《少年漫画簿》(6月,少年漫画社)刊登的作品除了野吕新平的《猴子小金》、改天昌平的《Tic·Tac兄弟流浪记》、田河水泡的《幽默教室》之外,还有横山隆一、泽井一三郎、杉浦茂的作品,再现了以前的美好时代。
但是,从对后世的影响这点来说,同年2月创刊的《少年少女冒险王》(秋田书店,下文简称《冒险王》)和9月创刊的《有趣的书》(集英社)绝对是超群的。《冒险王》从创刊号开始连载福岛铁次的《沙漠魔王》并受到欢迎,这是一部以沙漠为舞台、色彩斑斓的超级英雄故事漫画。后来,在50年代初期还发表了冈友彦的历史巨篇《白虎假面》、小松崎茂的西部故事《平原王》等轰动一时的作品。上述作品都是连环画,漫画方面有手冢治虫的《冒险狂时代》受到欢迎。另一方面,《有趣的书》则登载了因出版单行本而畅销的山川惣治的《少年王者》的续篇,主要以连环画为中心。小松崎茂的科幻作品《海底王国》、山川惣治的西部故事《荒野少年》、冈友彦的武侠故事《飞龙夜叉》等就是诞生于这本杂志。
在战败初期这一混乱时期,大人们想给孩子一个光明梦想的愿望和试图满足孩子们需求的商业主义浑然融为一体,决定着漫画的内容。当然,如果两方面都能实现的话自然没有问题,不过从其后杂志的盛衰轨迹来看,很明显现实没有那么乐观。
上面列举的杂志中,《少年》《有趣的书》《冒险王》等杂志一直生存了下来,形成了后来的漫画风景,但是绝大部分杂志却并非如此。很多都像《儿童漫画俱乐部》、月刊《儿童漫画》等一样,只有几年的寿命。我相信这一事实反映了战后漫画的牧歌式氛围和战后漫画的刺激性内容的落差。以短命而告终的杂志的作者群主要是漫画集团的人和画战前旧式漫画的作家,他们无论是技法上还是主题上都无法跟上新时代。
实际上,下面要讲到的赤本漫画的单行本,也是同样的情况,作品中新旧混杂。因为当时缺乏娱乐,所以不管什么作品都卖出来的一定的数量。但给后世带来影响、改变了漫画风景、具有突出的先驱性的作品的数量仍然极其有限。
赤本漫画的出版统制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赤本漫画吧。
前面我曾写到,赤本漫画是由临时组建的出版商出版的、制作粗劣的出版物。情况确实如此,但是那样的混乱中产生了手冢治虫这位在迪斯尼式画风的基础上加入了各种故事因素的战后漫画巨匠,看来历史真是有趣。中野晴行的《手冢治虫和小巷里的漫画们》(1993年,筑摩书房)是一本通过记闻的形式回顾那个时代的书,很好的描绘了当时在一片混乱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手冢的形象。
我想首先描述一下当时的大概情况。
前面讲到的那种漫画杂志又薄又缺乏魅力,这个时候,单行本的赤本漫画以其刺激性的封面和内容吸引了儿童的兴趣。厚达一百数十页,从头到尾都用一个漫画描述一个故事,想不让孩子们看大概都很难吧。
赤本漫画的出版从1945年战败的时候就开始了。更懂得出版窍门的东京的出版社似乎比大阪先开始出版。然而大阪的出版社却催生了直接的热潮——那就是手冢治虫实质上的处女作《新宝岛》(原作&构思:酒井七马,1947年4月,育英出版社)大受欢迎。这部印刷在一种叫仙花纸的粗劣再生纸上的单行本由于其画面构成充满了速度感,所以受到了当时很多儿童的欢迎,据说卖出了40万部。这部《新宝岛》成了引爆剂,大阪批发一条街所在的松屋町一下子冒出了很多临时出版社,出版了很多面向儿童的漫画,其势头甚至波及到了东京。这样一来,漫画单行本就逐渐充斥了大街小巷。
赤本漫画家的关西派除了手冢之外,还有酒井七马、西田静二、大野 Kiyoshi、中野正治、田川纪久雄等人,东京则有横井福次郎、松下井知夫、谢花凡太郎、永松健夫等人。东京派中很多人都是战前为中央的杂志和报纸执笔的。
