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文青
@废话师
和朋友在一家茶餐厅吃饭,突然听见隔壁桌的分贝高了起来“纪录片的话一定要看安东尼奥尼的中国.......NHK的片子很人文,但不够大师......而大师......铁西区,八个小时的片子,很有力量......同样是西北,我更喜欢低苦艾......”朋友低头说:“完了”,我说“完了!操!”
那一刻我们绝望的意识到我们遇到了小城文青,孤独的小城文青,我讨厌他们。我朋友说“他们让我恶心,他们让我一再重复的看到自己的过去而感到恶心。”小城,文青,这两个关键词容易让人想到《立春》,孤独压抑绝望,但其实不是,你是站在自己的视角看王彩玲会觉得孤独压抑绝望,而文青自己的感觉,不是,没有这些负面的感情,他们被包裹在一种亢奋的精神里释放着让人厌恶的气场,几乎感不到绝望。
在小城我最害怕听到的一句话是“你认不认识XX?感觉你们很像。”这句话意味着你像是一个被识破伪装的基佬或者怪胎,在浓烈的革命友谊支配之下被安排去见另外一个城中基佬或者怪胎,进而撮合成一段好姻缘。往往是一场在咖啡馆或者茶馆的小聚,甲怪胎被介绍给乙怪胎,然后“你们文艺青年”之间对话开始,小城文青比较简单直接,不会绕太多与文艺无关的东西,往往是“你最近在看谁的电影?读谁的书?今年迷笛去没去?”单刀直入。在小城,文青对文艺的态度有着令人尊敬的严肃和纯粹性,这种严肃和纯粹让我颤抖,仿佛脏靴子踏进了神殿,这个神殿你虽然并不尊敬,但守殿人虎视眈眈的眼神让你瑟瑟发抖,坐立不安。
贬义的文青,本就是把文艺爱好上升到个人成就感和优越感的怪才,小城文青更是登峰造极。小城生活压力更小,生存简单,物质容易得到满足,文青没有因为赚钱的压力失去纯粹性,简单轻松的收获着文艺带来的优越感和满足感,小城匮乏的精神生活和娱乐生活让文青对比那些“街上漫无目的行走的死魂灵”拥有更深刻的优越,一场九流乐队的圈钱巡演都能让他们high到无限,一次满足,足慰终生。
但小城同时也意味着更小的舞台,更小的圈子,小圈子里人屈指可数,随便拿出来一个就是本城第一才子(在小城,才子尚未沦为让人脸红的词汇,具有褒义),圈子越小越容易膨胀,舞台越小越容易孤独。有段时间我整天看各小型电视台的选秀节目,张牙舞爪的选手撕心裂肺花样百出的表演足以弥补卫视台被迫砍掉海选节目的缺憾,妆容凌乱,逻辑混乱,压抑了一个世纪的表演欲在畸形的表演里喷薄而出,又怪异又伤感。都是憋坏的,我想,都是憋坏的,葡萄滚进瓶子却酿出了一瓶醋,开瓶就已变质。我想,或许这些也曾经是城中文青圈的先锋,在上一次小城文艺复兴的时候拥有灼目光华,随即逝去,表演欲尚未充分满足就退场了,等来下一个时代,脚步已趋不稳,言辞已经凌乱,又爬上舞台,用已经过时和变质的方式弥补这一地亏欠他的舞台,肆意又悲怆。
文青永远孤独,虽然有圈子,但互相绝对不会有过于深的关系,文青互相瞧不起,不可能有真朋友,除非他不是真文青,而只是个文艺爱好者。文青的孤独在小城被数倍放大,因为懂他的人太少了,所以小城文青拥有罕见的大嗓门,喜欢用很夸张的方式去谈论关于文艺的事情,半为装逼半为知音,就像一只发情的猫,方圆百里只它一只,为寻觅交配的伙伴只能用更大的声音去嘶吼,直到喉咙沙哑水都不解渴。所以在小城某些场合只要我听到任何电影/导演/音乐/歌手/书籍等相关的词都会忍不住低下头暗骂一声“操”,它把我抓回大学后街的音像店,一个高中生坐在马扎上挑了一下午碟子只为了拽住店主聊拉斯冯特里尔新现实主义左岸新浪潮法斯宾德野草莓四百击贾樟柯。那就是我。夕阳笼罩一整个画面,寒风从裤脚里吹进来,画面又伤感又恶心,就像被迫看自己的自慰录像,说不出的愧疚和难受。