弱小出版社涉足漫画出版是一战后初期的特殊情况为背景的。这是一种在中央的出版社遭到空袭、编辑的复员也进展不顺利的时候,钻其空子的游击式出版。因此他们很多都不是采用照相制版的方法,而是采用便宜的“手写版”的方式,即由专业的工匠将原稿直接抄在印刷用的版上。当然,这样是无法画得和原稿一模一样的。另外,编辑也不太负责,改编是家常便饭,更过分的是甚至有过把不同作品印剩下的部分合起来拼凑成一册的劣举。比如我手头的这本《南极日本的秘密》(1957年,富士见出版社)的前半部分是手冢治虫的《天空魔王》,而后半部分则是手冢的另一部作品《金刚》的节录。这还算好的了,初期的时候有很多单行本,其故事本身就前后连不起来。
即便如此,孩子们面对漫画的洪流仍然非常高兴。但是,作为监护人的家长的目光却非常冷漠。大部分家长都站到了批判的一边。当时,人们认为漫画这一视觉优先的出版物的对立面是同为故事书的儿童文学,但与漫画出版的勃勃生机相比,儿童文学的形势不太好。战后创刊的“有良心的”儿童文学杂志《红蜻蜓》《银河》(均为1946年创刊)相继被迫停刊。在这样一种局势下,赤本漫画作为使孩子堕落的恶俗出版物的代表成为了众矢之的。
媒体也积极地报道了这一“不良”文化。《周刊朝日》在1949年(昭和二十四年)2月6日的杂志上登载了名为《“大阪赤本”从表到里》的文章,又在4月24日的杂志上推出了《儿童的赤本——直击恶俗漫画》这一特辑。1950年,《出版新闻》(2月上旬那一期)推出了漫画特辑,将赤本漫画的问题和教育联系起来进行了讨论。
《周刊朝日》的《儿童的赤本——直击恶俗漫画》这一特辑是站在赤本漫画会给儿童带来不良影响这一批判性立场上组编的。报告中以批判的论调提到,“最可怕的是孩子们通过漫画书在无意识中间学会了犯罪的手法”。甚至还介绍了警视厅的调查结果,“少年犯罪中,盗窃占78.8%,而盗窃中偷书又占6%,几乎所有的被盗书都是赤本”。进行评论的是三位漫画家——清水昆、近藤日出造和横三隆一都同样持批判态度。他们说:“赤本漫画的共同缺点是缺乏良知,没有幽默,也没有浪漫的梦想,而且也没有可靠的写实。特别是漫画中没有爱,这是致命的。”
清水、横山等隶属于漫画集团的漫画家在前面提到的《儿童漫画俱乐部》、月刊《儿童漫画》等杂志上发表面向儿童的作品,所以他们对赤本漫画大概非常恼火吧。
在《出版新闻》的特辑中,刊登了佐藤八郎、宫尾重男、滑川道夫等人的意见。佐藤严厉地批判说:“要说战后最有害的东西,大概就是赤本长篇漫画和所谓的肉体小说这两者了吧。”宫尾也总结道:“由于恶俗漫画的出现导致儿童漫画遭受白眼,这真是遗憾之极。”宫尾对战前的田河水泡的漫画也没什么好感。他说,冈本一平风格的漫画小说因为田河水泡而回到了以前讽刺漫画的水平。战后的“恶俗漫画书”在他眼里看来,肯定比这更加过分。
各篇文章的论调都很严厉,这大概不是出版商之间的互相憎恶。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赤本漫画的出版使本应“纯洁正直地”成长的孩子堕落,因此对这一不良文化的认识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群众心里了。上面我引用了两本特辑中的内容,另外主要是在教育杂志上,这方面的议论也很醒目。
这样一来,赤本漫画就成了社会问题。不过,但是家长们的否定态度并非什么新鲜事。将漫画看成恶俗的东西这一倾向看上去似乎是战后的特殊现象,但实际上其中包含着过去反复出现的要素。在下面的这种意义上,它兼有和战前、战时的出版管制联动的性质。
即使是在战前,面向儿童的漫画出版物在家庭、学校受到敌视的倾向也是很强烈的,甚至成为出版管制的对象。
比如说,连今天被看成是温馨漫画的优良遗产的田河水泡的《黑野狗》也成了管制的对象。这种由国家进行的干涉在1937年(昭和十二年)中日战争爆发以后,越发露骨。
首先,在1938年(昭和十三年)2月,以保安部长的名义实施了《纸板剧检阅制度》,半年之后的10月,内务省图书课下达了《关于改善儿童读物的指示纲要》。内务省制定的《指示纲要》不光是针对漫画,而是涉及绘本、纸板剧、电影、音乐、儿童图书出版的“净化政策”,但其调查是从赤本漫画的审核开始的,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该纲要对于漫画的非难是相当严厉的。关于漫画,纲要中把“下流恶俗的漫画及用语——赤本漫画同等程度的所有东西”作为废止事项列举了出来,并且将“减少漫画的量——特别是长篇漫画的量”“插图漫画中要写明责任人的名字”作为编辑时的注意事项。滑川道夫在《战时的绘本情况》(收录在《复刻 绘本绘事集 解说》中,1978年,HOLP出版)中报告说,由于上述管制,4个月之内有33本以漫画为中心内容的图书受到禁售处分。
此后,田河的《黑野狗》也在军部的干涉下于1941年遭遇了连载中止的不幸。很明显,《指示纲要》是以“净化”为美名的文化管制。可以说,对战后赤本漫画的批判虽然从表面上看其性质与此不同,但其内部却包含与这种管制想通的东西。
战后的赤本漫画中确实有猎奇和封建的内容。但是从根本上来看,我们可以认为从战前开始就持续下来的那种对漫画这一非教育性视觉媒体本身的否定态度才是根本原因。
赤本出版的高峰
那么,具体有哪些作品问世了呢?被大家所熟知的有手冢的一系列作品。因为手冢是靠大阪的赤本漫画出道的,所以他初期的作品几乎都是以赤本单行本的形式出版的。除了前面提到的《新宝岛》之外,还有他单独创作的《大都会》《未来世界》《手枪天使》等,这些都是漫画迷们所熟知的事实。
除了手冢之外,有名的作品还有山川惣治的密林冒险连环画《少年王者》(1947年,集英社)、由永松健夫将战前的纸板剧改编成连环画的《黄金骷髅》(1947年,明明社)、横井福次郎的密林冒险漫画《冒险泰山》(1948年,光文社)等。小松左京(1931~,著名科幻小说家,代表作为《日本沉没》。——译者注)为了募集办文艺杂志的资金,也以森实为笔名创作了《我们的地球》《傻瓜伊万》等漫画。但是因为资料已经散失,而且当时是游击式出版,所以连国会图书馆也无法网罗所有这方面的书籍。幸运的是,《生活学校》的1948年(昭和二十三年)6月号的文章《漫画书的展望》记录了同年3月发行的漫画单行本的全貌。文中介绍了133本漫画,但我推测实际数量大概有150本。平均定价40日元。文章指出在大阪出版的漫画更多,并评论道:“让人不得不感到无论是出版商还是作家,在漫画书的世界里,大阪的精力真是惊人。”
我想从这份作品清单中挑一些出来写在这里。因为无法全部转载,写出版社名字也比较麻烦,所以我想之列举比较有名的作家和他们的单行本的书名。希望大家能从中稍微感受到一些当时的氛围。
马场登《怪盗卡波莱团》,帷子进《大久保彦左卫门》,小野寺秋风《黄金骷髅·秘密国的怪坦克》,大野 Kiyoshi《行星使者》、《雾隐漫游记》、《铁假面》、《续铁假面》、《冒险王》,酒井七马《怪机器人》、《冒险魔海岛》,泽井一三郎《海底探险》、《叫喊的密林》,西田静二《黑豹岛》、《洞窟女神》,杉浦茂《古城的秘密》、《魔境亚马逊的探险》,秋玲二《海底城的宝藏》,手冢治虫《森林魔境》、《妖怪侦探团》,田河水泡《珍品黑野狗草》,中野正治《机智审判》,高野 Tetsuji《秘密的图画》、《魔法森林》,田中正雄《小猪的宇宙飞船》,新关健之助《不可思议的光线》,岛田启三《小马的神奇球》、《漫画市场》,宫尾重男《水户黄门和傻茂作》,加藤悦郎《芽衣的大冒险》,仓金良行《森林里的本垒打王》,白路彻《狮魔》,原一司《千人力之助》,武田将美《常出事的火箭塔》,和田义三《开关博士大显身手》……