表达受挫。我这样概括那个伤感的画面,几乎每个小城文青都要面对的问题,表达受挫。我很庆幸我会用几千几万字的废话堆砌去缓解这种表达受挫的感情而没有选择诗歌,如果我选择了诗歌可能现在已经疯了,我看过太多小城文青的诗歌,每一篇都能让人像看地产广告一样的反胃,如果你想感受这种反胃,建议去作风比较老派的文学杂志社拆投稿信,选择诗歌→ 来自一个你没听说过的小地方,多数情况下你会看到一篇让你鸡皮疙瘩起一整天的格律诗,诗歌太奇怪了,它给了表达受挫的小城文青又一次表达受挫的机会,文青用尽全力想把自己的感受用简短有力的诗歌表达出来,但感受无法概括,长句,删减,短句,不够有力,满腔的火就这样被自己浇熄,浇出一篇畸形的怪胎。
在表达多次受挫之后,小城文青很容易就会变成国学粉,这种状况就像是绝症病人投靠中医(无贬义),“既然当代无法满足我需要的满足,那么就去古代吧”,小城是我见过国学粉/古风粉最多的地方,如果把某些古风填词小组的人的地址全部人肉出来,我坚信8成是在小城。古风或者所谓国学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可以避免表达受挫,因为只需要将诗歌/古文拿来或者随便改下做自己的情绪表达就可以了,有时可能词不达意,或者诡异的让人搞不懂什么意思,但他们乐得于此,用“欲辨已忘言”取代表达受挫,在茶雾袅袅中忘记表达受挫,盘几个佛珠点一炷香,或者再敲个木鱼,啊,欲辨已忘言。
我一直认为文青应该多走几次碎梦大道,不是被自己击垮退到莫名其妙的角落做神经病的表达,去人更多面积更大的城市呆一些时间,你抱着文青的骄傲和优越却发现那么多的文艺爱好者都比你看得多听得多,或者在经济压力之下高速生活一段时间,离开茧再回头看下之前,坦然发现读几本破书听几首破歌并不能提供什么优越感,生活方式也不能提供优越感,而所谓文青并不存在,只不过是文艺爱好者而已,没什么了不起,这个时候或许就是开始的时候。
一件无关的事情。前不久去参加一个亲戚的婚宴,莫名其妙被丢在一桌不认识的银行离退休老干部中间,席间一老头问另一老头,“你现在还去唱?演出吗?”答“唱,一般都是去敬老院义务演出。”然后他一顿,很突兀的说“喜欢了一辈子美声,做了一辈子小职员,不后悔。”我想,需要用一辈子“不后悔”来安慰的一生,也不知道美不美。
和朋友在一家茶餐厅吃饭,突然听见隔壁桌的分贝高了起来“纪录片的话一定要看安东尼奥尼的中国.......NHK的片子很人文,但不够大师......而大师......铁西区,八个小时的片子,很有力量......同样是西北,我更喜欢低苦艾......”朋友低头说:“完了”,我说“完了!操!”
那一刻我们绝望的意识到我们遇到了小城文青,孤独的小城文青,我讨厌他们。我朋友说“他们让我恶心,他们让我一再重复的看到自己的过去而感到恶心。”小城,文青,这两个关键词容易让人想到《立春》,孤独压抑绝望,但其实不是,你是站在自己的视角看王彩玲会觉得孤独压抑绝望,而文青自己的感觉,不是,没有这些负面的感情,他们被包裹在一种亢奋的精神里释放着让人厌恶的气场,几乎感不到绝望。
在小城我最害怕听到的一句话是“你认不认识XX?感觉你们很像。”这句话意味着你像是一个被识破伪装的基佬或者怪胎,在浓烈的革命友谊支配之下被安排去见另外一个城中基佬或者怪胎,进而撮合成一段好姻缘。往往是一场在咖啡馆或者茶馆的小聚,甲怪胎被介绍给乙怪胎,然后“你们文艺青年”之间对话开始,小城文青比较简单直接,不会绕太多与文艺无关的东西,往往是“你最近在看谁的电影?读谁的书?今年迷笛去没去?”单刀直入。在小城,文青对文艺的态度有着令人尊敬的严肃和纯粹性,这种严肃和纯粹让我颤抖,仿佛脏靴子踏进了神殿,这个神殿你虽然并不尊敬,但守殿人虎视眈眈的眼神让你瑟瑟发抖,坐立不安。
贬义的文青,本就是把文艺爱好上升到个人成就感和优越感的怪才,小城文青更是登峰造极。小城生活压力更小,生存简单,物质容易得到满足,文青没有因为赚钱的压力失去纯粹性,简单轻松的收获着文艺带来的优越感和满足感,小城匮乏的精神生活和娱乐生活让文青对比那些“街上漫无目的行走的死魂灵”拥有更深刻的优越,一场九流乐队的圈钱巡演都能让他们high到无限,一次满足,足慰终生。