这里就列举这么多。从标题上大家也能看出,大部分是以冒险侦探和魔怪为题材的。作品清单中还有梦田梦夫的《怪盗于邦》、《原子小子的大冒险》,北三吉的《黄金骷髅的冒险》等,让人发笑。据说还出版了田中晋一的《超人阿童木》,这让人联想起了后来手冢治虫从1952年开始在《少年》上连载的《铁臂阿童木》(最初的构想是以《铁人阿童木》为题的),很有意思。
赤本漫画中虽然也混有战前作品的改变,但新作品要多得多。不过,像手冢治虫那样美国化的新风格的作品很少见,沿袭旧有漫画形式的作品占压倒性多数。
那赤本漫画最盛行的时期到底是什么时候呢?虽然这不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但现在甚至连其轮廓都模糊不清。根据菅忠道的《儿童文化的现代史》(1968年,大月书店),“1949年(昭和二十四年)正月,漫画书热潮到达了顶峰,发行的漫画也达到了600种”。石子顺造的《战后漫画史笔记》(1975年,纪伊国屋书店)的卷末年表中,同样也写着出版的顶峰是1949年。
但是,当时的出版商的证言却与这些记述大相径庭。在前面引用过的《周刊朝日》(1949年2月)的《“大阪赤本”从表到里》一文中,一名叫泽田的经销商说了下面这番关于赤本漫画顶峰期的话。“去年正月(1948年1月——引者注)是最高峰,现在只有100种左右。去年1月份左右的时候,长篇漫画当场就被零售店瓜分完了,但是最近要2个月左右才能卖光。”在当时的其他资料中也可以找到若干处顶峰是1948年的记载。对照这些记述,似乎正确的赤本漫画的顶峰期不是若干本研究书籍中所写的“1949年正月”,而是“1948年正月”。
也就是说顶峰期是手冢的《新宝岛》和山川的《少年王者》出版后的第二年春天。可能是乘势而起吧。
我想顺便也补充一下大阪的出版和东京的出版的不同之处。只要一对照资料,这一点也就很明确了。
比起东京来,大阪的赤本漫画在印刷装订和内容上似乎都比较粗劣。当时,出版文化协会负责报纸杂志用纸的分配,分配给大阪的出版社的用纸比较少。因此,大阪的赤本出版很多都将就着使用一种叫仙花纸的纸质很差的再生纸。因此,质量也就比较差。
在《周刊朝日》的文章中,泽田说道:“东京虽然出版的比大阪早,但其内容过于斯文了,和大阪比起来比较幼稚。看漫画的年龄是小学三年级到四年级,但东京的出版物很多都是适合二三年级学生看的,我觉得最后结果是大阪卖得更好。”
当时的漫画家也留下了同样的证言。
一本由漫画书院这家大阪出版社出版的杂志《漫画家》在1948年1月号上,刊登了一篇名为《特辑座谈会——漫画家畅谈》的文章,是从东京邀请来漫画家而举行的座谈会。这篇文章很有意思。参加者是来自大阪的漫画人俱乐部的南部正太郎、片冈敏夫等五人。东京来的客人是漫画集团的横井福次郎、和田义三、小川哲男等三人。关于东京和大阪的赤本漫画的不同点,横井说了如下这番话:“东京的赤本虽然是赤本,但是封面很漂亮,让人看起来觉得比较高级,而大阪的赤本漫画在封面上使用了过多的红色,很浓艳。另外,在作画的速度方面,如果是一百页以上的作品的话,南部亲自动手画需要两三个月,而大阪的手冢下笔速度则非常快,也不大草稿,一个月可以完成五六十页。”
大阪的赤本漫画浓艳、花哨,这和今天的漫画风格有共通之处——风土性,但它却决定了当时赤本漫画的印刷装订和内容,这一事实值得关注。顺便提一下,据说在东京卖得最好的作品是横井福次郎的《泰山的冒险》,而在关西,手冢治虫的作品很受欢迎。
赤本出版的真实情况
下面继续介绍杂志的文章。我想从中对赤本出版的真实情况作更深的分析思考。
关于《周刊朝日》1949年4月20日那期的特辑《儿童的赤本——直击恶俗漫画》,在前面已经引用过一部分内容了,另外其中还报道了具体的成书过程,这点让人很感兴趣。
根据原文的记述,首先是出版商和漫画家在咖啡店进行交易。据说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买断制,不是像今天这样采用版税制。“一般64页左右的书,最低2千日元,最高3万日元。当然,如果是一流的赤本漫画的话,也有付二三十万的稿费的,不过这是例外。”
出版社的规模非常小。“据说这种地下的发行所在全国有2500家或者3000家,其中,出版过数册以上的在东京有60家,在大阪有20家,加上其他城市的也不足100家。一般都是租陋巷里的简易平房或二楼的房间,挂上写有发行所名称的牌子的就算好的了,职员达到两三人的发行所在全国大概也就10家。”也就是说它们都是超小型企业。而且,这些车不安社大部分还兼做印刷店的副业,东京的据点是在京桥一带,大阪则是在松屋町一带。
诚实经营的出版社有讲谈社、中村书店、铃木仁成堂、东京漫画社、绿社、金之星社、鹤书房等,像这种A级出版社发行的作品,批发店两三天,零售店一个月就卖完了,销路很好。大阪的书因为成本低而且图画适合孩子看,所以销路也很好。此外,琵琶湖边上有相关的工厂,再加上大阪原本就是马尼拉纸(做封面用的原纸)的原产地,这些都是有利因素。另外,当电影《怪杰佐罗》一上映,马上就会出版同名的漫画,这一类的策划很巧妙,市场反应也很迅速,这也是一个原因。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包括《少年王者》等讲谈社、集英社这样的大出版社的出版物在内,面向儿童的漫画都被看成赤本。
文中还登载了经营的具体例子。
假设印1万本B6开本、64页、单色印刷、封面四色的书,稿费为1万元,制版用“手写版”,2万日元,纸张采用和低俗杂志一样的仙花纸,印1万本要花7万日元,然后交给印刷店7万日元,共计17万日元的经费。也就是说,成本为17日元左右。给代销店的劳务费和其他费用的明细这里就略去了,最后算下来的结果是平均每册出版商可以有18、19万日元的收入。卖生下来的退书就作为特价书便宜卖给农村。这样的的书一个月出版150种,一年出版1800种,假设每种印刷1万册的话,就有1800万册充斥在市场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出人意料的畅销作品。战后的畅销作品有《少年王者》(集英社)50万册、《新宝岛》(育英出版)40万册、《黄金骷髅》(明明社)20万册。另外,横井福次郎的泰山系列、宫尾重男的西游记等都超过了10万册。上述三部作品都是1947年出版的。这样的赤本也许对出版热潮起到了刺激作用,这一点很容易想见。
上面花了很多篇幅概括了当时的报道文章,从这些信息中可以得知,所谓赤本漫画,就是趁着战后的混乱,有临时出版社参与的出版事业。将其称为事业可能有点夸张了,因为这只是权宜之计,没什么大志向,这一点是无法否定的。另一方面,正如本章开始时所看到的,很多页数不多的杂志也创刊了。战败后数年内漫画的状况就如上述的单行本和杂志这两条出版途径来维持。同时,在形式上存在着漫画和连环画这两种既近又远的表现形式。
上面就是从微观角度看到的刚战败时的漫画出版情况。不过,稍微退后点远观一下就会明白,在1940年代后期,战前就有的少年小说仍然很哟势力。漫画、连环画和少年小说奇妙地共存着。然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漫画渐渐地就凌驾于少年小说之上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很有意思,不过详情要留到下一章讲了。