但小城同时也意味着更小的舞台,更小的圈子,小圈子里人屈指可数,随便拿出来一个就是本城第一才子(在小城,才子尚未沦为让人脸红的词汇,具有褒义),圈子越小越容易膨胀,舞台越小越容易孤独。有段时间我整天看各小型电视台的选秀节目,张牙舞爪的选手撕心裂肺花样百出的表演足以弥补卫视台被迫砍掉海选节目的缺憾,妆容凌乱,逻辑混乱,压抑了一个世纪的表演欲在畸形的表演里喷薄而出,又怪异又伤感。都是憋坏的,我想,都是憋坏的,葡萄滚进瓶子却酿出了一瓶醋,开瓶就已变质。我想,或许这些也曾经是城中文青圈的先锋,在上一次小城文艺复兴的时候拥有灼目光华,随即逝去,表演欲尚未充分满足就退场了,等来下一个时代,脚步已趋不稳,言辞已经凌乱,又爬上舞台,用已经过时和变质的方式弥补这一地亏欠他的舞台,肆意又悲怆。
文青永远孤独,虽然有圈子,但互相绝对不会有过于深的关系,文青互相瞧不起,不可能有真朋友,除非他不是真文青,而只是个文艺爱好者。文青的孤独在小城被数倍放大,因为懂他的人太少了,所以小城文青拥有罕见的大嗓门,喜欢用很夸张的方式去谈论关于文艺的事情,半为装逼半为知音,就像一只发情的猫,方圆百里只它一只,为寻觅交配的伙伴只能用更大的声音去嘶吼,直到喉咙沙哑水都不解渴。所以在小城某些场合只要我听到任何电影/导演/音乐/歌手/书籍等相关的词都会忍不住低下头暗骂一声“操”,它把我抓回大学后街的音像店,一个高中生坐在马扎上挑了一下午碟子只为了拽住店主聊拉斯冯特里尔新现实主义左岸新浪潮法斯宾德野草莓四百击贾樟柯。那就是我。夕阳笼罩一整个画面,寒风从裤脚里吹进来,画面又伤感又恶心,就像被迫看自己的自慰录像,说不出的愧疚和难受。
表达受挫。我这样概括那个伤感的画面,几乎每个小城文青都要面对的问题,表达受挫。我很庆幸我会用几千几万字的废话堆砌去缓解这种表达受挫的感情而没有选择诗歌,如果我选择了诗歌可能现在已经疯了,我看过太多小城文青的诗歌,每一篇都能让人像看地产广告一样的反胃,如果你想感受这种反胃,建议去作风比较老派的文学杂志社拆投稿信,选择诗歌→ 来自一个你没听说过的小地方,多数情况下你会看到一篇让你鸡皮疙瘩起一整天的格律诗,诗歌太奇怪了,它给了表达受挫的小城文青又一次表达受挫的机会,文青用尽全力想把自己的感受用简短有力的诗歌表达出来,但感受无法概括,长句,删减,短句,不够有力,满腔的火就这样被自己浇熄,浇出一篇畸形的怪胎。
在表达多次受挫之后,小城文青很容易就会变成国学粉,这种状况就像是绝症病人投靠中医(无贬义),“既然当代无法满足我需要的满足,那么就去古代吧”,小城是我见过国学粉/古风粉最多的地方,如果把某些古风填词小组的人的地址全部人肉出来,我坚信8成是在小城。古风或者所谓国学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可以避免表达受挫,因为只需要将诗歌/古文拿来或者随便改下做自己的情绪表达就可以了,有时可能词不达意,或者诡异的让人搞不懂什么意思,但他们乐得于此,用“欲辨已忘言”取代表达受挫,在茶雾袅袅中忘记表达受挫,盘几个佛珠点一炷香,或者再敲个木鱼,啊,欲辨已忘言。
我一直认为文青应该多走几次碎梦大道,不是被自己击垮退到莫名其妙的角落做神经病的表达,去人更多面积更大的城市呆一些时间,你抱着文青的骄傲和优越却发现那么多的文艺爱好者都比你看得多听得多,或者在经济压力之下高速生活一段时间,离开茧再回头看下之前,坦然发现读几本破书听几首破歌并不能提供什么优越感,生活方式也不能提供优越感,而所谓文青并不存在,只不过是文艺爱好者而已,没什么了不起,这个时候或许就是开始的时候。
一件无关的事情。前不久去参加一个亲戚的婚宴,莫名其妙被丢在一桌不认识的银行离退休老干部中间,席间一老头问另一老头,“你现在还去唱?演出吗?”答“唱,一般都是去敬老院义务演出。”然后他一顿,很突兀的说“喜欢了一辈子美声,做了一辈子小职员,不后悔。”我想,需要用一辈子“不后悔”来安慰的一生,也不知道美不美。