其后的发展
正如前面所讲到的,战后对赤本漫画的非难是以战前对漫画出版的否定态度为基础的。因此,一般大人们的态度是极其严厉的。隶属于漫画集团的漫画家们的态度在前面已经引用过一部分了,另外他们还在1948年8月确立“健全漫画”为目标,和有关出版社一起开展了运动。当局的措施也渐渐严厉起来,1950年,作为抵制低俗出版物的对策,警视厅从民间募集忍受设立了防止犯罪协助委员会。同年夏天,厚生省(日本的“省”是一种中央行政机构,相当于中国的“部”。厚生省负责社会福利、公共卫生等事务。——译者注)在中央儿童福利审议会中设立了儿童文化财富特别委员会,商讨清除对策。
确实,由于赚钱主义优先,所以很多作品在内容上很容易从头到尾都是刺激儿童心灵的东西,作品的水平也略有欠缺。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包括手冢治虫的兴起在内,战后的漫画文化就是从中孕育出来的。战前的宫尾重男、战后的手冢治虫,还有白土三平、水木茂、斋藤隆夫、石川隆,看这些例子也能明白,有才能的人一定是在无秩序的空间中成长起来的,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
当时,大人们没有深入地看到细节,有一种将赤本漫画等同于恶俗并将其抛弃的倾向,但其中也有像菅道忠那样冷静地看清现实的人。他和摆租书摊的人同行,把握了儿童的真实情况,在《窥视租借漫画的世界》(《社会教育》,1950年11月)一文中,他关注到了手冢治虫、长谷川町子的作品,并对租借这些书的儿童的眼力表示了感叹。这些作品中有贴近孩子们的成人的视点,还有安慰。菅忠道在这篇散文中将手冢的画风归纳为电影式的手法和命运的悲剧性,这在当时是为数不多的比较严肃地讨论手冢漫画的文章。
另外,战前儿童漫画界的畅销作者田河水泡也在《不要让孩子太累》(《图书报》,1950年3月8日)一文中写道,整天泡在教育中的孩子太可怜了,漫画作为可以让他们开心地哈哈大笑的放松方式有什么不可以呢?不过这在当时的环境下肯定是没有说服力的。
以临时出版社为中心的混乱中的生意随着热潮即将结束,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弱小的出版社开始撤出,最终只有大出版社生存了下来,继续出版漫画单行本。在今天看来,赤本漫画也许只是战后昙花一现。但是我想再说一遍,正是由于那种混乱的空间,战后的故事漫画才会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
最后说点题外话。
赤本业界是只要畅销就行的世界。为了赚钱,做恶毒的事情也无所谓。手冢就有过这种苦涩的经历,他自己的作品被其他出版社擅自作为廉价书出版了很多次。这大概是当时所有的漫画家都经历过的事情吧。赤本出版商的这一特性引发了一个事件,该事件是和1946年4月开始在《福日晚报》、1949年12月开始在《朝日新闻》晚报上连载的四个漫画《海螺小姐》有关。1949年发生了伪造这部长谷川町子代表作的单行本的事件。
《海螺小姐》的单行本第一卷是1947年由姐妹社出版的,开始时没有卖完,但是随着在报上连载的人气越来越高,发行量也逐渐上升了。位于北区中一条的临时出版商盯上了这本书,他们将该书一、二卷拍成照片,用胶版印刷进行伪造并销售。据说用的是仙花纸,印了2.5万册。作者长谷川町子和发行者长谷川毬子于1950年1月6日以侵犯著作权和版权为由,起诉了出版商。
这可以说是混乱期的一个镜头吧。
以上来自《战后漫画50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